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一些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2、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资料的阅读、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
1、有关太阳系的图片资料。
2、介绍宇宙天体的科普书籍数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星体,体积、质量都相当大;我们又知道地球带着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除地球外,还有哪些星体也围绕着太阳在转动呢?这是我们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了解构成太阳系的星体
(1)出示太阳系挂图或投影片。
①提问: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那些知识?
小结: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的天体叫做“行星”。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转动的天体叫卫星。行星和卫星自身都不能发光,我们之所以能见到它们,是它们反射了太阳的光。
②围绕太阳旋转的有哪些星体?
③指导阅读:看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图片作出回答。
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板书课题)太阳系是一个很大的天体家族。
(2)了解围绕太阳转动的九大行星的名称。
提问: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中,大行星有哪几颗?
学生回答自己对太阳系已有的了解。
(1)我们知道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
(2)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3)太阳系里有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
(4)太阳系里有九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更生 、冥王星。
(5)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三、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1) 了解九大行星运动的特点。
①谈话:请同学们继续研究,重点阅读、分析图片和资料:“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图”、“九大行星体积比较示意图”、“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九大行星数据表”以及从太空探测器拍回的一些行星面貌的照片,先找共同的特点,再找各自的特点,并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依据。
②讨论: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概况。
(2)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①根据“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九大行星数据表”,用橡皮泥表示九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②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方案,说说怎样做这个实验。
③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该是多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又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九大行星环绕太阳旋转有下列一些特点:
(1)九大行星都是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公转的;
(2)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
(3)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4)它们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而没有飞离太阳,是因为太阳的巨大引力作用。
(5)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小组合作操作实验:把表中行星与太阳距离按相同的比例缩小,将“太阳”及“九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7)学生游戏:学生做一回“九大行星”,到操场上去围绕“太阳”转一圈。
四、小结延伸。
(1)太阳系是有哪些天体组成的?
(2)在建造模型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学生交流汇报。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 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
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
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
2.安全教育:
(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3.组织学生室外观察
4.交流发现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星星、月亮、太阳这些天体每天都伴随着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会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从学生认识的角度来看,这一个单元是让学生把他们的视野扩大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在科学课堂上尝试用不同于平时常用的观察、实验方法去认识宇宙中的事物,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意义和挑战性。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教学准备,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本单元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2、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程,也就是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的科学知识。通过三年的学习,同学们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我所任教的六年级毕业班,学习氛围良好。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对世界、对科学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只是还需要任课老师的指导和提点。
3、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4、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5、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6、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课件、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太阳系
1、自学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吗?
(2)你能说出课件图片中太阳系各成员的名称吗?
(3)你能向大家介绍其中一个成员的特点吗?
2、举行一次介绍太阳系交流会(提前布置,每组介绍一种天体: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等)
3、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包括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型
2、讨论:建立这个模型,要解决哪些问题?
(每个行星的大小、排列的顺序、绕太阳转动的轨道和方向等)
3、从书本里查找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教师提供八大行星的.大小比较图,让学生进行直观比较。
5、用橡皮泥捏太阳系八大行星各成员的大小。如果把木星的直径捏成7厘米大小,那么其他行星的直径大约捏多少厘米?
6、按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的顺序摆放在桌面上
7、思考并回答:各大行星是按什么方向绕大阳公转的?哪个行星公转周期最短,哪个行星公转周期最长?有什么规律?
8、思考并回答:各大行星在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吗?哪个自转最快?自转方向都一样吗?哪个自转方向与众不同?
9、思考并回答:如果让各大行星绕太阳公转,在桌上行吗?为什么?
三、观看一段关于介绍太阳系的视频
1、拓展性提问: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书面练习□制作作品□测验□其它建立太阳系模型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太阳系的资料,并与全班同学交流
五、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1、准备纸质图片代替ppt
2、演示模拟实验代替视频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4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地球与土星的照片,抢答,知道它是谁吗?
2、他们处在什么星系中呢?
3、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太阳系。
二、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太阳系吗?(学生自由介绍)
2、同学们介绍了你们所知道的太阳系,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想请你们看看,看的时候请注意,影片中的太阳系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放映短片)
3、请同学说明太阳系的'组成部分
(恒星、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
三、了解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
提出问题:太阳系的组成有很多,我们在有限的时间无法一一了解,所以现在,我们具体看看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看56页数据表格,这个表格中反映出了什么?
1、学生看数据表格。
2、逐步分析表格中各项数据所反映出的各项关系。
(1)远近:近距离四颗星球均为岩石表面,远距离四颗星球均为气体表面。
(2)大小:靠近太阳的星球大小,远离太阳的星球大。
(3)自转:靠近太阳的星球自转较快,远离太阳的星球自转较慢。
(4)公转:离太阳越远,公转速度越慢。
四、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1、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我们已大致了解,可是它们离我们太过于遥远,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我们可以把它们摆放到我们面前吗?
2、制作模型,该如何制作,直接按照书本上的数据制作吗?那么,你们想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制作呢?
3、各小组商讨制作比例,并计算。
4、公开展示各小组的比列尺及计算所得数据,选择其中较好制作的一组或几组进行制作。
5、各小组展示模型,并讲解制作思路。
6、提问,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太阳系组成的相关信息,能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太阳系行星的资料,用绘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现太阳系行星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构建太阳系模型。
科学态度:
1.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构建的太阳系模型,能对构建太阳系模型的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并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
2.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建构太阳系模型的任务。
教学重点: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太阳系组成的相关信息,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太阳系行星的资料,用绘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现太阳系行星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构建太阳系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各位同学大家好上节课,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分析等方法对太阳、地球和月球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知道了月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月球围着地球转,地球还会围着太阳转。接下来,我们将视角继续扩大——宇宙空间中,除了地球以外,还有一些天体也在围绕着太阳运转,它们和太阳一起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继续像天文学家那样,仿佛把自己置身于宇宙空间中去俯瞰太阳系,开启对《太阳系》一课的研究。
环节意图:教师谈话,从旧知引出新课,激发探究兴趣。
二、认识太阳系
(一)获取初始概念,聚焦问题
1.交流已知
ppt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图片
提问:首先,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系的哪些信息?
追问:在太阳系“大家族”中,还包括了哪些天体?
你们还想了解太阳系的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对太阳系有了一些了解。随着我们对宇宙天体学习、研究的深入,很多同学对太阳系的'组成、各个行星的特点、运动规律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去了解太阳系这个“大家族”。 (二)自主学习,了解太阳系组成
ppt出示学习卡及资料库
教师过渡语:为了让各组同学们更好地展开学习,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个资料库以及学习卡。同学们可以借助资料库中的资料,个人或者分组开展学习,是不是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同时把你们了解到的信息记录在学习卡上。
资料库(一)文字呈现了解太阳系基本组成,完成学习卡。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可以和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ppt播放太阳系视频资料
教师过渡语:有的同学通过资料库中的视频进行了学习。希望更多的同学们也能认真观看。
PPT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图片
教师过渡语:学习卡中提到: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怎样排列与运转的?通过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教师评价:同学们通过边阅读、边思考、边交流,不仅知道了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且还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它运转的八大行星、以及围绕它们运转的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同时,有的同学又提出了想去深入了解八大行星的新问题。
教师过渡语: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同学一定都产生了共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具体有哪些特点?其中最大的行星、最小的行星是哪颗?离太阳最近、最远的又分别是哪一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八大行星,具体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介绍以及太阳系8颗行星的有关数据
教师引导: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获取了很多有关八大行星的相关信息。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再结合前期搜集的资料尝试着制作“行星身份证”,可以几位同学分工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大家准备笔、硬卡纸和剪刀,动手来试一试。
ppt出示“行星”身份证
(三)实践活动:建立“太阳系”模型
教师过渡语:这位同学很会思考,在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中,他不仅仅局限在掌握数据或者对文字资料的学习上,而是更希望将视角聚焦到宇宙空间中,来看一看太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我们所描述的这样?相信其他同学对此也想一探究竟吧。下面,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我们根据刚才的数据以及前期所了解的内容,试着建立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1.处理行星相对大小的数据
教师引导: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太阳系8颗行星的有关数据》,想一想,要建立太阳系模型,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考虑?
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不仅全面,而且思路清晰,积极动脑筋想到的办法也不错。按照同学们所说,我们先来看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一组数据,如果把地球的赤道直径作为1个长度单位,其他行星相对于地球的大小分别是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动脑筋算一算,并将计算的结果记下来。同学们是否听明白了,也可以动笔计算一下。
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棒!接下来,根据刚才计算的数据,我们可以用哪些物体来模拟八大行星呢?大家有好主意吗?
2.处理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数据,进行了合理地核算,接下来,大家可以亲自扮演太阳以及八大行星,根据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特点照着做一做,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状态呈现出来。哪些同学愿意来扮演呢?
3.建立太阳系模型。
(1)在教室里建立模型
教师引导:太阳、八大行星都有同学来扮演了。哪个空间能模拟整个太阳系
(2)到操场上建立模型。
PPT播放视频
①确定太阳的位置,如操场中央。
②依次用皮尺测量出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距离,以太阳为圆心画出近似圆形轨道。
③9名同学分别拿着太阳及八颗行星模型,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站立。
三、回顾与反思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首先回顾已知,聚焦研究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动手尝试,建立“太阳系”模型。回顾今天的研究过程,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教师引导:在刚才所建立的太阳系模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评价:同学们,老师十分认同你们的想法。更欣慰地是看到你们对太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PPT出示银河系结构图
教师提问:大家仔细观察,对比中思考:在广袤地宇宙空间中,太阳系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学生:宇宙很大,太阳系反而很小。
教师总结:在浩瀚地宇宙中,太阳系仅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了太阳系之外,宇宙中还有其他星系吗?下节课,我们会将视角继续扩大,探索太阳系之外的宇宙空间,期待你们在探索宇宙单元有更多的收获。
环节意图:回顾,总结收获。提高模拟研究能力。
四、机动环节
教师过渡语:最后,让我们学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太阳系之歌》
PPT播放《太阳系之歌》音频和歌词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正确描述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
2.能感受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遥远,进而感知太阳系的庞大。
3.能通过阅读、整理资料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征。
4.能与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太阳系
1.通过观看录像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太阳系。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查阅资料对太阳系有了一些了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指幻灯片)。先来看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比如:太阳系有哪些成员,它们是按什么顺序组成的,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一起看。
(播放录像,师生共同欣赏)
2.通过交流,初步理解太阳系。
师:谁先来说说,太阳系有哪些成员?
(学生发言)
师:八大行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呢?
(学生发言)
师:八大行星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发言)
师:你们看得特别认真,知道了许多太阳系的秘密。
(指图)太阳系里有太阳和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八大行星按顺序排列在太阳的周围,它们距离太阳到底有多远呢?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出图片)这是八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你能试着读读吗?
(学生自读)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
(学生试读)
师:只是读这些大数还是很难想像八大行星距离太阳到底有多远,下面我们来个观日旅行,亲自感受一下。(出示表格)
老师想问问你们,你知道是什么把咱们的“神舟七号”送上太空的吗?(火箭)对,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它的速度是每小时27000千米,相当于每秒钟7.5千米,也就是它不到1秒钟就能从咱们学校飞到北国商城。真是太快了!现在我们就坐火箭分别从地球、火星和海王星出发进行观日旅行,需要多长时间呢?(出示幻灯片)可以通过这样的计算(出示幻灯片)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从地球到太阳大约需要5556小时,这么多小时是多少天呢?大约是232天。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感言)
师:从地球到太阳需要5556小时,一小时是多少秒啊?(3600秒)从地球到太阳得有多少个咱们学校到北国商城那么远呀!
师:从火星到太阳和从海王星到太阳地时间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计算(出示幻灯片)从火星到太阳需要352天,从海王星到太阳需要19年,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感言)
师: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真是太漫长、太遥远了,然而这只是行星到太阳的直线距离,我们知道八大行星一直在不停地环绕太阳运动,使得太阳系是一个圆盘形,多么庞大的太阳系呀!!现在静下心来,试着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太阳系是什么样的!
(帮助想像):太阳系的中心是巨大的太阳,八大行星按顺序排列在太阳的周围,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然后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特别遥远,如果从海王星乘坐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到太阳得需要19年,而且八大行星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3.借助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
师:好,睁开眼睛吧。老师制作了一个太阳系的瞬间模型,(出示模型)来看看跟你想象的是不是一样?
师:(指太阳)这是什么?
生:太阳。
师:(指八大行星)它旁边这些星体呢?
生:八大行星。
师:(指太阳)太阳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它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
(指八大行星)八大行星离按顺序排列在太阳周围,这是——水星,然后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离太阳最远的是海王星,它们在自转的同时沿着各自的轨道绕太阳公转。
(指模型)太阳系就是这样一个运动着的井井有条的天体系统。它非常庞大而且拥有无穷的奥秘。
(二)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1.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老师知道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你们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出示幻灯片,教师读)
(1)八大行星哪些是固态星,哪些是气态星?
(2)八大行星的体积有多大?
(3)八大行星有没有卫星?
(4)八大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是怎样的?
师:你还可以研究感兴趣的其它问题。(出示:我感兴趣的其它问题……教师读)
师:为了帮助你们研究,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表格,
(出示表格)
(见下页)
行星小档案
我们小组想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八大行星的特征跟它在太阳周围的排列顺序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表格)我们该怎么研究,怎么阅读搜集到的资料呢?首先经过小组讨论确定想研究的问题,然后找出需要的内容,再找到关键的字、词、句子和段落勾画出来,并且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在表格里,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就从这些问题里面(指图)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你们感兴趣的进行研究,开始吧。
(小组交流,整理资料)
2.汇报交流,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师:大家都有不少收获,八大行星哪些是固态星哪些是气态星,谁先来说说?大家注意听,看他说的对不对,你有没有补充。
(学生介绍)
师:(指模型)离太阳比较近的四颗行星是固态星,离太阳较远的四颗行星是气态星。它们的体积有多大呢?
生:水星体积最小,木星体积最大;八大行星的体积分别是:......
师:老师也搜集到了这些数据,(出示数据)那个小组有补充?
(学生发言)
师:八大行星按体积排序(出示幻灯片)四颗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比较大,它们也是离太阳较远的行星,而四颗固态行星地球、金星、火星和水星的体积比较小,它们也是离太阳较近的行星。这是四颗固态行星,谁的体积最大?(地球)地球体积大约是水星的18倍。那四颗就更大了!最大的木星体积大约是地球体积的1300多倍。如果把它们和太阳放在一起呢?(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感言)
师: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八大行星已经够大了,太阳更大,真不愧是一家之主。太阳系大家庭的八个孩子也就是八大行星有没有卫星呢?
(学生交流)
师:八大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
师:哪个小组研究其它问题了?
(学生汇报)
师:你们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
(本部分借助模型)
(三)整体感知太阳系,形成太阳系的概念
师:(指图片)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系里有太阳、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你知道这个大家庭里还有哪些成员吗?
生: 太阳系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卫星还有小行星.慧星,流星体.
师:谁再来说说?
生:…….
师:你们知道得真不少!现在我们再次借助录像来欣赏庞大、壮美的太阳系。(视频)
师:(出图片)太阳系原来有九大行星,但是由于冥王星被取消行星资格,降级为矮行星,所以现在的太阳系就是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师:太阳系非常庞大,也拥有太多的奥秘,今天我们只是认识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你一定还有许多问题想知道答案,比如为什么离太阳近的行星是固态星体积比较小,而离太阳远的行星是气态星而且体积大,为什么气态星卫星数量多,为什么金星跟其它行星自转方向不同,冥王星为什么被取消行星资格?彗星为什么会拖着长长的尾巴?等等。.那么,我们就一起继续关注太阳系,更多的奥秘等着你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第二课时
一、提出任务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系的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根据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来做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二、明确方法
师:制作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制作提示。
(一)把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5亿千米作为一个天文单位,用这个天文单位表示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并记录下来。
(二)用2厘米代表一个天文单位,按比例换算出模型中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三)以“太阳”为圆心,分别以换算后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图,形成太阳系的模型图。
(四)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模型图中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做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三、自主设计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计算结果,设计自己小组的太阳系模型。(启发有兴趣的学生考虑行星的大小。)
四、展示交流
总结建模的过程、方法和注意问题。各小组交流从计算设计到制作模型的过程。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天空中有关星星的基本知识,知道太阳系里的家庭成员,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科学的兴趣
2. 让幼儿在快乐和谐的氛围里学习成长。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许多灯笼,挂在空中。晚上眨眼睛,闪闪放光明。
二、 请星系宝贝们作自我介绍
1、 我是水星,住在第一条轨道,离太阳妈妈最近。
2、 我是金星,住在第二条轨道,我最爱干净。
3、 我是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我最精彩。
4、 我是火星,住在第四条轨道,和地球关系最好。
5、 我是木星,住在第五条轨道,我个子最大。
6、 我是土星,住在第六条轨道,我最漂亮
7、 我是天王星,住在第七条轨道,我最乖
8、 我是海王星,住在第八条轨道
9、 我死冥王星,住在第九条轨道,离太阳妈妈最远。但是我们最勇敢,和海王星一起说。
三、 教师问学生答:
1、地球地球在哪里?你的邻居都是谁?
2、木星木星在哪里?你的邻居都是谁?
3、天王星天王星在哪里?你的邻居都是谁?
4、 浅黄色的'是什么星?(金星)
5、 血红色的是什么星?(火星)
6、 蔚蓝色的什么星?(地球)
7、 重量较轻的是什么星?(土星)
8、 个子最大的是什么星?(木星)
9、 最近最小的是什么星?(水星)
10、最远的还有什么星?(冥王星)
四、教师小结:
小朋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好多小朋友多说想当一名宇航员,你最想到哪颗星球上看以看呢?为什么?
太空中有太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开发,老师希望你们认真地学习,长大后做一名真正地宇航员,到太空探索更多的秘密。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并通过游戏,学习九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大胆想象、动手制作飞船,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并讲述句型:我驾着飞船飞到×星上,因为……
3、鼓励幼儿大胆创造肢体语言,表现各行星的特征。
4、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6、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数码相机、电视机;
2、地球照片;
3、太阳系照片;
4、太阳系轨道图;
5、事先在教室里划好轨道;
6、各星球字卡及图片;
7、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图上画有行星;
8、收集的纸盒若干(保证每个幼儿有5个盒子)、各颜色吸管、各种小瓶子、双面胶、透明胶、剪刀。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请幼儿观看地球的照片--美丽的地球。
师:唉!我国有个航天英雄,他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的航天员,他驾的飞船叫做什么?(神舟五号)他是叫什么名字呢?(杨利伟叔叔)杨利伟叔叔从小就爱学习、爱科学,长大要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结果,他实现了他的理想,做了一名出色的宇航员。我们也要向杨利伟叔叔学习,将来也做一个有用的人,好不好?
杨利伟叔叔还拍了一张很美丽的照片,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的机舱里拍的,漂亮吧。他还拍下我们广州在地球上的样子呢。你们看!好神奇哦!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广州!爱我们的地球,保护它、珍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他还告诉我们,地球有一个很美丽、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阳系,地球在这个家里排行第三,她有九个兄弟姐妹。
哪九个呢?
2、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这九个兄弟姐妹在太阳系的位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认识太阳系,并鼓励幼儿学着扮演行星的特征。
1、观看图片:太阳系。向幼儿介绍九大行星,并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太阳:是这个家的妈妈,是主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太阳系家中的所有天体宝宝都围绕着它运动,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条轨道上住着水星大哥,他呀,动作最慢,是距离太阳妈妈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条轨道上住着金星姐姐,是最爱干净的一个。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上,是宇宙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个天体。
火星:第四条轨道上住着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边。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条轨道上,是太阳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个,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还不够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条轨道上,她最喜欢漂亮了,老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条轨道上,是最乖的一个。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条轨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样,最不怕冷了。因为他们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摄氏度以下呢。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个子最小,离太阳妈妈最远的一个,只有一粒米般大。它和海王星哥哥都很勇敢。
2、看图片,玩游戏,找位置,进一步巩固行星的位置。
(1)玩游戏。
A、请小朋友看图上的图片,扮演行星找出相应的位置。
B、师:让我们扮演这些可爱的行星,一起玩游戏吧。先由我来扮演太阳系的天体妈妈--太阳,找到我的位置站好。请其他小朋友分别扮演九大行星,根据图片上的行星轨道,找出它们所在的位置,并站到妈妈的周围。并能大声地介绍自己:我是××,我站在第×条轨道上。(游戏)C、大胆动手、动脑,设计出别具特色的飞船或火箭。
(2)出示火箭、飞船的照片,开发幼儿的想象。
利用照片,向幼儿介绍一些科学家发明设计的飞船,并引导幼儿想象不同的组成部分。
(3)请小朋友自由创作,利用各种纸盒粘贴、吸管装饰、小瓶子组合等等来做成飞船或火箭。作品完成后,和本组老师、同伴共同商量,一起飞到喜欢的行星上,大胆展示给客人老师观赏,并把准备好的句子讲出来,例如:我驾着飞船飞到土星上,因为土星是最美丽的行星,她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名称,学习八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地球图片,八大行星的嵌板、 太阳系图片;? 各星球字卡及图片
2、 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太阳系轨道图
3、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
4、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太阳系资料的前经验。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蒙氏工作内容—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
1、观看地球的照片——美丽的地球。
(1)出示地球图片, 这是什么?地球上有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地球的家在哪里?师 :对了,我们要保护它、珍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 球。 地球有一个很美丽、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阳系,地球在这个家里排行第三,她有八个兄弟姐妹。哪八个呢???
(2)师:你想知道这九个兄弟姐妹在太阳系的位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认识太阳系 及排列顺序。
(1) 看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师:太阳系有哪几个兄弟姐妹?他们有什么特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2)师出示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依次向幼儿介绍八大行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字卡,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太阳:是这个家的妈妈,是主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太阳系家中的所有天体宝宝都围绕着它运动,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条轨道上住着水星大哥,他呀,动作最慢,是距离太阳妈妈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条轨道上住着金星姐姐,是最爱干净的一个。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上,是宇宙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个天体。
火星:第四条轨道上住着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边。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条轨道上,是太阳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个,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还不够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条轨道上,她最喜欢漂亮了,老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条轨道上,是最乖的一个。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条轨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样,最不怕冷了。因为他们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摄氏度以下呢?
3、出示八大行星的嵌板四个,请幼儿分四组给嵌板上的八大行星配上字卡,初步学习八大行星的位置。
师:这是八大行星的轨道图,请小朋友看一看 八大行星的位置,把字卡放在相应的位置,比一比哪组最快???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 相关推荐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国殇》教学设计12-11
《赛马》的教学设计05-21
国庆的教学设计03-19
映山红的教学设计03-19
颐和园精选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