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评课稿

2020-11-04 稿件

  赵老师执教的《春酒》,带给我们的是一堂“清澈、灵动、厚重、稳健”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我们首先来看赵老师对《春酒》一文的主题定位——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在这一内容的统领下,我们先后看到了做事有分寸、细心、谦虚、为人豁达的母亲,看到了我的天真、快乐、活泼的童年,看到了乡亲们的善良与和睦,更有让我难以忘怀的春酒。而当这一切在多年以后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作者自然会发出内心的感慨——“可是我到那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而琦君在《髻》、《乡思》、琦君纪念馆中的文字介绍,则起到了拓展内容对文本内容的有机补充,加深了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从一名帮助者的角度去设计本文的教学内容,可能就会避免以小说的读法来设计内容,如“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乡亲们又上怎样的人”等问题。而赵老师的《春酒》一课上,对母亲的解读抓住了“分寸、留神”二词,引导学生认识到母亲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而且“从大约摸差不多到总是一样一样地细心地告诉别人”中读到了母亲的谦虚与细心;从“一指甲缝与一点点”的比较中读出母亲对女儿爱的'把握的适度;从“母亲为自己的丈夫与二太太做鞋”这一拓展资料中领悟了母亲的豁达,从“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中读出了一个大家庭大太太为家人所做的榜样。对我的童年的把握则是从助读能力的建构出发,通过示范——归纳——运用的流程,给文中描写我的精之处做批注,并加以评点。既有胭脂斋评点《石头记》、朱熹集注《诗经》、金圣叹评点《水浒》的示例,也有课文句子的示范,让学生意识到评点句子可以从句子的词语、修辞、表达的情感等方面来入手。“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句,学生体会到这三层的意思:形状上相似;动作上相似;精神感觉上相似。印象尤为深刻。

  教师面对一篇课文该选取怎样的教学内容,如何把握这一个度,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的情况:一、游离于教材表面,为教教材而教,一节课上,问题不断,但真正能把握整课的主问题却始终不见踪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平面化倾向比较严重。二、拿来主义,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照搬人家的见解,更多的时候是照抄某类的教案集。三、无度的拓展,对课文的本身挖掘不深,却学别人的花架子,用拓展来装点课堂,而拓展的内容与自己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无助于加深对作者意图的把握,也无法实现使课堂向纵深发展的任务。导致以上现象发生的根源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出现了问题,新课标中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我无法论证这中说法的正确与否,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对理念的理解上出现了误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也好,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要从这一角度去设想自己的课堂教学,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其次,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研读教材,弄清楚文章语言背后的含义,自己先要对教学内容做一番合理的读、悟、析,才能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第三,教师要善于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找到适宜教学内容,在语言教学上科学引导;第四,找到适合于文本内容深化的拓展资料,研究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强化学生理解。故此,从课堂教学的呈现来看,对教材内容的适度解读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上。

【《春酒》评课稿】相关文章:

春酒评课稿(3篇)01-06

春酒评课稿3篇01-06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

说屏评课稿 列夫托尔斯泰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