《安塞腰鼓》评课稿:抓住解读文本的把手

2020-12-15 稿件

  《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两个个性不同的教学风格却也使这篇文章有的别样的韵味。

  我校的景老师重在“读”中悟“情”。景老师尽管初上讲台,但对于这节课的处理我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整节课景老师采用了听读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贯穿于整个课堂。采用了听读、自读、精读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把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由衷的溢美之情。

  个人认为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1.由于是七年级学生,所以教师需对文本中的生字,如“铿锵”、“羁绊”等进行强调,况且小宋两次出现把“铿锵”读错的现象。

  2.“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设计似乎与“概括安塞腰鼓表演的总体特征”环节的设计内容一样,有些赘余。

  3.课堂时间的安排有点前紧后松,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当然,这仅仅是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感受,我们常说,诗有诗心,文有文心,而诗心文心,都是作者之心。一篇课文教什么?一般来说,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文心,作者的感受等等。但其实,语文教师还经常有意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的语言。很多文章的内容主题其实不需要教,学生一看就懂。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呢?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语言美。《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一篇课文。

  薛老师对《安塞腰鼓》的解读就抓住了这一把手——“腰鼓”。

  1.抓住“腰鼓”组织教学过程。这节课就是从“腰鼓”展开的,先借助本校的课本剧从整体上使学生初步感知腰鼓的特点。其次品“鼓味”,赏语言,在朗读、发现、品析中体会腰鼓的犷野。接着悟“鼓魂”,探主旨使学生充分体味到腰鼓的阳刚之美。

  2.抓住“腰鼓”整合教学。品读段落、品析语言及写作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层层展开,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这大气磅礴的腰鼓的钦赞之情。

  3.抓住“腰鼓”组织语言教学活动。由“我发现了________美,你听(看)________”的句式引导学生寻找美感,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体会了别样的美句。

  当然,薛老师也出现了一点小的瑕疵,多媒体出示的生字词中“冗杂”的“冗”(板书三声)教师读成二声;“旋风”中“旋”教师说是二声,正确是四声。

  总之,一篇文章,两节不同形态的呈现,都使我感受到语文课的别样魅力。

【《安塞腰鼓》评课稿:抓住解读文本的把手】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

赛马评课稿01-07

老王评课稿01-06

《国宝——大熊猫》评课稿:对科普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七年级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