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散文

2022-09-30 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茶的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茶的散文 篇1

  一、故乡茶韵

  老家一直不缺茶,竹林,树间,草丛,随处可见一蓬蓬青葱碧绿的茶树。茶树长得不成规律,东一簇西一棵,满山遍野都有。故乡人采茶不挑时节,除了秋冬。初秋也是可以采的,那是秋茶,汁水有些浓,炒出来的茶叶,喝着有些苦涩,但比较解渴,山里人喜欢喝。砍柴砟竹或者山上干活下来,一通牛饮,那个畅快劲,别提有多美。

  老家人的茶道似乎更加有礼些。有客人来,主人便会拿出春上早些时候采的茶叶,那是一二片毛叶的细芽,唤作“谷粒芽”的茶叶。没有玻璃杯什么的,只用小瓷碗泡。拿出精心收藏,用毛竹浆制作的元书纸包裹起来的茶叶,小心又很吝啬地倒入一些于小瓷碗中。开水是早就在大灶台的铁锅里烧好了的山泉,拿起也是用毛竹做的勺子,舀一勺冲入小瓷碗里。看着碗里开水和着茶叶片从翻腾到平静,再到叶片慢慢张开,仿佛看着一个个绿色精灵的苏醒。然后是客人的陶醉,欣赏,赞叹。

  年轻时喝茶喜欢牛饮,就是大口大口的喝,解渴,爽气。早上出工前,家人烧好开水,用一个陶瓷做的绛紫色大钵头,放入晚春或初秋采来的茶叶,把开水倒入钵头,再盖上一个通气的盖,摆在八仙桌的上面。中午或傍晚劳动回来,顾不上洗手洗脸,捧起钵头,咕咕咚咚地喝了起来。喝完以后再长长地嘘一口气,一股清凉从嘴里到达喉咙,再坠入腹中,最后沉入丹田。那种由内而外的凉爽,使人眯眼欲醉,飘飘欲仙。

  原先只知道老家的炒青,那是老家山里人,用一天时间采集来的青叶。经过挑选,捡剔,然后放入烧的通红的铁锅里,快速翻动,再拿出趁还没降温时,揉团,杀青,然后摊开冷却。待完全冷却后,又放入铁锅中用文火慢慢翻炒,直到铁锅边沾满白毛,再用手指捻下锅里的茶叶,看叶片碎成粉了,说明茶叶干了,炒茶完成。炒完一斤干茶,要好几个小时,辛苦自不待说。

  很久以后,才知道茶叶有许多品种,有绿茶,红茶,黑茶,还有其他各类茶。而且还有许多写茶的书,有许多名家,诗人,文学家,对茶或研究,或喜爱,或诗,或词,或文。有的茶因人而名;有的茶因诗而立;有的茶因文而扬。但故乡富阳似乎没有太出名的茶,也许离杭州太近的缘故,因为杭州龙井茶名声太盛。曾经有个叫“拔山”的茶,名噪一时,但终究在龙井村不远,还是冷落下来。这几年有个“安顶云雾”茶,各方炒的有些热度,但愿会成为一方名茶。

  前些天,听说富阳也有一个红茶,还弄成了一个品牌,名叫“茶胡红”。一直以为茶胡是个地名,在新登,没想到是个茶厂老板的别名。老板姓胡,爱茶如命,故称他为茶胡。茶胡厂与其说是茶厂,不如说是茶文化博物馆。各种茶叶,陈的新的,绿的红的黑的,云南的西藏的应有尽有。在会客室里,茶胡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有关茶的故事,还不时地拿出精品藏品,演绎着茶艺功夫。我在惊叹,钦佩,赞赏至余,偷偷地与一幅挂在墙上的书画合了个影,书画上洒脱地写着:“山高人为峰”。

  二、茶水,好茶与好水

  许多时候,茶总是跟文士或者佳人联系在一起。因为文士一向清雅贫寒,佳人则大多秀丽素韵,而茶的香气,清雅文秀,又略带一丝苦涩,所以茶跟文士佳人之间有极相似之处。苏东坡云:“从来佳茗似佳人。”用佳人来形容鲜嫩柔美的茶叶,觉得他形容得极妙,又不唐突佳人。

  把茶跟文士佳人融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最美画卷的,莫过于唐代那高张艳帜,“诗文候教”的鱼玄机。她在《访赵炼师不遇》一诗中写道:“何处同仙侣,青衣独在家。暖炉留煮药,邻院为煎茶。画壁灯光暗,幡竿日影斜。殷勤重回首,墙外数枝花。”在这首诗里,诗人鱼玄机访友人不遇,没有焦急也没有不耐,在转身之间,瞧见邻居院落有人煎茶的情景。这时,斜阳西落,黄昏已近。在诗人满是韵味的眼里,没有凡情俗事,也不见张狂豪放,唯一剩下寂静的满院茶烟与墙外的几枝闲花,这是多么宁静安逸的画面。

  好茶配好水,“茶圣”陆羽把天下之水分为三等。山泉为上,江水为中,而井水煮茶则最不相宜。由此可见,山泉煮茶还是极为得茶中趣味的。至于用雪水煮茶,可能是文人们臆想出来的,也或许是那些古代闺秀,无聊时想出来的趣事。《红楼梦》里妙玉奉茶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过想想也着实有趣,妙玉一个美的清新脱俗的道姑,用五年前收的梅花结雪,拿一个鬼脸青的花瓷,埋在地下。然后在这个夏天起出来,煮了新茶让大观园里的佳人们品尝。据她自己说,也才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而偏偏黛玉就尝不出来,难怪妙玉对黛玉有些不快。于是,一幅美丽到了极致的画卷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在白雪覆盖的琉璃世界中,一个姿色容貌清丽出尘的女子,俏立梅花树下,将花瓣上的雪花细细掸落,此等情景,怎能不让人陶醉?

  其实,雪水煮茶早在唐代便有人尝试过。白居易《吟元郎中白须诗》中写道:“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洁净的雪水,清冷寒冽,当它与茶的清雅秀韵融合在一起,那个滋味让人想来美妙至极。

  这里有个问题出现了,雪水可不是经常有的,雨水倒是经常可以收集,但也很是麻烦。所以不管是文人还是佳人,还是以山泉为主,拿来煮茶。自然山泉比之雪水的轻盈,比之雨水的甘凉,稍微逊色一些,但山泉出于深山,故滋味清寒,纯净无尘,理所当然地成了煮茶的最佳之物。

  许多文人雅士乐于隐居山中,以泉煮茶,逍遥自在。而对于怨在深闺的佳人,就没有那等惬意的时刻了。因此怎么样用一瓮好水,成了许多文人雅士,闺中佳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就要储存一些泉水,于是想出许多匪夷所思的办法来。而且她们相信,用复杂精细的储水方法,便会有神奇之力,将普通泉水变作晶莹剔透的芳露,使煮出来的茶香气袭人,美妙无穷。

  说到储水的方法,也有用河水的,但那个方法真的让人拍案叫绝。清代有个叫顾仲的,可谓最牛人了。说是在半夜时分,在没有舟船通行的河道间,将船划到水中央取水,然后拿回家倒入大缸,用青竹竿搅动几百下,盖住缸口。三天后开缸,再用勺子轻轻从缸中间部分取水,放到另一干净的缸中。原缸中的剩下之水洗净倒掉,再将另一缸中的水,用竹竿搅动盖好。要这样做三回,才可以用干净的锅煮水,再把水置于瓮中,瓮里事先还要放上白糖霜,然后封盖。

  这样复杂的储水方法,恐怕处于深闺之中的佳人,很难做到。那就需要一位知茶爱香的如意郎君,为此不辞辛苦,努力想法取水,这样佳人取此芳露,煮得香茗,再以素手轻捧红唇微启,那才不枉这一番艰辛。

  茶的散文 篇2

  记得有一故事,说得是苏东坡去一古寺游玩,方丈不知道他是何许人等,奉茶聊天。曰:茶。聊一会,觉得来人非等闲,再曰:上茶。良久,知道他是当代大诗人,忙曰:上好茶!苏老夫子离开时,方丈请他留下墨宝,诗人无奈,提笔书曰:坐 请坐 请上坐;茶 上茶 上好茶!之后诗人扬长而去。这故事虽是野传,却也道出了一副嘴脸,真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我喜爱喝茶,但对茶品的爱好不明确,为甚?我自己也说不清。现在想来可能是实在是烦于世间琐事、心绪不宁时会喝红茶,心情愉快逍遥自在时会喝绿茶,平时自己玩着瞎喝那就是铁观音了,至于茶道和功夫茶,那是朋友们显摆时乐呵的事了。

  这些天流连于景洪、思茅、宁洱、勐海,这山那山,茶树茶园,各处瞎溜达,闲来无事,小吃等等尝鲜一遍,自觉无趣,却对茶兴趣大大,走哪喝哪,不亦乐乎。茶这东西,看似简单,但真品开了,才知道实在不是那么简单。我过去喝茶在于广,各色茶等均有所涉,乱七八糟只认名气,而近来流连在茶源产地,大类上只此一种,眼前茶庄遍布,各色普洱随心可品,才顿觉“茶 上茶 上好茶”乐趣之妙,哈哈,虽然也可以对此不以为然,但关键是自己的好心情就此天天相伴,乐哉悠哉,不思秦地也。

  前两天烟妹来电话,问我在景洪呆着做什么?我说:品茶。烟妹说: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我说:那是你,我是江湖有泪江湖远,世事无常世事长。烟妹大乐,说:大哥继续,小妹蓉城遥祝,只是小妹还得江湖混饭,无可奈何矣,哈哈。

  接着,烟妹发来新词一首:

  茶的散文 篇3

  黄莲很苦,可入药;莲心也苦,可入茶.

  我就是喝这莲心茶。

  只要超市有卖的,不管贵贱,我总要买几包。

  每天早一杯,晚一杯,喝后身感特舒坦,什么火气都“败”了。

  牙龈不红肿了,大小便通畅了,双眼也清凉了许多。

  喝此茶能得此好感,我当然就天天喝。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麻。我不知为何把“苦”摆于中间,更不知为何排出了盐的咸味。其实大多数人是不会主动选择“苦”味的。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可见“苦”是人们的无奈之择。

  苦日子,下苦力,受苦了,等等。可见人们把“苦”作为“好”的对立面。

  有的人老是跟着感觉走。想吃啥就吃啥;想喝啥就喝啥。还振振有词:我在想那东西,就说明我身体缺乏那东西,我当然得补充那东西。因而大吃而特吃那种想吃想喝的所谓好东西。还认为这是一种口福。

  就一般而言,甜的,油的,咸的,认为是好东西;香烟,烈酒,浓茶,也认为是好东西;对那些瘾君子,那不要命的XX就是最好最好的东西。实践证明,这里面有的纯是有害无益的;有的过量摄入也是有害的。因而现代病文明病也就泛滥起来。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认为人们要拧着自已的感觉,你身体真正缺乏的正是你不想吃不想喝的东西。

  对于苦味,我历来也是排斥的。小时病了喝中药,总是大人把嘴撬开硬灌进去,还要含块冰糖来解苦味。那时喝中药就象现代孩子怕打针一样。一般情况决不会去找味苦的东西来吃来喝,后来慢慢大了,身上的“火”也越来越重了,他们说这是血管里的自由基越积越多,而自由基又是个什么东西?我的医学知识浅薄,仍云里雾里,但全身不舒坦却是很明显的,这时就吃点苦黄莲,就解决问题了,苦味能败“火”,我慢慢得到这样一个经验,我就开始主动去接触苦味了。我母亲善于烹饪,很多原本不好吃的东西经她一烹制,变成美味。她经常把苦瓜切成一小筒一小筒,把瓤掏净,里面灌上肉馅,清蒸或红烧,不但里面的肉清香而不腻,那苦瓜软软的,其苦味溶和进肉馅中特爽快,我们都争着吃。后来我又去吃“黄根子”〈注1〉,它就是原汁原味的苦,这样就慢慢适应了苦味。若一段时间不吃点“苦”,“火”一下就窜起来,搞得你哭笑不得。一次在煮莲籽稀饭时,妻把里面的莲心剜了,我灵机一动,把这些莲心泡在水中,一会,水色碧绿,那莲心一头嫩白,另一头就伸出两片绿芽,煞实好看,妻喝了一口,忍不了其苦味,吐了出来,我呷了一口,嘿!正是我朝思暮找的苦茶,后来我专到超市去寻,果然有莲心可买。

  我现在是每天两杯莲心茶,每天身子都清清爽爽。诸君若有兴趣,不妨一试。

  茶的散文 篇4

  有闲的周末,总习惯于把自己的小窝清理得整洁明净,然后捧一杯“心茶”,斜躺在阳台的摇椅上静静的听,浓浓淡淡的旋律,追随春风的舞步在身体周围聚拢又飘远,仿佛一段恬静浪漫的曲子,把灵魂深处对于爱的向往,如此轻易地牵引而出。

  顺着缕缕清音滑过心海的轨迹,温柔的思绪渐渐远离喧嚣,回归于内心最真实的宁静。这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心是那么随意,那么安然,那么无载无负。在这静谧的时分,躲藏在灵魂深处的那些小诗意,悄然与茶懈逅,绽放成一朵朵罕世的花,在青山绿水里释放着片片浓情。回眸转角处,那些浓浓淡淡的心迹,没有暮风晓月交织的景致,却有茶与水的地老天荒。

  君似水,伊如茶。茶,在水里,灵动的舞蹈,柔美,无语却缱绻。水,抱着茶,深情的解读,脉脉,无酒亦沉醉。茶、水天成,荡尽岁月的尘埃,定格在素心幽境里,归隐在雾蔼烟雨中。那茶与水谱就的神话啊,早已醉在那笑靥蕴成的馥香之中了……

  与你重逢,注定会收获些些暖意,些些温存;喜欢被你念着被你暖着的感觉。咫尺千里,君可闻到,茶杯里那一抹幽香?

  茶的散文 篇5

  记得上大学时,暑假在家帮父亲打煤球,父亲央母亲冲盆鸡蛋茶端来。父亲知道我很爱喝。

  什么是鸡蛋茶呢?就是取只鸡蛋,磕入盆中,用筷子把鸡蛋搅拌成均匀的蛋液,将沸水快速冲入盆中,鸡蛋茶就成了。

  过去的农村,鸡蛋是稀罕物,自家人是舍不得吃的,要用它换成钱,或者换成柴米油盐。来亲戚贵客了,大方一点儿的,会给你冲碗鸡蛋茶,或给你做碗荷包蛋;如果留下吃饭,家人会炒个鸡蛋,捣点蒜汁,擀一个馍剂(面团儿)的白面条,做成端上来。

  无论是鸡蛋茶、荷包蛋还是鸡蛋蒜面条,在乡下,在我们家,那可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了。我上大学时,农村的地还没有分田到户,鸡蛋仍然金贵,但我这做儿子的能喝上父亲安排的鸡蛋茶,那真是托父母大人的福了。

  鸡蛋茶不仅是乡下待客的最高礼仪,也是很富有营养的上佳饮品。鸡蛋健脑益智,对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有很大的作用,也有着比较好的养胃作用。

  父亲识很多字,但从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学,对鸡蛋和鸡蛋茶的这些功用,父亲肯定不会知道得这么清楚全面。但鸡蛋很养人,他们会记在心里,而且这种记忆常常化作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可能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差,蚊虫叮咬使我得了脑炎,在医院诊治了半月之久,出院后,就住在父亲工作的水泵厂里休养。每天早上天还没亮,父亲就会把我叫醒,让我喝鸡蛋茶。那鸡蛋茶在很大的搪瓷碗里盛着,放在床头左侧的桌子上。碗里面的鸡蛋呈云彩状,在清澈的热水里悬浮着,那雪白的蛋清丝晶莹透明,橙黄的蛋黄丝鲜亮柔厚,汤底还藏着厚厚的一层白砂糖。父亲用筷子把白砂糖搅化,又吹了几下,端给我,看着我倚在床头,把它喝光,才把碗拿走,回去上班。

  那鸡蛋茶的味道,对我来说就是人间美味:它有着鲜鸡蛋的清香,白砂糖的甘甜,还渗透着泉水特有的味道。喝了它后,通体舒泰,浑身暖和,全身从上到下轻松自在,在初秋的早上,仍可拥被深眠,再次沉浸在美好的梦乡之中。

  在父亲的水泵厂待了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我每天早晨都能喝到父亲做的鸡蛋茶。大约也就是喝了这两个月的鸡蛋茶,使我的身体恢复很快。

  上大学了,我帮助家里打些煤球,义不容辞。虽然夏日炎炎,汗流浃背,但是父亲还记着我舌尖上的感觉。我不清楚母亲是用几个鸡蛋做的鸡蛋茶,然而,那一大盆漂浮着鸡蛋花的汤水,那天我喝得一滴不剩,我打煤球的力气也分外充足。阳光下,穿着背心裤头的我,精神抖擞地干着活,地上那一排排整齐的煤球,就是我报答父母关爱的劳动成果。

  茶的散文 篇6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在我老家屋后的山坡上,有一片茶园。茶园不大,三十来株,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丝缝隙儿,就象飘浮在天际的绿色蘑菇云。

  每年这个时候,是母亲最忙碌的季节。茶园里披上的新绿是她新一年的希望。母亲隔三差五就要上山采摘一次茶叶,茶叶的产量并不多,每次采摘的茶叶只能做二三两新茶,一年下来也就能产四五斤。

  每当母亲在禾坪翻晒新茶的时候,路过的乡邻老远就会冲母亲喊:“儒婶,新茶好呷,我们来讨茶呷了……”

  母亲笑盈盈地迎她们进屋,麻利地张罗坐椅让她们坐定,然后烧一壶滚烫的开水,泡一壶上好的新茶招待。自然,茶点是不能少的,母亲总会从里屋的坛坛罐罐中搜罗一些南瓜子、红薯片、炼瓜皮之类的招待客人。

  茶过三巡,乡邻们也不久坐,将杯底的茶叶用“二指禅”挑进嘴里,抓一把瓜子儿起身要走。母亲则拿出早已用火纸(旧时店铺里的包装纸)备好的茶叶分发给她们,一人一包。乡邻们也不推辞,一边嗑着瓜子儿,一边拎着小茶包儿,乐哈哈地出门。

  也有喜欢开玩笑的乡嫂边走边寒喧着要给茶钱,母亲应和着,“要给就给张大团结吧。”乡嫂亮着嗓子道:“今天没带大团结,明年给你罗。”这种交易寒喧了好多年,从来没有成交过。山谷中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母亲乐陶陶地目送她们走远。

  又是一年采茶时,母亲却不能上山采茶了。她生病了,她住进了我工作所在的城里的医院,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农村到城里来。迷糊中,她还没来得及看清陌生的周围,就被推进了重症病房。这次母亲病得不轻,是在众亲友一再劝说下才肯来城里治病的。起初,她总以为自己只是感冒,象往常一样扛几天就过去了,谁知这一拖便拖出了大病,感冒引起的肺炎,肺炎导致胸腔积水,病痛威胁着她的生命。

  吊瓶的点滴流向母亲瘦弱的身体,她的脸有些惶恐,有些不安,有些无所适从。从她脸部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她内心的歉疚,显然,她怕她的病痛成为儿女们的负累。

  经过几天的救治,母亲终于好些了,她看着周围陌生的一切,就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眼光里充满了好奇。在她好奇的眼神中,荡漾在母亲眉宇间的是久违的童趣。她担心护士打针会很痛,有时发点脾气撒点娇,甚至与病友抢遥控争电视看。我有一种莫名的心痛。

  于是,在没事的时候,我就陪母亲看动画片、陪她读小人书。一到周末,我就把读幼儿园大班的女儿带过来陪母亲玩,女儿也乐意和奶奶讲故事、画画……这是七个小矮人,这是灰太狼,这是红太狼,这是喜洋洋,还有奶奶象懒洋洋在睡觉……一张,二张,三张,……女儿稚嫩的儿童画贴满了母亲的床头,一老一小,你来我往,玩得忘乎所以。

  看着母亲和病前已判若两人,心中感慨万千。原以为母亲是儿女们永久的依靠,是最温馨的港湾,不管我们身处何处,受到多大的委屈,遭遇多少艰难困惑,在母亲那都能找到温馨的答案,她会用世上最柔最软的温言细语解除我心中的种种疑虑。让我感知,她就是为我撑起的一把伞,天晴能够遮挡太阳,下雨可以抵挡风雨的袭击。而随着母亲一天一天地变老,行动的不便,病痛的缠绕,她已不是可以撑起一片蓝天的伞了,她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一个可以安心颐养天年的栖所。

  记得早些年漂泊在外,孤单寂寞的时候,思念家乡,思念母亲成了我慰抚心灵的寄托。听母亲说,我两三岁的时候,全身长满了疮,医生说,要用老茶叶水擦洗。由于家中没有种茶树,母亲便漫山遍野地去寻,后来,在后山的半山腰找到了两棵野茶树,母亲采摘了一些茶叶煮水帮我擦洗疮疤。为了让我长期得到治疗,母亲对这两棵茶树呵护有加,她除去周围的杂草,为茶树培土、浇水、施肥,茶树便成了母亲的心肝。

  到解散集体那年,家里正好分得了那片山林。母亲就带着一家人开荒拓土,硬是在两株野茶树周围辟出了一片小茶园。母亲悉心经营,除草,施肥,捉虫……为了这片茶园,母亲花费了不少功夫。

  有了茶园,做茶是少不了的活,说起做茶,母亲摸索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她一般选在晴天的晌午去采茶,她告诉我们,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鲜嫩度适中,水分少。到下午,她就把采回的茶叶用簸箕薄摊一层掠一会儿,待到叶片光泽转暗,手摸叶子柔软了,她就把茶叶收起来做青,再经过摇青、炒青、揉捻、火焙等工序。这样冗繁的工艺母亲却能一气呵成。

  做茶是一项辛苦活,掠、晒、搓、揉,捻、炒、焙、烘,样样都有讲究。母亲却从不叫我们干。她说,搓茶时,茶汁会把手弄脏的,染了茶汁的手难看,你们在外面跑的人形象重要。每到采茶的季节,母亲的手就呈铜黄的茶酱色,洗不白净,有些吓人,邻里的小孩见着都躲得远远的。一旦有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母亲总是把手掖着藏着,生怕人看见,那种窘态就象做错了事的小孩。

  几个星期之后,母亲病情好转,终于能下床了,我便扶着她到医院外散步。初春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暖融融的。母亲的影子被阳光拉得越发清瘦……母亲真的老了,岁月的侵蚀,病痛的折磨,步履蹒跚中已找不到母亲从前的坚毅和稳健。

  走过一条细碎的石板路,母亲示意在道旁的小石凳上坐下,才坐定,一片还没来得及吐出新芽的小灌木丛吸引了她的目光。母亲定定地看着,神情专注,口中喃喃道:“是采茶的时候了……”

  “过几天,它就会长出叶芽,三叶一丫,上好的绿茶。”

  我道,“这是茶树?没长叶子你也认得出来。”

  “茶树,烧成灰我也认得。只可惜,今年的茶采不成气了,老了,老了呀……”母亲叹道。

  母亲说,明前茶也就是清明节前采的茶,这时候采的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但这个时候由于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也慢,产量也很少。故有“明前茶,贵如金”一说。

  第二天响午,四婶辗转了好几趟车来城里医院看望母亲。一进病房,她就打开行囊,拆开里三层外三层的塑料包装,掏出一包茶叶,递给母亲,说:“儒婶,吃了你这么多年的茶叶,今年你不在家,我帮你采摘了园子里的茶叶,我亲手做的,你尝尝。”

  母亲如获至宝,用手拈了一小撮,仔细端详,道:“搓揉欠些火候。”然后拣一叶在口中品了品,说:“干焙时火大了些。”然后吩咐我去开水房打一壶开水来,她要尝一尝今年茶园新茶的味道。

  我打来开水,每人泡上一杯,茶叶在开水的浸泡中舒展着美丽的叶芽,释放着馥郁的芬香,病房里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浓浓的茶香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从前,记得在外漂泊的那几年,不管我在哪里,这个时候,母亲总要包一些上好的“明前茶”给我,或寄或托人捎过来。“明前茶”母亲自己是舍不得喝的,她喝的是错过了季节采摘的“老茶叶”,而我总享受着这份特殊的挂念。

  茶的散文 篇7

  我喜欢喝茶,从小时候就喝起。喝过的茶主要有红茶、白茶、绿茶。这三个色系的茶,又分为多个地方产的品种。品种繁多,我统称之为茶。

  我是一个比较懒的粗人,对于茶,我没有太多讲究,从来没有细细品味各种茶之间的味道,统统都是一个样子的泡制,统统是用来解渴。在我这里,喝茶不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消费,甚至是一种浪费了。

  我喝茶,也就停留在喜欢的这一入门阶段。仅仅是喜欢而已,什么茶倒无所谓,什么杯子都能喝。不像那些爱茶的文雅人士,讲究的很,一个品种的茶得配一把壶,各种质地的壶和杯子堆满一屋子,这样细斟慢品很是修身养性,整个人也跟着茶汤一样灵光起来了,众人眼里一看气质不凡。

  各地方的茶喝下来后,让我最不想喝第二次的茶就是中东人的红茶加糖。一杯子红茶加了半杯子的白糖,这种茶甜的嗓子眼发齁,喝一次就够了,也是终身难忘。中东人多数都是肥胖发福,估计跟这个高甜度的茶有一定的关系。

  这些年大家都在养生,很盛行花茶、水果茶,各种水果干和花干混合在一起,也被称之为茶,世界各地到处都是。路过一些铺子禁不住服务员的热情吆喝,喝过几小杯,味道杂陈,没有多么独特,跟三大类色系茶,差别甚远,因此记忆中没有印象深刻的回味。

  这么多年过来了,喝过最多的茶,还是老家的茶。特别是清明时节采摘制作的茶,年年都有一些喝着。

  家乡的清明茶我自己亲手采摘和制作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正是清明前后,茶叶也就跟着冒了尖。这个时节的茶叶在我们家乡叫做清明茶,在很多地方叫做毛尖。清明茶泡制出来的茶汤碧绿透亮、清香四溢,闻闻尽是初春的味道,浅尝一口,从心田到喉头到舌尖到鼻孔香气弥漫,美极了。

  采摘和制作毛尖得抓紧了时间。趁着清明前后的日子温度不是太高,茶叶长得不是太快。男女老少纷纷出动,篮子、箩筐、布袋等等能用上的工具统统用上。

  采摘清明茶是要掐时间的体力活。在茶树跟前或蹲或坐或站或弯腰,一叶一尖的细心采摘,需要耐心和毅力坚持住方能在半天的时间里采摘到一两斤左右的生茶。如果家里茶树很多,采摘的.速度又慢,那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毛尖长大,从一片叶子到三片四片叶子,到这个时候采摘制作的茶叶也就不那么值钱了,味道也跟着差了很多。

  读书的时候假日里我就开始把自己采摘的茶叶自己制作。制作好的茶叶也是自己拿到茶厂去卖,卖出去的钱给自己添置一些衣服和零用。我能自己赚一点钱零用,父母也是乐意,很是开心的帮助我把制作好的茶叶挑选去残次品,寻来袋子帮我装好。

  制作茶叶也是一个体力活。把采摘回来的茶叶及时放在簸箕摊开,避免放在一起发热发黄。如果不及时不摊开这样出来的茶叶品相就不那么好看了,如果出去卖也就没有了好价钱,等于是费了半天功夫弄了一堆次品,很是令人失落。

  炒制茶叶的时候,大铁锅得清洗好几遍。条件好的人家,有专门炒制茶叶的灶和铁锅。一般人家里是没有的,跟煮饭炒菜共用一口铁锅。如果是做过饭菜的锅,这个锅一定得清洗好几遍,要不然茶叶出来有油盐的味道。

  母亲和父亲健在的时候,家里的茶叶基本都是他们炒制。农村的茶叶是白天采摘,晚上制作。清洗锅以后就开始架起柴火热锅,等到铁锅冒烟,新鲜嫩绿的茶叶进去,用手直接在锅里翻滚茶叶。待到所有茶叶在锅里发软缩水后全部取出在簸箕里进行揉搓,这样是使茶叶成型。这一道是关键的程序,如果没有揉搓好烘烤以后茶叶就不会变得那么细致紧密。经过揉搓的茶叶回锅翻炒,改为小火慢慢的烘干。

  父亲和母亲炒制茶叶的时候轮流上阵。一锅一锅茶叶下来,累的满头大汗,腰酸腿疼。虽然如此艰辛,他们还是年年坚持自己炒制。经过他们炒制出来的茶叶,也能卖出去一个好价钱,经常有人到我们家里来要茶叶。尽管能卖出去一个好价钱,我们家的清明茶有三分之二都是不卖的,留着招待客人和自己喝。

  父亲一年到头都要喝茶。他有一个外面是淡绿色内部是白色的带盖瓷杯,我母亲每天早晨都会给他泡上一杯,一直加水喝到晚上。吃过饭,端着茶杯坐在门口的竹椅里,父亲也会煞有介事的品茶。慢慢的掀开盖子,闻闻升腾出来的茶香,浅浅的喝一口,砸吧砸吧嘴,那眉头舒展的神情仿似品味到了天上来水……

  我们一家子人都喝茶。我们家有四个暖水瓶,及一个茶壶。两个暖水瓶给装白开水,另两个是泡了茶叶。茶壶里也是放了茶叶泡茶,让它自然的凉下去,我们称为凉茶。吃过饭,一人一搪瓷缸茶水是我们农村人的习惯。喝过了一搪瓷缸茶,也是该干活的时候了。如果大热天,茶壶里的凉茶就派上用场了,大家从外面干活回来,一杯凉茶就是最美的饮料。

  自从我踏上异土他乡,母亲每年都会把清明时节制作的茶叶留一部分给我。每次回家又离家的时候,母亲总会把茶叶用塑料袋包装好,装进我的行囊。如果我没有回家的时候,她会托了人捎带一些过来。无论走到那里,总是能喝到父母制作的茶叶,那味道跟小时候的味道一样,味道清香回甘,喝过后神清气爽,甚是美好。

  父亲和母亲不在了,便是姐姐给我清明茶。我让她把茶叶拿出去卖了换些零用钱,姐姐说不卖了,清明茶留给自己喝,接待些客人。说留给自己喝,我知道姐姐也不会舍得喝,大部分还是留给了我。而今我喝着茶,仿佛父母犹在。

  茶的散文 篇8

  又到新茶上市时。嗜茶如我者,大概都有点激动起来了。前几天曾有机会从一位上司那里看到了上好的新茶,我为了多“揩点油”,放了半杯茶叶泡了今年的第一杯新茶,结果折腾了一宿没睡觉。我以前的同事曾戏称我为“茶阿奶”,盖年龄虽不大,却嗜茶如命也。日常喝茶用的茶杯硕大无比,跟我的个子极不相称,乃至我有一次跟顶头上司下乡时,他坚决不让我带着那个硕大的茶杯,说是太难看了,有碍观瞻,并且多次建议我换一个茶杯。为了这个茶杯,他差不多要下行政命令了。有同事问我,你放了这么多茶叶,苦不苦呀?正如《诗经》上说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浓茶之后的浓甘,是不喝茶或喝淡茶的人体会不到的。茶作为精神享受的功用,还是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得最好:“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可以佐欢解渴。”道出了茶的无限佳处。

  饮茶之道,有各种方式。有人总结饮茶体会,得出如下结论:一杯为品,最雅;二杯为喝,显粗;三杯为牛饮,太俗。中国人喝茶大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吧?喝着喝着就喝出了文化,并且留下了数十种有关茶事的论著,如蔡襄的《茶录》、陆羽的《茶经》、毛锡文的《茶谱》、丁谓的《北苑茶录》等等。前几年曾有中央七台来我市拍摄旅游文化专题片,在临平某大酒店,特邀了杭州艺人来表演茶道,一番“洗茶”、“候汤”、“涤器”之后,表演者向每人献上了一小盅茶,客人只能用舌尖品味茶的美妙,而不能一口喝光,事实上也不够喝一口的。这种喝茶,对于我这个急性子来说,也品味不出多大的享受,还看得心焦得不行。窃以为泡一杯茶还这么麻烦,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所以,在喝茶上,我绝对是一个俗人。我的喝茶,只能叫“牛饮”,跟文化毫不沾边,也从来没有喝出象卢仝《茶歌》里唱的“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也”的美妙感觉。

  据说,茶的最高境界,如禅,只可参,不可说,能带人到极幽境界。茶中极品为高山云雾,它在深山幽谷中绽芽时就已渗入了禅机,只是我等凡夫俗子,不能领悟而已。前几年,小城街上好象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茶馆,虽然店名也还算高雅,接近茶的境界,而推门进去,实质内容如何,却也如禅机,不可说。也许,有什么样的茶客,就有什么样的茶馆罢。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日常在办公室里工作的时候或者在家里休息的时候,泡上一杯浓浓的清茶,虽不能喝出腋下生风来,却也清风悦神。个中三味,如小桥流水,温润舒朗,神清气爽。

  诗云:“南山北山雨初歇,乱莺啼树春三风。山村处处产新茶,妇女携筐满阡陌。”一片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经过火的炼狱,再到茶杯里冒出缕缕清香,真是人也艰辛,茶也艰辛,可算是精神的升华。古人说:弱水三千,只敢一瓢饮。那么,世间饮料三千,我只取茶,该不算过分吧?

  茶的散文 篇9

  却说空寂正为打不着水烦恼,片刻,虚云赶上来,看见时小雨后也是惊了一下:怎么到哪都能碰到她?!空寂抓着虚云后背上的衣服,说道:“女娃娃,这样如何,贫僧把小弟子留这儿作抵押,过两日我再讨来县太爷的手书。”虚云大惊,赶忙摆手摇头:“不不不,师叔你疯啦!把我留给她,孤男寡女的,我还是个和尚,万一我出了什么事,你回去怎么跟住持交代!”

  时小雨本来并无为难空寂的意思,可虚云这话着实有些轻佻,冷不防地她答道:“好!就按你师叔的意思,你留在这看井,若我回来看不见你,教县太爷扒你一层皮。”“啊~师叔……”虚云还要说什么,空寂麻溜儿地打完水往回赶了。再看看虚云,听着小雨“嘿嘿”的笑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另一面,空寂来回六趟,总算装满了水缸。老板娘瞥见瘫了的空寂,边算账边说道:“师父完成了?”“咳咳……你究竟是什么意思,贫僧肥膘掉了好几两。”空寂趴在门前的石凳上,上气不接下气,还是贪嘴:“水我是打完了,这酒……”“哈哈,师父不必担心,小女子定会呈上‘彩云回’,不过不是现在。”看着陈玲白皙的手放下毛笔又提起来,空寂心里甚是烦躁,大喝:“呔!施主说谎可是要下拔舌地狱的!曾几何时答应贫僧打完水就送酒,现在想食言?”“师父误会了,我这店里刚好缺少一味酿酒的材料,以往存的也没到时间、怕味道不足,不如我给师父银两,买回材料后,再教师父酿酒的法子,日后想喝便喝岂不美哉?”

  空寂渐渐冷静,细思量下,这倒是不亏的买卖,就嘟囔着应了。拿了老板娘的一两银子后就前往药店购买白术。再说虚云,看井不敢有所懈怠,后来困乏盯着井水,竟睡过去了。

  “啪!”一阵痛感惊醒了虚云,摸着刚被小雨拍过的后脑勺,脾气刚要发作,就被小雨接下来的话泼了一身凉水:“好你个和尚,本姑娘叫你看井,你居然睡着了!要是让民众偷取了水,县令不弄死你!”虚云刚睡醒,脑子没反应过来不知是小雨作弄的玩笑话,就唯唯诺诺不敢吱声,蹲在一旁就像受了欺辱的小姑娘。“哎,小和尚,你下山来干嘛?”也许是气氛有些严肃,时小雨主动搭起了话。“早告诉你了,我叫虚云!”“好好好,虚云。你师叔挺好玩儿的。”“哼~他就那脾气。”“我看你脾气也不小嘛。”小雨打趣道。接下来又是静默。

  “历练。”虚云冷不丁的冒出这一句,弄得小雨有些糊涂。“什么?”“我随师叔下山历练。”“哦~难怪,连女孩子都能当成妖怪,你是要历练。”虚云见她提起了旧事,脸色不禁一红,羞愧难当,犟嘴道:“这我师父说的!不是我的意思!”“谁知道呢?”小雨似乎并不相信。“喂,贫僧看你还有点淑女样,怎么你爹那么粗鲁?”虚云想借此机会打听她的情况。“你爹才粗鲁!”小雨撇过头,不理他。“我没见过我爹。”小雨不知道虚云是圆德捡来的,回过头来脸上露着后悔的神情。“我爹以前是个秀才,乡里考试拿过前三甲呢!不过后来我娘病逝,家里又没钱供他上京,爹爹才放弃读书,成了樵夫。不过他教了我很多东西,像笛子啊、识字啊……所以上次我才能在那个少爷的府里。”小雨看了看虚云,接着小声说道:“上次你很勇敢哦。”说完转过头去,看着黄昏下的过客。

  茶的散文 篇10

  也许是茶,也许是因,躺在床上,卸下眼镜,瞪着黑夜里天花板,一点点的凉意拂去了倦意,开始结果,天马行空。

  书到用时方恨少,每每提笔,踌躇。总想着洋洋洒洒,酣畅淋漓,总希望灵光乍现,落笔生风。永远都是纸上点点墨似梅花。

  车到山前没有路,起初的兴趣,渐渐被繁琐的事情掩盖;最初的初心,慢慢被眼前的利益遮住。只是在偶尔时候呐喊着希望回到过去,却终是不加改变,浑浑噩噩。在抱怨中恍恍惚惚,在沉默中死亡。

  我已记不得年少时的憧憬,身边的茶香早已不在,耳畔传来列车经过的铿噔铿噔,模糊而又遥远,钟表哒哒如马蹄声,振人清醒。牵绊你我的,只是一个江湖梦。江湖梦啊。

  印象中,江湖,应该是快然磊落,爽气飒铊,应该是一袭青衫,一匹快马,携着一个少女,一路高歌,一日看尽长安花。年少时总是钟情于此类,在大喊大叫里飘然远去。那些江湖梦啊,在如今看来是多么的回味无穷,同时让人无可奈何。有多少男儿因为汉武帝的犯我华夏着,而热血滂湃;多少人,因为顾炎武天下兴亡,而磨刀霍霍,义不容辞。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最是诛心,让多少人向往马革裹尸,封侯拜相。自古文字最害人,自古文章最风流。

  风流人物,俱往矣。在这个快时代的节奏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寸光阴寸寸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有冥灵者,千岁一春秋。而在天地之间,也不过是弹指,片刻光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终其一生不悔。

  对比于当年明月,花开彼岸,我想这个时候的我,尽管羡慕那时的自己,然后终究是求不得。并且现在的我是更那时的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自然也是接近现实的我,这样的我,又何必再羡慕当时的我呢。所有年轻时候所付出的代价,时间早就给出了答案,与其在后悔中撕裂自己,倒不如回味咀嚼,把握现实。

  叶落乌啼霜满天,夜里寝室空荡荡,叶色之下夜斑驳,夜色之下叶影重。夜夜翻书夜夜读,夜夜窗前寂寞回。夜里闻声难入睡,夜半钟声到客船。

  写书的人最无情,读书人假正经。临了停笔时候,莫名想起那些走过的山川河流。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纸作舟。鱼跃此时,彼岸花开。

  如果说让我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应该是朝九晚五,夜半挑灯。

  茶的散文 篇11

  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茶的散文 篇12

  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长大了,也爱上了茶。初为人妇后,很久才学会煮米饭该放多少水,什么时候该把火调小,什么时候该关火。而泡茶、喝茶,我却很快就学会了。

  每年春天,都有婆家送来当年的新茶。据说是要谷雨以前采来的嫩芽才好。采来后,细细地烘了,密密地封了,锁住那一丝香气。我学会了,每次泡完茶,一定要细心地把茶叶袋扎紧,把茶叶罐封好,存放的地方也不能有任何有气味的东西,不然会“串味”,伤了茶叶的清香。

  婆家就是婆家,像我辈张牙舞爪惯了的,便总觉得有些拘束。好在不长住,大家客客气气,倒也不曾伤了和气。每天早上,桌上都有沏好的茶在那里候着,于是也就不太敢贪睡,捧了茶杯抿着,拘束间倒也有一些亲切。就着茶,大家絮絮地谈天,不想插话的时候,就低了头,看茶叶上下浮动翻飞,抬起头时,说出的便是带点心计、陪着小心、讨人喜欢的、好媳妇的话语。

  我最喜欢的是独斟独饮。我不善喝酒,却从喝茶里尝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味。独自一人,捧了一本书,漫无目的地读着,脑子里再现着书中描写的生活,过去的那些人物、故事仿佛在眼前活起来。茶的一缕清香,飘飘忽忽地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跨越了异国、他乡和你的所在,你和素不相识的人沟通着心灵,他们说的正中你的下怀,时时令你或拍案称绝,或莞尔一笑。这时,不管你的思路多么混乱,你的逻辑多么荒唐,你的心绪多么复杂,在世界上某时某地,至少有某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能够理解你,与你共鸣,于是莫名其妙地,你便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解脱。

  书、茶之外,如果再有一包可口、小巧、清淡的零食,我的小世界,就近乎完满了。

【茶的散文】相关文章:

茶乡的茶香散文04-12

茶闲话散文04-25

茶之味散文04-24

茶境散文04-17

茶的絮语散文04-18

鸡蛋茶散文06-18

莲心茶散文04-06

茶味的散文04-14

晚茶散文04-15

茶醉散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