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探析论文
摘要:高校教学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公共交往的场所,如何营造更易于学生交往的空间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当今高校教学区内交往空间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一些优秀校园教学区交往空间案例,提出相关设计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区;交往空间
当代高校教育强调个性与创新,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交往中,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传统课堂的缺失,同时通过沟通取长补短,提升自己。学生在教学区停留的时间在整个校园生活中占较大比重,所以教学区内的交往空间的营造是确保学生充分交往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学区内交往空间组成
1.1教学区建筑周边及建筑群体间的交往空间
这类空间多为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过渡空间以及建筑群体之间的联系空间,包括庭院、室外平台、连廊等。
1.2教学区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
这类空间属于建筑内部空间,同外部交往空间相比,其围合感更强,空间尺度也没有外部交往空间那么大,有较强的领域感,包括中庭、过桥、楼梯、露台等。
2高校教学区交往空间存在的不足
在当代校园教学区的设计中,设计师对高校交往空间有所规划,但有些空间设计的不够人性化,缺少层次性,高校规划中常采用严谨、对称、庄重的形式,空间设置鲜有变化,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交往空间里的不同心理需求,不利于营造开放轻松的交往环境,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与设计预期有所偏差的现象。
2.1交往空间形式简单,缺少变化
教学空间内平面布局仍多采用内廊式走道布局,空间形式固定,变化较少,交往空间的设置也受到局限,缺乏趣味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建筑内部空间体验,丰富层次变化,富于变化的空间不会使人感到乏味,也易于让人产生进入体验和驻足的夙愿。正所谓建筑难以规范人的行为但却可以加以暗示和引导,在设计之初虽然很难精确预判它能否奏效,然而不断创造机遇和可能性正是建筑作为一种空间手段的魅力所在。
2.2交往空间利用率低
在设计时,忽视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环境的行为、心理实际需求,对不同人群、规模、情境下的不同交往心理和需求关注不够,交往空间的定位较为单一,多为大尺度公众参与的交往空间,私密交流对话的空间很少。如:有些交往空间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有些未设计的边角空间却为学生们所热衷,这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使用心理,空间设置不能紧密贴合学生使用需求,造成空间使用率不高。
2.3各学科之间交流机会少
当代新建高校校区因用地宽裕,校园建筑间过于疏离,各专业系馆使用功能单一明确,不利于各学科之间形成联系,丹下健三在设计奥兰大学时曾这样描述,大学里各学科之间不应是割裂的、孤立的,而应是彼此之间在横向上也能有机联系的。所以,除了具有一定的功能,高校教学建筑还承载着平台的作用,是可以容纳激发多种校园活动、交往的场所。
2.4建筑的临界空间处理缺乏
设计师关注建筑主入口所在立面大空间环境,忽视了一些所谓无关紧要的建筑侧面的空间环境。导致建筑与周边环境缺乏一定的过渡空间,或者仅设计成一片不能进入的场地,最终沦落为失落空间。
3高校教学区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3.1教学区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的位置选择
首先公共交往空间对教学单元可能存在干扰,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其次,交往空间的位置选择,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交往方式、使用人数等诸多因素有关。
3.2教学区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的复合性
提高交往空间的复合功能,在这里人们可以行走,可以驻足,可以个人独处,可以小群聚会,也可以进行群体的公共活动,同时由于不同时段使用者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可以利用活动隔断来对大空间进行划分,通过时间来确定不同时段的主要交往活动形式,从而使空间随使用要求的变化而变化,达到空间的统一或分隔。这样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多种活动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如高层教学楼由于层数较高,空间向垂直方向发展、共享空间在剖面上有很多变化和组合的可能。在奥尔胡斯N校区建筑的设计中,以4层高的中庭贯穿建筑,并成为校园公共活动的核心。每层平面各不相同,且由方向不同的楼梯彼此相连。同时通过中庭的变换,对大尺度空间进行分割,又通过柱子、墙体、楼梯等围合成半围护的半开敞空间。利用丰富的空间变化,在四周布置不同开放程度的学习空间、讨论空间、休闲空间等以及其他共享设施,增加人流驻足交往的机会。此外,走道也是能够形成交往空间的重要场所,走道联系着各个教室,有人流才会形成交流。杨盖尔将人的行为活动分成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在教学区,学生活动也可如此分类,上课、自习等必要活动,交往是自发活动和社会活动,可以以必要活动带动自发活动的发生。在德国卡塞尔大学教学楼内,折线形的走道在转角处就会产生可供停留驻足的休憩空间,而又不影响人流的穿梭前行。直行部分的走廊外玻璃稍向外挑出,与柱子之间形成半围合的空间,在此放置座椅便可形成交往空间。
3.3充分利用“边角料”空间
在设计时,为了增加建筑造型的效果,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易满足教学使用要求的空间,如锐角空间,夹缝空间等。而交往空间的形式是非常随意的,在这些无法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区域内,通过光线的引导,座椅的设置,能够塑造出别样的交往空间。
3.4教学区建筑交往空间的层次性
教学区内的交往空间按照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私密性较强的单人独处思考空间,半开放的小群体的交往空间以及开放性较强的大群体交往活动空间。通过不同规模的交往形式对于使用空间的不同需求来指导空间设计,形成多种尺度、多层次的交往单元。除中庭,门厅等一些大型空间需要满足使用和精神上的需求外,其他区域的布置应更加宜人,层次更加丰富,可以对较大型空间进行划分,这样形成的若干不同尺度的小区域才更易形成宜人的感受。
3.5加强各专业系馆间联系
加强复合型教学楼的设计建设,各专业系馆应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出现,采用庭院式、廊桥式等,使得各部分间既分隔又相互联系。
3.6营造人性化交往空间
步行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行为,也是最自然、自由、舒适的活动,在缓慢行进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有趣的节点空间,所以设计还应以师生的行为活动特点为前提,尽量避免大片不可进入的区域产生,加强场地,建筑与人之间的互动性。
4结论
高校教学区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相遇、交往的场所,在这里人流量大,使用频率高,可以容纳激发多种校园活动发生。教学区内交往空间的设计是为了创造具有场所感的交流氛围,构筑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体系,在设计时要关注交往空间位置选择,层次性、功能复合性在空间构建中的设计,运用光影效果,丰富空间的变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使用习惯和心理特点,营造舒适,人性化的教学区交往场所,在满足预期目的之余,促使更多不期然的活动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齐靖.当代高校教学区的交往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04.
[3]郭嘉.复合功能校园综合体的设计尝试[J].建筑学报,2013.
- 相关推荐
【高校教学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论文03-19
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论文03-20
工业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革新论文03-10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学设计(通用5篇)03-04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数学课题研究的计划02-16
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设计05-20
《字的创意设计》的教学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