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制度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印度教的社会阶级制度是怎样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一印度教社会的是阶级制度。阶级制度是由含有血族、种族意思的葡萄牙语演变而来。十六世纪,葡萄牙人侵入印度,把划分身分的制度称为cas—ta,印度语则称为贾弟(出生之意)。
每个阶级与阶级之间都有严格的划分,并采世袭制,也就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该阶级的身分,终生不变。阶级和职业有密切关系,一个人出生之后就已经被决定了他的职业,即使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也脱离不了原来阶级。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必须在同一阶级才能联姻,与不同阶级的人结婚,将不被社会承认。不同阶级的人不能一道用餐,甚至物品的授受,生活上的接触都在禁止范围内。阶级高的人与阶级低的人交往,被认为是玷辱身分的举动。虽然目前玷辱的观念已逐渐淡薄,但是在保守的农村中,依然还保存着这种强烈的阶级意识。
在阶级制度的观念中,凡是从事污秽的职业,或是食用不洁的食物,都会被视为下阶层。换言之,阶层的分野是由宗教上干净与否的观点来决定。在印度教教义中,杀生、死亡、排泄等都是不净的事,从事与这些事情有关的人,就是不洁的人。屠杀神圣的牛或从事皮革业者在教义里也被归为不洁的人。
阿利安人除了划分与被征服者土著之间的阶级差别外,其内部也分为婆罗门、刹帝利(王侯与战士)、吠舍(庶民)、首陀罗(奴隶)四姓。四姓制度在印度语中称为瓦鲁那,含有肤色的意思,藉以区别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肤色。西元前六世纪左右,婆罗门设立了以他们为最高领导阶级的四姓制度;不过这种四姓制度徒具形式,印度社会并未真正执行。另外,西元前三世纪侵入印度的西方民族和称为贾弟世袭的职业团体,虽被编入四姓制度,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事实上,除了婆罗门阶级外,社会上实际的构成单位是贾弟。贾弟不但为阶级制度的成员,也是印度教的信徒。所以,一个印度教徒如果想改信其他宗教,无异是意味着脱离印度社会。
印度教简介
印度教徒占印度全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印度文化就是以印度教为基础而发展的。这个人口约有六亿,面积辽阔的印度大陆,是一个多元性的社会,一切自然环境、气候风土、生活习惯、语言等,无不随着各个地域而有所差异。统一这个复杂、多元社会的印度教,本身也极富多元性;它从高度发展的哲学,到对动植物的崇拜,随着地区、社会阶层、宗派的不同,而呈不同面貌。虽然如此,印度教却能发挥其多元功能统一印度,使印度成为别具特色的社会。
Hindu^原本是波斯语,表印度人之意。印度教,英语Hinduism。像这种宗教名称源于民族名称的例子,只有犹太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印度教徒称自己的宗教为永远的法(Sana^tana—dharma)。法除了表示法规之外,也含有宗教的意思。简单地说,印度教就是印度的民族宗教,也是印度人的生活规范、社会习惯。
印度教的成立
印度教是自吠陀以来,或吠陀期以后,以全面发展型态出现的宗教。但是在吠陀之前的哈拉巴文化遗物中,发现许多兽主像、女神像,以及象征公牛和树木的物品。因此有人认为印度教的萌芽期,应该是在西元前二世纪至西元后二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耶那》两大叙事史诗完成之后。印度教的前身是以婆罗门为社会最高阶级,倡导祭祀至上的婆罗门教。
当阿利安人向印度西北、恒河平原,甚至全印度扩张的同时,他们也逐渐和土著社会有所接触,而产生了文化混合的局面。阿利安人把土著列入阶级制度中,藉以扩张阿利安人的社会;土著也因着阶级制度的融合,而发觉自己所信仰的神,与阿利安的诸神非常相似;甚至到后来,他们的神话、宗教仪礼、生活习惯等,也都几乎阿利安化了。阿利安文化也由于继续不断地吸收土著文化的各要素,而逐渐改变了原有型态。阿利安文化和土著文化反覆交融后,新的社会文化体──就是后人所称的印度教──逐渐形成;也由于它们两者间不断的融合、变化,因此印度教才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型态。
- 相关推荐
【印度教的社会阶级制度是怎样的】相关文章:
印度教学反思10-21
傲慢与偏见社会阶级论文(通用7篇)07-28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02-08
印度教学反思15篇12-13
中班社会设计怎样避免火灾教案04-18
中班社会教案:怎样爱妈妈09-28
小班社会《我是怎样长大的》优秀教案反思08-24
语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12-23
社会保险制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