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太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能理清文章结构、顺序;
2.体会南极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胆识、气概和崇高的南极精神;
3.能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和认识;
4.品析文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能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续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能理清文章结构、顺序;
2.体会南极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胆识、气概和崇高的南极精神;
3.能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和认识;
4.品析文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学生欣赏歌曲《种太阳》。
2.教师:歌中的一个美丽的愿望就是将太阳、将温暖送给寒冷的南极,其实这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黄传会的《三个太阳》,看一看女画家陈雅丹是如何将三个太阳挂在南极天空的。
二、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是如何组织结构的?(4个小标题)
2.四个小标题有何特点?(都由一个动宾短语构成)
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女画家)
三、 合作探究、深入学习
(一) 投下一个漂流瓶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概括;
(2)师生交流;
(3)明确:这部分写了一个女画家乘坐“极地号”科考船随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去南极体验生活。
2.文中插叙了画家申请赴南极的始末,申请过程中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交代这 些困难有何作用?
(1)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画家遇到的困难,探讨交代这些困难的作用;
(2)师生交流;
(3)明确:
所遇困难:名额挤不上,自筹部分经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等。
作用:突出女南极之旅成行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3.当女画家随科考队向南极进发时,她有何表现(“投漂流瓶”第2段)?又有何举动(“投漂流瓶”第15段)?画家的表现及举动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情感?
(1)找学生朗读第2段、第15段,其他同学思考、讨论问题;
(2)师生交流;
(3)明确;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自豪,表明了她对南极、对人类的热爱。
(二)终于踏上乔治岛的雪原
思考:到南极后,文章借画家的眼睛给我们介绍了每一位科考队员,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什么精神?
(1)学生先自读本部分中的第7-12段,概括出每位科考队员身上分别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2)学生边读边口头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3)明确:这些科考队员身上凝聚的是一种“南极精神”,即热爱祖国、热爱南极及南极事业,吃苦耐劳、乐观坚毅、无私奉献的南极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科考队员,激励着女画家,使他们面对困难奋力拼搏、永不退缩。
(三)站在长城站后山上
1. 站在长城站后山上,画家除了看到了南极壮丽的景象外,还看到了什么?
(1)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思考并讨论问题;
(2)学生回答、交流意见;
(3)明确:看到了女画家父亲生前所在单位也派人来南极考察。
2.由此文章引出对女画家父亲的介绍,写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何作用?
(1)学生思考、讨论;
(2)师生交流;
(3)明确:突出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们一代代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情合理。
(四)留下三个太阳
1.简述女画家是如何为长城站做画的,她为什么能这样做?
(1)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探讨上述问题;
(2)师生交流;
(3)明确:环境——异常艰苦 时间——历时6天
精神——吃苦耐劳 动力——南极精神
2.画家在离开南极前为长城站所做的画上有三个太阳,那么这“三个太阳”有何特殊含义呢?(教师可展示这幅画)
(1)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科考队员们的分析;
(2)学生自行理解、讨论,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1.解题:
文章以“三个太阳”为题,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 了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
2.明确主题:
这篇通讯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五、作业布置
女画家来到南极后曾将一个河流瓶投进大海,请你展开想象,以这个情节作为开头创作一个故事。
- 相关推荐
【《三个太阳》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个好伙伴》的教学设计10-09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通用10篇)12-01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11-25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国殇》教学设计12-11
《赛马》的教学设计05-21
国庆的教学设计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