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四、过程和方法:速读、朗读,感悟、讨论。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建筑 ,是石刻的史书,是凝固的音乐,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的灵魂和他们的鲜明个性。今天,我们就到北京,看看那里的建筑----胡同,看它折射出怎样的灵魂。【出示课题】分析课文前,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及作者)
2检查预习:52页(写一写 用一用)
(1)字词音义:薪 惊闺 噌 安土重迁 檩 塌 腌 庠 摞 逆来顺受 衰败 西风残照 衰草离披 怅望低徊
(2) 作者简介: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nào)纪事》等,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 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
3题目解说a关于胡同(hútng )。北京胡同的历史渊源,胡同的别名.
b关于文化(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物质型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心理型的: 胡同里人的生活】
读课文1、5两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胡同文化是心理型的?(答案在文中标出)【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五段三,四两句。】
总结: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下面, 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坐上北京的人力车,到胡同 去看看。【出示图片】
4.分析课文:
【1】速读1-4段,概括北京胡同特点。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来。
明确: 胡同特点 |方正【方位意识强】 (正)
|名奇【计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不知义】(奇)
|数多【宽窄不同,数不清。】(多)
|网络【方便,安静,和四合院是一体】(静)
【2】朗读第5段分析胡同和四合院的关系? (答案文中标出)
v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3】分析6—12段,概括出胡同文化的特点?
明确:胡同文化特点 恋旧【破家值万贯,安土重迁,】 精义
| 随和【过往不多,也讲究“处街坊”】 |
封闭 满足【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 忍
忍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
【《八月骄阳》,电梯事件。】------事例
总结: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不同的建筑风格会给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带来深远影响,构成不同的地方文化。
【4】速读13—15段后讨论:这样一种封闭的文化决定了它的归宿必将是走向衰败,没落。具体应该如何理解?作者对这种日趋没落的文化持什么情感态度?这两种态度情感是否矛盾?
明确:1。封闭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的特点使这种文化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必然被时代的大潮所淘汰。 2。批判,怀旧, 留恋,伤感,无奈。 3.不矛盾,作者对北京的胡同有深厚的感情,对于胡同的没落,伤感而又无奈。但又理智地认识到这样一种封闭的保守的文化必然走向衰亡,最终将被改革的大潮所淘汰,因此,作者只能充满深情而又无可奈何地向胡同挥挥手说再见。
5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a)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第6段】
含蓄而委婉的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搬家的人。
(b)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第13段】
留恋,伤感,无奈
(c)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第12段】
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既佩服,又有嘲讽。
语言特色:1、京味、京腔(胡同味)
2、平淡、朴素、口语话
3、“书卷气”
总结: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5、回顾本文要点:
6,布置作业。
- 相关推荐
【《胡同文化》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清朝的文化》教学设计02-27
课文《手指》优秀教学设计02-27
《租船问题》优秀教学设计02-10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04-28
《铅笔有多长》优秀教学设计02-15
语文园地七优秀教学设计03-20
语文乐园五优秀教学设计03-20
《遨游汉字王国》优秀教学设计03-16
《aoe》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10-31
小学《图书借阅公约》的优秀教学设计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