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读过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小说,就无法忘记那个“眼珠间或一轮”,逢人就讲阿毛故事的祥林嫂形象。作品正是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深刻的思想性,即揭露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最残酷的本质——对被压迫人民不仅造成物质上的极度贫困和肉体上的种种痛苦,同时又在精神上加以严重的摧残,使被害者受到极其深刻的精神创伤。
我们知道,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一个统一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决定语言,语言为思想服务。《祝福》这篇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通过鲁迅先生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表达出来的。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形式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凭借对思想内容的把握来品味语言的妙处,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祝福》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还应认真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艺术。小说的语言从语用上来说应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本文拟就从这两方面来对该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略加分析。
一、“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要使作品中的人物血肉丰满,神情毕肖地站在读者面前,必须重视人物的对话描写。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历来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读了他们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就好象目睹了说话的人,鲁迅先生也不例外。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作者做到了让每个人的语言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身份地位。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语言,她在文中话不多却打上了封建地主阶级逼她走上绝路的时代烙印,显示出了她的悲剧性格。她在儿子阿毛死后,老是“直着眼睛”和别人讲孩子的故事,而且老是重复“真的,我真傻”这句话,这既是她对别人的倾诉,更是她内心的独白。这句傻话形象地表现了她遭到沉重打击后精神陷于麻木的状态,贴切地反映了她急于向人们诉说自己悲惨遭遇的心情,无法挽回的懊恼,使这个受压榨和践踏的劳动妇女的悲剧更令人颤栗。再如鲁四老爷的语言,鲁四老爷在文中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形象。他的语言只寥寥几句却很符合他的封建地主阶级身份地位。在听了祥林嫂被抢的过程后,他说了一句:“可恶,然而……”,这虽是一句不完整的话,但话中之意却十分明了:“可恶”的是祥林嫂的婆婆,她这样枪人,闹得沸反盈天,影响了他家的声誉;“然而”一想到婆婆动手抓儿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己也就不必说什么了,这充分显示出他是站在封建礼教的立场上在说话。在得知祥林嫂去世的消息时,他毫不同情,而是高声大骂:“不迟不早,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无不让人透过他的话看到了一个封建卫道士形象。
总之,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针对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经历的人物精心设计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语言,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①
二、含蓄凝练,极富表现力的叙述语言
叙述语言在小说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和人物语言相对而存在的。它把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成长、典型环境的演变、作者的抒情议论贯穿组织起来,构成一幅丰富复杂而又统一和谐的生活图画
(一)以形传神、隽永洗练的白描语言
“以形传神”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绘画艺术理论,其特点就是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形象来,通过形来写神。鲁迅先生是个高等画家,他把这种绘画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他的文章达到了“神理极妙”的艺术境界。要想做到“以形传神”、隽永洗练就必须加强对词、句的锤炼,选用合适的词句来传情达意。因为词句本身并无好坏高下之分,关键是安排在恰当的上下文里,就会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1、 准确而又贴切的词语运用。
准确而贴切的词语使文章显得鲜明生动且内涵丰富。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鲁迅先生都经过仔细推敲,把它们安放在各自恰当的位置,让它们共同为文章的思想服务。如文中对祥林嫂各个不同时期眼睛的描写。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把眼睛画好了,也就写出了一个人的灵魂。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②为了画好祥林嫂的眼睛,鲁迅运用各种词语进行刻画,传神地揭示她的内心世界。下面以文章段落的先后顺序为序,就祥林嫂眼睛的描画来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
“我”回到鲁镇遇见祥林嫂时的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里“间或”一词虽是一个虚词,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表示极其偶然之意,“轮”本属名词,这里借为动词,虽是“转动”之意,却又不如“转动”灵活,而且在前面用“间或”一词来修饰,这就将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均受到极大摧残的祥林嫂的呆滞神态写得既精确又生动。再看“活物”一词,作者把它用在人的身上显然是个贬义词,很显然,在这里鲁迅先生仔细辨别词语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后,反其义而用之,以此表达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潜在之意是说封建制度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搞成了一个仅有一丝气息的“东西”了,把她做人的权利剥夺殆尽。当祥林嫂遇到“我”,问起话来的时候,她的眼睛:“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精彩”多用为形容词,而在这里却用作名词,很贴切地把一双既无神又无光、即将丧失生命的人的眼睛刻画了出来;“忽然发光”就把濒于绝境的祥林嫂以为可以找到一线生的希望的心理传达给了我们读者。第一次死了丈夫到鲁四老爷家做雇工时祥林嫂的眼睛:“顺着眼”。这里用一“顺”字就把她安分守己的性格刻画出来了,同时也点明了她下决心承受各种压力,以求生活的心态。第二次到鲁镇时的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里鲁迅写她的眼光用的是“精神”一词,而不象前面用“精彩”,主要就在于前面是一双即将死亡时的目光,而这里是一双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遭受沉重打击的目光,两者有严格的区别。在鲁镇呆下后,听柳妈说死后要被两个丈夫分尸时,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这里用一“围”字来写她的黑眼圈,而且用一“大”字来修饰,就把她一夜未曾合眼的痛苦情状展现了出来。捐完门槛自以为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坦然去忙活“祝福”的时候,四婶的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让她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了。这里“窈陷下去”的眼睛和前面描绘的“围着大黑圈”的眼睛相比,显然更加严重了。“窈”是幽深的样子,“窈陷”是瘪塌很深的意思,这样就极贴切地把一双如空洞一样的眼睛写了出来。
从以上对祥林嫂眼睛描写的分析中可看出,鲁迅做到了针对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状态,选用不同的贴切的词语来描画人物的眼睛,达到了“以形传神”的境界,给读者以墨落毫收而神传言外、妙神妙理的美感享受。
2、 意味深长的炼句。
前面我们谈了“炼字”的问题,接下来谈谈“炼句”。鲁迅作为我国伟大的语言艺术大师,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不仅重视“炼字”,而且重视“炼句”。在《祝福》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的“炼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表现为用一种不平常的句式来起强调作用,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如文中对祥林嫂道具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是一个逆挽式的句子,在这里鲁迅把“空的”、“下端开了裂”单独放在后面以加深对读者的印象:“空”的破碗表明她什么也没乞讨到,生活之凄凉可想而知;“开了裂”的竹竿,则不仅表明她沦为乞丐的时间很长,而且还表明她已经虚弱到几乎把身体的全部重量都压在竹竿上,以致使它开了裂。如果按照顺装句的写法应该是:“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下端开了裂的、比她还长的长竹竿”。这样一来,空空如也的“破”碗、“开了裂”的长竹竿就不会在读者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二表现为修辞手法的运用,即用比喻句来刻画人物。比喻俗称艺术中的艺术,恰当的运用比喻可以使深奥变浅显,使抽象变具体,还可以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在《祝福》这篇小说中,鲁迅就用了几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来写祥林嫂的外貌,从而显示出她的精神状态,以加深读者对她的印象。如“脸上瘦削不堪,……,仿佛是木刻似的”、“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影”、“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等句无不把一个受尽精神折磨的悲剧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语言。
鲁迅青少年时期在浙东的乡土生活,使他产生了强烈的“乡土情结”,这情结使鲁迅在作品中通过对浙东故乡的风土、人情、农民的描绘刻画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对农民的爱,也使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乡土文学的最早开辟者和实践者。《祝福》这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充满着乡土气息,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作品。
《祝福》写的是在江南一个叫鲁镇的小镇上发生的事情。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是通过对鲁镇这一典型的中国农村的习俗的描画来显现其地方色彩的。如文章第二自然段“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一大段关于鲁镇准备祝福,进行祭祀的描写无不向我们读者传达了旧中国农村的民俗风情:祭祀在旧中国农村是件头等大事,女人在祭祀期间只有忙的份,她们是不配祭拜祖先的,“拜的只限于男人”。再如作者在叙写祥林嫂的婚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那时农村的习俗:祥林嫂第一次“结婚”,是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孩子。孩子的母亲不过三十多岁,做婆婆的竟然比媳妇大不了十岁,这种“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式的封建包办婚姻正是旧中国农村的风俗。
鲁迅写这些民俗不是为了向读者交代鲁镇的民风民俗,而是让这些民风民俗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事实上,这些特有的民俗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旧中国农村封建礼教盛行,封建思想猖獗。正是这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支配着祥林嫂的一举一动,最后把她推向死亡的悲惨结局。
以上只是对《祝福》这篇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的一个粗浅的分析,探索不是很深,认识也比较肤浅。
注释:①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
②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参考文献:
(1)短篇小说艺术欣赏——《呐喊》、《彷徨》探微 古远清编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2)语言艺术探索徐丹晖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国现代文学史 范伯群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浅谈词语教学刘继唐《天津教育》 1978年第1期
(5)试论鲁迅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性钱春艳
- 相关推荐
【《祝福》的语言艺术探析】相关文章:
离骚语言艺术05-15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11-15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08-31
王安忆长恨歌的语言艺术11-07
陆游钗头凤的语言艺术11-01
《边城》散文化探析03-18
《周易》之“时”探析07-22
歌曲《春晓》演唱探析03-24
《滕王阁序》的语言艺术赏析01-07
《离骚》中“泽”字注释的探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