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着作者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华。他明确地主张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小编为您编辑整理师说课件,欢迎阅读。
师说课件一
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先全班背诵,再请三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二和三四自然段)二、推进新课
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也已经知道,《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到论证到结论,环环紧扣,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的。
(1) 分析第一段明确:本段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从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并以此作为全文的基本论题。
(2) 分析第二段1、 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明确:该段一开始就掀起一道波澜,本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2、 本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砭时弊,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作者用三层笔墨,一层深一层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文章如剥笋,一层接一层越剥越深,越说越透。
(3) 分析第三段 明确:这是从正面论证,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用孔子的言和行来进行事例论证。
(4) 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点明了写本文的原因。
(5) 小结论说文的写作方法(本文的借鉴之处)说理不仅要从正面说,也要从反面说;说理文总要靠对比;运用整齐和对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6)韩愈的《师说》锋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而精悍,实为上乘之作。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语言上的润色。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8)补充阅读
学记三则① (其一) 《礼记》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注释:
①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②〔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嘉,美好。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来要求自己。⑦〔自强〕自己不倦地钻研。⑧〔教学相长(zhǎng)〕教和学互相促进。指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长,增长。(9)小结全文:
韩愈的《师说》立论鲜明,中心明确,全文以“学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阐明中心。思路开阔,思想深刻,富有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作为现代人,我们依然可从中获取新知与感悟。
板书设计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贱
|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无长无少
师道之不传 于其子——于其身 其智反不能及 道之所存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师之所存
圣人无常师 孔子言和行
| 赠李蟠
(9)课后作业及补充资料(10)教学反思
《师说》这一篇古文备课良久。在实习指导老师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本人也试着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将时间留给学生,努力展开多重对话,有意识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
本次教学也突出了几个语言知识点,着重引导学生如何积累。在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以及“所以”“所”等点上,教师花费了较多时间。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针对古文的背诵,教师从结构分析着手,进行了指导。学生对此反应良好。
当然由于自身初为人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优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注解,从而有效地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如何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顾及到其他学生;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如何使自己的发音足够的响亮等等。
师说课件二
《师说》文字浅易,除几个人名外,没有生僻艰涩字词,文意也较少理解障碍,适合学生自读;而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文章有很好的节奏,适合朗读;其严谨的思维和论证能给学生很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和议论文写作方法示范。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韩愈师说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二、目标定位
1.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积累语感。
2.学习论证方法,梳理论证思路,提高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大家情怀,提升人文精神。
三、方法阐述
读写句读,自主探究。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该特别注意基础的训练和夯实,能顺畅地朗读和正确地书写,对于学生准确理解意思、积累文言知识都有直接的帮助。而自主给文言文添加标点,对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是有着重要意义。在正常状态下,学生所见到的文言文基本上是已经添加了完整标点符号的材料,“原始”状态的“天书”几乎不可能与学生谋面;一些资料或考试中的断句题往往也只限于简短的几个句子,一般没有整篇文章的断句。《师说》属于自读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和逻辑思辨却是值得细细体味的。教师有必要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抓手”,使他们寻找到思维的突破口,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能在讨论和交流中理清思维的脉络,训练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自主阅读
1.具体操作。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朗读或默读的形式通读课文,结合注释以及课后练习、资料等,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握课文内容。时间约为五分钟。
2.设计意图。在不提前预习、也无相关背景介绍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第一印象”感知文本,能更真实地显现自身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实际能力。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集中冲击学生大脑,能有效地激发其活跃度,增加其敏感度,使信息的接受和掌握达到最大化。教师最好不提前告诉学生要听写,以免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对意思的理解。
(二)朗读听写
1.具体操作。教师按照一定的语速逐句朗读课文,尽量保持匀速,一句只朗读一遍。学生逐句听写,不写标点,也不留空格;可以隔行书写,留出空白以备修改。
2.设计意图。逐句听写既是对学生自主阅读效果的检查,也能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听写文章,所以,根据上下文听清楚字音,准确书写字形,并且不添字、漏字,这更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验。每个句子只念一遍,学生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耳、脑、手等各器官高度配合,会有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和高效率的学习效果。不写标点、不留空格是为了接下来“断句”环节的需要。时间约为十二分钟。
(三)断句标点
1.具体操作。学生给自己听写的《师说》先用斜线断句,再根据意思添加标点;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直接添加标点。在断句和添加标点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上下文意同时检查和修改听写中出错的文字,包括错别字、添字、漏字等。
2.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语感和节奏感,也能增强其阅读理解能力———斜线断句和添加标点是不同层次的理解要求;如果学生凭记忆能根据老师朗读的节奏断句,至少也能训练机械记忆能力。时间约为五分钟。
(四)检查提问
1.具体操作。学生对照原文,逐句、逐字核对自己听写的文字和添加的标点,有错误则逐一修改;同时,思考错误的产生原因。如果因此发现有文意理解困难之处,则及时提出,由老师组织讨论解决。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增加同桌相互检查的步骤,以更准确、更彻底地纠正错误和理解意思。时间约为六分钟。
2.设计意图。逐句、逐字检查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要特别提醒不能求快而应求准,核对的过程更应成为理解的过程,思考出错原因更是提高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分析探究
1.具体操作。
(1)引导学生阅读注释中对韩愈的介绍,关注“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等关键词。根据学情,可以由学生或老师补充介绍相关常识———议论文的阅读比其他文学作品更需要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到文字深处和作者内心。
(2)再由注释中的“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引出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解读。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第四段“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提醒学生区分表面目的和真正原因,从而抓住“不拘于时”中的“时”,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为现实服务才是文章的真实写作目的。“不拘于时”的直接表现就是“学于余”,所以“,拘于时”的表现就该是“不学”,这就涉及了《师说》的核心———对是否应该“从师而学”的思考和缺乏“从师而学”社会风气的批判。
(3)社会现实的相关内容出现在第二段,由此可以引出对第二段的理解。第二段明显地使用到对比论证的方法,共有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与“于其身,则耻师”和“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之族”。对比中批判了当时社会现状:
耻学于师。这里需点明作者论证的角度是反面论证。在这部分的的既是完整的句子,也是完整分析中,要重点阐明学校教育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与韩愈主张的“传其道解其惑”的区别,前者重在具体知识的传授,后者重在解人生之惑和传儒学之道。
(4)由第二段的反面论证,顺势引出第三段的正面论证。通过“孔子”的例子,讲解事例论据选择的典型性,以及事例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结合。
(5)由第二、三段的正反结合论证,引出对论点的把握,从而进入第一段内容的分析,重点是论点的确定和论点提出的方法,以及第一段的行文思路。
(6)最后,总结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归纳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模式。时间约为十二分钟。
2.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迅速抓住文章主线的能力,同时学习简单有效的论证方法。这部分看似环节较多,似乎很复杂,其实这些内容步步相连、环环相扣,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分析基本可以由学生在思和讨论中完成;要注意避免教师“放手”太少,讲得太多———本来清楚明了的问题往往因为过细、过滥的分析而变得繁琐、模糊。
五、教学反思
第一次尝试在高中采用听写的方式接触、理解课文,原因已在前文分析到。从具体操作效果来看,“自主阅读”“朗读听写”“断句标点”和“检查提问”四个环节进行都非常顺利,学生在高“强度”训练环境下,身体和精神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氛围中,能够很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课堂节奏很好。而“分析探究”环节的效果好坏与教师个人的课堂驾驭能力强弱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教师引导学生沿着主线保持逻辑思维的顺畅连贯而不“旁逸斜出”是成功的关键。努力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简洁明了、不贪多求全地处理文章是能否在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的另一个关键。
【附录】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无贵无贱( )
今之众人( ) 师道之不传也矣(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则耻师焉( ) 或师焉,或不焉( ) 小学而大遗( )
士大夫之族( ) 吾从而师之(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作《师说》以贻之( )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③或师焉,或不焉( )
②吾师道也( ) ④吾从而师之 ( )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
(2)之:①择师而教之( ) ③古之学者(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蚓无爪牙之利( )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4)于: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 )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 相关推荐
【韩愈师说课件】相关文章:
韩愈师说01-09
韩愈 师说 书法06-07
韩愈·师说鉴赏05-05
韩愈《师说》解读06-05
韩愈《师说》学案11-09
韩愈的师说诗意06-01
师说韩愈的翻译05-17
韩愈师说翻译12-06
韩愈的师说原文翻译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