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经典课堂冷思考论文

2021-06-10 论文

  【内容摘要】

  名师与名课,是全面推进新课改必然涌现的现象。当下,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孙建锋等大批名师已成为中国小语界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全国性的舞台上演绎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课。但是,名师+名课≠完美无瑕。近几年,小语课堂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课堂情感陷于倾销;资源拓展喧宾夺主;教学语言流于“诗意”;处理教材过于随意;体系打磨关注较少。本文对上述现象阐述几点“冷”思考。

  【关键词】

  名师课堂 “冷”思考

  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新的教学流派、课堂风格纷纷涌现。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等一大批名师,高擎着“诗意语文”、“情智语文”、“主题语文”、“深度语文”等一面面鲜明旗帜,在全国小语界掀起了语文研究的热潮。他们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大型展示活动中频频作课,其经典名课的精妙构思、亮点处理和精彩迭出的激情演绎、高超手法、巧妙对话,犹如一朵朵芬芳四溢的奇葩,为广大一线教师啧啧称奇,争相仿效。

  但是,学习名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缺失冷静的思考。透过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我们发觉了这么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披文入情,还是情感倾销?

  ——王崧舟《一夜的工作》例谈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章本是情的产物,语文课堂更是情的课堂。引领学生披文入情,使得师情、生情、文情三情共振,一直是语文教师们探究的热点领域。

  但是,情感过分恣肆的课堂,是不是又会使得语文课堂步入“情感高于一切”的轨道,从而遮蔽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呢?

  诗意语文倡导者、著名特级王崧舟老师素为我所敬仰。2004年9月18日,他曾在《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纪念大会上作过一个轰动全场的名课:《一夜的'工作》。《一夜的工作》是著名诗人何其芳描写自己亲眼所见周恩来总理工作至天明的情景,文章很朴素,字里行间无不勾画了总理生活的清苦和工作的劳苦。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形象离学生的距离较远。

  这么一篇平实的文章,王老师浓墨重彩,却演绎出了“华美丰赡”的课堂,课堂流程简记如下:

  1、激情导入:播放歌曲《你是这样的人》

  2、初读感悟: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对总理一夜工作的印象

  3、聚焦文眼:反复摩诘、品读“极其简单”

  4、感悟“劳苦”,想象练笔

  5、抒发情思,朗读抒情

  6、拓展资料,走近伟人;播放影片,结束全文。

  王老师的课感动了全场。学生泣不成声了,语不成句了;教师热泪盈眶了,心潮澎湃了。毫无疑问,这是一堂凝聚了王老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好课!

  但是,感动过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阵地,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那么这一堂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彰显了吗?

  很遗憾,我们发现,这堂课的第一主角是王老师。课堂上,最鲜明的印记是始终不衰的教师喷薄的激情,是大段大段流畅精致的过渡语,是直抵灵魂的音乐、画面、语言交织的情感渲染。王老师犹如设下了一张“激情”织就的“天罗地网”,在“网”里,学生很少能冷静地思考,激动和感动始终支配着他们的情绪。

  正因如此,在这张“美丽的情网”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相对跪着”的。教师密不透风的情感铺排,更多给学生的是独立探究人格和文本审视意识的萎靡;教师步步为营的精巧设计,更多给学生的是自主质疑和主动学习态度的缺失;教师暴风骤雨式的连串排比,更多给学生的是层层逼仄的惊讶和迷离;教师声、色、光、电的精致运用,更多给学生的是艺术欣赏者的沉醉和观望……

  诚如课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的现场评价:“王老师是主持人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是非常优美、流畅、充满激情的。所以,我在想,假如我们不用这种主持人的语言来上,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就像我们平时谈话的语言来上课,又会是什么效果?就是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究竟是要把它‘做出来’,做得尽善尽美的那么好呢?还是让它自然流畅?”

  诚哉斯言。语文课堂需要情,但情感的过于浓重,也许会造成理性的迟钝与缺席。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能如此感动我们?人们又为什么那么爱戴他?文本深层始终闪烁着的一代伟人的人格光芒,也许更需要孩子们超越感动,在自主探究中披文入情,探究学理,生成观点。

  反哺文本,还是喧宾夺主?

【名师经典课堂冷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走进名师的“成长课堂论文06-12

拓展热背后的冷思考论文04-28

走进名师课堂随笔06-13

胡明道名师的课堂设计05-13

名师课堂导学案及答案12-07

名师课堂展示听课反思01-25

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12-06

英语名师课堂总结反思范文07-11

《名师课堂经典细节》读后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