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2022-05-28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比较青蛙、蚂蚁过冬方式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谁知道“过冬”是什么意思?

  2.出示图片或幻灯片、标本。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称?

  3.教师讲述:今天学习的课文,为我们介绍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过冬的一些知识。它们到底是怎样过冬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大家翻开课文。

  板书 30.动物过冬

  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利用拼音和字典,初读感知,自学课文

  1.练习朗读全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多读几遍,读准记牢。还要注意轻声和儿化韵的朗读。

  2.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查查字典,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这步活动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动脑、动手、动口,不流于形式。教师巡视,有重点地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思考:本文是写这些动物在过冬,还是准备过冬?分几个自然段写的?(因有图画穿插,分段易混,要适当指导。)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哪几种动物?想一想,为什么没画出燕子、杜鹃和黄鹂?)

  5.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课文写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准备过冬的事。)板书: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

  三、分段读、想、批划,再自学

  1.自由轻声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批划:

  ①表明天气变化的词句。(或是季节变化)

  ②表明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各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③表明青蛙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④表明蚂蚁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2.把找出的词句读几遍。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①指名朗读本段。

  ②理解:早晨,小蚂蚁来到树林里,它发现树林里有什么变化?(满地是落叶,感到有点儿冷,周围静极了。)从这些变化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秋天过去了,冬天来到了,朋友不见了。)

  ③谁能说说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冬天来到时,树林里的变化)

  ④指导读本段。(注意引导学生从“有点儿冷、静极了”等词和后一问句中体会语气)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朗读本段。

  ②理解: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哪里知道的?(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准备过冬的情景,从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中知道的。)

  ③读议小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从它们的对话中,大家知道了这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结合课文理解“暖暖和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就用“暖和”?“这儿”指哪儿?(当地,现在生活的地方)。

  ④指导读本段。(联系插图,边看边体会,注意小蚂蚁仔细访问的样子和语气,喜鹊热心并高声回答的样子与语气。)

  3.学生自学第三段,教师引导归纳整理。

  ①出示小黑板,交代学习方法与要求。

  a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b看看这段写谁准备过冬,用一个词说一说。

  ②学生自学。

  ③讨论。

  你知道青蛙是怎样过冬的?冬眠是什么意思?

  从青蛙的话中,你知道它是怎样冬眠的?(整个冬天,睡在洞里,不吃不动)

  哪些词句写出了青蛙在洞里冬眠的好处?

  ④回读本段。(注意文中的问号、感叹号,体会对话的语气,先试读,再指名读。)

  4.自读第四段,看小蚂蚁怎样准备过冬。

  ①自学思考:小蚂蚁准备怎样过冬?

  ②联系比较:蚂蚁、青蛙在洞里过冬有什么不同?(蚂蚁在洞里过冬,但不是冬眠,要活动还要吃的,所以要准备过冬的粮食。)

  五、回读全文,总结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中6种小动物,共有几种过冬的方法。

  3.教师总结。本文告诉我们,冬天到了,各种动物都用不同的方法准备过冬。如燕子、杜鹃、黄鹂飞到南方过冬。喜鹊就在当地把窝垫得暖暖和和地过冬。青蛙和蚂蚁都在洞里过冬,但青蛙是冬眠,蚂蚁在洞里不冬眠,还要准备虫子当粮食,好在洞中生活。

  六、完成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小蚂蚁:天真好奇;青蛙:自信且答问耐心;喜鹊:平静和气)

  2.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教师也可简略介绍几种动物过冬的知识。

  3.介绍有关课外读物,要求课外阅读,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板书

语文教案 篇2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点拨)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一)、说一说

  《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文章,同学们,这些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拉一把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 ,发展和结局是 。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思考: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

  (4)小组成员四人分角色朗读。要读出语气和感情。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开头概括文章主旨领起全篇的结构,语文教案-我的信念。

  (2)学习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总分式的结构特点,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2)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概括叙述典型事例以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体会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风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顽强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从中受到教育,向居里夫人学习。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和回顾,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具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动的品格和专注地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她以自己的不懈追求和辉煌成就说明,只有这种精神、品格和热情,才是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关键因素和坚实基础。

  思路结构

  本文的思路是先概括陈述自己的观点,再用典型材料进行表述。

  概括陈述:

  第一自然段:陈述观点,领起全文 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

  以典型材料表述:

  第二自然段:对待工作固执、勤奋而专注。以蚕的结茧作比。

  第三自然段:求学和从事研究专心致志、艰苦奋斗。回忆五十年的历程。

  第四、五自然段:工作追求安静,生活只要简单。通过对比突出在获得研究成果时不追求经济利益,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第六自然段:学会了温和,热爱生活。

  第七自然段:热爱科学,向往未来,立足现实,埋头工作。

  写作特点

  第一,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

  围绕中心,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选取了典型材料,叙述层次清晰,但是没有具体事例,都是概括叙述。例如谈“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叙述发现镭之后,舍弃申请专利,仅仅是一个句子,略去了其中的细节,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的信念》。再如写热爱生活,“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但并没有对生活琐事如何兴趣盎然作详细描述,而是扼要地列举:“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这样的概述,共同特点是综合同类材料,抽取精神实质。这样表述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激励自己和启发读者,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浓缩了人生精华,增强了思想底蕴,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效应。

  第二,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

  文章很多地方不是单纯地叙述,而是适时地穿插议论,表述观点。例如在叙述作者像桑蚕吐丝结茧一样地工作后,议论道:“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再如,叙述了夫妇二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渴望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在这段叙述之前写道:“我在生活中,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这种议论或在叙述之后进行归结,或在叙述之前提领下文,它们都鲜明地呈现了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议论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便于读者迅捷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同时,有它们作为纽带,材料同观点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文章便突现出针线绵密、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

  教法建议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加强语感。

  (2)老师设计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3)同《阿长与< 山海经 >》进行比较,体会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的特点。

  (4)同《一面》进行比较,体会记叙文中议论的不同方式。

  (5)用一个课时。

  一、课前布置预习字词,朗读课文。

  (1)用课文自读提示中的部分词语造句。

  ①单个词语造句:固执 呵责 蹂躏

  ②写一段话,用上后面的几个词语:鞭策 盛名 奢望 问心无愧

  ③结合课文句子,比较“沉醉”和“迷醉”,说说词义的差别,各造一个句子。

  (2)朗读两遍课文。

  二、交流预习作业。

  (1)先作造句的交流,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看看对方的作业,然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同学念念自己的造句作业,大家评论一下。

  (2)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的结构。

  三、 引导自学课文。

  (1)同学们讨论课文的结构,说说应该划分为几个部分,归纳每个部分的意思。

  老师总结:

  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陈述观点 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至结尾):记叙典型材料,表述自己的观点。

  (2)填写下列表格,进一步理清段落之间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自然段序号

  概括主要内容

  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自己认真默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填写表格。同学之间可以小声交换意见。

  (3)请同学说说自己填写的内容,大家进行补充修改。

  答案:

  自然段序号

  概括主要内容

  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段

  陈述观点——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领起全文。

  表明观点,领起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 21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要下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知识童话。课文讲的是生活中的气象常识。

  2、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一些有关下雨前的天气及物候。因此,在上这课之前,我先带他们读读课文,让他们有个初步意识,再让他们带着问题回家问父母或观察一下下雨前的天气和物候变化。同时要求他们回家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拼拼、认认、记记,并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流利,为上本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背、演演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⑴ 让学生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前的关系。

  ⑵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课文,并向家人了解下雨前的天气及物候。

  2、教师制作生字卡片和课文片段投影,制作小兔、燕子、小鱼、大蚂蚁的头饰。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每当你们看到满天乌云密布,雷电闪闪时,你想说什么呢?

  (生:要下雨了。)

  2、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叫《要下雨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再读课文,想想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下雨前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

  3、放课文投影:

  让学生看图证实自己的说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学习1~3自然段。

  ⑴ 放课文图一投影,让学生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小兔看见燕子在做什么呢?

  ⑵ 齐读1~3自然段,并指导学生画出小兔和燕子说的话。

  师生对读,重点指导“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句的语气。

  再生生对读小兔和燕子的对话,边读边动作表演。

  运用说、看、读、演,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图说图意,再读读、演演,加深对课文理解,让他们有互动的活跃气氛,不断培养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⑶ 想想:

  小兔会相信燕子说的话吗?

  2、学习4~6自然段:

  ⑴ 放第四自然段课文投影,让学生读一读。

  ⑵ 师用直线画出段中“是要下雨了吗?”让学生再读读、悟悟小兔是否相信燕子说的话。

  (由学生评说,师小结)

  ⑶ 放4~6自然段课文投影,请3名学生分别读读,并让学生找出小兔和小鱼说的话分角色朗读。

  ⑷ 放课文图二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思考:

  听了小鱼的话后,小兔相信了吗?天真的会下雨吗?

  3、学习7~9自然段:

  ⑴ 小组合作读读7~9自然段。

  ⑵ 让学生从7~8自然段用直线和曲线分别画出蚂蚁和小兔说的话。

  ⑶ 生生对读小兔和蚂蚁的对话。

  ⑷ 天真的会下雨吗?哪段写天下雨了?

  ⑸ 齐读第九自然段:

  读出小兔焦急和肯定的语气。

  四、小结

  学文后,我们知道下雨前天气怎样?小动物各有什么反常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师进行板书:

  天气闷热

  燕子低飞

  下雨前 (再看板书读一读)

  (现象) 小鱼游到水面

  蚂蚁搬家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表演,加深理解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演练。

  2、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佩戴小兔、燕子、小鱼、大蚂蚁的头饰,演一演几种小动物所说的话及它们的表情。

  3、全班评议,看看哪组代表队演得最精彩,作为优胜队。

  通过童话表演,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不断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六、拓展思维

  1、把自己了解到下雨前的一些动物反常现象说给同学们听听。

  2、师对学生的说法给予肯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学了课文后,你们已懂得了不少知识,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能找到它们。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出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本单元围绕人与自然环境的主题,共有五篇课文,依次是《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其中《敬畏自然》和《喂──出来》是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等。

  《敬畏自然》选自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中的一个章节,该文发表在1998年的《散文》杂志上,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作者严春友的知识背景是获历史学学士、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某高校工作。

  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有古老的原始敬畏,也有当下情境里的科学、理性的敬畏。这篇散文具有现代情怀,试图从观念上影响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作者的这种思想是在当代人类思潮的影响下获得的。1973年《濒危物种法》出现,大自然开始进入天赋权利的范畴。人类在摆脱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枷锁后,开始向“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等宣战。美国人罗德里克?纳什是一位资深的思想史学者,他写的《大自然的权利》表述了两种生态观──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未来人类的教育理想中,号召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动物,尊重自然等。

  【学情预估】

  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议论较盛,涉笔宏大,文句流畅,能引导学生对天地自然产生玄思。这是这个文本的特点,也是8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文本所要面临的挑战。

  8年级的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所以,如何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追求的。

  8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立论、论证等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篇散文,只能给以科学思维情感上关照,使其获得一定的现代意识。

  学生对“与天斗”“与自然斗”“人定胜天”的历史不甚熟悉。学生还没有进行过宇宙宏观的思考,对于大自然是有智慧的这个论断,比较难以接受。

  【知识储备】

  这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散文,应该说,散文的标题就是一个命题──我们应该敬畏自然。那么,从古到今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如何,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个话题的,这些资料性的工作,作为课堂设计环节之一,应先行布置、着手搜集起来。

  这些相关论述,将是理解这篇散文的重要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课文作者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这可以找到很多与之一致的论述: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强调“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

  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

  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与该命题相对,也有一个命题──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基督教称上帝为造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则是折衷的,或许也是更科学的。

  “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这个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宋以后思想家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合一的关系。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强调“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内容梳理】

  本文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历史,“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自然有无穷的智慧,“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人类是渺小的。高科技,航天事业,在大宇宙中还是非常狭小的探索。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作者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一、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二、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文章做出的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精点研读】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真实的'。这篇散文谈论的是一个“真”话题,但使用的是文学性的语句。文学性的语句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化和不确定性。这对于表达人类还没有形成科学定论的宇宙宏观认识,是非常有用的。老子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大量文学化的语句来谈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没有陷入“真”的泥淖。

  关于这篇散文的学习,我们还是在其文学性语句的召唤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一定的科学认识,而不要指望得到什么准确的科学知识。可以精点研读这些问题:

  “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学习这篇散文,最好是抓住这些具体的文学化的语句来朗读,来揣摩,来生发,而防止进入空对空的玄想和谈论、乃至争辩中。

  【问题探究】

  学生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的关键句是:“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教师:请同学把下面的语言加以形象化的理解,并领会它的含义。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答案:1.陷阱,就是坟墓。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2.这句话认可人是宇宙中最聪明的,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人类就责无旁贷地来认识宇宙本身。3.这句话认可宇宙生命的可能存在,宇宙意识的可能存在。

  【创意点拨】

  1.可以从当前禽流感的传播,候鸟的迁移等来介入文题,展开学习。

  2.尝试用辩论的形式,分正反两方:让两组同学持作者的观点,让另两组同学持反对意见,双方展开辩驳,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论证套路。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得出了“敬畏自然”的结论。

  3.研究“比较”手法。在熟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请一个同学代表人类的智慧,一个同学代表大自然的智慧,双方进行对话。注意,作者在文中比较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之后,作者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一层。论证上是层层推进的。

  4.进行文本比较,以抓住本文的文体特征。我们知道,本文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化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让学生找出可资参照的另两个文本(议论文、抒情散文)来,进行横向比较,加以区分学习。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进行识字。

  2.感悟汉字偏旁表义的作用。

  3.丰富学生的语汇,进行词语的积累。

  4.逐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通过绕口令的学习,巩固汉语拼音中enɡinɡnɡ等的正确发音。

  6.在动手做,用眼看,用嘴说,用笔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喜爱语文,乐于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感悟汉字偏旁表义的作用。

  2.逐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在动手做,用眼看,用嘴说,用笔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喜爱语文,乐于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朗读音带、配乐带、录音机。

  3.每名学生准备一瓶吹泡液,一支吸管。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出示4个偏旁“木”、“扌”、“氵”、“艹”,请学生分成4个大组进行汉字归类。

  2.把学生找到的字进行投影,并对照“有趣的汉字”看看找的对不对。(可以比书上找得多。)

  3.读一读,想一想第一组字与什么有关。

  4.读一读卡通人的话。

  教师小节:汉字中,带有木字旁的字,大多与树有关。

  5.观察后边的三组字:先读准字音,再观察每组字的特点,它们是带有什么偏旁部首的字,与什么有关。(意图: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了解汉字构字的方法。)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汉字中有许多字的偏旁都能表示出字的意思,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识字或选字组词。如:带有提手旁的字,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带有三点水旁的字,多与水有关;带有草字头的字,多与草本植物有关。

  7.你能说出几个偏旁,再说说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

  (二)词语超市。

  1.出示第一、二行词语读一读,思考两行词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又大又圆 又香又甜 又高又大 又瘦又小

  又黑又亮 又白又胖 又说又笑 又蹦又跳

  (特点:又又)

  2.请你说说又大又圆的是什么?又香又甜的是什么?……谁又说又笑?谁又蹦又跳?

  3.你可以在“又大又圆的西瓜”前边或后边再加进一些内容吗?

  如:我有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或又大又圆的西瓜真好吃!

  4.请你说说你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三)写字板。

  1.观察范字,注意间架结构。

  (1)“国”和“围”是全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要先“进人”后关门。“国”里边的“玉”字,中间的“竖”要写在田字格的竖虚线上。“围”里边的韦字,注意最后写竖。

  (2)“奋”和“香”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边大一点,下边小一点,“奋”字上边的“大”撇、捺要写得飞起来,下边的田要写得扁;“香”字上边的“禾”竖要在竖虚线上。另外要特别注意,撇和捺一定要甩开笔,写出来的字才会好看。

  (3)“细”和“绿”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特别是“纟”的书写是难点,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纟”在田格中的位置,从什么地方起笔,在什么地方收笔,只有认真看了才能做到认真写。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书写影响学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不良的写字姿势,鼓励学生写好字,并随机进行展示,用评价的方法调动积极性。

  第二课时

  (一)读绕口令。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和插图读绕口令。

  2.找出带有“enɡ inɡ nɡ”的字,进行读单音的练习。

  洞、东、松、藤、动、铜、铃、停

  3.从慢到快练习朗读。

  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比赛读,跟节奏读。

  4.你还会其他的绕口令吗?说给大家听。

  (二)阅读欣赏。

  1.教师进行配乐朗读,请同学欣赏。

  2.学生自由读,练习读准字音。

  3.学生朗读,评读,互相学习,提高读的水平。

  4.简单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5.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6.播放本课几种不同朗读风格的录音,使学生体会到:只要读得字音正确,有感情,使别人听后感觉到很美,就是读得好,不必强求一致。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吹泡泡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吹泡泡的游戏好吗?

  板书:吹泡泡

  (二)活动过程。

  1.仰头轻轻地吹,观察泡泡的大小,颜色、形状。

  2.仰头用力吹。观察这次吹出的泡泡的数量与刚才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更美?

  3.所有同学一起吹,观察此时空中变成了什么样?赶快试着吹一个泡泡。

  4.你喜欢吹泡泡的游戏吗?

  (三)指导说话、写话。

  先让同学按照以上活动步骤分别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然后再连起来说。教师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解决写话中的难点。

  颜色:每个泡泡都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非常美丽。

  形状:有的……有的……还有的……

  大小、数量:一串串、大大小小。

  (四)学生练习说话。

  1.在小组中练习。

  2.各小组推举出一名代表在班里说一说。

  (五)学生练习写话。

  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不强求一致,教师巡视指导。

  (六)讲评。

  1.请小组同学互评互改。

  2.挑出一段写得较好的,全班共同修改。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相关文章: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24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3

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20

【推荐】美术教案模板锦集9篇05-11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27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27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26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24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22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