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书籍《麦田里的老师》有感500字

发布时间:2017-09-20

  李崇建老师透过《麦田里的老师》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麦田里的老师》有感范文,欢迎参考。

  读《麦田里的老师》有感1:

  做麦田里的捕手,守在麦田里、悬崖边,拦住那些要冲向悬崖的孩子,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孩子正是在家长或者教师的逼迫下,走向悬崖的。

  家长和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教出“好”小孩?在崇建老师看来,这不可能有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定义的“好”都不一样。但崇建老师始终相信,无论孩子作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成功,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目标和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一致,所以家长和教师理所当然应和他们携手并进。

  崇建老师似乎有一种能力,能自在地与学生建立起关系,再逐步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本书可以知道,其实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是可以具备这种能力的。崇建老师这种能力的获得,与“萨提尔模式”研习课程的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萨提亚模式”特别重视第五种应对姿态——一致性的姿态的运用。这种姿态在应对上能够同时关注自己、他人和情境。其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李崇建认为,当教育者懂得更真诚地表达自我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

  一致性的应对姿态是需要不断地训练的。家长或教师在遇到冲突事件时,要做到不被自己的情绪所绑架,通过深呼吸试着和自己的内在渴望相联结,用平稳的声音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用“正向好奇”来探索孩子的问题,以便孩子能不抗拒地逐渐揭露自己,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李崇建显然是萨提尔理论活学活用的高手。

  读《麦田里的老师》有感2:

  《麦田里的老师》由李崇建所著。这本书没有高深、枯燥的教育理论,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教育故事引人入胜,很多教育故事人物好像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李李崇建老师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李李崇建老师的每一个教育故事都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写起作文就像烂泥趴在桌上的小六男孩,后来不但受邀写书评,文章还刊登于教材。爱开黄腔、恶作剧,国二时连百位数乘法都不会、几乎被退学的孩子,却成为拥有独当一面的领导者能力,以及热烈追求梦想的上进青年(2011年参与欧洲与亚洲的乐团公演)。让全校老师都头疼的叛逆狂飙少年,之后却在美国专门帮乐团制作音乐。每天用45%以上力量对抗母亲的女孩,短短一个月,与母亲的关系有最惊人的转变。 这些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但他们都遇上阿建老师。从彷徨的年少走来,阿建老师感受父亲对他从不放弃的爱,但除了爱,有没有其他方式,能让大人与孩子有更和谐的关系?他发现,大人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麦田里的老师》是一本跳脱出传统教育、结合咨商与教养的书,它的许多想法,例如“正向好奇”的态度、真正的“接纳”,以及大人请记得给自己一份鼓励等,都令人激赏。而书里一则则动人的真实故事,更带着极大的震撼力量,席卷着心。

  李崇建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教育工作者,为了糊口,维生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坚持不断学习,自我成长,将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萨提尔模式转化过来的技巧,在师生互动及班级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绎,给我带来的启发与思考,既深且远。“做麦田里的捕手,守在麦田里、悬崖边,拦住那些要冲向悬崖的孩子,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孩子正是在家长或者教师的逼迫下,走向悬崖的。”李李崇建老师透过《麦田里的老师》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当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值得我们深思。正如我们爱孩子,我们真心期望他们在学校学习快乐、学有所成,将来生活幸福,能自立自强于社会。但,仅仅有这样一份真诚的爱心、这样一份期待就足够了吗?教育没有捷径,也没有标准答案。但阿建老师说“无论孩子做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的。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目标和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们理所当然要和他们携手共进。” 山毛榉、柚子、昆布、茉莉,这些聪明的孩子,或调皮捣蛋,或抑郁寡欢,甚至有自伤行为,问题多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与家长关系非常紧张,都不爱念书,都没有勇气去好好爱自己。他们有幸遇上阿建老师,找到了面对问题,改变自己的勇气,走向了自爱、自强的人生之路。从阅读中,我很佩服李崇建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了解、包容和豁达。李崇建老师的包容与豁达,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想曾经学生在不被我们了解的情况下,被责备,被处罚,这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痛苦和心灵的创伤,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确实要有更多的了解和爱的艺术,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特别是我们的特殊学生更需要这样的爱与智慧。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当遇到问题时,如果一再重复相同的应对方式,却未觉察自己的生命历程,未静下心来重新思索问题,只是被惯性应对带着走,问题就永远是问题,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案。” 书中大量真实而又感人的案例给我们讲述一个个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议中肯可行,充满着教育的智慧,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学生,富于实践性,带给我无限的思考。

  所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需用心去雕琢的艺术。

  读《麦田里的老师》有感3:

  这本书讲的很真实、具体,对书中的很多地方都有同感。

  “无论孩子作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成功,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目标和我们期望的一致,于是我理所当然和他们携手并进。”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取得进步。学生的起点不同,但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要加以肯定,要表扬和鼓励。表扬和鼓励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利用每个孩子都想成功的心理,有效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什么样的文化?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习惯和价值观。”在教学中,除了智育的培养,更要重视信仰、价值、道德、习惯、教养、原则、思想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使他们敢于为梦想而努力,是他们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 接纳的感觉带着一种爱与力量,一种宁静淡定的感受。”对于学生的现状,不要只是指责,更要接纳。“爱”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者的心中要充满爱,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空间。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