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2-13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可以是抒情的,也可以是启示的,叙述你所获得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一】

  近几天痴迷般的读了尹建莉老师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颇有感触。这本书本来是卖给我妹妹的,她家的孩子已经很大了,而且一直在为小孩子的教育而发愁。我看这本书的评价不错,就买下了(只是可惜我发现这本书晚了,毕竟小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 书中谈到的许多观点与我自己以前的想法都不谋而合,想来估计是我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我爸从来没读过这类的书,但是他的思想却与尹建莉老师的思想不谋而合,实际上应该是与《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记得当前读《老子》的时候,一句‘夫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让我心有戚戚焉。尹老师书里面讲了很多理论及实例,这里从大方向上汇总如下:

  1. 如果孩子没有大的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多管

  2. 对于孩子应该是培养其各方面的兴趣为首要目的,而不是太多的约束他/她

  3.为孩子创造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不是“温室”一样的环境,孩子自立、自理很重要。

  除此之外,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父母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好榜样,因为孩子的言行将是父母的翻版。记得有人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个宰相,每天很早起床去上朝,晚上回来后就在书房写文章,写折子/批折子,他老婆就抱怨他说,你有空也管管孩子,别只顾着自己的事。宰相一脸镇定:“我这不是在管吗?”是啊,示范是最好的管!

  我爸从小教育我,自己可能没有意识,但已经暗合了上述四点内容。几个典型的例子,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相信就是这些平凡的小举动,小事情,影响了我我的童年,我的一生。

  一次是我还没有入小学,有一次看电视,我看到屏幕上一辆‘火车’呼啸而来,一脸迷惑的问爸爸:“这是什么啊?”。他说,这是火车,明天带你去看。第二天,他果然骑自行车载着我到几十里外的黄口(属于安徽省)火车站去专门看火车,记得,是看,而不是去坐,毕竟我们家的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必要坐一次不必要的火车去体验。那天的具体细节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可能只有火车进出站时震耳欲聋的喇叭声还让我有印象,但是至少那次让我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眼界,这算一次兴趣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吧。

  还有一次是83年9月1日(应该是9月1日吧,因为所有的开学日期好像都是9月1日),那天爸爸对我说,你去上小学吧!我非常高兴,自己搬了个小板凳就屁颠屁颠的跑往学校去了,丝毫不懂还需要办入学手续,交学费什么的。等我跑到学校门口(大约2公里的路程),扭头一看,发现爸爸正骑着自行车一言未发的跟在后面。上次我专把这事提出来,老妈说,“嘿,他不知道心疼孩子,要是我,我就会用自行车载着你过去。”可见许多父母都会有个误区,想疼孩子,但不知道怎么疼。事事都帮忙他处理好并不是疼他,而是害他。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许多西方家庭带着小孩来中国旅游,他们每个人包括小孩都背着背包,小孩子的小背包里放着他自己牙刷牙膏洗脸巾等个人用品;而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事,小孩子的东西都被爸妈们包了,这样做小孩子将来如何有自立、自理的能力呢?

  个人认为,最好的教育当是与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做他的权威和家长。这本书除了上述的一些理论外,更重要的里面举出了许多实例,对一般的家庭教育特别有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推荐所有准妈妈和正在养育儿女的妈妈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二】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是这本书的引子。

  当我翻开朴实的扉页,作者的前言让我下定决心读下去。前言的名字:“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是啊,我们每位家长的手里何尝不是一块玉呢?只不过多年后,有人手里的玉变成了艺术品,有人手里的玉因为不会雕琢而变得失望。

  该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加上作者作为教育专家的独特视角为读者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和点评。把我们一般家长经常会认为很正确的事情从孩子和教育的角度进行了颠覆,告诉家长们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难,把一块玉雕琢成艺术品靠的是正确的工具。

  每读完一篇,我都会马上对照一下我自己,发现我自己原来也在用着锄头一样的工具在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有几个章节我更是看到了一个教育专家的教子方法,例如:不写暴力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替孩子写作业等等,这在一般人尤其是我这样根正苗红的教师看来简直是乱套的东西,在教育专家的笔下却是那么的自然合理。不得不让我佩服真正的教育的力量不是强硬而是方法。

  看完全书,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位非常真诚的,实事求是的教育专家,其观点公平公正,所举的事例贴切明了,不是那种只有理论,而不联系实际的书。书里面多次提到她的女儿圆圆,她也和平常的孩子一样有许多的不足和缺点,但作者能读懂孩子的心,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逐步让女儿改掉了缺点。所以,家长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孩子巨大差异,这样的实例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其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都不应有任何功利思想,功利心太强,其实是自私的极端表现,嘴上总是说 “ 这都是为你好 ” 等冠冕堂皇的话,难道真的是为孩子好吗?不一定吧!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为孩子的将来好好想想,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才会想出科学的教育方法。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的正确。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三】

  尹建莉老师既是一位好妈妈又是一位好老师,通过描述其女儿圆圆的成长过程,我们了解了怎样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信成长,文章既通俗易懂又蕴藏了深刻的道理,让人耳目一新又受益匪浅,有些教育思想挑战了现今学校教育的弊端,尹老师用自己的智慧调节了这些矛盾并让女儿轻松学习,我非常佩服作者教育孩子时的用心良苦,孩子的优秀是与妈妈精心培育分不开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在教育孩子时有心却无痕让我印象深刻。

  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爱孩子,许多人对这个爱有误区。这个爱有的变成了溺爱,有的变成了专制的爱,总觉得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对,自己是绝对的权威,没有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其实这个爱就是充分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当做一个正常的人来尊重对待,并且让孩子学会爱他人,而不能哄骗、捉弄孩子。比如打针,应该正面告诉宝宝打针的感受打针的原因,为了让孩子打针,许多家中通过哄骗的方法达到目的,一旦孩子经历过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就会越来越不信任家长,逐渐站在家长的对立面。再如有些家长喜欢捉弄宝宝,如院子里的人假装趁宝宝不注意抢宝宝东西,装出非常凶恶的样子强行抱宝宝,大家看完宝宝当时的反应时哈哈大笑,这样做的结果是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不被尊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社交的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常被捉弄的宝宝会出现道德品质方面的缺陷,这点许多人意识不到,认为喜欢孩子才会逗她,殊不知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很迷茫,分不清是非观念,对于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还有的家长在孩子摔倒后假装打地板、打桌子,这样做会让孩子遇到事情把责任推给他人,而不找自身的原因,尹建丽老师有很好的方法,遇到这种情况让孩子先揉揉地板或桌子,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做个有爱心的宝

  宝,这样会对孩子以后生活的幸福指数奠定基础。

  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途径,作者的女儿是个十足的受益者,在圆圆很小的时候作者就给她进行亲子共读,让孩子对书籍感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不知不觉学会认识文字,这为以后对孩子小学以后大量阅读奠定基础,尹建丽老师为孩子选书从孩子兴趣点出发,而不是看书对孩子学习有没有用,他为孩子选了金庸武侠小说,甚至是《还珠格格》,这些是许多家长认为的禁书,可是却调动了孩子对文字书籍的兴趣,让孩子首先感觉到看书是件轻松有趣的事,继而让孩子阅读大量其他方面的书籍,兴趣是一个人专注于一种事物最强的动力,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学习能力都很强,如果想成为智慧的人,那就专注于阅读吧!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尹建丽采取“不陪”的方式,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就越接近于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服从,内心决不会听他的话。所以陪孩子写作业会使孩子的自制力日渐磨损。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一方面形成好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孩子毕竟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由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会自然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这种调整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有机会主动调整。让孩子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絮叨、指责。要让孩子形成自觉意识就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决定,对于孩子偶尔所犯下的小错,内心一定要有一个想法:他是一个小事而不是一个错事,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这些小事,他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必责怪,也不必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他真会成为孩子难以改正的缺点。我想这也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吧,对我自己而言,我没有做到这点,特别在悦悦小时候,我总认为孩子小,没空间说说心情

  法自己做决定,也怕他自己的决定结果没有我直接给她的好,总是武断的干涉她的行为,遇到孩子犯错误也总是指责更多,造成孩子做事情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是多么重要,一旦观念错了,将会对孩子行为习惯造成很大的影响,也走了许多弯路。

  在培养孩子品格时,尹建丽老师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孩子说谎不外乎两种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孩子宁愿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当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所以家长要首先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不容许孩子犯错误,一旦有错误就批评指责就会让孩子产生压力,从而以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也就产生了说谎现象。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而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当今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很多父母受周围环境影响有虚荣浮躁的心理---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篇,言语之间总是贬损指责别人;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选对象时指手画脚乱指挥,不知不觉当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不踏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无法客观面对他人和社会,也无法真实面对自己。当然也就无法让孩子拥有幸福人生了。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现今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中不当的方法,如惩罚孩子写作业,写暴力作业,老师用看似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惩罚孩子写作业,这样只会让孩子对作业产生厌恶甚至是憎恨,这肯定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作者从不要求孩子考一百分,即使考好了也不奖励,同样考坏了也不批评,庸俗的奖励只会带来庸俗的动机,它使孩子不能专注于学习本身,而把奖励当做目的,却把学习当做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却丢失了。一旦孩子觉得某种事情是任务,他就会同时产生苦役感。孩子只有在对自己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才需要外在的赞美和肯定来稳固他的自信。无论在什么事情上,只要孩子已形成较为确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经常去赞美他夸她,否则他会感到做作和廉价,反而使他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个别指导时,看到许多家长总是对宝宝完成的每一个动作不停的夸奖赞美,干扰孩子的专注力,这样的孩子也很功利,每做好一个动作都等待着家长的夸赞,无疑孩子的兴趣不在操作上,而是在家长的夸奖上,长时间下去会影响孩子学习动力,成为虚荣心强的人,做事情总要功利性的回报。

  学无止境,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当妈妈同时也是老师的我要不断学习,希望还能遇到更多类似的好书。

更多热门文章:

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汇总

2.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2015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500字

4.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5.关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6.《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000字

7.2016家长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