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老师》导学案

2024-06-16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老师》导学案

  一、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2、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学习重点。

  1、教育的作用——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

  2、文中侧面描写和反衬的作用。

  四、学习难点。

  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爱。

  五、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海伦·凯勒及安妮·沙莉文的生平经历,并摘录要点。

  解决方法:

  学生自主上网查阅资料,课前教师补充,点拨重点,营造情境,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2、给生字注音:

  纳闷( ) 预兆( ) 无垠( )琢磨( )毛坯( ) 绚丽( )

  解决方法:通过第二课时课前听写检测。

  3、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写沙莉文老师教我学知识:教导“我” ,教我热爱大自然和教我懂得 ;高度赞扬了老师的教育技巧与爱心,表达了我对老师的 之情。

  解决方法:通过提问若干学生,教师小结,达到预设目标。

  六、合作探究。

  1、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

  解决方法:

  第一小问,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从原文找答案,师生交流。

  第二小问,通过提问若干学生达成预设目标,此问只需学生答出其中一两点即可。

  2、她对海伦·凯勒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从原文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老师小结。

  3、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在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抒发,但我们在文章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其中通过环境描写加以烘托,便是重要的手段。请以课文第十二自然段为例,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形象、生动?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决方法:

  通过提问若干学生,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品味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4、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写暴风雨来到时在大树上的恐惧,写自己对爱的追问……这是为什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解决方法:

  此题的考点是品味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难点在于学生以常用人的眼光来看待侧面描写的作用,而忽略了海伦是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残疾人,所以教师需点拨引导学生从这一方面思考才得以理解,以加深对海伦及莎利文老师的敬佩之情。

  七、拓展延伸。

  1、说说你和老师之间令人难忘的事情,并谈谈你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解决方法:学生小组内自由畅谈。

  2、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得强烈情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解决方法:课后学生自主阅读。

  八、练练测测。

  1、在横线上写出适当的词语。(此题考查学生字词积累。)

  A、一连好几个星期我都感到 和痛苦,感到 和寂寞。

  B、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也学会了拼写,我感到很 。

  C、突然灵光一闪,我 了这个词,它指称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

  D、我们坐在 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果树下。

  E、周围是 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 。

  2、结合课文回答问题:海伦·凯勒在文说:“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活的。起初,我只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是我的老师开了我的眼界,使我这块毛坯有可能发展进步。”这里,作者说自己“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活的”含义是 ;说自己“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的含义是 ;整段话表达了对莎利文小姐深深的 之情。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九、我的疑惑与反思。

  教学反思:

  既然是一篇传记性文章,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读懂海伦的品质,从文章的叙述中体会海伦的精神,感悟海伦的人生经历。并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显示一个充满血肉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要抓住重点的词句来认识海伦。在阅读“海伦学盲文”一段时,抓住了“喜悦”和“不分昼夜”“如饥似渴”等词语,让学生去想象,海伦是怎样刻苦学习,想象海伦所要经历的无限困难。这本是无法体会的,真的很难。教学中发现一点,孩子无法去体会海伦的那种痛苦,所有的感悟来源于“文本”,这就显得十分苍白。我想其根本原因是对学生对海伦的事迹了解不够。

  参考答案:

  五、自主学习。

  1、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又盲又聋又哑,是教育在条件如此不利的人身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实例。由于重病,她19个月就失去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在她的家庭教师安妮·曼斯菲尔德·沙莉文的精心教育下,又经过在聋人学校学习及口语学校学习,凯勒学会用盲文读写,并异常熟悉普通教育的课程。1904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州剑桥拉德克利夫学院。海伦·凯勒终身致力于盲聋人的公共救助事业。为此,她曾周游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包括《我的一生》(又名《我生命的故事》1902)、《海伦·凯勒日记》(1938)等。1964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安妮·沙莉文(1867—1936),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事业的引路人。她早年就读于美国波斯顿柏金斯盲人学校,20岁开始做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沙莉文是在贫穷与疾病的困境中发育成熟的。她本人在18岁以前随时有双目失明的危险。所幸一次成功的手术恢复了她的一部分视力。从她20岁起,到69岁去世,一生教育并陪伴着海伦·凯勒,用她的爱心和足智多谋打开了凯勒尘封的心灵,引她进入新的世界,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海伦能走出黑暗,获得那么高的成就,除了海伦的顽强毅力之外,同他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奇迹,沙莉文正是创造这个奇迹的“罕见的天才人物”。

  2、nà zhào yín zuó pī xuàn

  3、认识具体事物,什么是爱:感激与崇敬。

  六、合作探究。

  1、A莎利文老师首先教海伦·凯勒学知识:利用触觉教她学拼写,教会她在比较中学知识,通过体会、感触,激发学习热情;B接着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教海伦·凯勒热爱和了解自然,懂得生活的美好:让她懂得阳光和雨露能使植物生长,鸟儿会为自己筑巢,松鼠、鹿、狮子等动物会为自己觅食做窝,还调动她的听觉、嗅觉,教她从森林中散发的花香,从青草丛的叶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为了让她直接感受自然,更深刻地了解自然,也为了培养她对生活的信心,莎利文老师还让她一个人高高坐在树枝上迎接雷雨的到来。C莎利文老师还运用情感体验法悉心教海伦懂得什么是爱:用触觉让海伦感受爱;教她穿珠子,让小海伦感知爱,并启发思考;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海伦阐释“爱”,灌输“爱”,通过比喻,让海伦认识“爱”。

  莎利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

  2、莎利文的到来,用教育和爱心改变了作者的命运。莎利文老师为“我”开启了外部世界的大门,并以极大的温和和耐心,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对“我”的教育。特别是培养了“我”对生活的信心,让“我”尝到了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激动滋味。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会了拼写,增长了知识;教“我”热爱自然,同时,又让“我”直接地感受自然,更深刻地了解自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老师教会“我”爱,引导“我”向生命的新境界奋进。

  3、第12段的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动词,使景物、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既渲染了环境氛围,又生动地写出了海伦当时感到陌生、无助,非常害怕,非常孤独的心境。

  4、其实作者一味的提及自己的经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本人身体条件决定的,海伦没有视力没有听力她不可能看到老师的外貌、动作、神态等,也不可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她只能用心去感受莎莉文老师的爱;二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侧面描写。 在老师没有走进海伦的生活时,海伦是寂寞的、孤独的,反衬出老师对海伦影响很大。

  七、拓展延伸。

  略。

  八、练练测测。

  1、A、纳闷、疲倦。

  B、自豪。

  C、领悟。

  D、树阴下。

  E、无垠、陌生。

  2、莎利文教育凯勒时是理论联系实际;凯勒虽然身有残疾,但并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只是需要合适的引导、感激。

  •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老师》导学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莺》导学案(通用5篇)08-20

《她是我的朋友》的导学案03-19

《故乡》的导学案02-14

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03-04

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设计03-05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