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2022-05-25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学习目标】

  1、感悟跌宕起伏的情节,在情节中发现多维的深刻主题

  2、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描写方式

  3、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基础积累】

  1、字词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3、小说的情节由_____、___、_____和_____构成。

  4、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心理描写等。

  5、《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6、本文以为主线,以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

  7、本文的主人公是。

  8、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高潮()

  ——结局(躲于勒)结构全篇。

  【感受课文】

  1、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2、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一下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描绘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决不*作者的叙述,而是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让他们自己自然的去表露。

  课文“提示”指出:“要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准确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并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

  菲利普: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菲利普夫人: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4、文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遇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菲利普夫妇才能指挥全家“安然脱险”,设想假如那个卖牡蛎的于勒偶然间抬起头来,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课文中找出这种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5、读完课文之后,巧妙的情节设计,丰富的人物形象肯定会久久的在你的脑海里回旋,你可以考虑下面的问题:

  (1)、我最感兴趣的细节

  (2)、我最感兴趣的人

  (3)、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

  (4)、我眼中的若瑟夫

  (5)、我眼中的于勒

  6、关于本文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分析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三、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

  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c、“这无可疑了。”这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是:“这有什么可疑的呢?”

  d、“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是否定句,可以改为双重否定句:“后来大家没有一个不说话。”

  四、语段分析

  1、朗读从开头至“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品味:

  (1)“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说说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把这话改为“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其实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吗?

  (3)“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删去这句话,有什么影响吗?

  (4)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归来?是怎样表现的?

  2、朗读“果然,十年之久·····风俗习惯”,品味: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写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把这句话改为:“对于勒叔叔回国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一些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买一处住所。”好吗?

  3、分角色朗读“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至结尾。品味:

  (1)“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把这段改为“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你看错了·····对吧?’”不是更合理些吗?

  (2)“我心理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删去加着号重的话,不是更为简洁些吗?

  五、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b、她很快地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c、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d、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e、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①删去以上五句话中加线的词语,好吗?

  ②母亲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③c句中的“他们”指谁?为什么怕“他们”看出来?

  2、阅读第39—47段,然后答题:

  1、“狼狈不堪”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文中对于勒的肖像描写透露出于勒哪些方面的情况?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4、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你认为这分别体现了他们什么性格?

  5、文中有一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叫。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在文中起何作用?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7、“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8、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9、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10、“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11、文段中“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_______。

  七、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 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八、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b、怕他吃了要生病。c、怕多花钱。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a、关心、爱护孩子。b、自私、庸俗。c、吝啬、虚荣。

  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a、有些话不能说。b、不知说什么好。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a、对孩子不溺爱。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感悟人生】

  1、“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创新写作】

  1、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

  2、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3、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4、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

  5、假设在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体味戏剧语言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本课由观看演出剧照和同名油画导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特点,剖析文章内涵。最后进行小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理解力。

  重点:

  1.把握文章脉络,明晰故事情节的发展。

  2.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

  3.体会课文主题:反抗压迫,争取幸福。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反抗精神。

  2、领会作者在故事结构、情节编排上的用心。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俄国文学大师的戏剧《钦差大臣》,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部中国的现代戏剧—《放下你的鞭子》。展示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感受画中父女眼中的悲苦无助。

  师:谁能跟我们说说你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生:画的是一对贫困的父女,他们蜷缩在一旁,眼中尽是茫然和无助,未来毫无希望。

  2.师:本课《放下你的鞭子》是一部街头剧的剧本,陈鲤庭既是导演又是编剧,它讲述了卖艺父女二人,因家乡被日寇占领而离乡背井的痛苦经历。该剧抗战期间在大街小巷广泛演,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展示《放下你的鞭子》的剧照。

  3.介绍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概况以及作品时代背景。

  二、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的语言是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的。 1.朗读课文,了解剧本内容,找出文中精彩的片段,思考出场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理出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 2.一个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几个矛盾冲突在讲述中不能漏掉,不足处其余学生补充。

  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从71页“岂有此理”到78页“一齐去打倒我们的敌人”。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要进人情节,在朗读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深入理解

  1.师:汉子和香姐是什么关系? 他们是父女关系。

  2.师:为什么一开始汉子要说香姐是他从苏州买来的呢?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够全面,教师要加以指点。 1残酷的现实使他漠视亲情。2说女儿是买的可以引起旁人的同情从而博取可怜钱。3要亲生女儿卖艺会让父亲很没面子,因而隐瞒。

  3.师:汉子和香姐卖艺街头,为什么他要鞭打自己的亲生女儿呢?这合乎情理吗? 生:饥饿让父亲脾气暴躁,忽视亲情。

  4.师:汉子和香姐最初认为是什么让他们经历苦难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生: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命,是天意。

  5.师:他们这种思想观念最后有什么改变没有?用文中的语句加以分析。 他们后来认识到了使他们命运多舛的根源,懂得了安稳的生活要自己去斗争、去争取。

  6.师:是谁促使这种改变的发生的? 是青工帮他们认识到的。

  7.请分析一下青工的人物形象,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分析青工的人物形象,在教师点拨下加以明确。

  四、小作文

  1.布置作文:假如你是香姐,当父亲用鞭子打你时,你是怎样想的呢?用一段文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深人体会香姐的心理,用文字将之描述出来。

  2.抽学生朗读,加以点评。

  3.完成课堂练习。

  五、本课小结:本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分析人物特点,点明课文主题。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旧中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而且明白了幸福要自己去斗争、去争取。最后进行的小作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理解力。

  随堂练习设计

  1用下列词语造句。俏皮作揖暴躁聪明伶俐顶呱呱糟蹋鲁莽掩面南腔北调生吞活剥献丑感激不尽

  2古语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请谈谈你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德育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美育目标

  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完成我会读练习

  三、指导书写:

  1、认识:指导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展示写得整齐、正确的作业;

  4、师生共同评价。

  四、把课文读给父母听。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将课文朗读给父母听。

  2、画一画,你在春天里看到了什么变化,把它画下来。

  板书设计:

  2、春雨的色彩

语文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三年来的有关学习、生活等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重温初中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课程设计

  一、成立活动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他们需要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程序,并就这些内容同学生进行探讨,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2.有效合理的分组。

  根据活动的需要,成立若干专项小组:

  策划组(2~3人):负责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策划、组织和调度,管理和督促其他各小组的'工作开展。

  产生方式:提出要求(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有参与活动的热情,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创新的意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度能力)。同学自荐(学生根据要求自我推荐),师生考评(由教师和全班同学根据其以前的各次综合性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确定)。

  班史编写组:主编一名;编委五名,负责资料的整理、有关图片的搜集和处理、撰写班级英才小传、版面设计等内容。要求有工作的热情、较好的文笔、能熟练操作电脑等;顾问(教师及编写组邀请的有关人士,如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等);资料提供;全班同学。

  毕业晚会筹备组:主持同学由策划组同学担任。

  节目组:由全班同学根据其志趣、爱好自由组成,每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9人,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准备本组的节目。节目要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有感染力、有创意。并要在一周内将其确定的节目报策划组同学处,以供其统筹安排。

  二、活动准备时间:2~3周

  三、课堂活动

  导入:播放电影《城南旧事》里的那首毕业歌。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大家一定记起了我们在刚跨入初中学习的第一学期学过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吧,在课文中,当英子小学毕业时,就是伴着这首骊歌和老师、同学们告别的,一眨眼,初中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我们也站到了分离的路口。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我们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的最后一次学习活动。既是对初中三年生活的一次愉快的回顾,又是对即将展开的新生活的一番美好憧憬。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眸那些一起欢笑共同奋斗过的难忘岁月,重温那份永存于心的旧日温馨吧。

  活动一:往日重现

  主持人现场采访。

  1.说说你在三年里碰到的最高兴或印象最深刻的事。

  2.校园剧表演: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片断(初中生活第一天、八年级的那次运动会、九年级的一次考试)。

  3.佳作朗诵:《我的初中生活》、同学小传──《我班的“体育明星”》。

  活动二:今宵难忘

  1.唱表现青春和中学生活的歌曲(形式上可以是合唱也可是独唱,还可以挑选一些曲子自己填词唱)。

  2.表演学生自编自演反映中学生活的相声、小品。

  3.让学生以舞蹈的形式来反映其学习生活和情感世界。

  活动三:同一首歌

  1.说句心里话(与任课老师深情话别)。

  2.带着祝福远航(师生临别赠言)。

  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结束本次活动。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书的排序,巩固一至十的成语。

  1、幼儿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

  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四、通过看图片,巩固所学成语,并对成语给以分类。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语文教案 篇6

  能说会写:

  从一点一滴做起

  目标:

  1.进一步深入单元主题,提高学生对遵守社会公德的认识,并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2.通过交流和谈感受,提建议,使学生能够思考遵守社会公德方面的做法。

  重、难点: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遵守社会公德的认识,并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教具:挂图、音像资料。

  教法:交流、讨论

  流程:

  一、激情导课,引入话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方法

  1.自读文学说明,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先引导学生谈谈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来谈。

  3.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1)先在小组内交流

  (2)推荐生动典型的发言在全班交流。

  (3)评选“最深感动奖”和“最有创意奖”。

  三、小结:学生汇报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

  从一点一滴做起

  要求:

  1.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和现象

  2.谈感受

  3.提建议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相关文章: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6篇05-22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05-19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05-17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锦6篇05-10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05-07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05-07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9篇05-10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6篇05-09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05-08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7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