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每当谈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不少人往往众口一词:习惯太差。可是,学生为什么学习习惯差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未能有效地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却是不争的事实。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乌申斯基也说过:“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可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一般而言,可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紧紧抓住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养成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听课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听讲的针对性,大大提高听课的效果,不然,就会被动听讲,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因此,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可结合布置预习作业进行指导。以语文学科为例,预习一篇新课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预习“课题”,从中了解课文的体裁、内容、结构、中心等。
2、预习“提示”(“导读”),可以了解作者概况、写作背景、写作特色、学习方法及要求等。
3、预习“课文”,要通读全文,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要了解“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初步感知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就记叙文而言,应重点关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的性格等;预习说明文,要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等;而对于议论文则要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以及支撑论点的论据。预习时应做到“浏览”与“精读”相互结合。
4、预习“练习”(“学习建议”),可以找到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5、小结“预习”,总结出预习的收获、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从而为听讲打好基础。
当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要结合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预习的好处,克服“预习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另外,预习时务必做到步骤落实,内容到位,切忌走过场,切实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二、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一些学生之所以没学好、成绩差,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没有做到专心听讲。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眼、耳、手、脑并用。要教给他们听课的方法,要眼看、耳听、手记、大脑想,声声入耳,字字入心,做到“坐得住、盯得紧、听得进、记得牢”。
根据长期观察的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下列问题,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
1、只埋头听,不抬头看。有些同学听讲时,只是埋头记笔记,或者是埋头阅读教科书。应引导学生在听讲时注意抬头看老师的表情、眼神,看老师的板书、演示等,因为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有助于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与把握。
2、不能抓住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讲课特点,调整自己的听课方法,不管上什么课,都是“听、记、想”。实际上,文理科课程特点各不相同,老师讲课也不是多人一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区别对待。学生上数学课要特别注意老师的讲解、证明过程,要紧紧抓住关键,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上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时,要特别注意认真观察实物、模型、标本和图片,要善于动手做实验,同时要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概念和规律。不过,学生喜欢新奇,往往只被实验现象、实物等所吸引,不注意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只看热闹,不看“门道”,这是应当务必注意的。而语文、外语则主要学习字、词、句、篇等基本知识,是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表达能力的。因此,在语文、外语课上则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认真地听,大胆地说,积极地读和写,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运用。对于政治、历史、地理等记忆内容相对较多的课程,则要理清思路,善于归纳要点,以利于记忆,要努力做到内容题目化、题目要点化、要点规范化。
3、不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课间喜欢追逐打闹,这样一来,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再上课听讲时,往往有疲劳感,甚至昏昏欲睡,会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这一点在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为了保证听课效果,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课间不能剧烈运动,要充分做好身体方面的各种准备。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讲或课外学习过程中,都应养成随时圈点、批注的习惯。听讲过程中笔不离手,当老师讲到某个对自己有启发的问题时,可在纸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课后重点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或有价值的地方被漏掉。做课堂笔记时,要指导学生努力避免两种偏向。
一种是颠倒了听与记的关系。对老师讲的内容,生怕漏掉了,不分主次,不加选择,只拼命地记,不动脑去想,甚至是教科书上现成的概念、定理等也无一遗漏,结果是一节课下来累得筋疲力尽,该理解的理解不了,该记住的也没能记下来,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学习成绩。
另一种是不善于利用教科书做笔记。有些同学也许是出于爱惜课本的考虑,教科书用完,书页上干干净净,了无痕迹,这并不可取(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则另当别论)。事实上,每页书都有许多空白处,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随时记录与本页所讲内容相对应的笔记,这样随学随记,简单方便,再复习利用时也容易查找,这也正是所谓“书头笔记法”所要求的。新教材的一些学科,像数学等教科书在编排内容时页边都留出较大的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做好课堂笔记。
四、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复习也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之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的有效措施。复习应及时、经常,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复习要趁热打铁。不然,预习、听讲的成果就很难巩固,时间一久,必然会造成知识的遗漏,影响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生尤其是新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作业做完,万事大吉,每到考试,才临阵磨枪搞突击,效果往往不佳。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搞好日常复习,做到以下要求:一要经常化,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二要透彻理解,牢固掌握,不留尾巴;三要适当做一些题目,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手段。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为以后的复习积累资料。因此,一定要指导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
教师应要求学生先复习再做作业,学过的内容复习好了,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难免会埋头乱做一气或者照抄别人作业。不少同学之所以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大多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作业方法所致。
六、自觉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
工具书、参考书是无言的老师,它能及时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增加知识储备。但不少学生却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使用它们。教师可通过查阅工具书比赛等方式,不断激发他们对工具书、参考书的兴趣,逐步使他们养成自觉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良好习惯。
- 相关推荐
【浅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相关文章:
怎么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8-14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习惯策略02-14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12-19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03-06
培养良好习惯最佳时间09-05
特殊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06-11
培养幼儿良好的喝水习惯教育笔记12-25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04-02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03-04
国旗讲话:养成良好学习习惯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