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1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今天听了陈老师这节课,深深地佩服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尽管这节课我听过很多次,但陈老师的这节课仍然带给我很多启发,在学校大力开展“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背景下,陈老师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堪称完美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纵观全课,值得我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解词语方法多
1、借助图片:学生通过图片认读本课部分生字词,如“西双版纳、凤凰花、傣族”,结合图片理解“象脚鼓”以及“象脚鼓点”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一年一度”这一词语时,先鼓励学生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像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一年只能过一次,我们把这样的节日就称作是“一年一度”。
3、借助汉字偏旁:在教学“吉祥如意”中的“祥”字时,引导学生关注该字的偏旁是“神示旁”,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发现含有这样偏旁的字大多与“祖先、祝福”有关,这里“祥”就带有“吉祥祝福”之意。
陈老师能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选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这样理解生字词的教学目标不露痕迹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们听得也觉得很自然。课堂就是这样做到不生硬,和谐自然。
二、小组合作效果好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是很不容易的。合作什么,怎么合作,怎么展示,这些都是困扰老师问题,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效果的核心问题。陈老师这节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这节课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两次:一是请学生观察书上人们相互泼水的画面,小组讨论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二是提供句式练习说话:我想把水泼在XX身上,祝XX……
最让我惊叹的是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我听过很多老师上这一课,但几乎从未有老师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关注作者怎么写的。陈老师设置这一环节不但能锻炼孩子观察图片的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自己说的基础上和文本进行对比,更能体会出文本语言的精妙。同时这样的即兴看图说话对二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降低了难度,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后续的展示效果很好,学生观察仔细,不但注意到图中人物的动作,还关注到人物的表情和心情,合理想象画面中存在的泼水声和欢笑声。这样的合作学习的设置是恰到好处的,不生硬,不做作,真实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小组合作,是不是每节课一定要小组合作,我想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只是新课标做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已,它不是万能,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习实际,有效取舍和设置。正如特级教师刘志春校长所言,“问题导学”中的“问题”不应指向文本本身,而是应该指向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一篇篇课文教的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是语文素养,绝不仅仅是文本内容。
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2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这节课中,老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王老师把目标定位在读通课文,把字音读准;学会“泼、桶”等十个生字及,体会“一年一度、互相、幸福、象征”等新词的意思;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了解泼水节所表达的象征意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二、以“欢乐”定调,贯穿首尾。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因此,一开课,在揭题时,王老师就抓住了题眼 “欢乐”一词,引导学生多[ ]次深情朗读课题,使学生层层了解泼水节的欢乐,体会泼水节的欢乐。
三、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扎实有效。
整堂课,王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是抓字词学习,第二抓句子学习,第三抓整体感知。在字词学习中,王老师首先扫清了生字的读音,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字理识字,理解本义,再延伸拓展,感悟运用。另外,王老师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理解“提、端、互相追赶”时,采用了动作表演的形式,直观形象,在理解“幸福”一词时,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体会,“吉祥如意”一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该词一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样的教学扎实有效。在句子的学习中,王老师抓住了难读的句子,采用视频展示、采访交际、动作表演、联系生活、迁移运用等方法,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多次朗读,读通句子,读懂句子,同时结合句子学习进行句式练习,做到了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四、以读代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王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坚持让孩子“以读为本,读中生悟”,采用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了解文意,体会欢乐。因为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2篇】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
赛马评课稿01-07
老王评课稿01-06
通分评课稿01-05
月相评课稿01-02
雨后评课稿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