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2022-08-15 答谢中书书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篇2

  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而欣赏美的方法则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个人读、齐读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用情去读。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配画朗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水美。

  (二)初读课文,感知节奏美。

  (三)再读课文,欣赏结构美。

  (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五)研读课文,体会意境美。

  (六)小结,引发共鸣

  (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八)诵读课文,体悟情感美。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风景。(播放风景视频),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学生活动:我知道,我来说。(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

  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由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背景情况。

  出示幻灯片明确: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出示: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四字句两字一顿。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问题一:“歇”、“颓”的意思。

  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活动:你言我语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②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作者自己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四)朗读,品味语言美。

  根据课件展现的优美图片大声朗读,把画面印在脑中,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品味语言的精练。

  问题: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五)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我来当导游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之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合作探究: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小结,引发共鸣。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八)以背诵课文结束学习,体悟情感美。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景四时之景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美

  晨昏之景猿鸟乱鸣(动态美)

  沉鳞竟跃

  总:抒怀欲界之仙都

  教学反思: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我非常的喜欢这句话,并力图以它来做为我教学的精魂——让学生乐学、好学。本课是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之其一,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精品之作,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本节我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小组合作讨论不是肤浅功夫。

  对于小组合作的任务,我只停留在了对文本释义的层面上。让学生边读边译,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而对于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趣、思想感情等未让学生进行深层的对比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体现的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之情体会不深。所以,我认为搞好小组合作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彻底放手,相信学生,深度的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激情。

  二、纲举目张,有效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我的初衷是把文章与《三峡》对比教学,结果设计地内容过多,课堂结构过于冗杂。在处理思考问题“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时,只是把思想感情做了简单的对照,未能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既想把文本知识说透,又想把两课对比深化,结果是的两项都渉入不深。想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敢于放弃,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才能纲举目张,有效展开。

  三、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的原则进行。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情境也未能达到更好,学生朗读未能真正放开,那种由衷的美读未能引导到位。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所以我想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如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努力让学生做到体会文章之美,美读,悟读。

  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的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篇3

  教材

  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精选。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

  1、导入新课(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篇4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只有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全文共68个字,却把江南的山水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细致。

  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4.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难点)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析题目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解析题目《答谢中书书》。

  教师明确:答:回答,答复。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2.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作者以及背景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注意句子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颓(tuí):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2.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解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展示图片。

  向学生展示文中描写句子的图片,直观感受。

  4.背诵课文。

  全班齐背课文,教师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为了检查学生课前朗读、预习的情况,为接下来深入探究课文打好基础。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感知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学生明确:

  1.全篇文章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美”字概括的全文中心。

  3.全篇可以分为3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部分写景,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联系: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教师提问: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学生明确: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以俯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无色交辉”。

  色彩搭配之美:由“两岸石壁,无色交辉”到“青林翠竹”到“四时俱备”可以体现出来。

  晨昏变化之美:作者以时间的角度,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

  动静相衬之美:分别从形体、光色、声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心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发现无尽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得意之感。

  教师补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全班再次齐读短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会背诵并默写。

  2.想一下如果你身在其中,你该如何描述江南的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

  读--写--说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解释课题。

  2、读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篇6

  【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⑵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⑶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⑷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⑸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篇7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 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 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篇9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1.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08-27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案例12-0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1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11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12-11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10-23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06-09

答谢中中书优质教学案例09-09

《答谢中中书》优秀教学案例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