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学文案设计
第三单元 游三峡 ——小数除法
■课时安排
重点、难点
(1)都是先算984÷3=328,再缩小到3.28
答案:1. 1.48 2. 56.5 3.11.19 2.07 0.13
4.根据25×5=125,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答案:1.2.36 2.5 0.12 4.2 0. 2 18.7
转化 类推
答案:1.10-1=9 69.84÷9=7.76
说课设计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符号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用这些符号来代表加减乘除呢?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
数学符号是人们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发明的。采用数学符号不仅为了省事、简化,更重要的是,符号是正确地表述概念,说明方法和建立定理必不可少的。
法国数学家韦达是第一个将符号引入数学的人。韦达的代数著作《分析术新论》是一部最早的符号代数著作。现在的数学符号体系主要采用的是笛卡儿使用的符号。
那么,你想知道数学符号的由来吗?请看:
(一)运算符号:+、-、×、÷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到了17世纪,才得以广泛使用。
“+”号,开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的字头 p。在法国,使用了相当于英语“ and”(和)的词“ et”。随着欧洲商业的繁荣,写et 也嫌慢了,为了加快速度,把两个字母连平着写,因此,et慢慢地变成了“+”。
“-”号也同样,使用英文nus (减)的字头,也是为了便于速写,逐渐变成了“-”。
“×”号表示相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1618年提出来的。“×”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所以的“+”号斜过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与字母“ⅹ“容易混淆,提倡用“? ”表示相乘。后来,“×”与“? ”都表示相乘。
“÷”号表示相除,也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提出的,他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横线”表示除法,如a/b表示 b除a。后来有人把这两个符号合二为一,就得到“÷”。把÷正式作为除法的运算符号是瑞士数学家拉恩,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界的意思。
- 相关推荐
【小学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学文案设计】相关文章:
五年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设计(精选10篇)09-27
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设计03-05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05-29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10-19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学设计02-23
《小数的性质》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04-26
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