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2024-08-08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1

  一、定向诱导:

  1.出示课件:曹冲称象图片。

  师:在古代三国的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而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你是怎样理解曹冲的方法的?

  (板书:大象的体重=石头的重量 )

  师:曹冲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运用了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也要用他这个策略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定向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探究:

  1.认识等式。

  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经常测量物体的重量。测量物品质量就要借助工具,(天平)

  (1) 大家看看天平上有什么东西?

  (2) 左右平衡吗?

  (3) 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板书:20+30=50 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自学探究:

  师:(课件)老师这里也有三个数学问题,想请你们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你们愿意试试吗?自己能解决吗?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解决以下问题。如果自己无法解决的,可以和同桌小声的商量。(出示课件: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成果展示:

  (1)三个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2)在题目中哪些量是未知的?

  (3)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含有字母的等式吗?

  第一个问题:2+x=10

  第二个问题:4Y=380

  第三个问题:100+2M=25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积极的思考,我们很快地解决了这三个数学问题,找出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能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发现题中的未知数,并且能正确的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

  三、讨论解疑。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你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交流呢?

  小组讨论:观察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不但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了互帮互助班级学习氛围,并通过优帮差的途径对方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师:我们给他们取一个新的名字---“方程”。

  (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

  生齐读方程的定义。

  师:经过一段紧张的学习,你们累了吗?那就让我们乘胜追击,走进今天的智慧城堡吧!

  四、反馈总结:

  (一)知识反馈

  1、慧眼识真假:它们是方程吗?(课件出示)

  (1)x-10=35 (2)3×78=23 (3)20+a

  (4)6(a+2)=42 (5)x-14>72 (6)5x+32=47

  2、看图形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师:未知数最爱和我们捉迷藏了,你能从图中找到它吗?

  先思考数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3、看文字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师:x从图中跑出来,躲到文字中去了。请你们从数量关系中把它找出来。

  (1)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下15人。车上原来有x人,那么( )

  (2)用正方形摆大门,每5个正方形摆1个大门,用95个正方形摆出了x个大门,那么 ( )

  (二)课堂总结

  师:把你在这节课获得的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隐含很多的等量关系,并且都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只要你有一双慧眼,你就会发现你身边无处不在的数学问题。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平。

  (实物天平比较小,用屏幕上的天平来模拟实验。)

  2.两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西瓜,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猜猜看,天平可能会哪边重呢?

  (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你能来描述两队的情况吗?

  用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一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χ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用式子来表示比分的三种关系。

  4.创设四个情景。

  (1)每个情景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能用关系式清晰地来描述吗?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刚才我们对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00+200=400 18 < 23 18+χ<23>23 18+χ=23

  280 > 100 120 < 4χ 25+χ=70 22y+720=1050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 看是否是等式。

  (2) 看是否含有未知数。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得到四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组的特征。

  4.引导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本质。

  1.演示动态平衡。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没有等量关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买2个玩具企鹅。(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四、联系实际,应用与拓展。

  1.周老师从无锡到徐州来上课。

  (1)线段图。

  (2)我乘火车从无锡站开出,每小时行χ千米,7小时到达徐州站。无锡站到徐州站的铁路长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买了3枝圆珠笔,每枝χ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图。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台北队获得了χ枚金牌,中国队获得了32枚,日本队获得y枚。男孩说:“中国台北队金牌数的16倍正好等于中国队的金牌数。”女孩说:“日本队的金牌数等于中国台北队的8倍。”

  3.开放题。

  小芳集邮共260张,小明集邮共300张。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 (用方程表示)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认识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通过天平初步掌握了有关等式、方程的意义,基于上述情况,本节教学设计关注了下面两点:

  1.关注教具的合理运用。

  本节课再次利用直观教具——天平,使学生深入了解等式的性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简单的方程。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的性质”,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充分体现了“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的这一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看图列方程。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8=14 2×6=12

  6+8-8=14-( )

  2×6×3=12×( )

  6+8+2=14+( )

  2×6÷3=12÷( )

  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填。

  今天,我们就用这个道理来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一)]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复习,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操作观察,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1)师: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一个5克砝码,右侧也放一个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中间,说明什么?用等式怎样表示?

  说明天平平衡,等式:5=5。

  (2)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再加上一个2克砝码,天平会怎么样?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你还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写出等式:5+2=5+2。

  (3)在天平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一个10克砝码,天平两侧平衡。用等式表示天平两侧平衡的状况。(学生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

  (4)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学生在纸上写一写,指名汇报)

  (5)如果在两侧都加上一个10克砝码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一个12克砝码呢?

  (6)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研究一下)

  (7)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利用课件演示,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天平两侧的变化,更加深了学生对“等式”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体会等式变化的规律,为学生更好地总结规律埋下伏笔。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掌l握列方程解答两步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

  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今天我当家》录像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用零花钱中的20元买一份礼物送给妈妈,剩下60元捐给希望工程。)

  2、指名说出储蓄罐里已经积了多少元钱。

  3、让学生说出解法。(算术解、方程解)

  4、导人:怎样列方程来解答步数较多的应用题呢?。

  5、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1、出示录像

  (今天正好又是星期天,爸爸说,该由我当家,让妈妈好好休息。早上,我煮好牛奶,拿着爸爸给我当家的钱就上街买了三个特香包,每个4元,还剩下98元。你猜猜,我爸爸到底给我多少钱当家呢?)

  2、学生列方程解答。

  3、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原有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解:设给我x元钱当家。

  x —4×3=98

  x —12=98

  x =110

  答:给我110元钱当家。

  4、检验。

  把x=110代入原方程,左边=11o—4×3×4=110—12=98,右边=98,左边=右边,所以x=110是原方程的解。

  5、出示录像

  6、让不同列法的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7、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8、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张艳从食品橱里取出3袋面粉包饺子,用去1.2千克,还剩0.3元千克,每袋面粉多少千克?

  2、张艳把8朵鲜花插到花瓶章中,这时爸爸捧回2束同样朵数的笔鲜花,现在一共有20朵,爸爸问:我捧回的鲜花每束有多少朵?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后列出方程。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想

  国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习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改革例题呈现方式,增大学生探索空间。

  数学的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基此认识,我们把要讲解的例题变成适合学生探究瓶的素材,呈现出真实的有探讨价值的实际生活问题情境,以《今天我当家》中的上街购物用钱找钱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2、突破练习常规作法,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现代的数学教育观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学数学,不同的学生要学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数学。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为此,我们打破传统教学的"巩固练习"常规,把数学教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提供具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o采取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方式,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优化数学建模过程,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以真实生活的原型进行数学建模,通过建模解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在视听采顿有关数据中掌握多种类型的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应用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己知的数量关系推理、联想、判断出属于哪类问题,如本节课的开放性练习,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之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纯数学问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在获取问题信息、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数学答案,然后再把数学答案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即引导学生解模的过程正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深刻性、灵活性、多样性。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上述要求的同时,还注意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把课堂知识引向广—阔社会,引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中获得信息,体验情感,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学会理财,学会当家作主。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准备:

  图片,纸卡,投影仪。

  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出示88页的天平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平的左边有一个药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课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学生汇报:

  师: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课本上的月饼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不能写一个等式吗?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

  生:每块月饼的质量×4=380克。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4y=380

  出示课本上水壶图的左半幅: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不能说出一个等式呢?(同桌互相说)

  一生汇报。

  师: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生汇报:

  2z+200=2000;

  2z=2000-2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同学交流。

  师: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谁能说一说方程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二、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方程,那么怎么列方程那?

  1.第89页第1题:

  看图列方程。

  让学生看懂图意,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

  指名回答是在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第90页第2题:

  根据题意列方程:

  第二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第90页第3题: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日历中尽可能多的规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来,在讨论书上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结合图例,理解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检验。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迁移导入

  (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学生回顾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1)】

  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8.2.1教学教材第67页例1。

  (1)课件出示例1。

  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图片数学信息。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

  学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

  【板书:χ+3=9】

  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2)出示第67页分析图示,学生观察图示,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3)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别的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χ,这样,右边就刚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χ即可。

  追问:χ=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χ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4)如何检验χ=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检验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方程。

  【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5)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①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想出办法求出χ+3=9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有何不同?

  在小组内议一议,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求解的过程。

  ③刚才我们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

  8.2.2教学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例2:解方程3χ=18

  怎样才能求到1个χ是多少呢?

  观察示意图,互相讨论,指名回答。

  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χ=6。

  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两边同时除以3,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χ。

  使学生明确: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组织学生动手检验。

  (3)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8.2.3教学教材第68页例3。

  (1)出示:解方程20-χ=9

  (2)指名学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

  (3)交流归纳解方程的方法。

  (4)小结: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1)随堂练习。

  ①、完成“做一做”的第1、2题,集体评讲,强调验算。

  ②、思考: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拓展练习。

  亮亮今年9岁,爸爸今年37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4、自主评价,全课总结

  你觉得自己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

  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课后习题

  练习十五1—5题。

  板书

  所以,χ=6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

  2、学会检验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检验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兴趣

  1、(小黑板)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入“>”“<”或“=”。

  24×5()25×454+6()6078÷3()78×3

  50×18()5×18031-3×5()1623×9+1()23×10

  程序:

  A、先口答什么号。

  B、(板书如下)把这6个算式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

  24×5>25×454+6=60

  78÷3<78×350×18=5×180

  23×9+1<23×1031-3×5=16

  得出概念:(板书)用“=”连接,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那么这些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当然就叫不等式了。

  2、(投影制成复合片)下列式子中有几个等式?

  45×2<1009999-9991=87=6+1

  X+18=2034+5×7240÷X=10

  程序:

  A、说出哪些是等式后,揭去不是等式的式子。

  B、(板书)把这四个等式分成两类,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X+18=2040÷X=10

  得出概念:(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突出两个条件:含有未知数、等式。)

  3、(投影)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手势表示)

  35-X=1284÷12=74-X>3269+X=24×564=X+60X÷5

  4、(板书)方程中的不知数X等于多少我们能把它求出来吗?比如上面的例子:X+18=2040÷X=10中X等于多少?(板书解出来)得出:(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书面练习)判断哪个是方程的解?P22练一练3。

  6、我们以前学习的'求未知数X的值其实就是解方程。怎么解方程大家会不会呀?我们再学一点大家不会的,哪就是写出解方程的检验过程,写检验过程有它特殊的格式,我们应认真学好。(板书上面其中一题的检验过程)

  “检验:用X=4代入原方程,

  左边=40÷4=10,右边=10。

  左边=右边,

  所以4是原方程的解。”(注意讲清各个步骤的含义)

  三、反馈矫正

  1、(板演)P22试一试。

  2、(课堂作业)P22练一练2。(注意:写出检验过程)

  3、(小黑板)看图列出方程并求解。(内容同《作业本》P19D3)。

  四、评价激励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四个概念,(复述概念)并掌握了检验的书写格式。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二、教学准备

  一架天平、砝码、标有重量和没标重量的实物若干

  三、教学过程

  1、认识方程

  (1)认识等式

  ①观察桌上有许多实物和一架天平,请用标有重量的实物若干放入天平左右两边托盘里,使天平两边保持平衡,并写出算式。

  ②汇报结果

  ③引导“等式”,并加深理解

  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根据回答(板书:“等式”)

  (2)认识方程

  ①把标有重量的一个实物换成没有标重量的实物,天平发生什么变化?再用砝码去使天平平衡,并写出算式。不知道重量的实物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②汇报结果

  ③讨论:两次所写的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汇报结果:第一次写的等式中等号两边的`数都是已知的。第二次写的等式等号两边的数有的是未知数(板书“未知数”)

  引导得出方程:这些等式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指第二次写的等式)根据回答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方程)

  2、练习与反思

  判断题。(是方程的画√)

  8-2ⅹ=6()6+ⅹ>13()

  143ⅹ=286()40÷ⅹ=2()

  30-20=10()ⅹ+y=15()

  看图列出方程(书上练一练)

  3、引导学生小结和质疑

  引导: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习新知识后有什么新想法?

  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初步体会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能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在学生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方程解法的愿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

  1.师:天平有什么作用?(展示天平)

  (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2.师:天平两端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保持平衡,这是一种等量关系。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板书课题:方程)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中的情境图)

  1.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师:谁能根据第一张图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2=10),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师:x表示什么?(樱桃的质量)

  师:这个未知数除了用x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其他字母)

  师:根据第二张图可知,4盒种子的质量是2000克,那么可以列出一个怎样的等式?(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克)

  师:每盒种子的质量如果用y来表示,可以列出怎样的关系式?(y×4=2000)

  师:y表示什么?(每盒种子的质量)

  师:根据第三张图可知,2000毫升水正好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200毫升容积的'水杯,谁能据此列出一个等式?(2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00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1个热水瓶的盛水量,能列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式呢?(2z+200=2000)

  师:z表示什么?(1个热水瓶的盛水量)

  2.理解方程的意义。

  (1)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的质量和热水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2=10;4y=2000;2z+200=2000。

  (2)同桌交流。

  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3)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4)巩固知识。

  师: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3.会写方程。

  师: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x-3=10 x>5 2z-1=x 5<7

  2.完成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板书设计】

  方程

  平衡——左边=右边

  x+2=10

  4y=2000

  2z+200=20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后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逐步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符号化,引入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等式,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主探究新知识。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解下列方程。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例5

  例4.有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是白虎的七倍,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

  1.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3.教师板书:

  东北虎 白虎 总数

  7x16

  4.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5.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7x 表示7个,x 表示1个,7x+x 一共是8个x ,也就是8x 。

  教师提示:1个

  6.教师小结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计算出结果。

  7.练习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这类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12

  学习目标:

  1、学习解形式为ax=b 、ax+b=c的方程,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继续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科研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

  解形式为ax=b 、ax+b=c的方程的方法。

  学习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等量关系,设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珍稀动物,你还知道哪些珍稀动物呢?黑鹳这种动物大家见过吗?出示信息窗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可能提出问题: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

  师生共同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X=1500

  二、自主探究-----发现数学问题

  (一)师生探究ax=b这类方程的解法。

  1、师: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打开课本14页,看书完成导学案中的1.

  2、学生独立研究这类方程的解法。(通过天平的原理探索等式的另一性质—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3、生交流解这类方程的依据和方法。

  解:设我国现存黑鹳X只?

  3X=1500

  3X÷3=1500÷3

  X=500

  答:我国现存黑鹳500只。

  (二)师生探究ax+b=c 这类方程的解法。

  1、师:2003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信息窗1)

  2、先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根据“2003年的只数×3+多的只数=2010年的只数”,列出方程3x+100=1000。

  学生看书完成导学案2.

  3、学生尝试解方程,并把自己的.解法与同伴交流:在解此方程的过程中首先把3X看作一个数,再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运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3X+100-100=1000-100这一步应用了“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X÷3=900÷3”这一步应用了“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4、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5、概括解ax=b 、ax+b=c这类方程的依据。关注学生的归纳、概括水平。

  三、课堂练习

  1、P15页第1题、判断对错

  师:你认为判断对错的依据是什么?

  2、P15页第2题,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3、P15页3、4、列方程解应用题。(关注学生列方程是否会找等量关系及解方 程的依据)

  四、巩固练习

  完成导学案3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检测

  出示导学案课堂检测。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从算式到方程的教学设计02-11

解方程教学反思08-18

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09-06

数学教学之方程教学反思03-20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8-18

《解简易方程》教学与反思08-15

四年级下册《连减的简便计算》优秀教学设计02-28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Is this your pencil》优秀教学设计03-14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