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伊索寓言》阅读交流会阅读指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三、教学准备:
1.师:相关的资料和作业纸
2.生:①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见如故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课件]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你简要地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材料:伊索介绍
2.小结、过渡。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向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有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确实,《伊索寓言》是一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一读再读。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二)、一睹为快
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十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故事中的人物大都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板书:[人物形象:动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神]
2、哪些寓言故事非常熟悉?你读过哪些故事?和你的书香小队成员合作读一读讲一讲其中的一个故事,好吗?
集体交流、展示
3、在没有读过的这些故事中,哪个故事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故事情节,看看与你想的是否一样?4、议一议,说说这些故事的结构特点。板书:[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三)、边读边聊
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
(1)在这些(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说说《蝉和狐狸》中的蝉。(善于观察,机警、聪明的人)
具体表现:仔细观察,察觉有诈,摘树叶试探
用一句话概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老师这儿也有两句话说明这个意思:
推荐出示:
(1)英国哲学家罗索说: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2)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2、明白寓意
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蝉和狐狸》为例,在读过的故事中或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人或事呢?板书:[写作手法:比喻、拟人]交流心得:例故事中:《亡羊补牢》中的牧羊人;《装病的狮子》中的狐狸。
生活中:手机上接到中奖的短信不加理睬
3、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的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
4、最近所读的《伊索寓言》故事中,还有哪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交流读书感受。
(四)、拓展延伸
激发兴趣
《伊索寓言》寓言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蝉和狐狸》中的狐狸,它的语言再现了它的狡猾、爱说奉承话的特点。)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如《狼和小羊》中的小羊是弱小的,《小羊和狼》中的小羊是智慧的。)
(五)、后续活动
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非常耐读的好书!再读寓言,选择完成相应的作业:
1、选择喜欢的故事表演给同学欣赏。
2、续编故事:有一天,《蝉和狐狸》中的蝉遇见了《乌鸦和狐狸》中的乌鸦
3、确定故事的角色,创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六)、意犹未尽
特别推荐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1、继续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集》有许多版本,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一个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整本书读完。2、另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读书栏上,在全班展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成长旅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加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方法:
导学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感知课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爱”,令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教学准备:
学生:
1、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教师:
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图片资料 一组幻灯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看了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却叫做《再塑生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2、板书课题、作者: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3、学生展示自己所查询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4、教师运用多媒体,提供相关资料:
幻灯片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幻灯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师: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灯片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二、整体感知课文
仔细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文章的纲领句是:“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三、分组探究课文(分14个小组,每组4-5人)
第1、2小组:
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指导:
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第3、4小组:
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指导:
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第5、6小组:
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指导:
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第7、8小组: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指导:
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第9、10小组:
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指导: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第11、12小组
在这些事件中,作者表现出来的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具体语句见教材圈画处)
指导: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第13、14小组:
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指导: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四、迁移拓展
(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象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请概括他们的`事迹,或写出他们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
试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由学生自主发挥,教师补充):
A、奥斯特洛夫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贝多芬谱写《命运交响曲》
C、民间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
D、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
E、美国连任三届的总统、二次大战英雄罗斯福从小患小儿麻痹症
F、张海迪自学成才
(2)海伦·凯勒的一生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五、总结全文,突出要点
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1.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板书设计:(教案中粗体加着重号的文字)
语文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无精打采、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假如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同学从小热爱自身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小朋友是怎样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方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布置
两课时
四、同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扮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捍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1o 空k#ng 塞s1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寂静: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同学自悟。
(1)板书课题,同学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捍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依照“诱敌——入林——传信——解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动身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解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同学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安排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小朋友故意打岔,防止正面回答,反映了小朋友的冷静、冷静、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小朋友泾渭分明。前一句维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小朋友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送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小朋友有无游击队时,小朋友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小朋友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捍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干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送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考虑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小朋友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小朋友?(热爱自身的祖国。)
六、安排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礼貌
齐读。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
(1)读新词语:
礼貌
矛盾
咳嗽
思想
情操
粗暴
纠纷
安慰
文化
修养
(2)朗读下列古训或俗话: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挑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然后提出来。
(放到下节课讨论)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貌、嫌、咳、嗽、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中练习。
2、抄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3、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和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情趣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初读了课文。我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课文讲了好几个有关讲礼貌的故事,可教师想不通:为什么课题不用《礼貌的故事》,而要用《谈礼貌》作为课题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再讨论讨论。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思考问题
二、精读感悟,迁移运用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2、自读,交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
板书: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
(二)精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请同学们先把写故事的语句用括号圈出来,再自由选择一个故事读一读,要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好。谁能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
练读,交流读,评点
板书:故事说理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后面的一句话。
出示: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联系故事内容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讨论、交流、评点)
完成如下板书:神态、动作、语言
3、如果我们把这三段话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想说的?
出示第二自然段中写故事的语言及第三自然段中说理的句子。
再读第二、三个故事后面的话,再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讨论、交流、适时评点)
板书:贴切
小结: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读一读,学生讨论、交流。
三、交流收获,自悟自得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取得了哪些收获?
齐读第五自然段。
交流。
四、练习设计
完成练习册。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
说说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
板书:事例动作说理神态语言贴切
三、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读题。
2、明确要求: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怎样才能把事例说好?
(1)先定内容,内容要与讲礼貌有关。
(2)说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说好处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要紧密结合事例的内容来谈。)
3、练习说话。(准备、交流、评点)
4、齐读第五自然段。(交流)
四、练习设计:
课后习题4
板书设计:
24、谈礼貌
神态
故事
动作
语言
说理
贴切
课后笔记:
语文教案 篇5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盾”的部首是“厂”。“誉”的部首是“言”。“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陷:穿透。利:锋利。以:用。弗:不。应:回答。
5.教师范读。
概括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6
爱迪生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事迹中受到教育。
2.读懂重点词句,通过读课文,感受当时的情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介绍
同学们都知道,天黑了,屋里暗了,随手就会开灯,可是你们知道电灯是谁最先发明的吗?他的名字叫。(板书课题)谈一谈你所了解到的有关的情况。(学生谈)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从中要向学习什么?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投影出示预习课,学生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新词,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想一想课文中每段主要讲了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l.指读词语。(出示幻灯片。要求认读词语)
2.指读课文。(分目然段)说一说讲了的什么事。(学生答)
四、质疑
关于文章的内容,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五、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谈。
(是美国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从小家里很穷。他非常爱科学。)
(2)从哪儿可以看出热爱科学?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学生应理解到:
①他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一句中的常常一词能表现在学科学上投入很大,说明他热爱科学。
②在低劣的条件下坚持做实验。从拣来瓶子和罐子中可以看出表现他热爱科学。
(老师按学生谈的随机引导。)
(4)指导朗读。
要突出从小热爱科学,读出此语气。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坚持在火车上做实验,主要写了哪一件事?结果怎样?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热爱科学?
(2)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依次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出:①发生意外情况,结果是:东西被扔,耳朵被打聋。②从卖完了报就
有趣可以看出他爱上了科学,迷上了实验,感到其乐无穷。
(4)朗读指导。
要读出做实验的乐趣,意外情况的紧急,结果的严重。①自由练读。②指名读。
3.学习第四段。
(1)先默读思考,再小组讨论。(出示思考题)
①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说了什么内容?
②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是总说句,明确告诉我们研究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后面几句讲他决心没有动摇的具体表现。
(2)小结:总结弄懂自然段意思的方法。
先读读这一自然段,再弄懂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最后归纳总结出整个自然段的意思。
4.运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五自然段。
(l)的哪些地方使你敬佩?自读本段,划出重点句子。谈理解。
①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学生应抓住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体会出不怕失败、对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
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睡一会儿。连续工作,体会出他不怕劳累、坚持不懈的品质特点。)
②你能概括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吗?
(对科学顽强实验、严肃认真、坚持不懈地研究。)
(3)朗读指导,要读出的品质特点。
①学生练读; ②教师范读指导;③指名读;④学生再练读。
5.学习最后一自然段。齐读并思考:
(1)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概括一生)
(2)你还知道发明了什么?
六、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的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我们要学习什么精神?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创造发明知多少或寻找中国的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发明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集锦6篇】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7篇05-20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五篇05-22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05-21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集锦6篇05-20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锦7篇05-20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集锦5篇05-18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锦5篇05-16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锦7篇05-15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锦5篇05-15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集锦6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