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建老师的《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9-20

  李崇建老师的《麦田里的老师》告诉我们做到做麦田里的捕手,守在麦田里、悬崖边,拦住那些要冲向悬崖的孩子,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这本书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一:

  真正开心的事情,下午一进校门,门房师傅递给我一份厚实的信封,用手从外面一摸应该是一本书。难道是我在教育在线申请的《麦田里的老师》回来了?已经等不及回到教室了,先拆开看一看,果然装帧精美的《麦田里的老师》出现在我的眼前,好开心!这是我第二次在网上申请得到一本新书,而且如愿以偿。怎能不开心?这是教育在线给我的精神食粮,对我来说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开心!现在已经读到第10页,我读的很慢,因为它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那样让人心动,令人折服。

  “因为懂得孩子的问题状况,所以能以更大的勇气去包容,去承担这不容易的教育任务,在支持孩子正向改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等待孩子成长的契机。老师与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确实要有更多的了解,因有了解才能接纳;因有接纳才能陪伴;因有陪伴才有协助;因有协助才有引导;因有引导才能教育。教育是需要爱与智慧的长远之路。”

  “我要当那麦田的捕手”——守在麦田上,悬崖边,拦住那些药冲向悬崖的人。

  “几乎每个人都梦想成为遇难不退的英雄人物,但英雄背后所承受的艰辛试炼与努力之历程,却常常为人忽略。许多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专业人士在成功之前,也是凭着一股努力向上的信念及毅力经历着各自的机缘,幸运地创造了成功宝典,作为后人遵循的指引。”

  “事实上,孩子的各种问题或亲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并非一夕造成,看得到的问题行为往往只是浮现出来的冰山一角,行程的原因往往是孩子与父母或教养者的特质,在相处过程中相互影响,累计出错综复杂的心里感受及情绪、行为反应。”

  “辅导孩子的第一层,孩子要的是接纳与心灵的抚慰。”

  建立家庭主文化。“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我认为,这是教养塑造的环境使然,这也是文化。试想,每天晚饭后,家里人都在看电视打发时光,你怎能盼望孩子独自守在书桌旁读书写字?假如每天晚饭后,一家人都手捧报纸、书籍在阅读,孩子有什么理由迷恋在网络、电视、电子游戏中?

  说得好,讲得透彻!从我们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给孩子创造一个家庭的主体文化氛围。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二:

  做麦田里的捕手,守在麦田里、悬崖边,拦住那些要冲向悬崖的孩子,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孩子正是在家长或者教师的逼迫下,走向悬崖的。

  李崇建透过《麦田里的老师》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当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

  一

  在《麦田里的老师》这本书中,李崇建老师讲述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有着极大的震撼力量,席卷着我的心。

  山毛榉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很少进课堂,爱开黄腔、爱搞恶作剧,开口闭口都不正经。常常夜不归宿,要让教师满世界去找他,从不安静下来听老师说话,更不把规则放在眼里。到了初中二年级,连百位数乘法都不会。说起童年的山毛榉,每个教师都会叹息,认为他是“耶稣都会垂泪,妈祖也会生气”的人。面对这样的一位几乎被退学的孩子,李崇建担任起了他的导师,让他和自己住在一起,帮助他分析各种行为的利弊得失,陪伴着他一道成长。期间自然少不了冲突、沮丧和无助,但崇建老师始终不放弃,并最终使得山毛榉有了质的变化,逐渐具备独当一面的领导者能力,在音乐上的造诣也逐渐显现,作为鼓手参加了欧洲和亚洲的乐团公演,21岁就考出了载运货车的驾照,可以实现自己开着任何车进行环岛行,成为热烈追求梦想的上进青年。

  柚子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早逝,妈妈很关心她,但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她的课业。在求学的过程中,柚子被自己心中衍生出来的各种焦虑所干扰,以至于不能安心于学习,花在电脑、轻文学和动漫上的时间有增无减,课业却节节后退,很少将时间花在功课上。通过沟通,崇建注意到柚子不是不想努力,二是当她遇到困顿、怠惰、犯错、困惑与不安的时候,听到的语言通常总是指责与说教,没有帮助她一起去面对上述的这些困境。崇建为柚子的读书制定了一个小小的学习目标,每晚坚持十分钟,背两个英语单词,算一道数学题,然后将这一天的读书成就记录下来。就这样,柚子时常还会做不到。崇建非常理解孩子面对承诺出现的反复,帮助她分析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使得自己做不到,并鼓励她重新设定目标,再次开始……就这样,柚子每天努力读书的时间增加了,到了考前半个月,已经完全进入了努力读书的状态,最后的国中基测考出了PR93的好成绩,超过了全体学生中93%的人群。

  昆布是一个聪慧但有点忧郁的小女孩,但和母亲的关系有点紧张,常为了生活作息和功课闹得不太愉快,自己认为每天使用45%的力量来对抗妈妈。崇建老师建议昆布将45%的反抗,缩减为20%,多一些力量用于觉察,觉察母亲是否改变、觉察母亲更深层的意思。同时,崇建和昆布的母亲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让昆布的母亲体悟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不当方式,建议她改变与昆布的应对方式。在崇建双边的沟通、协调之下,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昆布和她母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茉莉是一个13岁的女生,喜欢听音乐、爱打扮、交朋友,但是不喜欢念书。任凭妈妈怎样叮咛,如何说教,她的生活依然如故。某一天傍晚,茉莉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看着她懒散的样子,忍着怒气,要求她进房间读书,茉莉进了房间之后就开始上网聊天,妈妈跟进去将电源线给拔了,并数落着茉莉的不是,茉莉一气之下,拿起小刀“割腕”,将手臂内侧割的伤痕累累。母亲气急之下问斥责:“如果我也拿刀割腕,你会怎么想?”茉莉说:“你爱割就割,关我什么事?”于是,母亲也拿起小刀,朝自己手腕划过,鲜血细细地流出来,母女嚎啕的声音在房间回荡。两人的关系就像小刀划过的手腕,交错着纠缠杂乱的血痕,有着深深的委屈。在了解中发现,割腕还是茉莉经常采取的一种行为。为什么采用割腕的方式呢?这是崇建和茉莉交谈中着力希望她厘清的一个问题,茉莉认为割腕可以消除压力,崇建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她找到析表层行为下潜藏的心理密码,让其停止鞭挞自己,懂得接纳自己,以便改变当下的困境。从那之后,茉莉再也没有割腕的行为了。

  ……

  崇建老师似乎有一种能力,能自在地与学生建立起关系,再逐步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本书可以知道,其实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是可以具备这种能力的。崇建老师这种能力的获得,与“萨提尔模式”研习课程的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

  家长和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教出“好”小孩?在崇建老师看来,这不可能有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定义的“好”都不一样。但崇建老师始终相信,无论孩子作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成功,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目标和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一致,所以家长和教师理所当然应和他们携手并进。

  和孩子携手并进,这话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还是很困难的。家长、教师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将以下三件事情先梳理清楚:文化、规则、应对姿态。这是培养“好”孩子的基础。

  建立家庭或者班级的主文化,是开展教育的前提。什么样的家庭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来。

  在一次演讲中,一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对李崇建说:“家里的孩子每天打电脑,放了学就盯着荧光屏,线上游戏打到天昏地暗,讲也讲不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李崇建问这位妈妈:“平常家人的休闲活动,都以看电视打发时间吗?”这位妈妈点点点头。

  这个家庭的主文化就是“看电视”。晚餐之后的家庭时间,当全家人都在看电视,却要将孩子推到房间里读书的时候,孩子怎能静下心来?很多孩子身体坐在那里,心早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至于玩游戏、网上冲浪、随意涂鸦等行为的出现,也与家庭的这种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简单地说,“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作为家长或者教师,要努力建设家庭或者班级的主文化,让那些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有了这样的主文化的引领,即使孩子有一些次文化,家长和教师也不用过分担心。

  记得纽约疯妈在《妈妈不必当超人》一书中,特别提到了家长要特别应该学着做好的一件事情,即给孩子确立规则,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是一个探索者,面对家长或者教师制定的规则,他们通常不会认真去遵守,而是不断地加以挑战,看是否能找到突破口。如果父母所设定的规则每天都在变化,孩子摸不着方向,自然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探底。

  固定的生活秩序和不变的规则,就是在筑一道围墙,一道让孩子们感到安全的围墙。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如果规则始终不变,久了之后他不会再来试探同一个地方,大家就会达成共识,这里就是筑墙之处。当孩子字清楚地知道生活中有这么一道绝不可越界的围墙后,反而可以让他们很有安全感地成长与发展。

  崇建老师对此也是非常的重视,特别提醒家长和教师,惩罚或者宠爱孩子,都是教育中最偷懒的方式。要让孩子充满活力,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关键就是要以“爱”为后盾,建立起明确的规则,并切实加以执行。

  而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应对姿态了。当孩子出现了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行为,或者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时,你会采取怎样的应对呢?在“萨提亚模式”中提到人们常常有四种不一致的应对姿态,分别是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

  讨好的应对往往动机善良,但不够爱自己,忽略了自己;指责的应对往往表现出直率,但通常不照顾他人的感受,忽略他人;超理智的应对表现出很有逻辑和道理,但是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讲起道理令人厌烦;打岔的人应对是统统忽视自我、他人和情境,你的感觉会是“对牛弹琴”。

  “萨提亚模式”特别重视第五种应对姿态——一致性的姿态的运用。这种姿态在应对上能够同时关注自己、他人和情境。其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李崇建认为,当教育者懂得更真诚地表达自我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

  一致性的应对姿态是需要不断地训练的。家长或教师在遇到冲突事件时,要做到不被自己的情绪所绑架,通过深呼吸试着和自己的内在渴望相联结,用平稳的声音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用“正向好奇”来探索孩子的问题,以便孩子能不抗拒地逐渐揭露自己,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李崇建显然是萨提尔理论活学活用的高手。

  三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被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尔模式”即其创建的理论体系。萨提尔女士把个体行为视为“冰山”外显的一角,隐藏于“冰山”底下的,还有许多内在的经验层次,如应对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等等。只有透过自我一层层地检视,让自己了解深层的内在,表达出更真实的自我,才能达到一致的姿态。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