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是一段中华民族辛酸屈辱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 1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辛酸历史,全文向我们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读完全文,会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而骄傲自豪,更会为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被毁灭而痛心惋惜,为英法联军的残暴、贪婪、野蛮而义愤填膺,爱恨满园,感慨无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太难,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细细推敲,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气神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是这样解读的。
一、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这个词在这一自然段中,连续出现了两次,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量和计算。抓住“不可估量”,反复咀嚼这两个“不可估量”,传达出的是圆明园的价值不可估量。两个“不可估量”,也深深刺痛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伤感、痛恨、愤慨皆无法言表此时的心境,以一个感叹号化之!可这样的开头留给阅读者更多的是一个问号: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二、众星拱月的独特布局
1.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说它是皇家园林,因为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为万春园)三园组成。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皇帝。圆明园占地面积约5200多亩,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中国历代皇家园林有很多,但圆明园绝不是一般的皇家园林,而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就有它的特殊性。
2.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它“众星拱月”般的布局了。圆明园的周围除了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以外,周围还有上百个的园子从东、西、南三面紧紧围绕着,就像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一样,这宏大的地域规模在气势上已经让人称奇。
三、风格迥异的宏伟建筑
课文第三自然段一口气用了三个“有……也有……”或“有……还有……”的句式向我们描述了圆明园中不同的建筑风格。
1.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在圆明园中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当时分布着40多个景区,有上百处景点。作者重点介绍的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有金碧辉煌、大气雄伟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小巧精致的亭台楼阁。显然这是一种对比的表达方式。同样,有象征热闹的“买卖街”和那种宁静的山乡村野又是一种比较写法。
2.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这句也是如此,这些建筑有仿照现实存在的名胜建造的,也有根据诗中想象出来的景象建造的,一虚一实更是对比着在写。
3.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民族与西洋,一中一西也是比较着写。
这样,作者在介绍圆明园中的建筑时重点选取的是大气雄伟的、小巧精致的,是热闹的、宁静的,是虚幻的、现实的,是古今中外的建筑,这种描述涵盖了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全都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作者又采用了“有……也有……”这种很有气势的排比句式来表达,使“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成为再自然不过的感叹了。
四、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
1.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是个典型的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是它帮我们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圆明园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上自”和“下至”这两个词用得到位,把先秦到清代大约2300多年的时间串了起来,同时罗列的“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名称更是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圆明园中珍藏的历史文物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价值之珍贵。自然的,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点也不为过。
自此,圆明园的独特布局、宏伟建筑、珍贵文物在读者的脑海里应该有个整体印象: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拥有许多无价之宝的聚宝盆,是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五、在强烈的对比中毁灭
照理,讲述完昔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第五段的出现之前应该有个过渡,因为下面描述的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课文没有,而是直接写“1860年10月6日”,就是想有个突然的转折,给阅读者一个很大的冲击。
1.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这里的动作是连贯的:掠走、搬运、毁掉,把这些动作连在一起写,就想表达这句话的一个意思,什么也没剩下。
2. 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这是对前一句英法联军行径的一个递进描述,没有写任何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眼,诸如“贪婪、残暴、野蛮”,可是就是在“三千多名”、“三天”、“整个”等这样平静、客观的语言描述下让我们产生了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和对圆明园被洗劫一空的惋惜。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 2
圆明园,遗址在北京市西郊海淀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的总称。然而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竟在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疯狂掠夺下化为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文章题目是“毁灭”,但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走进昔日辉煌之中去感受今日的毁灭景象。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不可估量”与结尾的“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课文的2-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园内物品及建筑景观形象的修饰描写,详尽的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在语言表达上,采用了排比的写作方法,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有…的…,有…的…,也有…的…”“上自…下至…”等关联词使文章内容形象具体、丰富生动,结构严谨,条理层次更加清晰,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雄伟壮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将侵略者“野蛮”、“贪婪”、“无耻”的嘴脸和行为刻画的生动形象,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 3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段中华民族辛酸屈辱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读完全文,情感的涟漪激荡: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而骄傲而自豪,为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被毁灭而痛彻心肺,为英法联军的残暴、贪婪、野蛮而义愤填膺,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锥心刺骨,爱恨满园,感慨无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太难,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敲骨吸髓,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气神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怀着一种敏感和警觉,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就渐渐地浓缩成了两个关键词和两幅画面。
两个关键词:
一个关键词是“不可估量”。这个词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连续出现了两次,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量。我们要抓住“不可估量”,反复咀嚼两个“不可估量”传达出的圆明园举世无双的价值,把目光定位在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和美丽的景观的第2、3、4段,寻找依据,亲身感受“不可估量”的深层内蕴。而另一个关键词是“化为灰烬”,这个词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要以切肤之痛的“化为灰烬”作底色,想象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的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及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轰然倒下,洗劫一空的`惨景,追根溯源,寻找罪魁祸首——英法联军的肆虐残暴,毁灭圆明园的经过,从而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第5自然段,看看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的。聚焦“不可估量”“化为灰烬”,既能驾轻就熟地梳理文章的来龙去脉,又能提纲契领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辉煌、毁灭、自豪、痛惜。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两幅画面:
抓住“不可估量”,呈现的画面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的景观;抓住“化为灰烬”,展现的画面是圆明园被毁的惨景。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两幅画面呈现的不同意境,不同的心情,就找到了解读文章的切入点。
“辉煌”之神往: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那种惬意、快活,真是天上人间能有几个?读着读着,我们也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怎不令人神往?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圆明园中美好的东西让人目不暇接,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也美丽,那也新鲜。可刘姥姥看的只是一个大观园,而圆明园不知有几百个这样的大观园大。作者用列举的行式,用了7个“有”,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但是 7个“有”字能写尽圆明园中的145处景观吗?所以作者用了“省略号”“等”“天南海北”“中外风景名胜”“饱览”“幻想的境界”这些独特的标点符号以及语言文字,传递出圆明园美丽辉煌的应有尽有,到了极致。读着读着,怎不让人由衷地感慨:圆明园实在是美,美得大气,美得脱俗,美得无以伦比,周身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怎不让人有一种心想往之的冲动之感?怎不为祖国有如此光彩照人、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而感到自豪与骄傲?圆明园的美丽与辉煌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光艳,还表现在它内在的涵养——拥有数不尽的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上自……下至”这个关键词述说着圆明园收藏的文物年代久、物品多而广。一个拥有151年历史的圆明园,一个历经六代皇朝的圆明园,经过几代皇帝的修建、扩充、收藏,继承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全部神韵,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的优秀精华。里面收藏的珠宝器玉价值连城,不可估量。据说,十二生肖中的一头铜马首就是价值90000万港币,而这仅是圆明园中珍贵文物中的九牛一毛……一个既有着美丽的外延,又有着深刻内涵的圆明园;一个举世瞩目的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读至此,内心里怎不激荡出自豪之感,热爱之感?而这样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却被可恶的英法联军毁灭了,成了南柯一梦,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呢?
“毁灭”之痛惜:
1860年10月6日,可恶的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圆明园中景泰蓝瓷器搬走了,绣花长袍被抢走了,高级皮衣、首饰、金条和金叶,宝石珍珠翡翠……都被万恶的强盗洗却一空了。更可恨的是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更可气的是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诺大一个泱泱大国,怎么能容忍区区三千多名狗强盗在园内肆虐妄为,还明目张胆地放火焚烧了三天,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大火连烧三天,竟然没有人去救火?还让他们焚烧整整三天三夜?当权的皇帝哪去了?清政府的大臣、军队哪去了?中国的子民难道都成了冷血?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它连烧三天,轰然倒下,变成残桓断柱,却袖手旁观?太令人匪夷所思了?可是读了中国的近代史就明白了这一切,屈辱的历史呀!文章读到此,眼前除了出现了圆明园被毁的惨景之外,更多的是气愤、惋惜、耻辱呀!“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内心涌动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
一个“辉煌”,一个“毁灭”是整课文的向心力,主心骨。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是为了反衬它毁灭的可惜。这两个词凝聚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全部精髓。紧紧扣住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想象画面,体验情感,就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力度,一下子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10-19
圆明园的毁灭解读09-06
《圆明园的毁灭》解读10-28
解读《圆明园的毁灭》09-17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细读10-21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读11-16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细读和教材理解09-18
损失不可估量 -解读《圆明园的毁灭》09-17
《圆明园的毁灭》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