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2020-11-24

初一语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有关字词字音。

  2、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品评是非,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探讨“站在父母角度,考虑解决矛盾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设置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张扬,分组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表象,提高认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同学们,你有最要好的朋友吗?你们互赠过礼物吗?我们都明白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福,可是现实生活中偶尔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这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1、作者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2、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抹(mǒ) 攥(zuàn) 逮(dǎi) 怦怦(pēng) 寒颤(zhàn)

  犄角(jī)

  (2)解释下列词语

  形影不离:像影子跟随身体,一刻也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极为密切。

  自作主张:做事不与别人商量,按自己的意见决定。

  仗义:讲义气,有为友谊而甘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气概。

  不可抗拒: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

  (3)本文所叙故事是围绕羚羊木雕而展开的。故事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思考文章的情节脉络是怎样的?

  本文的结构脉络是:

  开端——赠送木雕(插叙)

  发展——父母逼索木雕

  高潮——索要木雕

  结局——归还木雕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4)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5)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把羚羊木雕赠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吧羚羊木雕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6)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我”和万芳是最要好的朋友?

  上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被语文老师称为“合二为一”;上星期,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

  二、分角色朗读,人物性格。

  1、明确角色

  四人扮演——我、妈妈、爸爸、叙述者。

  朗读要求:

  揣摩人物心理,读准语气、语调

  2、朗读指导

  妈妈:那只羚羊哪儿去了?(突然)

  (要读出妈妈的心情,就要联系全文好好体会。读过全文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是从非洲带回来的,是家里的一个宝贝,妈妈的脾气又是那样沉不住气,一旦发觉女儿桌子上的羚羊不见了,那是什么心情?是气愤、焦急的。再调动生活经验,假如丢了钱包,一个人的心情。了解了这些,才能把这个句子的感情读出来。)

  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小声地)(我面对妈妈的质问,心理非常害怕。)

  3、学生自由朗读

  4、由同学们推举朗读好的在班上表演,情景再现。

  课堂小结:

  我们要学会和他人相处,才能学会生活。只要彼此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关爱,才会所多彼此间的距离。你要能够站在人生高度去面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你就会慢慢领悟人生的真谛。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情景再现

  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妈妈——重财轻义、严厉、对孩子不信任;

  爸爸——冷酷、持重和妈妈一样重财轻义;

  我——重情义却软弱无奈;

  万芳——善良,仗义;

  奶奶——理解孙女,明事理,但力量有限。

  2、结合文中人物对赠送木雕这件事,请你评说一下他们的性格

  二、感知主题,探究写法

  1、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作者是如何安排布局的?

  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来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今天的事。作者开头就写妈妈追问“那只羚羊哪去了”,是气愤紧张,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穿插上星期的事情使文章情节紧凑。文章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作者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人物的出场顺序有先有后,使文章波澜起伏。

  2、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和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借助议论性语句来表现人物内心,请找出并分析?

  (1)“开推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我轻轻地敲了敲门”“我站了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这些动作刻画出“我”被逼无奈的痛苦心里。

  (2)“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都没有。”作者以冷冷的月光和周围的寂静烘托心情的哀伤。

  三、课文延续

  我痛苦地离开了万芳,回到家里,“我”会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爸爸、妈妈、奶奶会有什么反应?四、课堂总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含而不露。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总是让人物自己出来说话、出来行动,用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说明问题。本文采取第一人称,有些心理活动就可以直接向读者表露,使人有自然、亲切之感。

  四、课外拓展

  成长的桥陈敏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某某,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贵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把课本煮了熬汤喝,像皮皮鲁那样,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台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加油,落地时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单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tǎn)(tè)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缓而又焦虑、掺杂着心疼与希翼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个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的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间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通知单时父母的惊喜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懵懂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按注音填字。

  讪笑(shàn)懵懵懂懂(měng)tǎntè(忐)(忑)不安

  2、文章第2段记述了自己刚上学的种种“笨”的表现,如“脚板印”“扫玻璃渣”等,联

  系后文,谈谈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一是表现少时的“我”的老实诚朴;二与后文坠楼后“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形成对比,突出父母之爱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我”因为偶然的坠楼事件,被“摔开了窍,变聪明了”,果真如此吗?“我”“开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因为“我”在那48小时里,通过父母之爱架起的成长之桥,已走到了“明事”的彼岸。对于作者而言,父母在整整48小时内的呼唤、握手、悲伤和喜悦,都是对“我”价值的一种确认,它彻底屏除了“我”心中原有的疑惑,使“我”“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亲情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4、结合你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成长的桥”的理解。

  (成长的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所举事例要能具体阐释“成长的桥”。)

【初一语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计划设计三篇03-16

《丰碑》语文说课设计03-12

《田忌赛马》语文说课设计03-11

我喜欢的语文课初一作文03-18

小学语文《飞向月球》优秀说课设计03-12

小学语文《和氏献璧》说课设计03-12

初一上英语教学计划03-22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计划范文03-15

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地球》说课设计03-11

小学语文教师下册教学计划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