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1
一、概念引入
早在战国时期,《墨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是为大故”“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是为小故”。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充分说明……”,“没有这个必要”等,在数学中,也讲“充分”和“必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教材第一章第五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概念形成
1、首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若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
(4) 若ab=0,则a=0。
解答:命题(2)、(3)、(4)为真。命题(4)为假;
2、请同学用推断符号“?”“?”写出上述命题。
解答:
(1)两三角形全等? 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 ?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 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
(4)ab=0 ? a=0。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继续结合上述实例说明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中,我们称“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是“这个整数必是偶数”的充分条件,可以解释为:只要“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成立,“这个整数必是偶数”就一定成立;而称“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是“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的必要条件,可以解释成如果“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 成立,就必须要“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成立
充分条件:一般地,用α、β分别表示两件事,如果α这件事成立,可以推出β这件事也成立,即α?β,那么α叫做β的充分条件。[说明]:①可以解释为:为了使β成立,具备条件α就足够了。②可进一步解释为:有它即行,无它也未必不行。③结合实例解释为: x = 0 是 xy = 0 的充分条件,xy = 0不一定要 x = 0。)
必要条件:如果β?α,那么α叫做β的必要条件。
[说明]:①可以解释为若β?α,则α叫做β的必要条件,β是α的充分条件。②无它不行,有它也不一定行③结合实例解释为:如 xy = 0是 x = 0的必要条件,若xy≠0,则一定有 x≠0;若xy = 0也不一定有 x = 0。
回答上述问题(1)、(2)中的条件关系。
(1)中:“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2)中:“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条件;“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的必要条件。
4、拓广引申
把命题:“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中的条件与结论分别记作α与β,那么,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同α与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分为四类:
(1)充分不必要条件,即α?β,而β?α;
(2)必要不充分条件,即α?β,而β?α;
(3)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α?β,又有β?α;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即α?β,又有β?α。
三、典型例题(概念运用)
例1:(1)已知四边形ABCD是凸四边形,那么“AC=BD”是“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什么条件?为什么?(课本例题p22例4)
(2) 是 的什么条件。
(3)“a+b>2”是“a>1,b>1”什么条件。
解:(1)“AC=BD”是“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充分不必要条件。
(3)必要不充分条件。
[说明]①如果把命题条件与结论分别记作α与β,则既要对“α?β”进行判断,又要对“β?α”进行判断。②要否定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则只需举一反例即可。
例2:判断下列电路图中p与q的充要关系。其中p:开关闭合;q:
灯亮。(补充例题)
[说明]①图中含有两个开关时,p表示其中一个闭合,另一个情况不确定。②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通过图示,深化概念认识。
例3、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关系。(补充例题)
(1)头发长,见识短。 (2)骄兵必败。
(3)有志者事竟成。 (4)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说明]通过本例,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22――练习1.5(1)
2:填表(补充)
pqp是q的'
什么条件q是p的
什么条件
两个角相等 两个角是对顶角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四边形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边形
a=b ac=bc
[说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新知,反馈教学效果。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
推断符号
充分条件的意义 命题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必要条件的意义
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别步骤:
① 认清条件和结论。
② 考察p q和q p的真假。
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别技巧:
① 可先简化命题。
② 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③ 将命题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后再判断。
六、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课本P/24习题1.5――1,2,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充要条件
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难点:
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说出“ ”的含义
2、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q”及“q p”是否成立
(1)p:内错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
(2)p:三角形三边相等q:三角形三个角相等
(二)授新课
1、(通过复习提问直接引入课题)充要条件定义:
一般地,如果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 q。
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点明思路: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查p q是否成立,即若p则q形式命题是否正确,还得考察q p是否成立,即若q则p形式命题是否正确。
2、辨析题:(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引导并归纳)
思考: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p:x是6的倍数。 q:x是2的倍数
2)p:x是2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
3)p:x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q:x是6的倍数
4)p:x是4的.倍数q:x是6的倍数
总结:1)p q且q≠> p则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2)q p且p≠>q则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3)p q且q p则q是p的充要条件
4)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强调: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虑p q是否成立,同时还要考虑q p是否成立。
且p是q的什么条件,以上四种情况必具其一、
3巩固强化
例一:指出下列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p:x>1 q:x>2
2)p:x>5 q:x>—1
3)p:(x—2)(x—3)=0 q:x—2=0
4)p:x=3 q:=9
5)p:x=±1 q:x —1=0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首先给出推断符号,并引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充要条件的初步知识。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2)在判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应该:
①首先分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然后尝试用条件推结论,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证法、间接证法(即反证法),也可以举反例说明其不成立;
③最后再指出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3)在讨论条件和条件的关系时,要注意:
①若,但,则是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②若,但,则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③若,且,则是的充要条件;
④若,且,则是的充要条件;
⑤若,且,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若条件以集合的形式出现,结论以集合的形式出现,则借助集合知识,有助于充要条件的理解和判断。
①若,则是的充分条件;
显然,要使元素,只需就够了。类似地还有:
②若,则是的必要条件;
③若,则是的充要条件;
④若,且,则是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
(5)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题逆否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当我们证明某一命题有困难时,可以证明该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成立。
(二)教法建议
1.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与四种命题中的.,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则”形式的复合命题。
2.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结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3.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为此,教学时可以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
4.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用具:
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用幻灯投影):
(1)若,则;
(2)若,则;
(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5)若,则;
(6)若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则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1)、(3)、(6)是真命题,(2)、(4)、(5)是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则”,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能不能推出,如果能推出,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对于命题“若,则”,如果由经过推理能推出,也就是说,如果成立,那么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是成立的充分条件,记作。
2.讲授新课
(板书充分条件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已知,那么我们就说是成立的充分条件。
提问:请用充分条件来叙述上述(1)、(3)、(6)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学生口答)
(1)“,”是“”成立的充分条件;
(2)“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面积相等”成立的充分条件;
(3)“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是“”成立的充分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成立,那么其逆否命题也成立,即如果没有,也就没有,亦即是成立的必须要有的条件,也就是必要条件。
(板书必要条件的定义。)
提出问题: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叙述上述6个命题。
(学生口答)。
(1)因为,所以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
(2)因为,所以是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
(3)因为“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4)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四边形是菱形”,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是菱形”的必要条件,“四边形是菱形”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充分条件;
(5)因为,所以是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
(6)因为“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而且“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所以“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是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
总结:如果是的充分条件,又是的必要条件,则称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
(板书充要条件的定义。)
3.巩固新课
例1(用投影仪投影。)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出下面回答。)
①因为有理数一定是实数,但实数不一定是有理数,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②一定能推出,而不一定推出,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③是奇数,那么一定是偶数;是偶数,不一定都是奇数(可能都为偶数),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④表示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⑤由交集的定义可知且是成立的充要条件;
⑥由知且,所以是成立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⑦由知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⑧易知“是4的倍数”是“是6的倍数”成立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交流、思辩,在争论中得到了正确答案,并加深了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认识。)
例2已知是的充要条件,是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的充分条件,试与的关系。(投影)
解:由已知得,
所以是的充分条件,或是的必要条件。
4.小结回授
今天我们学习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学会了判断条件A是B的什么条件,这为我们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打下了等价转化的基础。
课内练习: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第35页练习l、2;第36页练习l、2。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
5.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 习题1.8 1、2、3。
- 相关推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国殇》教学设计12-11
颐和园精选教学设计03-20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辩论教学设计03-19
映山红的教学设计03-19
《赛马》的教学设计05-21
国庆的教学设计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