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信息窗三》的教学设计

2022-07-11

《第五单元信息窗三》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和讨论,领会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运用知识的迁移,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解决。

  教学目标:

  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在田园里认识了菜园卫士和灭鼠能手这两位田园小卫士。今天我们再到田园里,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出示大树:哎吆,最近呀,我生病了,真难受哇。怎么办呢?)

  多可怜的大树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还可以请谁来帮忙?对,请树林医生来帮忙。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贴问题)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指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了“大树生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同情和救治大树的美好愿望,自然想到邀请树林医生来帮忙,引发情境串,导入新知。]

  二、请医生

  问:求喜鹊有多少只?

  我们用圆片来摆一摆。如果用绿色圆片表示黄鹂的只数,应该摆几个?利用你手中的圆片摆一摆。(师生同时摆)

  (指着圆片)这五个绿色圆片就代表——黄鹂的只数。(板贴黄鹂)

  如果用桔黄色圆片表示喜鹊的只数,你想怎么摆?自己试一试。

  谁上来摆一摆?(指名到黑板上摆)

  生先摆5个,再摆3个。

  这5个是什么?(和黄鹂一样多的。)

  也就是先摆了和黄鹂同样多的只数。(指着圆片)

  “3”呢?“8”呢?

  求喜鹊有多少只,也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5+3=8(只))

  在算式里,“5”“3”“8”各表示什么?你能不能指着自己摆的圆片,合同位说一说。

  谁愿意上来指着说给大家听一听?多勇敢。

  问:求啄木鸟有多少只?

  刚才我们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解决了“喜鹊有多少只”的问题,你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摆、算一算啄木鸟的只数呢?(板贴啄木鸟)自己试一试。

  汇报。谁来摆一摆?(先摆再说)

  先摆黄鹂的只数,再摆喜鹊的只数。

  (先摆5个圆片)这个“5”是什么?(相同部分)

  (拿掉2个圆片)拿掉的是什么?(少的2个)

  剩下3个代表什么?(代表啄木鸟的只数)

  也就是说,求啄木鸟的只数,就是从5只里面去掉2只。用什么方法?(减法)谁来列算式吗?(板书5-2=3(只))

  在算式里,“5”“2”“3”各表示什么?先和同位说一说。

  谁想跟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摆花片复习巩固学过的“求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捉虫子

  问: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过渡:这么多树林医生辛苦工作,终于治好了大树的病!他们捉了不少虫子呢!看!(出示主题图)

  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板贴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用圆片摆出喜鹊和黄鹂捉虫的只数呢?(板贴黄鹂、喜鹊)

  生:能。

  师:那就摆摆看吧!

  生:不能摆出。

  为什么?(数太大了。没有那么多圆片,摆起来也麻烦。)

  那么怎么办?你能不能想好办法摆出他们的数量?(线段、1个圆片代表10只虫子等)

  这个方法可以。老师来介绍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每个同位的桌子上都有这样的纸条,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摆一摆吧。

  1、请大家拿出白纸条,我们用白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贴纸条)多少只?(板书:146只)

  2、如果用红纸条表示喜鹊捉虫的只数,你来试一试,选一选?(摆出4根不同长度的纸条)

  谁说你选的哪一条?(上来选择后拿起来)

  为什么选这一条?(因为啄木鸟捉的虫子比黄鹂多。)

  (拿另外一条长的)这条也比白纸条长,为什么你不选它?(他说多38只,是多一些。这条是多得多了。)

  他说的有道理吗?你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

  3、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补充板书)

  4、(指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指一指,补充板书)

  5、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

  6、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指名板书:146+38=184(只))

  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

  7、146、38、184各表示什么?(上来指着板书说)

  问: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

  1、你能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求出啄木鸟捉虫的只数。(指名:一人摆,一人列式)

  2、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求啄木鸟的只数也就是从146只里面去掉12只)

  算式里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大胆尝试让学生将所学过的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学习中来,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迁移到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将新知识、新助手(纸条)自然穿插于学生的探究中,引领学生发现摆纸条的好处,为今后学习画线段做良好的铺垫。]

  四、拍手游戏

  过渡:我们来做个拍手游戏轻松一下吧!

  (师拍2下) 师说:我拍了几下?

  指名: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吗? 生拍

  你怎么拍的?谁听出来了?它先拍了几下?又拍了几下?

  再来试一试?(师拍4下)你们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齐拍)

  老师刚才和小朋友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已想玩吗?那么同位来合作吧。老师喊停你们就停下来,好吗?玩吧!

  [设计意图:插入简单的拍手游戏,既能巩固前面所学,又能适当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

  五、青蛙的工作

  过渡:想不到轻轻松松的游戏中也运用了数学知识呢!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三位树林医生,其实,还有许多田园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出示)

  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点击青蛙出示)大、小青蛙

  你能看明白吗?

  试一试?做到练习纸上。(指名说,用实物投影)

  汇报。算式各数表示什么意思?都是这样做的吗?真棒! (点击返回)

  六、蜻蜓吃蚊子(逆向思维的题目)

  过渡:让我们再去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么呢?(点击蜻蜓)

  谁来读读题?

  先摆一摆,再算一算,作到练习纸上。

  汇报。(直接说算式)12-3=9(只)

  都同意吗?为什么有个“多”字还用减法?(#比¥多,也就是¥比#少)

  小结:不能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要认真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到底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七、我说你猜

  过渡:蜻蜓捉了那么多蚊子,螳螂也不示弱。看,他们在比赛呢!(点击螳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根据蜻蜓提供的条件,你能猜出蜻蜓和螳螂各有多少捉了多少只虫子吗?

  我也想来说一个。螳螂捉了40只蚊子,蜻蜓捉了多少只?

  还想说?那就说给同位听听吧!

  [设计意图:“青蛙、蜻蜓、螳螂”等都是益虫,是树林医生。练习题的设计以此为主角,很好地体现出情境串的连贯性。练习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 到“放”,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认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八、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树林医生一起为大树治了病,还解决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板贴)。认识了更多的田园小卫士,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

  最后,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快速统计一下你们得到多少小卫士标志?

  一组汇报。

  再指名,提要求:你能用比他们组多几个或少几个来让大家猜猜吗?

  向优胜组表示祝贺,其他组表现也不错!大家继续努力!下课!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