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2022-05-20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课题:《月亮的心愿》

  【教学要求】

  1、会认帘、女等到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课前准备】

  1、《小小的船》音乐磁带。

  2、挂图。

  3、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入文

  1、孩子们,请你们闭上双眼,我们现在来到美丽的夜空,(播放音乐)蓝蓝的天上,调皮的星星娃娃眨着眼睛,在捉迷藏,月亮婆婆在一旁甜甜的笑了。哎,月亮婆婆突然想到要去看看他的另一些孩子了,因为他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还未了呢?孩子们,我们睁开眼睛跟着月亮婆婆一块去看看吧!

  2、出示题目:

  月亮的心愿。

  3、质疑:

  ⑴ 孩子们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⑵ 月亮婆婆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⑶ 她的心愿能实现吗?

  4、小结过渡:

  那就让我们去瞧瞧吧!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二、出示图画,看图了解图意

  1、认真观察每幅图,说话:

  语言训练点:

  月亮来到( ),看见( ),心里想( )。

  2、说话。

  三、图文对应,初读课文

  1、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找出相应的段落。

  2、小声读课文,要求:

  熟读课文,并找出要学的生字,用 画出,读准音。

  3、同桌检查读。

  4、检查反馈(主要抓差生):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能尽快实现,那就是希望某某同学能勇敢的站起来,大声响亮的读给老师听。

  ⑴ 出示做成心字的生字卡片。

  ⑵ 生读,开火车读,注意:

  帘另离累发l的音,女发n音。

  四、游戏摘星星,认记生字

  五、学文

  1、范读。

  2、指导朗读。

  3、分角色朗读。

  六、小结

  那天,月亮婆婆来到了秦老师的窗前,他跟老师说了好多的话,她说她到过所有孩子的窗前,以后她还会经常去的,她祝愿我们的孩子永远活泼快乐,一天天长大,我相信月亮的心愿一定能实现的。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四,欣赏对联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玩具厂对联:

  多亏工匠巧玩具藏智慧

  博得小儿欢娱乐长精神

  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楼外楼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西湖湖心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杭州四照阁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明月自来去 绕廓荷花三十里

  空潭无古今 拂城扬柳一千株

  五.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以班为单位确定一个专题。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课外读物、课程、网上活动。

  2.对问卷调查的对象选择的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激趣。

  2.汇报调查结果。

  (1)选代表说自己调查的情况。

  (2)教师相机指导。

  3.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总结。

  从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4.了解调查报告

  (1)什么是调查报告?(课件)

  (2)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标题,正文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建议)

  5.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6.交流学习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

  (3)全班交流

  7.修改作文。

  8.抄写习作。

  板书设计:

  调查报告

  标题:关于xx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调查过程

  正文:调查结果

  建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3.积累成语,并通过查找词典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阅读知识短文,学会处理信息,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

  5.通过阅读“开心一刻”中的笑话,进一步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回顾,了解文言

  1.单元回顾,导入教学。

  快乐的语文七色光时间又到了!同学们,我们又学习了一个单元,相信你们肚子里的“墨水”一定又增加了不少!能说说这个单元你们学了些什么吗?

  随机引导学生说说文言文的特点。(不苛求)师随机板书文言文特点: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词义多变……

  2.拓展资料,了解文言。

  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白话)和用“书面语言”(文言)来表述,是不同的。

  3.“开心一刻”,激发兴趣。

  因为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因此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认为会说文言文就是有学问的象征,由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1)请学生读“开心一刻”,说说故事好笑在哪里。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笑话后的感悟。

  (3)拓展介绍“白话文运动”。

  正因为“文言文”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不能为普通老百姓掌握,于是“五四”时期,胡适等文学家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倡导把日常语言写到文章中去,使文章能在普通人中流传。

  【本次“开心一刻”的内容是,文中人物没有注意文言文、白话文言语表达形式的不同与运用场合的区别,而乱用文言,造成笑话。以“开心一刻”为课的起始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可以自然引出“练”中的文言文语言训练。】

  二、“练”识文言,挑战自我

  虽然文言文难读,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大量祖国文化的精华。读懂文言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本领。同学们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相信一定掌握了不少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练一练”。

  1.一词多义。

  (1)读题,找出加点词。

  (2)请学生自读3句话,试解“之”“其”在3句话中的不同意思。

  交流。

  随机板书:

  之的

  到……去其其中

  他的

  (3)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分辨它们的不同意思的。

  (4)请学生再读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从中找出含有以上两个字的句子,分辨它们的意思。

  讨论发现规律:“之”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一致,当后面跟的是具体地名时,表示“到……去”的意思,“之”字还有不含任何意思的时候;“其”大部分表示“他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文中常用字“之”“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不同,了解大致规律。】

  2.文白互译。

  (1)请学生分别读3句话,说说这3句话各出自哪篇文章,并从文章中找出来。

  (2)说说3句话中“之”“其”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翻译文言文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谈谈你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是怎样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的。

  板书:

  联系上下文

  借助注释

  查工具书

  (5)自主运用自己擅长的方法,翻译3句话。

  交流翻译的句子。

  (6)这3句话中有两句话有“亲戚关系”,具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第1句与第3句都是反问句。)

  “挑战无极限”,让学生试着把第1句与第3句文言反问句改写成文言陈述句。

  (7)班级小组间文白互译挑战赛:

  ①一组出题,其他三组抢答。题目可以是把本单元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白话语句,也可以是根据白话语句回答本单元中相应的文言语句。

  ②师出示学生接触过的古代寓言故事的文言文语句及出处,让各小组同学竞猜白话文意思。

  【通过竞赛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练习”的效率。而练习并不是为了完成几个题目,而在于举一反三,因此本环节比较重视方法的指导与文言的拓展。】

  第2课时

  一、打开“知识窗”,感受古寓言

  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寓言便是其中的一枚耀眼的星星。让我们打开“知识窗”,去感受一下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吧。(板书:中国古代寓言)

  1.学生自由读“知识窗”的内容,读后说说了解到哪些有关“中国古代寓言”的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借事传“道”、以“小”见“大”、源远流长、灿若繁星。

  2.说说自己搜集了哪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一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并不一定全在课外,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手头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梳理。】

  二、了解成语,积累运用

  大量的成语,原本便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寓言故事。让我们进入“日积月累”,去收获一颗颗美丽的“瑰宝”吧。

  1.分组读4行成语。

  2.说说你知道哪个成语故事,讲给同桌听听,注意要讲得通顺、流利,讲清楚道理。

  3.学生不了解的成语,请学生查阅词典或资料解决。

  交流反馈查阅结果。

  4.来自古代寓言的成语不胜枚举,请学生借助资料、词典,再搜集积累一些喜欢的成语,进行展览交流。

  成语〖〗出处〖〗意思〖〗故事梗概〖〗道理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说说通过这次“语文七色光”语文实践活动,增长了哪些见识?

  2.请学生出一期以“走近古汉语”为专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教学反思: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两大学习版块中都进行了资料搜集与整理汇报的训练,并且在作业布置上设计让学生办专题板报或手抄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意识,形成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7、石头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一 导入新课

  (1)(指着石头)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些石头,你们还想不想继续探索这些石头的奥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石头书》。

  (3)检查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刨根问底”,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做学问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这节课,我就要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做到“刨根问底”。

  (4)我的十分钟

  师:“什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讨论

  师总结:同样的词,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思不一定一样。

  想一想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思考 交流

  生:《蒲公英》一课中“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有什么意思”的意思是情趣。

  第二个“有什么意思”的意思是意义。

  “如果我们光读书,却不用心思考,提不出问题,这可是个问题”

  “提不出问题”的“问题”是想回答的题目。

  “这可是个问题”的“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师:例子举得不错,两个“意思”“问题”的意思的确不一样,通过刚才的讨论,你

  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有些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他们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一样,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二 质疑激趣,精读课文。

  1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出示:

  “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1)指名读这句话。

  (2)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出示:石头怎么做成书呢?

  “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呢?

  该怎么读这本“石头书”呢?

  2 这三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答案就在课文里,现在请你自己读读课文,读完后再与同座同学交流交流。(给予充分的时间)

  3全班交流。

  (1)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第几小节?谁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再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石头 像 书

  a听同学们这样说,老师倒有个问题了: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看我们平常用的书,语文书啦,思品书啦,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b 而这石头光秃秃的,怎么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你能帮老师解答吗?怎 么才能找到答案?

  老师教你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一边默读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用笔在这些自然段前做一个记号。

  C交流:你找的是哪一自然段?把这一段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石头哪儿像书?(一页一页)

  指导朗读这一段。

  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说石头像书?

  d 按以上步骤完成第七、九自然段。

  (2)我们读书能获得知识,那石头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a 自由读十一、十三自然段。

  b指名回答。

  C练习说话:(出示)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 )。后来,这里变成了(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 ),这里又变成了( )。石头书会告诉我们( )

  (3)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话后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这里的“读”是我们平常读书的读吗?那这个“读”字该怎么理解?

  (读:钻研、探索)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理解练习

  1)、填空:

  (1)石头就是书,不仅因为它 的,就像 ,而且因为石头书上也有字和画。“字”指 、 和 ,“画”指 。(2)“它能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中“它”指 。从 ,我知道这里曾是一片密林;从 ,我知道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

  2)、课外阅读:《奇怪的大石头》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石头里竟蕴含了这么多的学问。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长大了去揭示那些奥秘。

  四 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自主练习

  1、“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它和哪个歇后语的意思相近?

  2、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

  板书设计

  石头→书

  一层一层 一页一页

  雨痕、波痕…… 字

  树叶、贝壳、小鱼…… 画

  告诉…… 获得知识

  智慧瞬间

  拓展阅读

  化石小资料: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人物小故事: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语文教案 篇6

  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相关文章: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9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18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15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14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4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3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12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10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0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