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如其人。人的个性与修养有殊,带给课堂的风采也截然不同。擅长煽情者,课堂常有讲演的味道;优于组织者,教室似乎是“运动场”,各个项目次第展开,令人目不暇接。夫子型教师循循善诱,才子型教师汪洋恣肆,母亲型教师温柔体贴,硬汉型教师自然是叱咤风云,充满阳刚之气……课堂个性各有气象,它是成就个人课堂教学风格的基础,自然难能可贵。但重要的是必须服从于课堂共性,即课堂主流价值追求: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说,课堂个性是“0”,它必须与课堂主流价值这个“1”相连接,才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质量。
张祖庆是一位颇具鲜明课堂个性的人,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能把课堂个性融入在“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个“共性”之中,也就因此而令人耳目一新,其发人深思之处,很有让人“一唱三叹”的功力。
一、“求本”,让学生尝试进入“自主解读”之境
张祖庆老师的课堂个性之一是他颇善于与学生交往言说,在达意的正确中不失风趣;在传情的朴实中不失灵动。其实,教师善于与学生交往,是课堂教学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穷人》一课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立“本”生“道”之路径,延伸在一个新的区域,即如何让学生去尝试“自主解读”。造成语文课堂“高耗低效”原因很多,但根本的一点在于以教师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解读,因此带来了讲析过度,消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张祖庆引导学生自主解读,除特别令人瞩目的“师生换位互动”外,更多地体现在他的“选点”功夫上,从而为学生进入自主解读开路。如课文中有一个最短,也最不显眼的句子“睡觉还早”,教师竟选为让学生进入“自主解读”的点。我们从学生的自解讨论中,确实能证明这个“点”,几乎可以涵盖文章的全部意蕴。学生从这四个字上解读了穷人物质生活的种种贫苦,甚至也可以进而深入到穷人精神生活的种种“富有”:勤快的劳动、对渔夫归家的等待、对邻居西蒙的关爱……这都是在“睡觉还早”时间段里桑娜的忙碌和焦虑。“课标”明确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将以往教师精致预设的解读呈现给学生,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解读,让学习过程真实发生在学生身上。显然,张祖庆的这一探索是很有“改课”意义的。
二、“尚实”,放手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之道
听祖庆的课,总会感到他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实效。这在语文课堂太多追求唯美的艺术主义和扮靓的形式主义之当下,是十分难得的。当然,他的这一课堂个性比较符合“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对课程性质的新诠释。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看到他在《穷人》一课中学生对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大量运用。特别是他抓住了学生不容易看到在西蒙身上的穷人之善良,甚至不把西蒙列入“课文写了哪些穷人”这一解读的“死角”,作了语言文字运用练习的开发。在学生讨论之后,祖庆老师让大家补写:“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他沉思着……”这一“补写”的设计十分精到,它既源于学生解读不足的客观需求,又有力地搅动了学生的情感波澜,促进了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和感受,使情意宣泄和语言运用融为一体,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从而让“运用”自然地进入了佳境。
三、“开放”,立足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之上
相当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张祖庆另一个鲜明的课堂个性。他的视野比较开放当源于他的阅读面比较开阔。特别应该强调的一点是他的“开放”,不是资讯杂陈的泛化,而总能立足于解读文本的心有灵犀。在《穷人》这一课的教学中,这无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如从“预热”谈话中的“莫言”说到“红高粱”、“张艺谋”,目的是为了突出“改编”,恰恰又是课文背景不可或缺的。托尔斯泰的《穷人》是根据雨果的一首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这一切又串联着课末的讨论“托尔斯泰的改编,从题目到内容,比《可怜的人们》好在哪里?”……看若信马由缰,实是紧紧扣住了“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在适度超越文本中,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演化了对课文主旨“穷人不穷”的认识,从而把教师课堂个性与学生的学习发展这一主流共性价值,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创新”,大胆探索于“师生换位互动”之中
喜欢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不满足于一味地因循守旧,可以说是张祖庆最鲜明的课堂个性了。他的课颇见新意迭出,如有人不能接受,他还会据理力争,甚至到近于“固执”的地步。这也会圈内人所熟知。当然,这不是不虚心。能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表真情、说实话,是应有的学术品格。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并不自大,而乐于虚心求教。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他的“新招”是大胆探索“师生换位互动”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当老师在讲台上组织学生读书讨论,而老师当学生坐在座位上质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让我们联想到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和新“课标”创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改变。显然,这些都向我们提出了勇于打破常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力的要求。张祖庆的“师生换位教学”法的推出,无疑很有解放学生思想的强大穿透力,会十分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力。
另一方面,“师生换位教学”也是国外“伙伴教学法”在新时期的一种创造性运作。小伙伴之间由于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似和言语波段相同,具有重要的交互沟通价值。在当下“让学于生”的教改大潮中,这一“师生换位互动”是十分有助于推进学习,让学习真实而有效地发生在学生身上。当然“师生换位”不是什么地方都换,在张祖庆的课堂里,他只是选在有利于课堂讨论的节骨眼上的某一步骤,才用了“师生换位教学”。即当读解到“课文没有出现一个‘穷’字,可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穷’呢?这不仅是文本重点、难点、基点、特点的一个纽结点,而且也是孩子乐于探求、饶有兴味的话题。在“师生换位互动”中张老师当了“学生”,其实依然在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只是现在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通过讨论质疑、谈感悟、谈体会,老师可能比站在讲台上说更有意义,更有情趣,也更具有课堂对话的功能。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张祖庆老师不僵守成法、意在创新的个性特征,总是紧密连接着“学生学习发展”这一课堂的主流价值共性,而使他的课堂具有了以生为本、以学为重,常教常新,与时俱进的特点。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此言善矣!由此观之,《穷人》一课的教学还应精益求精,尤其要在“点”的精选上下功夫。如是否可以只选择两个点,一是“睡觉还早”,一是西蒙临死前的内心开掘,让学生去充分发挥“点”的“覆盖面”和“穿透力”。有的“点”,学生可以自己读懂的,“点”到为止,这样教师可以讲得更少些,学生可以学得更多些,更开放些。当然,这只是管窥之见,聊资讨论而已。
【《穷人》评课稿】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