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9-20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篇一】

  翻开这本书,就被开篇的《我们都想教出好孩子》的题目所吸引。虽然我们从业时没有南丁格尔宣言,也没有誓词,但是当我们立志成为一名老师时,站上三尺讲台时,内心也曾有所期许。它或许不像序言里“成为麦田的捕手——守在麦田上、悬崖边上、拦住那些冲向悬崖的人”那样远大,但把孩子教好,教出好孩子曾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当我们怀着美好的愿景,带上“灵魂工程师”的光环,登上三尺讲台。现实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于是我们开始迷茫,想要寻找方法,可是繁多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眼花缭乱,一边实践着,一边探索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中描述的场景,让我回到了刚开始带班的日子。孩子的问题总是那么复杂,周而复始。书本上的知识用起来总是差那么一点。“困顿、困惑、困难”就开始出现了。“不要再告诉我理念或方法了,示范给我怎么做就好了”。这些是每一个新老师在成长期都会遇到的问题吧!带着这样的亲切感,继续读下去。在阿健老师的故事里,学习咨商教育模式,会有一种找到差的那一点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权威型教师、放纵型教师、民主型教师在应对态度上的不同,同时也学会对待孩子的问题,既要客观分析当时的情景,坚持原则,又要让孩子感受肯定与关怀。

  “无论孩子做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成功,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的话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骨感的现实让我们对教育中的力所不及产生了深深的无奈。书中的山毛榉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头疼又无奈的孩子。故事里,恨铁不成钢的老师阿健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最终以内外一致的姿态去面对山毛榉,接纳他,理解他。通过正向好奇的谈话连接山毛榉内心“渴望”。在他的温情陪伴下,山毛榉最终获得自己站起来的力量。这场师生间的角力,使我了解教师要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就要以一致性的姿态,从孩子内心的渴望出发,引导孩子去探索,激发孩子内在的生长力量。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爱”,而是一颗平和的、强大的心。一颗平和的心,能让我们保持内外的“一致性”,能让孩子感到宁静淡定的接纳和认可。这种感觉就像村上春树与河合隼雄谈话的感觉一样:在那样的状态下,与河合先生面对面谈着各种事情时(几乎没有谈到小说的事),头脑里却感觉到好像痒痒的、逐渐放松似的、不可思议的温柔感。一颗强大的心,能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孩子习惯性行为转变中的反复,使我们客观、冷静地面对和处理孩子的问题,耐心等待孩子的正向转变,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来自老师的源源不断的支持与肯定。

  教育是一场耐性与创造性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面对问题,不是问题;如何面对问题,才是问题。这本书就以生动详细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在不确知答案的状况下面对问题:“一致性”的姿态,联结生命的对话,温柔地陪伴孩子的创造与改变!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篇二】

  假期拜读了《麦田里的老师》一书。书中,李崇建老师与孩子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教养理念,给我内心一种微妙的触动和好奇。推动着我想要再去认真翻读一次。

  这本书的脉络非常的清晰,围绕着“如何达到教育目标?”李崇建老师提出的三个前提,“文化,规则,应对姿态”展开他的教养理念,结合他所学习的“萨提尔模式——一个人内在的冰山隐喻”理论谈他的发现,在教育教学上的运用,及自己的成长,还配合详实的教育案例故事让人读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读后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者,与孩子形成良好有效沟通的成与败,无疑是教育成功路上的那一座桥梁或绊脚石。而李崇建老师恰给我们提供一个真实、生动,成功的教育案例榜样。

  一、建立班级文化

  我们每个人带班,都会有自己的期待,希望班上的学生爱读书,爱学习,讲文明,懂礼貌,积极上进等。这就是班级文化。但迟到,懒惰,打架,厌学等,这也是班级文化。怎么样让你所期待的文化活动成为班级生活中一种习惯,并以“开放姿态的对话和学生们分享与谈论”,是逐步建立班级主文化的方法。

  二、以‘爱’为后盾,建立规则

  首先,“必须觉察‘应对姿态’,向孩子传达想法,也容许质疑与讨论,但仍要建立规则,并且确认规则与承诺。”

  “当规则被建立之后,要切实执行,就会形成一种秩序。”

  “规则的建立,最好清楚简单,绝对不对多,要以‘爱’为后盾,而不是以军事化的管教为基础。”

  三、应对姿态

  建立规则后,执行规则时最要注意的就是你的应对姿态。对于触犯规则的学生,往往即时反应表现出来的火冒三丈,严厉的批评说教等这样的惯性姿态面对。

  萨提乐模式提出的第五种应对姿态——“一致性的姿态”。“在应对上有同时关注自己、他人与情境;在言行上呈现出有活力、有创造力、有生命力、能接纳的、富有爱心、说话带有感受、聆听他人、开放且愿意分享。”

  李崇建老师根据上面的理论,以一种一致性的姿态,与孩子沟通,真诚地表现自己,“从‘冰山’的层次演绎,联结孩子的感受,联结孩子的渴望”,达到他教养的目的,收获了成功。他说这是“因为没有孩子不渴望成为一个有价值、被爱、被接纳且有意义的人。”

  怎么让自己比较趋近“一致性”呢?李崇建老师下面分享的方法很有意思。

  “深呼吸之后觉察自我内在的感受,承认感受,与自我内在渴望对话之后,稍停顿。”

  “遇到冲突事件,要求自己在言行上稍稍停顿,或者不要立即处理,暂时别过头去缓缓呼吸觉察情绪,与情绪共处,试着和自己的内在渴望联结。”

  我想如果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像李崇建老师这样以“一致性”应对姿态与学生能达到良好有效的沟通。那么教育的生活中我们一定会有所得,有所获,也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篇三】

  看了《麦田里的老师》一书,让教育学生和跟孩子沟通方面有了新的领悟,我很欣赏李宋建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尊重,对问题孩子那份不厌其烦的耐心,真的使我感受到自愧不如,甚至可以说激活了我对孩子教育的看法,让我深度的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要怎么教育好孩子,首先,我应该要先学会如何懂得尊重孩子,如何能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传统的家庭教育认为孩子必须要听从父母的命令,父母一起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又有多少个家长能真正的从孩子角度去考虑他是否开心呢?是否自愿呢?家长不要认为幼儿年龄小就没有自尊心,作为父母要从小就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我们的学生同样也到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要好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记得书中有个案例,就是“孩子大声喧哗,你感受到被干扰,你以什么方式回应?”,一个回答引发出五个不同的姿态,这个时候,李老师引用了“冰山”比喻,正视了人的心里内在层次,最后他选择了真诚地表达自己,是最好的沟通方法。一一致性的沟通姿态来真诚地跟对方表达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别人。这归根到底是尊重的原态。但如果教育者懂得真诚地表达自我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清晰容易多了。因此,在教育学生和家长跟孩子互动时,觉察并调整自己的态度,力求达到一致性,那么更容易达到教育着的目标。

  此外,我感觉到李老师那份重视与孩子相处时的礼貌,我们也要好好学习。例如老师常对孩子保持应有的礼貌交 流,使用“请”、“对不起”、“谢谢”、“不容气”等礼节性语言,孩子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注意接受孩子的观念。只有父母或老师赞同、接受孩子的观念,才能进一步开发、引导他的意识水平。减少孩子的难过情绪。大人在纠正孩子荒唐行为时要留意孩子的难堪情绪,以免造成负面影响。鼓励孩子的优点,允许孩子失败。孩子的尝试难免会遇到失败的挫折,孩子失败时需要给他心灵的支持与爱护,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通过读这本书,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老师会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有些则否!是因为那些老师善于懂得走进孩子的心,他们懂得,无论老师还是父母,觉得在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感受到艰辛和痛苦,其实同样孩子也苦啊,那我们何不建立一个平等,愉快的教育模式呢?这样孩子开心,你也高兴!那么能达到最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了!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