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在周一贯老师的文章里读到“成长课堂” 这个词语,颇感新鲜和精准。周老师说:“成长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以学为重的课堂。”这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课堂理念,是真正基于儿童的思考。近期,聆听了多位名师的语文课,走近名师,感受他们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风格,领悟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更深入地了解了“成长课堂”的内涵。
一、预设,关注成长的要素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预设,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预设,才能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每位名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心中必然将学生放到首位,深入研读教材,真正是为发展学生的智能而教,因此我们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取得了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长。王崧舟老师在谈到《孔子游春》的教学预设时说,基于对学生的思考曾经多次易稿,他认为课堂教学首先是一个定位的问题,定位决定着方向。此篇课文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给孔子定位。第一个版本的设计思路是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之下引导学生感受和解读孔子这个人物的形象。开篇由伦语中的名言引入,课中还原课文创作的语言背景,还原大量的文言文,最后找出了从孔子后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评价,从宏大的叙事背景中引导阅读。预设很好,但感觉效果不理想,孔子的形象还是太高了。第二个版本预设时调整了思路,是从做教师的传承的角度,设计了一个历史的纵向结构的教学主线,树立起孔子是至圣先师的形象,文脉清晰,底蕴丰厚,语文的文化味儿很浓,走了一条儒家的文脉。但是效果还是不好,孔子形象还是太高了。第三、四个版本预设时,感觉关键是要考虑孩子们对孔子这个人物亲不亲的问题。不能亲其师,如何信其道。于是教师对孔子的定位是将孔子从神坛请下来,让他回到杏坛,还孔子的本来面目,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类比,把孔子三教合一的精髓提炼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老师、课堂、课文、课题的教学形式的呈现。王老师在预设时思考的始终是学生,一切教学设计都是立足于学生,于是我们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课堂,看到了生命的课堂。
二、对话,激活成长的潜能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展开卓有成效的对话,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从而收获成长的潜能。
薛法根老师在讲授《揠苗助长》一课时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在与学生不断的对话中形成合作,使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本,内化、实践语言,课堂虽简简单单,但充满了智慧。学生每讲一遍故事,就会被老师冠以一个称号,从“新手”到“能手”再到“高手”,最后到“故事大王”,老师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而学生在老师的夸奖中感受到讲故事的乐趣,学习热情被一次次激发,讲述得越来越好,最终达到高潮――全班孩子都能做“故事大王”。再看一条隐性的线索,老师从“看课文讲述”到“看词语提示讲述”到“没词语讲述”,最后到“上讲台带着表情动作绘声绘色地讲述”,孩子们组织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这节课上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薛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兴趣的培养,语言的内化和实践,老师立足于学生,以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能看到,毫不吝啬地进行夸奖。在学生、教师、文本的多边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不仅在知识、兴趣、思想、情感上得到成长,也看到了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听到生命的拔节之声。这样的成长课堂将是孩子们终生受用的。相信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也会真正地爱上语文。
三、评价,营造成长的氛围
关注生命价值、促进生命生长是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支点和出发点,而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够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开启走向成功彼岸的大门。台湾李玉贵老师的文章里有一段话写得好:“老师说话时需要有一种意识:我的话儿童是否能听懂、我是否以多数儿童愉悦的方式说话。老师说话需要边说边听的专注:专注聆听儿童的喜怒哀乐、感受、内心期待,专注每个儿童在课堂中尚未说出的话,对每个儿童的话语敏感。”李老师是这样想的,她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是努力这样体现的。
在李老师《北极熊学游泳》的课堂上,处处洋溢着温情,教师不急不躁,语言幽默,如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李老师开篇出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四十分钟要爬楼梯,每个目标就是一级台阶”。她还提醒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责任,听别人的想法很重要。”看到学生不举手了,老师会鼓励学生“看到你们很努力地想,知道你们走在思考的路上。”因为学生读书不到位,老师请学生看视频片段,体会文本描写的氛围和情感,但是老师告诉学生,片中残暴的镜头已被剪掉了,同时提醒学生:你们看的是大自然的影片不是看动画片,看完后再读书要读出感情。
李玉贵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可能是当前课堂上强势的老师太多了,所以李老师对待孩子们的态度和评价方式让人耳目一新。走在成长的路上,孩子做船长,老师做助手,李老师做到了,因为老师心中始终记得“为谁教”,所以才能放平心态,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
四、积淀,丰厚成长的底蕴
课堂折射出教师的课程行为,也折射出教师的高度。名师在课堂上显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钦佩,深入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材处理能力使人叹服,声情并茂、充满智慧的课堂语言让人欣赏,尤其是名师课堂上真正落实了“为学而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理念,令人难忘。
名师之所以称为名师,必有他的过人之处,名师是如何修炼成的呢,他们课堂背后的付出往往不易被人关注。窦桂梅老师说她在讲《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曾九易其稿,她平日里把每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研究,每备一节课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精雕细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名教师就是靠这样的历练、打磨成长起来的。
教师的文化底蕴丰实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才可能提高,教师成长了,才会看到学生的成长。王中敏老师说得好,语文教育是在特定的时空中,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互动的过程。成长课堂呼唤教师走进生命生成的语文教育!
【走进名师的“成长课堂论文】相关文章:
走进名师课堂随笔06-13
名师经典课堂冷思考论文04-22
走进新课改课堂更精彩论文05-06
读《走进名师》有感01-05
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12-06
让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论文07-04
让英雄走进课堂07-29
透析如何让快乐走进小学体育课堂论文01-22
胡明道名师的课堂设计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