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了张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教学环节设计巧妙。为了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真正原因,张老师在导入时就抓住租界地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说说,结合课文说,想象着说,然后教师出示租界地的图片让学生看着说,接着让学生想象中国人的生活,紧接着,张老师点击鼠标,把两幅天壤之别的画面放到一块去对比看看,让学生初步体会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的现象。
第二、张老师在本节课中,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了导语,披文以入情,做到以情感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开始,以租界“那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那是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引入,产生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接着通过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妇女哭诉;洋人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张老师的课容量很大,在一课时里将课文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重点设计得当,但是因为教学内容设计较多,教师“灌输”的时候多与学生思考和回答,整节课教师是主导,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能够体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