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花前篼教学设计

2021-03-30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苗家花前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苗家花前篼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1)昨天老师编了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本》第4、6题。

  苗家花前篼教学设计2

  一、欣赏评述

  1.你见过背篼吗?背篼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发学生思考)

  背篼是我国老百姓原始的一种生产生活用具,特别是农民在农耕与收获的'过程中,它发挥厂极其重要的作用。

  2.出示少数民族的苗家花背篼与一般的背篼让孩子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

  发现问题:

  a.外形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b.竹块在编织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看了背篼之后,你联想到了什么?

  “苗家花背篼变化丰富,很美,农民伯伯很辛苦,很勤劳,它美观又实用。”

  二、视觉表达探究

  1.寻找感觉——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墨线。

  引导学生尝试比较:

  粗线条与细线条在画面中的效果。

  中锋与侧锋在画面中的效果。

  湿笔与寸:笔在画面中的效果。

  浓墨与淡墨在画面中的效果。

  2.浓墨重彩法介绍:

  a.用于指在宣纸上轻轻勾出物体的外形。

  b.用大笔浓墨将形填满。

  c.用浓重的彩色直接点写。

  小结:表现对象时,用色彩刻画物体的精细部分,笔尖调尖勾线细,用笔稍干,墨色浸润的地方水分要多。

  三、学生作业

  用浓墨重彩表现方法写生花背篼。

  要求:仔细观察背篼的花纹及形状写生,可以添加内容。

  四、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一节国画游戏课,—方面让学生感知体验用线、色、墨的乐趣,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初步了解国画表现的多样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苗家花前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会13生字;理解19个新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全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教具:

  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妈妈的呼唤,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是“许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

  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四、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结写作顺序。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5、6题。

  第三课时

  一、边听课文录音边轻读课文,回顾:你喜欢这个山里的孩子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孩子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3、4、7题。

  3、补充练习:辨字组词。

  教学后记: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想象课文第5-8节所描写的情景,然后用动作、语言表演出来,学生兴趣较浓,效果较好。

【苗家花前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苗家花前篼教学设计

2.《苗家乐》教学设计

3.《苗家儿童庆丰收》教学设计

4.《苗家儿童庆丰收》教学设计2篇

5.生字《前》教学设计

6.走进苗家教学教学反思范文

7.《花》教学设计

8.《花非花》教学设计

上一篇:感恩老师教学设计 下一篇:怀古诗创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