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7-15 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xx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传统教育的弊端与大数据教育的产生并没有因果关系,由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技术的出现不可逆转地发展着大数据教育;B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一段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与原文第二段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对比可知,选项说的是大数据的特点而非大数据教育的特点;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而非第二门,用排除法,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B、D选项在文中第三段第一句、第一段倒数第二句、第一段第二句皆有提及,而C选项凭空捏造,与原文无关,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四段倒数第二句可知,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故D项错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著,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噘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他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化作一把清灰。

  后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2)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6分)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C得1分。

  C.“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错,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贫穷和在贫穷面前的麻木。B.“这体现了他的窝囊”错,宝田不索要长凳是因为长凳毕竟是三麻捞起的,放在三麻家中自己也没有办法。D.认识片面,归因错误。

  (2)①这样写既照应小说标题,又突出全文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如突出塑造了三麻友爱、善良、讲信用的形象;③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每点2分)

  (3)①先看到长凳在水中漂浮,很是心动;②三麻将长凳捞起并带回家,宝田有点不甘心,觉得长凳应该是自己的;③认识到三麻比自己更需要这张长凳,宝田虽然不好说什么,但对长凳一直念念不忘,心里也似乎一直不平;④三麻为给宝田捞长凳送了命,宝田心中痛苦,追悔莫及。(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示例一:同意,“我”是个与小说没什么关联的人物。①从情节来看,只有开头第一段和后记提到了“我”,“我”的故事游离于中心事件之外,显得突兀;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的形象并不突出,也没有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太多的作用;③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在贫穷的时代人们的无奈和善良,三麻和宝田两家人的故事已足以鲜明深刻地表现主题思想,“我”的故事作用不大。

  示例二:不同意,“我”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从情节来看,“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的要素;③“我”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言简义丰,引人深思,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1点3分,2点5分,3点8分,如答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3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及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令人痛惜不已。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小题1:品味下面划线词,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2分)

  (2)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2分)

  小题2:第⑩段中“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结合上下文谈“我”充满怎样的“敬意”?(2分)

  小题3:第①、第⑦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2分)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睁开叶芽)、长叶(叶子舒展)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2分)“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

  小题2:(2分)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都值得崇敬和珍爱。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

  小题3:(4分)结构上葡萄叶生长旺盛与葡萄叶过早凋落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2分);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1分,答出反衬即可),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4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为什么使命而生活(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

  小题2: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此处谈出对所有事物都应具有敬重之情。

  小题3:观察语句、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照应对比作用,内容上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

  小题4:结合选文内容,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联系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4

  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多。觉得一个人很美,一片风景很美,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乐曲,心里感动,也都可能说很美。

  《说文解字》从字源上批注美,把美上下拆开,解释成羊大为美。

  近代研究美学的学者,有人认为羊大为美,指的是人类最初吃羊肉的快乐。美这个字,因此应该起源于味觉。

  这一派学者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并未获得美学界一致的同意。一般人也以为,目前我们用到美这个字,还是有比较多的精神心灵的内涵的。觉得一个人很美,觉得一片风景很美,欣赏绘画,聆听音乐,心情上愉悦丰富的感觉,似乎与吃羊肉的快乐有所不同。

  美这个字,由羊大二字合成,是否与吃羊肉有关,在美学领域还有争议。

  我们凝视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很美,她的一颦一笑,都变成牵挂,有时对方并不知道,只是自己私下欣赏,心里也满足喜悦.面对一片夕阳,看到西边天上刹那间色彩灿烂的变化,我们看到的仿佛不只是风景,也同时看到了所有生命完成自己时的庄严。春天走到山上,看到满山花朵的绽放,忍不住欢欣鼓舞,想放怀尽情大叫几声。偶然在宁静的夏夜海滨,一抬头看到满天繁星,心中忽然好像被许多喜悦惊讶充满,竟然可以热泪盈眶。

  许多生命中的美,并不是物质,没有实际利益,但是,情动于中,留在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却。

  美好像是心里埋藏很久的记忆,搁置在角落,连自己也忘了,却忽然被触动,深藏底层的生命,一时被呼唤了起来。

  吃羊肉,当然有快乐,不只吃饱肚子,也在口腔间留有许多滋味。但是,吃羊肉的`滋味,毕竟与许许多多内心深处极其复杂的心灵变化有所不同。近代美学因此更精细地分别,把口腔上官能的快乐称为快感,心灵上丰富的满足才构成美感。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的确,美使生命充实了起来。

  一个人,如果在饥饿的时候,吃一顿羊肉,无疑是非常大的快乐。空空的胃,被食物充满,一定也是充实的满足。但是太过饥饿的时候,狼吞虎咽,甚至饥不择食,就只有感官上的充实,可能连口腔上的滋味都品尝不出。

  品尝,因此并不等于吃饭。

  物质缺乏,太过饥饿的社会,人如同动物,只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吃到饱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在脱离饥饿阶段之后,一直停留在吃到饱的满足,口腔中所有复杂的味觉潜能都无法开发。吃得粗糙野蛮,品尝不出酸甜苦辣咸的丰富变化,也就品尝不出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

  西方人讲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常常用到taste这个词,中国从东汉以后,特别重视品;欣赏诗的书叫诗品,欣赏画的书叫画品,评论人物言行举止性情,叫做人品。品,也就是品味。品味两个字都与口有关,但已不是用来吃到饱的口了。

  品如果不是一个口,而是三个口,一定是口腔的味觉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还是要有比吃到饱多一点的精神心灵上的满足吧。

  一个人没有品味,即便财大气粗,仍然是精神上的穷人。一个社会没有品味,物质越富有,精神越是困窘空虚。

  (摘自蒋勋《此时众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美是一个会意字,上下拆开成了羊大为美,因此,美起源于味觉。

  B.我们时下用到的美还包含很多心灵的内涵,好像与吃羊肉的快乐不尽相同。

  C.许多生活中的美虽然没有实际利益,但被其感动就会留下深刻印象。

  D.狠吞虎咽甚至饥不择食能得到感官上的充实,却会失去心灵上的充实。

  E.中国文化一直特别重视品,虽然品味两个字都与口有关,但与吃到饱的口没有关联。

  13.下列对品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中的品就是品味。

  B.品尝并不等于吃饱,品尝就是品味。

  C.品字三个口,意即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精神心灵有满足。

  D.品味是就人的精神来说的,它不是财大气粗,不是物质富有。

  14. 简析文中画线句在全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2.(5分)BD(A.这只是部分美学学者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并未获得美学界一致的同意。C.由原文第七段可知,此处说的是许多生命中的美,而非生活中的美。E.原文是说,中国从东汉以后特别重视品,选项中一直的说法不妥。)

  13.(3分)B(选项说法太绝对了,人在饥饿时如同动物,这时的品尝只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是品味。)

  14.(4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可能连口腔上的滋味都品尝不出的事实,引出下文有关品尝与吃得饱之间的关系的阐释。

  15.(4分)文章认为,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还要在精神心灵上多一点追求。清远人逐渐走向富有,但他们在精神上仍很贫穷;英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人很富有,但他们仍不满足心灵的需求。真正有品味的人不是财大气粗,而是心灵洁净。(要以文中观点来阐释材料中的现象)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5

  《大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了七八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还有一个兵,他才刚入伍不久,那张脸看上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他还是一个大孩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有白天的三十几度,渐渐讲到了零下四十几度。车窗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把兵叫做大兵了,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以及羊剪绒的帽子和里面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感到最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该去那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就冻死在路上。于是,兵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了下来......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流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上了,兵憨厚的笑笑说:大爷,你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这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样认为。

  后来,他又把手套给了一个女孩戴。

  她接受是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这位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地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息。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到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爹,骂娘,骂天,骂地,那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让自己意乱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脱下自己的棉袄。

  那时天还没黑。

  一个男人说:大兵,把棉袄卖给我吧!我出一百元!我身上倒不冷,可我的皮鞋冻透了,我用你的棉袄包鞋,怎么样?

  一个女人说:我再加五十元,卖给我吧!他的大衣比我的大衣厚,我有关节炎,我得再用点什么护住膝盖啊。

  兵对那男人和女人摇摇头。在人们的注视下,走到那位年轻的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了起来。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把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是那个想用一百元买下兵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他来到兵面前,一送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禁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啊,就没法当兵了。

  他一再央求,说哪会冻掉你的双脚啊,你多禁冻啊!不会的。

  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别人别人穿戴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到不肯了呢?没人会知道你是卖给我的!大家都睡着了,听不到咱们这么小声说话。

  兵沉默了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他又打着打火机,回到自己的座位,取来了他喝剩的半瓶酒。

  于是兵弯下腰,默默地解开自己的鞋带。

  两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口酒,好像这种交际,在他那一方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的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母亲,包括那个女孩。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比一个贪心,反正黑暗掩盖着贪心,谁也看不见谁喝得多了。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并最后将它对着嘴举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躺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山路上,一边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谷底。

  于是车开始稍稍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的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就是那脸上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面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尊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才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是贫困山区一个多子女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给他做贤妻。

  1、面对死亡的威胁,车上的人表现出了不一样的人性。请你就车上的任何一个或者一类人进行评论(也可以写你的感受)

  2、大兵为什么可以无偿献出自己的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却不肯用200元卖出他的大头皮鞋?

  3、大兵明知再去掉大头皮鞋就会有冻掉双脚的危险,可为何还是换了半瓶酒?

  4、也许,他没有生长,是怕人们惊慌,使车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的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这句话中的两种猜测,你认为哪一种比较有可能性?为什么?

  5、为什么文章最后要补述大兵的履历?

  答案: 1.大兵: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个人;司机:有条件尽自己的职责;老汉、少女、年轻母亲与小孩:弱势群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为一己私利无视他人生死;几个男人和女人:不损人也不利人。 2.因为他不乐意帮助为一己之利而无视他人生死的人。他们是有能力和条件帮助秘书甚至他人的人。危急时不但不尽一个成年人应尽的职责,反而为一己之利,去剥夺他人利益,完全不顾别人死活,品行极为丑陋。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

  我正好相反

  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我们读书、听话,不但要知道文章写的内容,语言说的事情,还要理解说和写的内容所含着的意思。

  歌德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他在魏玛公园里??蹦达,忽然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羊肠小道上,遇见了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刻意见的批评家。批评家一见歌德,马上挑衅似的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说着堵住了小道。

  歌德当然明白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于是马上回答:我正好相反。并满面笑容地躲到了一边。歌德的话很含蓄,然而意思也很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读文章要注意体会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这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

  1.文章的开头引用了一句俗话,作者引用这句俗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

  2.听话听音的音意思是( )

  A.声调 B.声 C.消息 D.话中隐藏的意思

  3.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的意思是什么?

  4.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合适的句子。

  5.填空:

  文章讲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增强作者观点的可信度

  2.D

  3.歌德是傻子

  4.歌德给批评家让了路,说明批评家在歌德眼里是个傻子。

  5.歌德用话外音击败了一个尖刻的批评家的故事。不但要知道文章写的内容,语言说的事情,还要理解说和写的内容所含的意思。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7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 ,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略有改动 US>)

  1.“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3.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4.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5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8

  东方数学的使命

  吴文俊

  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即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到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合适、最现代化的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因此,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我们经常跟着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上升和发展。

  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节选自《新华文摘》20xx年第4期)

  21、下列对东方数学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1段划线的东方数学与末段划线的东方的数学应是同一概念。

  B.东方数学着重的是计算,重视计算的过程、方法和步骤,可视之为一种处理抽象事物的组合数学。

  C.东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现代欧美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D.东方数学以问题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而西方数学以公理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

  22、对第1段末划线句子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方的古代数学切合计算机使用,因而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B.中国数学既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C.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恰巧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要求,所以也是计算机时代最现代化的数学。

  D.中国古代首创的组合数学,符合计算机能处理各种问题的要求,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23、如何才能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下面是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数学是符合计算机时代要求的,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应该继承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弘扬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神。

  B.西方数学的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在计算机时代已不适用,摒弃它的思想方法和道路,才能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

  C.花大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对于建立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的意义重大。

  D.我们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时代使用的古代数学,因此东方数学在未来超过西方数学是必然的。

  参考答案

  21.D(A不是同一概念,东方数学指中国古代的数学及印度古代的数学,东方的数学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变化的东方数学;B应把抽象事物改为有限事物;C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错误,且原文中无两者所走的道路的相关信息)

  22. C(A东方的古代数学扩大了范围,它包括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应改为中国的古代数学;B原文中没有历史悠久的数学的信息; D各种问题改为有限问题。)

  23.A(B不适用摒弃原文中无此意;C对于建立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意义重大与文章的观点不符;D必然改为可能)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9

  寻找疏勒河

  庐野

  ①我从千里外的繁华地,仆仆风尘地来到河西走廊。人道是,牧马秋风塞北,是最迷人的时节,尾随大雪而来的我,显然错过了良辰。我呢,自有我的趣味所在,倒觉得冬日里的西域,听风赏雪是诗也是画呢。

  ②当我站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足下坚冰如铁,听飞石格打有声,看风行处千里无障,心头不免惘然:广袤雄阔的雪原上,哪里有我梦中的羌笛胡笳,哪里有我思之若渴的疏勒河啊!

  ③我踯躅在空荡荡的荒滩上,四处寻觅它栖身的地方,用温热的脚板,叩动它的心室,触摸它的肌肤,走入它沉沉的梦境。眼前沙草枯折,飞鸟息绝,了无半分探察的凭藉。哦,疏勒河,男儿心头一条雄性的河流,你的声名就像盛世的汉唐一般辉煌,你的形迹令人想起情素的草书、公孙娘的舞剑,还有帝王锦袍上跃跃欲动的大龙!可是你为何像羞涩的小丫怯怯地躲藏起来,为何对在旷野中回荡着的呼唤不吭不响?

  ④遥远的西天,横卧着冷面的冰山,那里不染纤尘,万籁消音,与眼前喧闹的`世界有大不同。旋转的阳光下,透明的山体如绢如素,高洁的气质令观者自惭形秽。久久地凝视,竟觉得这座晶莹剔透的庞然之物,莫不是已被凝固了的大河!它高悬于苍穹之下,呈引弓待发之势,随时轰然倾泻、涌流,将千里荒滩滋润一番。

  ⑤朔风里,雪雾一团团地弥漫开来,寒烟遮住苍凉的远山。视线里,三五黑点倏然往复,欢跃之至,羊乎?狼乎?好一群喜寒嗜雪的精灵!它们是疏勒河的宠儿,它们的灵性来自疏勒河的哺育,其美如是,其丑亦如是。天地间,佛与兽轮番演替,此长彼消,相生相克,自成一种气象。有了这般尤物,想见厚厚积雪重覆下的河流,必定不竭不亡,随天地而生,伴日月而行,有着十二分的雄浑、十二分的姿色。

  ⑥我漫无方向地在雪原上游走,默默地呼唤着河的芳名,心地虔敬地和它交谈:疏勒河呵,你不必为自身的弱小而难过,你是千年丝绸古道上声名赫赫的大河啊!戍关将士在你的怀抱里濯洗征衣,边塞诗人在你的光影里饮酒颂月,拓荒大军在你的吟唱中屯垦耕耘。岁岁年年,星沉日起,你随着季节而荣枯,因着时代而盛衰,以坚韧的内力支撑着生命的远途跋涉!难道你今天疲惫了,衰老了,在这冬日的大雪中昏昏睡去了?

  ⑦黄昏中,我在雪地里见到一座孤伶伶的石碑。碑上,讲述了一个走失了的英雄的故事。这个年轻的女人,我很陌生,那段故事也谈不上传奇。石碑坐西向东,东方有她家乡的望日莲与青纱帐吧……。我不知道,她在悄然离别这个世界时是否无忧无恨,倘若有忧,是来不及圆成一生中最温馨的梦吧;倘若有恨,是来不及向爱恋的人一吐情肠吧,如同这隐去形迹、蓄丰涵美的汤汤流水。天地空旷,小小石碑愈显得清冷,它的身后,是远处地质勘探队的一片温暖的灯火,独处荒原,舍闹取静,这是它的不凡之处啊,我想到了质朴的疏勒河,想到了它不喜卖弄的品性,开化即流,封冻则止,也是这般情形。虽然我无缘一睹它的芳容,但它的魂灵分明已在我的心头永驻。不知怎的,我心里忽然有所感动,为这个走失了的女人,为这条走失了的河流。

  ⑧入夜,我梦中的疏勒河,在一串早春的鸟啼下萌动苏醒了,它呼喊着,挣脱坚冰的束缚,劲猛地夺路而走,把爱的乳汁洒向贫瘠的荒野。灿灿夕阳下,满河波光,梵音响动……

  ⑨继而,我幡然警醒,耳边一阵苍凉的歌声正穿透在夜空,像宿鸟一样徘徊。远处的帐篷里,牧人们在寒冷的冬夜,煨在粪火旁饮酒,深情地唱着一匹走失的马。所有的男人都喝了好多好多的烈酒,所有陪伴着的女人都显得格外柔情。

  ⑩月光下,大地安宁如斯,积雪下那条古老的河流圣婴一样地睡熟了。

  1.第一段中说“我呢,自有我的趣味所在”,“我的趣味”是指什么?(4分)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章第6自然段加以赏析。(5分)

  3.从全文看,疏勒河有着怎样的品性?请分条加以概括。(6分)

  4.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到了“走失了的女人”的故事、地质勘探队和牧人们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请对此加以探究,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答题要点:(1)欣赏冬日里西域特有的自然风光(或“听风赏雪是诗也是画”)。(2)寻找“我”思念的疏勒河。(每点2分)

  2.答题要点:(1)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呼告疏勒河,便于抒情,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2)采用排比的句式,同时将散句与整句有机结合,使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气势,抒情浓烈。(3)采用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疏勒河无私的爱心和坚韧的内力。(写出其中任意二点即可得满分,共5分)

  3.答题要点:(1)雄性奔放,生命力顽强,有着坚韧的内力。(2)晶莹高洁,滋润万物,养育生灵,有着无私的爱心。(3)质朴刚健,含蓄内敛,不张扬,不卖弄。(每点2分)

  4.答题要点:示例1 :写“走失了女人”的故事,为疏勒河增添了厚重沧桑的历史感,与疏勒河相互映衬;写地质勘探队和牧人们的活动,为文章平添了鲜活的生命的律动,同时突出了西域特有的风光和人文特色,创设了一种悠远苍凉、静谧平和的意境。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意蕴。(每点2分)

  示例2:一是从侧面突出疏勒河的质朴、含蓄、舍闹取静、不喜卖弄的品性;一是衬托出作者对疏勒河的感动、赞美和喜爱之情;一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形散神聚,增加了西域的苍凉感和沧桑感等。(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0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1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 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

  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

  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 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问题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20、傅雷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参考答案:

  19、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怎样成为一个音乐家。

  20、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做到能摒弃世俗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家。

  21、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天,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的原作得内容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个性和创作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诠释与再创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2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⒅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

  (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

  (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2、第⑧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3、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突出孩子的自强

  4、全文看,本文既写了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的经过,又写了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3

  《彼 岸》

  陆颖墨

  要说这龙凤岛上的居民,海虎是老资格了。

  海虎是一条军犬,纯种的德国黑背。打从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来,海虎就一直住在这里。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海虎总是站在码头热泪盈眶地看着它那些身穿海洋迷彩服的伙伴消失在海天相连的地方,又含情脉脉地迎来了新的伙伴。

  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

  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前任把海虎交给海生时,他还是个新兵,如今已是三期士官。在岛上论资格,海生仅次于海虎。别看现在在礁盘上巡逻,是海生牵着海虎,海生刚上岛头一年,上礁盘都得要海虎带着。这龙凤岛在南中国海的南端,方圆大小不会超过两个足球场,四周都是白花花一片的珊瑚礁。那礁石像花一样绽放在海面,可每个海石花缝隙之间多是几十米深的海沟,谁要是一失足掉进去,出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特别是涨潮时,不少珊瑚岛礁在水下,巡逻走上去,哪儿能落脚,哪儿要避开,一般士兵不摸个一年半载是不会清楚的。这种情况下,都是要靠海虎来做向导。

  海虎退休的命令是一艘地方的水船带上岛的。一同上岛的还有一条军犬训练基地毕业的年轻黑背,名叫金刚。海生虽然心里有准备,但没想到上级的动作这么快。他赶紧找到守备队长,要求请示上级,把海虎再留下来一段时间,就当是超期服役。

  队长叹口气:“咱们陆战队巡逻还非得让一条老花眼的军犬领着?”

  这回海生心虚了,这狗确实眼睛老花了。海生为海虎戴上老花镜,它像模像样地伸起前右爪上下左右地挥舞,等换到第五副眼镜时,它的视力达到了一点五。

  队长又好气又好笑,但是完全被海生这番真情和心血感动,他不声不响去了趟队部,回来后对海生说:“请示了一下,就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吧。我汇报了它的作用,让它带带金刚。”

  于是,礁盘上经常看到海虎领着金刚在熟悉地形。

  水船走了没两个礼拜就出了事,还 真亏得海虎。

  三号台风来时,防台风时两边窗户都要打开,风带着雨从这边进去再从那边出来,自然就有一些雨点落到桌子上,值班室的值班日志放在抽屉里让渗进的雨水淋湿了。通信员见台风走了,雨也停了,火辣辣的太阳又出来了,赶紧把值班本放在窗台晒干,没想到,忽然来了一阵怪风,把本子吹跑了。

  因为这时涨潮,太危险,没法行走,也没法游,战士们无法下水。就在这时,海虎一下子扑向海面,它优美地扭动着身子,熟练地在水面上跳跃,每一次都准确地踩上水下的礁石,不一会儿,就一口叼住那本日志,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返回。

  第二天早上,海生发现海虎走路后边右腿有些瘸,他赶紧从卫生员那里要来碘酒和消炎药,搬来一把椅子,让海虎坐上去,命令它抬起前爪直立起来,而后,用药棉蘸上碘酒。

  当碘酒涂上伤口时,海虎一阵惨叫,它是伤口部位被碘酒刺痛。慌乱中,海虎用前爪把海生推开,刚好抓到海生额头,划去了一块皮。

  因为岛上没有狂犬疫苗,海生受伤的又是头部三角危险区,因为海岛到大陆有两天两夜的航程,上级很快派直升机把海生接走了。

  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

  从军用长途里得知海虎已饿了三天,海生在医院里急得脸都白了,赶紧找到医生,要求出院。医生训了他一顿:“你没拆线就想着出去,再说还有一针狂犬疫苗没有打,你不要命了!上级批准用直升机救你来医院,你以为是闹着玩的?”

  第三天晚上,总算找到一只去金沙岛的水船。海生苦苦哀求终于把船老大打动,同意多绕半天航程,把海生送到龙凤岛。

  那两天的航程,对海生来说,是两周,两个月,乃至两年,漫长而又焦虑。等两天后水船靠上龙凤岛码头,没等跳板摆好,海 生就飞一样奔向海虎的住处。

  犬舍里,队长和几个战士正在摇着一动不动的海虎,队长用手在试它的鼻孔。海生心里一阵激灵,全身都凉了,冲过去扒开他们,大叫:“海虎!海虎!”

  忽然,海虎缓缓睁开了眼睛,耳朵也慢慢竖了起来,它看到海生,眼珠子顿时闪亮起来。海虎抬起身,居然,吃力地挣扎着站起来了,它没有停止,继续吃力地把自己的两个前腿抬起来张开,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头扑在了海生的怀里。

  海生紧紧地抱住它,眼泪止不住掉下来。他喃喃地说:“好海虎,想死我了,快吃东西吧……”忽然,他停住了,感到海虎全身重量都压过来,两只手没抱住,海虎整个身躯像小山一样塌了下去。

  (文章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海虎热泪盈眶地送别伙伴,是因为它不愿和他们分别,它也想回到大陆。

  B.队长让海虎留在岛上,主要还是考虑海虎熟悉地形,可以超期服役。

  C.作者安排金刚上岛,主要是想起到对比 的.作用,借以突出海虎的形象。

  D.通信员在太阳下 晒值班日志,不小心让海风刮走,说明他经验不足。

  E.小说情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用以小见大手法展现海岛军营生活。

  6.请分析小说中海虎的形象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概述小说中王海生不愿海虎退休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结合文本,从主题、情节、人物三个角度任选一个,来分析小说的选材特点。(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BE [A项“也想回到大陆”错误;C项,更重要的是情节上的串联作用;D项“经验不足”没有根据。]

  6.海虎作为一个老兵,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在岛上服役十年;台风事件,表现出海虎的敬业精神和高超能力;误伤王海生,心生愧疚,绝食而亡,表现出它重视情义的特点。

  7.王海生和海虎相处七年,有一份深厚的感情,不舍得海虎离去;作为一个老兵,他不想海虎这么早结束它的军人生涯;金刚初来,海虎确实还有留下一段时间的必要,这样自己的训犬工作会轻松些。

  8.(示例一)从主题来说,选材以小见大。选用一条军犬来表现军人的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十年如一日;通过海虎来表现军人的过硬本领,保卫边疆;借军犬与人的感情,来反映军人在边疆同患难而结下的深厚友谊。犬如此,人更如此。

  (示例二)从情节来说,选材独特,吸引读者。开篇叙说一个服役十年的军犬,给人悬想,让人猜测下面故事内容;中间对待退役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一个老兵的问题,趣味横生,引人发笑;最后人犬情感深厚,以悲剧收场,感人至深。

  (示例三)从人物来说,塑造了一个独行的军人形象。一个把自己大好青春岁月献给祖国和平事业的军人形象;一个忠于职守,本领高强,勇于献身的军人形象;一个有情有义、维护生命尊严的军人形象。让人深思。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4

  京剧“男旦”是历史的产物。导致这种并非常态的“男扮女”现象的原因之一,当跟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有关。

  照数千年男性本位社会的文化预设,女性是次等公民;男性是首等公民。在此观念支配下,任何事物,任何文化形态,只要一跟女性沾边,就有贬值、降格、掉价的危险,就有被视为“另类”而遭到主流排斥的危险。相反,某种东西一旦跟男性挂钩,就有可能成为增值、升格、提价的对象。男旦作为封建文化背景下生长出的一种奇特社会现象,透露出跑江湖的戏曲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尤其是饰演女角的艺人)。

  当年,曾有人问梅兰芳先生,京剧男旦是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后者仅仅回答了四个字:“这是艺术。”梅先生的回答耐人寻味。的确,“男旦”是艺术,对此我们必须有立足艺术学的审视和理解。这里,有两点务必明确。首先,“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在写意化心理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中国戏曲,更是如此。譬如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借符号学的说法,其作为孤立的“能指”什么也不是,但随着剧中人出场,在表演者的唱做念舞中被赋予规定情景中的“所指”,时而是桥,时而是山,魔术般地变幻出审美时空的气象万千。离开表演者的唱做念打,舞台上就只剩下一块仅有长、宽、高空间三维却没有任何审美意义的空白场地。舞台时空处理如此,人物扮演也是这样。正如观赏传统目连戏中《会缘桥》一折的观众不会去斤斤计较那舞台上设置的是桥还是桌一样,他们也不会去莫名其妙地责问这女角戏中的扮演者是女还是男。

  此外,还须看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起自人类对自然物的不满足,它是体现着人类能动创造意志的产物。 “男旦”技艺,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人类渴望超越自然局限而走向创造自由的内心愿望,因而得人赞赏。相对于以女演女出自本色的“坤旦”,以男演女的“乾旦”(男旦)首先就多了一道克服生理性别差异的难关。正如梅派传人自述学艺经历所言:“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过程。我很清楚,男人演女人比女人演女人要困难得多,要辛苦十倍。比如发音的'部位,女人的假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嗓,与她的真声相差就不大。而男生的假声,与他的真声相差得很明显。乾旦的说话与演唱完全像两个人,可见差距之大。”差距越大,突破越难。男旦表演技巧中分明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家努力挣脱生理局限而不懈创造的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任何艺术都永远需要的。

  (取材于李祥林《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

  1。关于“男旦”艺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男旦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其诞生跟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有关。

  B。男旦艺术符合中国戏曲的假定性原则,与写意化心理化的戏曲特质相合。

  C。男旦艺术于不可能中寻可能,束缚中争自由,体现出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D。作者借梅派传人之口表明艺术创造精神固然可贵,但男旦艺术不应再提倡。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伶人地位卑下,一直和流寇、盗贼等相提并论,男扮女角的“男旦”更容易被视为“不入流”而遭人鄙视。

  B。“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说明了戏曲舞台时空处理不求写实的特征,演员的表演起着点缀性作用。

  C。梅兰芳把男旦定性为一种艺术,意味着随着性别歧视色彩的淡化,演员的舞台表演技艺和功夫会更值得珍视。

  D。观众明明晓得台上演员是男,但就是要看作戏中的女,这是规定情境中由演员和观众之间默认的虚拟审美使然。

  3。 仔细阅读全文,根据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演义》中写到,在五丈原魏、蜀两军对阵,相持不下。魏军首领司马懿按兵不动,蜀汉丞相诸葛亮粮草不够难于久撑。形势危急之下,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穿戴的凤冠霞帔和一道战表。战表上说:是大将,就堂堂正正领兵出战,决一胜负;是女人,就穿戴上这风冠霞帔,缩在营中……这段故事,后来被搬演在京剧《胭粉记》里,为观众所熟悉。

  ①材料中的诸葛亮对司马懿使用的是激将法,此手法渗透着明显的 这种观念。

  ②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者生活实际,另外举一个同样体现了“这种观念”的事例或现象。并做简要分析,字数不超过60个字。

  参考答案:

  1。 D

  2。 B

  3。①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贵女贱。(任择其一即可,考查提炼、概括文意的能力)

  ②例一:现实生活中,有阳刚气的女子往往被看作“女强人”“女英雄”,受到社会褒扬;带阴柔气的男子则难免被视为“娘娘腔”“变态者”,遭到世人唾弃。

  例二:西周亡国,昏庸的周幽王是罪魁祸首,褒姒不过是此事的导火索,却承担了大部分的骂名,成为众矢之的,号为红颜祸水。(考查理解文意并实际运用的能力,以上两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5

  阅读理解。

  金色的草地

  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小花。但是有一次,我有了一个新发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就是一片草地。许许多多的蒲公英正在开放,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可真是美!大家都说:金色的草地,太美了!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的时候,我返回家来,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我开始注意观察,傍晚时草地又变绿了。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原来它的花瓣都合拢了,就像我们的手,手掌展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窜成拳头,黄色就包住了。清晨,太阳升起来,我看到蒲公英张开了自己的手掌,因此,草地也就变成金色的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全面准确地叙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出表现兄弟亲情的句子。你读这些句子有何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说蒲公英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蒲公英睡觉起床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童年时的作者对蒲公英一直是最喜爱的吗?尽力从文中找一点文字作依据说明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文章叙述了兄弟发现蒲公英傍晚花瓣合拢,日出重新开放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从此非常喜爱蒲公英的过程。

  2.过渡句,起承上起下的连接作用。

  3.应画出的句子是: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开始窥伺我,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描写了兄弟之间西西玩乐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团结和谐的亲情。

  4.拟人。蒲公英睡觉,是指它傍晚时花瓣合拢的现象;起床是指它日出后重新开 放的现象。

  5.并非一直最喜爱蒲公英。最初,只是兄弟间寻开心时才揪掉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小花;后来,通过观察发现了蒲公英的奇妙变化,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6-09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7-28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4-03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06-09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10篇)03-18

[集合]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4篇07-20

黎晗《阿弟》 的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5-21

金色的草地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1-03

现代文的阅读答案08-23

现代文阅读答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