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2024-11-18 文化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1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它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集藏书、校书、读书、治学于一体,在中国悠久的教育史上,起到了补充官学,传承文明,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书院是中国文人阶层读书治学、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思想的场所,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的品位和追求。

  兴文县域内历史上曾经有凌霄、文印、和山三个书院,均建于清康熙年间,都同属于聚徒讲学,教化学子,传播文化思想的场所,清末更名为学堂或曰“高等小学堂”,为乡邦培养了众多有用之才。辛亥革命后学堂有更名为学校。

  兴文自古就是物产丰沛、人文瑰美之地,读书人众多。古代先贤便有授书育人的情结,当年泸卫城最高学府“和山书院”就曾座落于这座小城的香水山麓。

  和山书院北靠秀丽旖旎的香水山,南临绿波潋滟的宋江河,曾是古人的教育圣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据嘉庆《大清一统志》中《泸州直隶州》记载,康熙四十三(公元1704年),川南九姓长官司长官任嗣业捐田10亩,在九姓学宫之侧兴办起教育场所,广泛接纳平民子女就读,因九姓长官司境内有中和山,故以此为书院名,取名“和山书院”。嘉庆年间,九姓长官司长官任清又捐助田产10亩,将“和山书院”迁址于泸卫米市街(当时九姓长官司已属泸卫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因书院地址局限,日渐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分州刘启英(仲杰)约刘圣瑞等七人带头募捐,募得建筑经费一千四百余银两,并拨庙产集捐,合原有产业共有田租一百六十余石,遂另觅新址(即今兴文二中桂花厅),建屋三幢,后面扩入大片园地为书院所用。

  “谬握丹铅四十春?金鱼犹未佩腰身?敢言磨蝎同韩子?终是镂冰似宋人?蛾术廿年永旧绪?鸡声五夜达清晨?长安卿相多头黑?莫傲义皇长苦辛”乾隆年间出版的《九姓司志》里收录了江安进士杨卓即兴写下的那首诗词《和山书院感怀示诸生》。幸而有进士当年的泼墨挥毫,后人才能在这字里行间依稀找寻书院丢失的记忆。

  虽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书院(现今兴文二中)周围已是高楼林立,但走进书院深处的桂花厅,仍不禁与卷帙浩繁的四书五经联系起来,脑海中不时闪现出老夫子们的絮絮叨叨,及古代书生们摇头晃脑背诵古诗词的画面。徜徉于古老的院落,犹如走进了历史文化的最深处。

  历经百年的书院正房在浓浓绿茵的掩映下,儒雅气息扑面而来。镂空雕刻的木窗精巧别致,推开那扇庄重典雅的木门,一块古朴厚重的石碑映入眼帘,细看碑高近两米,宽约九十公分,厚约十五公分。碑正中镌刻有“振兴文教”四个大字,每字长宽三十六公分,碑右刻“邑侯仲杰刘大老爷德政”,左刻“光绪甲申年间阖乡士民等公顷”。“光绪甲申年”几个字向世人诉述着悠悠的岁月、久远的往事,碑文表明了此碑乃功德碑,是当时泸卫人为感谢分州刘启英(仲杰)、刘圣瑞等人捐资迁建,铭刻碑石,以昭纪念。据说此碑还不知在何年曾被掩盖在墙里,后在拆除书院四合院围墙时,功德碑才得以重见天日,立于桂花厅仅存的北面正房内。

  抬头静观,横梁上留下的文字居然还清晰可辨。据吴星寿、钟朝岳两位教师在1992年考察得之,正梁右端是“天开文运”,左端是“皇学昌明”;二梁右端是“钦□五品衔署学泸州分州督理□□□□刘启英”,左端是“钦赐花翎□□□特授泸州直隶九姓长官□□正堂任光阀”;三梁右端是“泸州直隶九姓乡儒学正堂辛亥科举人黄文江”,左端是“钦赐蓝翎署泸州营泸卫汛提标中营府乙卯科武举徐龙标”。

  古色古香的门窗、刚劲有力的碑文以及梁上工整的字迹……一景一物足以令人心生敬畏,书院经年的`底蕴和气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据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和山书院原是个布局精巧、错落有致的四合院。一座庄重典雅的大门楼,岿然矗立,门两边竖约二米五高的两条巨石做门坊,门楣上,“和山书院”四个大字,字迹秀逸、笔力遒劲。颔首远眺,正房与东、西、南房不在同一平面上,要高出三级台阶,几个庭院层层递进,庄严宏伟。左右静观,北房正房、左右耳房对称排列,主次分明。四合院的庭院正中有一木牌坊,上书四大字:“读书立品”,清贫乐道、品德为先的办学宗旨,体现了鲜明的育人特色。当年的书院,应该是古朴、清新又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光彩。

  从和山书院到兴文二中,时光匆匆走过了三百余年,当书院穿越历史的尘埃走向现代社会,相继以学堂、学校等不同面目在文化版图中“复活”时,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据民间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废科举、兴学校,分州洪裕昆,奉命开办学校,札委士绅谢允升等八人,提取田产,以充经费,计提得田产五百余石,合书院旧产,共有田租七百数十石,旋就和山书院旧址酌加修茸,把校名改为“泸卫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改校名为泸卫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申请设中学,上级虽准,但因款项不足而搁置,改为“古宋县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招了两个初中班,授以中学课程。次年省视学到县视察,其款未充,遂以该两班学生并入江安县立中学。民国十八年(1929年),古宋县政府提取马路捐一万元作开办费,征收粮税附加作经费,成立了古宋县立初级中学校。1939年,因参加省毕业会考,录取比例全省第一名,受到教育部嘉奖,特许毕业生连续三年免试升学,因此邻近县份(叙永、纳溪、兴文、江安)和云南威信镇雄等地学生,纷纷前来就读,学校盛极一时。1949年古宋解放后,政府将学校更名为古宋县初级中学。1959年学校改名为“四川省古宋中学校”。年底古宋并入叙永,学校改名“四川省叙永第二中学校”。1983年10月原属叙永的大坝、古宋、共乐三个区划辖兴文县,1984年学校更名“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

  “学校即家庭,坐以春风,亲比三年慈母爱;酸辛皆别恨,思维化雨,梦回千里幼儿心。”不知是哪年校庆时,学生们送给母校的对联,每每读起来字字可见情真意切。

  从书院那些斑驳的墙壁、古旧的楹联中,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士人留下的文学气息。这里仿佛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气场,能够清除内心的负面和消极情绪,疲惫时去和山书院内走走,内心就不再浮躁、压抑,心境自然而然就安宁下来。

  书院周遭斑驳的树影婆娑依旧,曾经多少文人志士已经成为了逝去流年的碎影,但他们的精神仍代代相传,镌刻在每个莘莘学子的内心深处。

  当年的和山书院,古朴、清新,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为了传承和弘扬和山书院精神,传播国学,发掘和繁荣乡土文化,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让传统文化提升校园的精气神,期望以兴文二中为基地恢复并打造出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相糅合,面向未来,传承崇新欣欣的《和山书院》,让具有三百年历史的书院重放异彩!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2

  书院,那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智慧与文明的殿堂,宛如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是传播文化的神圣摇篮。

  踏入古老的书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文人雅士云集的时代。那古朴的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书院的大门,像是一道通往知识宝库的入口,庄重而神秘。迈进大门,庭院中绿树成荫,花草的芬芳与书香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子们的心能迅速沉静下来,沉浸于知识的海洋。

  书院是知识汇聚之地。这里有丰富的藏书,从经史子集到天文地理,从诗词歌赋到兵法谋略,无所不包。那些古老的书籍,承载着先人的智慧结晶,一页页纸张如同历史的画卷,展现着不同时代的思想光辉。学子们在书院中研读经典,他们或是在静谧的书斋中独自思索,或是在讲堂里与同窗共同探讨。在先生的讲解下,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化作滋养心灵的'甘霖。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如同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飞鸟,向着智慧的天空翱翔。

  书院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在这里,儒家思想得以传承和发扬,“仁、义、礼、智、信” 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学子们的心中。先生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道德的准则,教导学子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除了儒家文化,书院也包容并蓄其他文化元素。不同地域的书院,会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例如,江南的书院可能会融入水乡文化的婉约之美,而岭南的书院则可能带有岭南文化的开放与多元。这些文化在书院中相互交融、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然后通过学子们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书院还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四方学子汇聚于此,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在书院里,他们交流学问、分享见解,思想的碰撞让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有的书院还会邀请各地的名儒大师前来讲学,他们带来新的学术思潮和研究成果,让书院充满了活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就像一阵春风,吹过文化的原野,让知识的花朵开得更加绚烂。而且,书院培养出的人才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走出书院,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将书院所学的文化知识传播开来,影响着更多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书院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守着传播文化的使命。它见证了文化的兴衰,也孕育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无论是范仲淹在书院苦读留下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情怀,还是朱熹在书院讲学对理学发展的推动,都彰显了书院在文化传播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今,虽然现代教育体系已经取代了传统书院,但书院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文化的摇篮永远摇动,孕育出更多的智慧之花。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3

  书院,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殿堂,宛如历史长河中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无数人求知的道路,当之无愧地成为传播文化的摇篮。

  从远处望去,书院那古雅的建筑风格便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那翘起的飞檐,如同展翅欲飞的鸟儿,带着文化的梦想翱翔。走进书院,回廊曲折,仿佛是文化迷宫的通道,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墙壁上的石刻、壁画,或记录着古代贤人的事迹,或描绘着经典的文化场景,它们就像一位位无声的老师,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在书院的讲堂里,曾经上演过一幕幕知识传承的精彩画面。先生正襟危坐,手持书卷,声音洪亮地讲解着经典。台下的学子们全神贯注,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里没有现代教学的多媒体设备,却有着最纯粹的言传身教。先生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传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学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着文化的洗礼,他们如同一棵棵幼苗,在知识的.甘霖下茁壮成长。从《论语》的智慧到《史记》的宏大,从诗词的优美韵律到文章的深邃思想,都在这一方讲堂中传递。

  书院的藏书楼是文化的宝库。一排排书架上摆满了古籍,那些泛黄的书页散发着岁月的气息。每一本书都是文化的火种,等待着被点燃。这里有珍贵的孤本、善本,它们是文化传承的瑰宝。学子们在藏书楼中穿梭,寻找着自己心仪的书籍。当他们翻开书页,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时代的大门。在这个知识的世界里,他们可以与古人对话,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无论是哲学的思辨、科技的发明还是艺术的创造,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这些书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通过书院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书院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地方,更是文化精神培育的摇篮。在这里,尊师重道的传统深入人心。学子们对先生尊敬有加,先生也对学子关怀备至。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书院倡导的品德修养教育让学子们懂得了如何做人。诚信、善良、勤奋等美德在书院的氛围中得到弘扬。而且,书院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子们独立思考、创新研究。不同的学术观点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在时代的变迁中,书院虽然已经不再是教育的主流形式,但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消逝。它就像一颗深深扎根于民族灵魂中的种子,不断地孕育出文化的新芽。我们应该珍视书院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它的文化精神,让这一传播文化的摇篮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4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书院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漫漫征途,它们是传播文化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的思想和智慧。

  书院之美,美在其环境。它们大多选址于清幽之地,或依山傍水,或深藏于古林之中。那潺潺的溪流、葱郁的山林、静谧的庭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文化画卷。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静心读书的理想之所。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书院的屋檐上,鸟儿的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学子,他们在清新的空气中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傍晚,夕阳的余晖将书院染成金黄色,学子们在庭院中漫步,思考着书中的哲理,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让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书院的核心在于其教育。它有着独特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大异其趣。在书院里,师生关系亲密而融洽。先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子们人生的导师。他们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学子们的敬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育。先生不会直接告诉学子答案,而是通过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寻真理。例如,在讲解经典古籍时,先生会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书院的课程设置丰富全面,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让学子们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书院的藏书堪称文化的宝库。这些藏书是书院历经岁月积累而来的,它们是无数代人智慧的结晶。从古老的竹简到纸质书籍,每一本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书院对藏书的管理十分严格,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书籍的整理、借阅和保护。学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借阅书籍,在书斋中细细研读。这些藏书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学子们了解世界的大门。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他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的文化风貌,学习到古代贤人的思想和经验。在藏书的滋养下,学子们的知识日益丰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书院还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书院之间会有学术往来,学子们和先生们会相互拜访、讲学。这种跨地域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书院也会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例如,在历史上,佛教文化、西域文化等与中原文化在书院中相互碰撞、融合。书院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涌现,为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书院作为传播文化的摇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启示。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书院文化,让这一古老的文化摇篮在新时代继续散发它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5

  书院,作为古老中国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宛如一座神圣的殿堂,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传播文化的摇篮这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追溯书院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顽强生命力。从唐宋时期的初步兴起,到明清时期的鼎盛繁荣,书院见证了无数文化思潮的涌动和变迁。它诞生于民间对知识的渴望,是学者们讲学授徒、研讨学术的理想之地。在那个时代,没有现代发达的教育体系,书院便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如同黑暗中熠熠生辉的灯塔,指引着学子们求知的方向。

  书院的建筑布局独具匠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往往以中轴线对称分布,讲堂、斋舍、藏书楼等建筑依次排列,构成了一个严谨而有序的整体。讲堂作为书院的核心建筑,庄严肃穆,这里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先生站在讲堂之上,口若悬河,将深奥的学问讲解得深入浅出。学子们则正襟危坐,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斋舍是学子们的起居之所,简单而宁静,在这里他们可以在课后继续研读、思考。而藏书楼则是书院的灵魂所在,那里面收藏着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从儒家经典到历史杂记,从诗词歌赋到天文地理,应有尽有。这些藏书犹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等待着学子们去挖掘、探索。

  在书院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书院强调的是一种精英化、个性化的教育。先生们会根据每个学子的天赋、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他们注重培养学子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儒家思想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这里,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人格,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书院还鼓励学子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切磋。他们会组织各种学术讨论活动,学子们可以各抒己见,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种学术氛围的营造,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书院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打破了官学的局限,使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在书院里,文化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而是向广大民众敞开了大门。许多著名的学者在书院讲学,他们的思想通过书院这个平台迅速传播开来。比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他所倡导的理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使得理学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之一。而且,书院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书院会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在书院的交流中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取代了传统书院。但书院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教育理念依然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播文化的摇篮,它的光辉将永远照耀在我们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让中华文化之树常青。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6

  在岁月的长河中,书院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传播文化的神圣摇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见证了无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壮丽篇章。

  书院,那是一个充满诗意与书香的世界。踏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座文化的花园,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知识的芬芳。书院的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艺术品,它们或雄伟壮观,或小巧玲珑,却都有着精美的雕饰和古朴的韵味。从那雕梁画栋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他们用手中的工具刻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画卷。无论是寓意吉祥的'瑞兽,还是象征高洁的花卉图案,都传递着古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文化的尊崇。这些建筑不仅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更是一种文化的直观体现,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书院是知识的汇聚之所,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在这里,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先生们学识渊博,他们带着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将自己的所学所思传授给学子们。他们以经典古籍为教材,深入讲解其中的奥义。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子们进行思考和领悟,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例如,在解读儒家经典时,先生会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人物行为等方式,让学子们理解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同时,书院还注重实践教学,会组织学子们参与祭祀、礼仪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院的藏书楼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宝库。里面收藏着大量的古籍珍本,这些书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从古老的甲骨文拓片到明清时期的线装书,每一本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些藏书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它们是学者们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学子们拓展知识面的源泉。书院对藏书的管理十分精细,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书籍的整理、分类和保护。学子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借阅书籍,在藏书楼的静谧环境中沉浸于知识的海洋。这些藏书就像火种,点燃了无数人对文化的热情,使得文化在书院中得以代代相传。

  书院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书院之间经常会有学术交流活动,学者们会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前往其他书院讲学。这种跨地区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例如,南方的书院和北方的书院在学术风格上可能有所不同,南方的学术思想可能更加细腻、灵动,而北方的学术思想则更具雄浑、大气的特点。当学者们在不同书院之间穿梭讲学,这些不同的学术风格就会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从而产生新的学术思潮。此外,书院还会邀请国外的学者前来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历史的演进中,书院虽历经沧桑,但它作为传播文化的摇篮这一地位从未动摇。它培养出了无数的文化名人,他们在各个领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书院的文化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它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书院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7

  中国传统书院历经近百年的沉默后开始悄然复兴。正在湖南衡阳讲学的中国知名作家余秋雨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书院是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一把钥匙,它的'象征意义比教育意义更重要。

  最近几年,中国传统书院开始悄然复兴。一方面,中国文人开始致力于创办现代书院,进行各类文学研讨活动;另一方面,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古代书院焕发出新活力,它们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重新开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余秋雨此次参访地衡阳市内就有一座历经六朝的“千年书院”——石鼓书院。这座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书院是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等名家都曾在此执教。不幸的是,书院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日寇炮火,直至2006年才被重新修复。虽然其建院历史比岳麓书院还早百余年,但石鼓书院没有像“后辈”那样“发扬光大”,现仅供游客参观。

  余秋雨认为,不是每座传统书院都要成为新的教育场所。书院的价值在于它就像一个文化教育的制高点,让中华文化有了高层传播的场所,“我们现在面对孔孟学说,没有感到非常陌生和隔阂,就跟这种横跨千年的教育方式有关。”

  余秋雨说,中华文化是目前人类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活下来的文化。而书院就是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一把钥匙,它的存在提醒着后来人,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注重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的凝聚。

  曾登临过石鼓书院的余秋雨建言,来衡阳的游客都应该去石鼓书院“朝拜”,“它建院时间更早,其象征意义就更大。”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8

  “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近日,我们动身前往嵩阳书院,这里简洁中不失雅致,古朴中尽透书香。幽幽古琴弹拨秦汉古韵,修竹掩映童叟围棋对奕。依嵩山峰峦环拱,面双溪流水潺潺,碑廊曲回,松柏庇荫。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古代书院全貌尽现眼前。置身期间仿若闻听“之乎者也”声,“人之初性本善```”余音在耳,直引得好文弄墨者不禁朗声吟咏。不久前洛阳书法家协会主席杨洁游览嵩阳书院时,就挥毫泼墨“青灯黄卷依旧晨钟暮鼓尤存”。好一幅儒学福地洞天,实为论诗作画的绝好场所。

  嵩阳书院因书院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以传播理学著称,“程朱理学”自宋到清,对朝廷、对社会影响很大,被奉为官方哲学。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儒学教育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二程在此主持讲学期间,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司马光在此讲学期间,曾以儒学的历史观,融合理学的思想在嵩阳书院编写了《资治通鉴》的部分篇章。清初名儒耿介等人在嵩阳书院主讲20余年,名震中州,影响全国。理学的出现也表现为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理论思维深化的表现,它把佛、道的“修身”“养性”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给予伦理纲常的.哲学论证,即使之神圣不可侵犯,又使之深入人心遵而行之。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散布在嵩阳书院周围的这些建筑已全部损毁殆尽,今天在原址只遗留有少量的石刻题记或残砖碎瓦是为标记,与历史文献的记载颇能相互印证。

  走到中间,见两棵威武的柏树。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巍巍将军柏,给嵩阳书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感染力。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9

  往门里窥了一眼,只见一栋古建筑,盖了一层神秘而美好的阳光,这阳光下就是禺山书院,现在我要揭开这神秘的面纱,见证书院的美好。

  步入正门,两侧青树翠蔓,使人倍感清凉,平心静气。青树与灰墙的交融与衬托,使书院典雅而朦胧。

  看着书院简介,我得知这书院是南宋的梁百揆主持修建的,当时南宋偏安,北方战乱,社会上弥漫着末世,梁百揆就办书院,彰圣学,宣传国家不亡的思想。我便联想到近代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我看着书院,见证了这个书院救亡图存,爱国的精神,这是它的美好。

  步入正堂,里面摆放着后生的桌椅、草席就是当年的摆设,椅子摆在正堂两侧,草席铺在地上。里面有些阴冷,然而前人的大光明又将这阴冷吹散了智慧的'仙者们,把智慧和正能量。散播整个的书院,整个地区,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他们国家的脊梁,他们为国家拖出一股气,使国家不倒。我又想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从北京开始,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散播传给了整个社会,为世人称赞着,这美好永存不朽。

  我缓缓的走上藏书阁,藏书阁里放着整个书院的藏书,这里是书院的心脏,人们的思想汇集于此。我环顾一周,看着古暮的书架,破落墙壁和灰蒙的石桌,他们见证了这些那些文人,或研究经学,或编撰书目,或学术讨论,想找到社会的良药。我又遥想当年东林书院里的东林党人,公正不阿,坚毅不屈,敢于代表黎明发出呼声。没有他们,社会会更黑暗。他们这里是人世间最真切,最重要的美好。

  嘴巴一张,到道出世间的真理,毛笔一挥,写下千古的诗篇,眉头一紧,思考社会的病痛,这是梁百揆等人的影子,是爱国者的影子,是世间的美好。

  走出书院大门,我感到背后灼热的目光盯着我,似乎要说些什么,我不敢回头,面对这殷切的目光,再见证这无比光明的美好,只能不断的往前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10

  五月二日,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去了位于邓州市区的花洲书院,以前我常听人说起这里景色很美,今天我终于可以大饱眼福了。

  下午一时许我们到了景区,爸爸买好门票,我们沿着石铺小路进入书院。一进大门,头顶上火辣辣的太阳被石径旁的茂密的树枝遮挡住了,变成了一片片荫凉。我们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听着景区里播放着千古流传的名篇《岳阳楼记》,感觉心旷神怡。

  花洲书院由春风堂、藏书楼、览秀亭、春风阁、百花洲、状元桥等景观组成。其中百花洲的环境幽静景色宜人。当时,范仲淹认为此地是治学的最佳场所,故得名花洲书院。我们沿着东边城墙拾阶而上,来到了一座依势而建的阁楼春风阁,站在三楼上面,花洲书院的景色尽收眼底,亭台楼阁伴着湖水山石,我觉得这里的景色可以和杭州的西湖之景相媲美。

  穿过了文昌阁,沿着旁边陡峭的石阶而下,发现这里有一个小型的人造石洞,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别有洞天。洞里面有一人多高,空间不是很大,可容得下三四个人站立,石洞四周相连可以自由穿行,地面上有滴水形成的小水洼,感觉很凉快。不一会儿我和弟弟在洞里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过亭台楼阁,来到了书院里面,一进门一股花香扑鼻而来,让人觉得神清气爽。我们来到藏书房,看古书的制作过程:先刻字,再排版,最后印刷,一整套流程彰显古人智慧。接着我们来到了姚雪垠工作室,看到他生前用到的办公用品;又来到古代的学堂-春风堂,我仿佛听见了朗朗的读书声;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山水风景,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范仲淹正在创作一代名篇《岳阳楼记》,并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名句。

  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花洲书院。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11

  石鼓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位于湘江的一个小岛——石鼓山上,因山得名。是“衡阳八景”之一,更是家乡衡阳的一张“城市名片”。

  初冬的石鼓书院仍旧是一番绿意盎然的景象。刚一迈进书院前的石鼓广场,就看见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据说这棵树已生长600多年,但依然枝繁叶茂。把头一低,就见到了一本巨大的石书,石书有一人多宽,两人多长,上面镌刻着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先生写的《石鼓书院记》。绕过石书,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石鼓。石鼓像一个浮在江面的箱子,四周溅起了“浪花”,石鼓上有七位曾在石鼓书院讲过学的文人的雕塑。他们神态不一,有的正低头沉思,仿佛沉浸在美丽的石鼓风景中;有的正凝神远眺,像是在向过往的游人讲述石鼓的'悠久历史。

  进入石鼓书院,需先经过禹碑亭。亭中的禹碑是新刻的,曾听老师说过,禹碑上文字叫作“蝌蚪文”。嘿嘿,你别说,这碑上的字一个个还真像小蝌蚪呢。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山门,门额上“石鼓书院”这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山门两侧悬挂的门联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

  一进山门,我们就能看见一面大石鼓。这面石鼓经过风吹雨淋,已经日渐斑驳,上面的花纹都有些看不清晰了。触摸着这面大鼓,仿佛敲响了历史的鼓点,听,鼓声越来越近了,越来越响了……与山门相连的四间廊房是书舍。书舍里面展示了古人读书习字的案桌、凳子等学习生活用具。他们寒窗苦读、秉烛夜谈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拾级而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的紫铜塑像。他神情严肃,像是在告诫我们,做人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向孔子深深鞠了一躬!孔子身后这座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阁楼就是大观楼。大观楼的一楼是一间学堂,曾经是“七贤”讲学的地方,里面的桌椅还是按照当时的位置摆放着。我们真想上去坐一坐,感受一下文人的风韵,沾一沾他们的灵气!二楼是专门用来藏书的。虽然那些书籍都已被收藏,但我们仿佛还能听见古人那和着渔歌的朗朗读书声。

  顺阶而下,我们来到的是“朱陵仙洞”。历代到此游览的名人都被石鼓的美景打动,并朱陵洞内留下诗句,故有“朱陵洞内诗千首”的美名,也是“衡阳八景”之一。

  我们徘徊在这幽静的石径道中,感受万物的灵气。这里树木苍翠葱茏,沁人的香气润入心田。真是步移景异,美不胜收。高大的古树像超凡的智者,时时在品味着“石鼓江山锦绣华”。

  石鼓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我为家乡有这样一张美丽的“名片”而自豪。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12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登封市,它是一座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有闻名中外的少林寺,有历史悠久的中岳庙,古老的观星台以及天地之中嵩山,这里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因为它有着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最喜欢去的地方。

  周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嵩阳书院,走进大门,只看见树木森郁,人山人海。正前方有一座好大的石碑,石碑上有密密麻麻1000多个汉字,据我所知,这座雄伟的石碑是有碑基、碑身、碑帽搭起来的,可这一个碑帽就重达十几吨,古代又没有挖掘机,他们要怎么把碑帽套上去呢?原来古人用黄土搭成斜坡,然后再套上碑帽。

  向里走是一座学堂,我看到上面有一幅画,老师坐在讲堂上给学生们讲课,讲堂里只有两三把椅子,当时你肯定会想:怎么只有两三把椅子,难道只有两三个学生吗?不对呀,这可是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呀!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古代学生都是站着上课的,座位是老师坐着。

  讲堂后面是一个孔子的雕像,孔子身披黄衣,庄严的站在那里,正在凝视着芸芸学子,我也虔诚地拜了拜这位最伟大的老师,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金榜题名。

  接着是状元桥,状元桥又叫泮池桥,据说在这里的水池里投币就能考试考得很好,在状元桥上走一走,就能得尝所愿。我和妈妈围着状元桥,走了一大圈,也投了个硬币,表达我们的美好祝愿!

  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见前面有一棵超大的'柏树,可再转眼,我看到了一棵更大的柏树,听爸爸说,最大的柏树高20多米,树干粗大约十几米,树身可容纳数十人,至今这里还流传着将军柏的故事,大封小小封大,先入为主闹笑话,大将军羞愧低下头,二将军不服肚气炸,三将军恼怒自焚死,金口玉言谁评价。

  今天我感觉我的收获很多,听完我的介绍,你一定很想去嵩阳书院玩一玩吧,嵩阳书院的故事可不止这些哦!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13

  冬天向我们挥手告别,万紫千红的春天向我们走来,今天我和妈妈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美丽的东山书院。

  跨入大门,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条石板拼成的小路。路旁有一条青青的小河,河岸有一大片紫藤,枝条浸在清彻的水里,真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在梳洗长长的发辫。水面泛起微微的波纹,原来是一条小鱼悄悄地把头探出水面,调皮的吹了一个小泡泡又潜入水底。

  我们走上通向书院正门的石板桥,路两旁那高大而挺拔的松树像欢迎我的到来。书院前坪景色让我眼前一亮,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绿油油的,像刚染过似的.;草地中央是青翠欲滴的凤尾竹,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拥抱在一起。

  进入书院大门,映入眼前的是两棵漂亮的白玉兰树,那盛开的花朵,就如夜空中同时点亮的一盏盏莲花灯,又像少女洁白的舞裙。我被这一自然奇观吸引住了,向前走是毛泽东的铜像,铜像高大魁梧,令人肃然起敬。我不由得想起《恰同学少年》中,少年毛泽东那朝气蓬勃的形象,耳中响起“山川在我脚下,大地在我怀中”的呐喊。我恭恭敬敬的朝主席行了一个队礼,毛主席嘴角露着笑意,似乎在鼓励我。经过东斋,来到毛泽东读书的教室,里面摆着几行古老的座位,有一个位子上写着:毛泽东坐过的座位。我在上面特意坐了一下,心想:我如果也能像毛泽东爷爷一样能够造福百姓就好了。

  我爱东山学校,这里不仅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也是一代伟人的母校。

  评语:悠闲漫步在书院中,细细描绘眼前之景,想象丰富,比喻奇特,书院的美丽跃然纸上,文中洋溢着自然美,也浸渍着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1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初夏的日子里,我们湘潭日报小记者手拉着手,离开了东方红学校,乘车前往少年毛泽东以前读书的东山书院。

  一下车,空气清新,夹杂着一点点花香。两旁的树木茂密极了,环境优雅,真想在这住下来!

  到了东山书院大门口,门的两旁是两蹲石狮子,屋檐的角向上扬起,一种说不出来的古朴气息。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16岁的毛泽东离开自己的家乡韶山来到了东山书院,从这道门槛走过,开始他的求学之路。当时,学校有些人看不起乡下来的少年毛泽东,不让他留下来,给他出了一个作文题,他自如的写好了,得到了校长的重视,让他留了下来。

  一进门,我们沿着左边走,一边是墙,一边是一排我不知道名字的绿植,叶子像一个个小巴掌,真是有趣。再往前走,会是什么呢?对,是鲤鱼池,有红的、黑的、白的,有大的、小的,一群又一群锦鲤,数都数不清,调皮的小鱼会从池子中间的网格里钻过来钻过去。池子旁长着一片鸢尾花,紫色的花儿好像一只只蝴蝶随风起舞。勤学好问的少年毛泽东经常在树下诵读、写诗。

  再往前走,就能看见一口井,叫连泉井,深不见底。井的旁边有块石头,石头上写着《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仿佛看见了在初夏的黄昏,少年毛泽东正坐在连泉井旁休息,榕树上知了知了的.叫着,一只青蛙跳出草丛站在石头上,少年毛泽东挥笔写下了《咏蛙》。

  再往旁边看有一座桥立在水面上,走过石桥,就能看见操场了。我仿佛看到了,随着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热闹非凡,有踢球的、玩游戏的,只有少年毛泽东坐在操场旁一个人津津有味的读着书,已经入迷了,丝毫没有受到别人的影响。旁边有一个院子,顶上挂这一块门牌,写着四合院三个朝气蓬勃的大字。走进院子,前面一排是广玉兰,树形挺拔,一朵朵大白花发出丝丝清香。后面一排是腊梅和石榴,腊梅多根,石榴多子,预示着东山书院人才辈出。体育课上完了,少年毛泽东坐在广玉兰树下朗读课文。

  往前走,最醒目的是一座孔子的石像,抬头往上看,天花板上的主梁上画着几条龙,栩栩如生,还写着小小的字,这些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墙上一边写着志篤学博,一边写着思近問切八个大字。

  往右手边一拐,就到了少年毛泽东早晚自习的地方了,一共有两楼,房间摆放有床、桌子,我仿佛看到少年毛泽东捧着书,认真的读着课文,没读好的地方多读一读,还把精彩的地方背下来。晚上,同学们都睡觉了,他的房间还亮着灯,经常要很晚才睡。

  做出来往右手边拐,穿过一个走廊,就到了陈列馆。那是少年毛泽东读书的教室,里面有许多的桌子,少年毛泽东的座位在倒数第二排的第2位,上课了,教室里书声琅琅,少年毛泽东架起书,认真的读起来。

  东山书院的旁边还有个纪念馆,我才看了一项就要集合了,你们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呢。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少年毛泽东真是勤学好问,我也要向他学习。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15

  且盼春暖雪融日,共赴书院求索约。

  ——题记

  秋天静悄悄的走了,冬天接踵而至。先是不起眼的几场小雨,等人们缓过神来,雨越来越频繁,温度骤降,这时,冬天才正式“接管”了我的校园——天问书院,它与校门外的世界虽是同一片天,可我觉得书院和外面的世界比起来,多了份温暖与坚持,少了份寒冷与黑暗。

  烟雨楼台

  冬天的雨总是来去匆匆,可它还是在书院里留下了脚印。

  校门上用木头做的牌匾,在下雨时被冲刷着,身上的污秽被冬雨带走。雨停了,留下的是鎏金的四个大字:天问书院。无论什么,也带不走这四个字所有的灵魂。

  从古朴的校门口往里看去,一片草绿色占了一半视角。校园操场上的草坪是人造草皮,冬露点点滴滴地像珍珠似的撒满草地,让草坪也有了些许生机,它是常青的,它会伴随书院一起度过每一个寒冬,永不凋零。

  书院的各个楼台也错落有致,橙红色的瓷砖面显得像火一般温暖。五座楼台像屏障一样保护着我们,一砖一瓦,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

  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在给予所有人一种力量——迎难而上的力量。

  粉墨交织

  冬雨让学生们停止了体育运动,但拦不住学生们对知识的向往。冬天的黑夜蔓延到早晨七点多,可黑夜从未蔓延到天问人的心里。

  黑暗的冬天比夏天的永昼更吸引人的,是对阳光的期待。而对天问学子来说,是对知识的期待。比太阳更亮的,是每个教室,而太阳是被响亮的朗朗读书声唤醒的`。上课时,窗外的寒风雨水仍在挥洒扫荡。教室里上课的气氛却不冷淡,读书声一个比一个洪亮,眼睛里都泛着光。

  老师们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个字,专注板书的老师们不知道,他们的白发也成了银白色的细丝在空中飘动。白色的线条在黑板上陈列,交织着,成了学生的指引,学海的航图。老师们细致认真的讲解让这张航图更加生动。在这背后,是老师们花费了多少的心血辛勤打造出来的啊!

  有人说,黑板和粉笔是知识的载体,神圣无比;可在我眼中,日子便在黑板与粉笔摩擦间划过,它浸润着殷殷师生情,点点小时光。不知不觉,寒冬将要过去,又要与老师们说再见了。

  园中金兰

  在校园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己的朋友。朋友也可以是你的玩伴、小老师、学友等等。朋友会和你朝夕相处,取长补短,愿意将心里话只告诉你一人。真挚又坚固的友情是温暖人心的,是校园生活给我们的礼物。

  课间,眼睛追逐文字追得累了,便合起书放在膝头,扬起脸,侧耳倾听风声雨声。我的朋友们总是爱关心我,她们暖风般的关心问候和担心有些多余,但是她们真切的眼神会让我觉得我更是她们的家人。关心,似乎成了一种本能。

  天气越来越冷,寝室里总有一个少带衣服的人。室友们的眼睛总是那么敏锐,像放大镜一样,只要她们的眼睛望见你的眼睛黯淡无光,衣服单薄的话,她们一定会管到底。她们会找自己的衣服给你穿,会将自己放在柜子里的感冒药给你喝。若你头疼,又不肯去告诉老师的时候,她们已经看穿你的心,会去劝导你,再去报告老师。

  友谊不是口头,眼睛上的功夫,是内心的交流,与她们成为朋友,是我的荣幸!

  天问书院就是如此一个充满着友谊、温暖、力量、知识的一个校园,它像一颗树,在冬天也依然挺立。如果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仍然会选择跨进书院的大门,成为书院的一员,与书院度过余下的两个冬季,为书院争光!为什么?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

  • 相关推荐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相关文章:

厚德书院文化建设之名言警句04-22

生命的摇篮作文03-01

中国文化的传播优秀作文(通用33篇)04-05

水是生命的摇篮作文03-07

美丽的东山书院作文(精选11篇)10-26

书院作文600字(通用19篇)05-06

童年的摇篮作文(精选53篇)06-08

网络文明传播作文11-07

观岳麓山书院400字作文(精选46篇)08-14

游花洲书院作文(通用30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