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儿》评课稿

2020-11-17 稿件

  《雨点儿》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则童话故事,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童话美丽,雨点儿美丽,而吴老师的整堂课就像童话般的雨点儿,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润湿了我的心,因为她构建了开放的又富有活力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中,和老师和文本进行充满乐趣的对话。

  1、方法设计巧妙。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孩子的识字规律,需反复认读,强化记忆,故采取了字、词、句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将教材功能凸现得最大化。如:“数、清、彩、飘、落、问、答、说”这些字都巧妙地穿插在了文本教学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思想。这符合文本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词语教学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正应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字、词、句整合教学做到无痕。如“数、清”所在句子过渡到下一句“彩、飘、落”所在句子,教师问:“这么多的雨点从哪里来?”生答:“从云彩里来。”然后教“彩”。从“彩、飘、落”到“问、答、说”,师导入:“你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原来一个在问,一个在答。学 “问、答”。词语的每一次呈现强化了孩子对生字的`记忆,呈现也非常的自然,又将文本内容用线串联了起来。

  2、教学评价巧妙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除了达到激励功能,更旨在使孩子从评价中找到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问话是本课的重点。此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指导的过程中为突出问话的色彩,吴老师评价:“问得多有礼貌呀!”“问得多亲切呀!”在随机评价中把问的语气、问的态度都进行了引导。再如: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这样评价孩子的朗读:“多有趣!”“多可爱!”评价中凸现了人文性。

  3、语言积累上求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义。如学“数不清”一词时进行语言训练: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头发、小草等)雨点儿也很多,也数不清。这样,“数不清”一词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技能训练上求实。

  (1)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吴老师非常对学生学法训练。如“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读书的方法;“看谁记得最多,记得最快,记得最熟。”给学生确定学习生字的目标;“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你有什么想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边读边思的习惯。

  (2)优化读中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课文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如:课题的朗读指导。“雨点儿”的朗读,儿化音,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是个难点,“雨点儿”不能读成三个音节,要在“点”的后面加一个卷舌动作。注意为了突破难点,吴老师重点指导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点”字拼一拼;直接读“雨点”;加上“儿”字就更好听了,读读这个好听的名字,叫它──“雨点儿”。这样的指导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再如学习大雨点儿和小雨点的问答句。先:“这是谁问谁呢?”再:“怎么问?”“小雨点儿怎么回答?”然后换位体验:“小雨点儿。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去的地方美吗?”“都有些什么呀?”使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再将情感释放于朗读中。最后:把美读出来。这样,层层递进,读中感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效果颇佳。

【《雨点儿》评课稿】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

航天飞机的评课稿 契科夫《凡卡》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