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03-23 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一朵午荷

  (台湾)洛 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燠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现在这朵荷花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天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11.“众荷喧哗”描绘了荷塘怎样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来这朵荷花怎样的特点?(4分)

  答: 。

  12.“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作者目的是去赏荷,却先写这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3.“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与下文中的哪一句相照应?(2分)

  答:

  14.与众荷相比,“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和今秋“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这两朵之间有何共同点?作者为什么如此欣赏这两朵?(4分)

  答:

  参考答案:

  11.众荷喧哗,描绘了满塘荷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了这朵荷花羞涩的模样,它正含羞半开。

  12.衬托(烘托)。突出作者赏荷的激动心情。

  13.爱屋及乌。“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或“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14.共同点:它们都不处在盛开的状态,去年夏天那朵迟迟未开,今年秋天这朵迟迟未谢,与众荷相比,都显得孤寂落寞、安静温柔。原因:作者认为兴衰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应当欣赏他的全部,进而感悟生命在自然运转过程中生生不息的活力。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

  柳叶儿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9)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10)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 )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 )。

  (11)我从上而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12)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13)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4)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15)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2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 (3分)

  A.冰凉 清凉 阴凉 B.清凉 冰凉 阴凉

  C.清凉 阴凉 凄凉 D.凄凉 冰凉 清凉

  2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3、第(6)段写“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联系下文看,“我”的“乐”主要体现在:

  (1) (2)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4、第(10)段画线句属 描写,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交代了“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时间与地点。

  B.描绘出早春农村的清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的特点。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我”抢柳叶儿作铺垫。

  D.烘托小小年纪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

  2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6、文末写道“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柳的“多情”、“多姿”。(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21.B(3分)

  22.排比(1分)突出强调了当时饥荒的严重,人们的饥饿程度。(2分)

  23.(1)抢柳叶儿正好可以显示我上树爬高的本领。(3分)

  (2)吃柳叶儿能让我享受到吃饱肚子的满足感。(3分)

  24.环境(景物)(1分) C(3分)

  25.再次抒发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情感(2分),并且照应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

  26.要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柳的多情、多姿。

  例文:瞧,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万条垂下的绿丝绦分明就是新娘美丽的秀发。

  微风拂过,秀发轻轻舞动,尽显妩媚。偶尔一只蜻蜓落在柳条上,仿佛新娘头上一只美丽的发簪。(8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3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著,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噘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他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化作一把清灰。

  后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2)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6分)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C得1分。

  C.“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错,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贫穷和在贫穷面前的麻木。B.“这体现了他的窝囊”错,宝田不索要长凳是因为长凳毕竟是三麻捞起的,放在三麻家中自己也没有办法。D.认识片面,归因错误。

  (2)①这样写既照应小说标题,又突出全文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如突出塑造了三麻友爱、善良、讲信用的形象;③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每点2分)

  (3)①先看到长凳在水中漂浮,很是心动;②三麻将长凳捞起并带回家,宝田有点不甘心,觉得长凳应该是自己的;③认识到三麻比自己更需要这张长凳,宝田虽然不好说什么,但对长凳一直念念不忘,心里也似乎一直不平;④三麻为给宝田捞长凳送了命,宝田心中痛苦,追悔莫及。(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示例一:同意,“我”是个与小说没什么关联的人物。①从情节来看,只有开头第一段和后记提到了“我”,“我”的故事游离于中心事件之外,显得突兀;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的形象并不突出,也没有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太多的作用;③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在贫穷的时代人们的无奈和善良,三麻和宝田两家人的故事已足以鲜明深刻地表现主题思想,“我”的故事作用不大。

  示例二:不同意,“我”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从情节来看,“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的要素;③“我”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言简义丰,引人深思,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1点3分,2点5分,3点8分,如答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4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他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一株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的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停着 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地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地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地下嘲笑百合。偶尔也有飞过的蝴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的开花:“在这悬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地顽强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 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和蝴蝶地鄙夷下,野百合努力的释放内心地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和蝴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地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个极深沉地欢喜结成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的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地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下,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和”地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没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 柔的一角。

  ⑦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⑧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得百合花都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得开花,以来证明自己得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运用的恰当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地白和秀挺地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地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的a、b、c三处的__________处。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像百合一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说他( 她)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2.C处

  3.排比、拟人、反复。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执著追求的形象。

  4.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5.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 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对即可)。

  6.这种嘲笑是因为野草目光短浅,并怀有强烈的嫉妒心理。如果我是“百合”,我不会理会“野草”的嘲讽,让花香在风中飞扬;如果我是“野草”,我会努力做好 自己的事情,向百合学习,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7.“略”。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5

  ①午饭过后,父亲将半袋麦子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弟弟兴奋地围过来看:“我要去送姐姐!

  ②我想甩掉弟弟,便在走出巷口后趁他不注意,跳上自行车奋力蹬了起来。风有些大,又是顶风,于是我的计划执行起来有些吃力。但我却硬起心肠,不打算回头去看弟弟。我只听见他跟在我的车子后,快乐地奔跑着,嘴里发出啊啊啊的喊叫声。风在耳边呼呼地响着,风也一定在奋力向后扯拽着弟弟的双脚。我听见弟弟在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他的脸一定也是红红的吧。我能感觉到他在车后几米的位置,却始终追赶不上。故意加快了蹬车的速度,但风也跟我较劲一般把我用力地向后拖拽着。车子摇摇晃晃,半袋麦子眼看要坠落下来,我有些泄气,恨不能跳下来,自己扛起麦子走人。

  ③忽然之间,车子变得轻了起来,犹如生了翼翅一般,我几乎想要高声歌唱,并放慢车速,怡然自得地欣赏一下风吹过秋天大地的美,或者深情地嗅一嗅泥土里散发出的成熟谷物的芳香。至于那个总是留着长长鼻涕的脏兮兮的弟弟,最好化作一阵风,从我的面前彻底地消失掉。

  ④可是没有,他依然在后面撒欢儿地奔跑着。只是,他在推着后车架奔跑。我低头,看到他的双脚,小马驹一样欢快地跳跃着,脚上的布鞋照例顶出一个洞来,看得见倔强的大脚趾风将他包围着,但他有的是乘风破浪的力量,我觉得身后的弟弟,变成了一尾鱼,于波涛之中,奋力地向前。风一次次将他推回到岸边,他又一次次执拗地跃入汪洋之中。他甚至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并用大声的呼喊表达他内心的快乐。

  ⑤“姐姐,我们一起跟风比赛吧!”

  ⑥他并不等我的回复,便跳到车子的前面去。这次,我看到了他奔跑的样子,瘦瘦的,两条小腿,在裤管里荡来荡去,好像那里是两股无形的风。后背与前胸上的衣服,快要贴到一起了我觉得弟弟变成了纤细的纸片人,或者一只柔弱的蝴蝶,一阵小小的风,都能将他从这个村庄里吹走。可是他却丝毫不觉得自己的弱小和卑微,他的内心涌动着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大到不仅仅可以对抗那一刻的风,还能对抗整个的世界。

  ⑦是的,那一小段路,他追赶的不是我,也不是风,他在追赶他自己,一个被我嫌弃的小小的自己

  ⑧他就那样在我的前面跑啊跑,跑啊跑,有那么一刻,我甚至希望这条乡间的小路永远都不要有尽头,就像这永无休止的风一样。我跟着他到哪里去呢?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我只想这样注视着他瘦小的背影,倾听着他清晰的呼哧呼哧的喘息声,就像我们是在一条时光隧道里无休无止地奔跑,而这条隧道的尽头,则是成年之后,不复亲密的我们。

  ⑨风果然在很多年后将我和弟弟像蒲公英一样吹散了。我跟随着风,去往北方以北,那里是所有风的源头,无数支风,犹如千军万马,从沙漠草原、戈壁一起出发,向着无尽的南方奔去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能看到沙蓬被大风挟着,漫山遍野地流浪一株沙蓬草,究竟能走多远呢?当它们的双脚被石块、泥土、沙蒿、柠条或者大树牵绊住的时候,它们的心底浮起的,究竟是宿命一样的悲伤,还是终于寻到归宿的欢喜?如果幸运一株沙蓬会遇到湿润的泥土,生儿育女,繁衍不息,而后将它们的流浪精神完美地复制给后代。于是秋天一来,沙蓬这一大地上的浪漫种族,便跟随着风,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它们穿过山野、戈壁、荒原,越过黄河、沙漠、村庄。它们一定比一个人漫长的一生,历经更多的风景。在风里互相追逐着奔走的时候,一株沙蓬会不会和另外的一株说一会儿话?还是像我和弟弟一样在村庄大道上一前一后地飞驰,却互不言语?如果某一天它们走丢了,是不是永远不会重逢?

  ⑩当我在蒙古高原上写下这些文字时,又想起了很多个孤独的午后,我和弟弟站在风里看天上的云。风最终将那些形形色色的云全部带走,不留印痕。风也带走了村庄里许多的人,他们或者寂寞地死去,或者沙蓬一样,飘进城市。风最终将一个老去的村庄,丢给了我。

  而这时,如果我回到村庄,蹲在墙根下,眯起眼睛晒晒太阳,我一定又可以听到风的声音。那声音自荒凉的塞外吹来,抵达这堵墙的时候,已经是春天。风暖洋洋的,在我耳边温柔地说着什么。去年的玉米秸,在风里扑簌簌地响着,它们已经响干响干的,一点儿火花,都可以让它们瞬间呼隆呼隆地燃烧起来。空气中有一种甜蜜的、好闻的又热烈的味道,那味道似乎来自遥远的童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那时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小猪一样拱啊拱,拱啊拱,最终,我寻到了世间最幸福的源头—母亲的乳房。

  那一刻,风停下来。

  整个的世界,都是我的。

  (选自《光明日报》20xx年11月08日)

  10. 解释加点字“风”在句子中的含义。

  (1)至于那个总是留着长长鼻涕的'脏兮兮的弟弟,最好化作一阵风,从我的面前彻底地消失掉。

  (2)风果然在很多年后将我和弟弟像蒲公英一样吹散了。

  11.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2. 简析文章第⑨段写沙蓬草的作用。

  13.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0. (1)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风。(2)内执着理想的强大动力。

  11. (1)多用拟声词,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啊啊啊”形象地描出弟弟奔跑时的快乐心情,以“呼呼”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有力,用“呼哧呼哧”生动地展现出弟弟迎风奔跑时气喘吁吁的特点。(2)运用想象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作者由风的呼呼声想象风扯拽弟弟双脚的情态,凸显风的阻挠性;由弟弟的喘气声想象弟弟此时脸红却又追赶不上的状态,表现了弟弟奋力奔跑的形象。(3)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自然。将风当作人来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和弟弟奋力前行时遇到的阻力。

  12. (1)内容上,以沙蓬草的经历喻指人一生的经历。(2)结构上,通过对沙蓬草随风流浪状态的猜想等引出下文对弟弟和村庄的怀念。

  13. (1)以对过往的回忆,表达对曾经快乐生活的追忆。(2)以当下生活的失落,表达对人生不可预知的感伤。(3)以追忆过往、慨叹当下和想象回归,表达对生命成长过程的认知,即要珍惜生命中曾经拥有的美好。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的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的大脑神经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就这样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子,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以及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温室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在一块制作精美的广告铝合金板上,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教导员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觉得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是蒙古语音译,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二百三十多公里,距格尔木市二百七十多公里,海拔两千九百一十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就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左右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虔诚而辛勤地经营着。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八百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就是睡大觉,生活下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六十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⑴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2分)答案:既表现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⑵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答案:途中自然景物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⑶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艰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4分)答案: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艰苦。

  由初建油田时环境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石油人的新家园。

  ⑷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⑴为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⑵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和责任感。⑶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⑸文中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答案:⑴点题。⑵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⑶西红柿又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赞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7

  下雨了,天阴了,云低了,太阳躲起来了。

  燕子掠过树梢,鱼儿跳出水面,蚂蚁交头接耳,说着悄悄话:“要下雨啦,要下雨啦!快搬家!快搬家!”

  不一会儿,滴答,滴滴嗒嗒……小雨点落下来了!它落在地面上,像敲小鼓;它掉在池塘里,逗得池水笑起朵朵花。抬头看天,小雨点连成一条条银线,被风一吹歪歪斜斜,像喝醉了酒,又像在跳舞。不一会儿,哗啦,哗啦哗啦……小)雨点汇聚在一起,变成小溪,在地上流淌。它冲干净了石阶,洗干净了操场,那一条条的柏油马路,变得溜光发亮。

  我们不怕雨,光着头,光着脚丫,追着雨花跑,有的手提凉鞋,有的披雨衣,有的挥动小棍,像一群小鸭……在雨中,我们上学去。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歪歪斜斜

  A.xié

  B.yú

  2.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溜光发亮

  A.liū

  B.liù

  3.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C】。

  交头接耳( )

  A.悄无声息

  B.百般无奈

  C.窃窃私语

  4.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B】。

  汇聚( )

  A.汇总

  B.汇集

  C.分散

  D.分开

  5.多选题【ABCD】。

  选出文中的比喻句。

  A.小雨点落下来了!它落在地面上,像敲小鼓;它掉在池塘里,逗得池水笑起朵朵花。

  B.抬头看天,小雨点连成一条条银线,被风一吹歪歪斜斜,像喝醉了酒,又像在跳舞。

  C. 小雨点汇聚在一起,变成小溪,在地上流淌。

  D.我们不怕雨,光着头,光着脚丫,追着雨花跑,有的手提凉鞋,有的披雨衣,有的挥动小棍,像一群小鸭……

  6.多选题【AB】。

  选出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

  A.滴答、滴滴嗒嗒

  B.哗啦、哗啦哗啦

  C.敲小鼓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8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 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xx。03A,有删改)

  18。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①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②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不足以锻炼耐心。

  ③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

  ④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弱,出现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

  19。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是持久地、徜徉。

  20。文章第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画线部分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作比较。将“使用智能触屏手机的人”和“使用普通按键手机的人”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用触屏手机的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这一大脑结构改变特点。

  21。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

  “耐心杀手”一词,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数字阅读“不足以锻炼耐心”的弊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不断”一词表限制,在句中是说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敲打的动作对塑造人大脑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2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9

  我的老师

  ①让我终生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算不上“亲”老师,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

  ②这个老师名叫王召聪,家庭出身很好,好像还是烈属,这样的出身在那个时代真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一般的人有了这样的家庭出身就会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但人家王老师却始终谦虚谨慎,一点都不张狂。他的个子不高,但体质很好。他跑得快,跳得也高。我记得他曾经跳过了一米七的横杆,这在一个农村的小学里是不容易的。

  ③因为我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老师像奴隶主、学生像奴隶,学校就给了我一个警告处分,据说起初他们想把我送到公安局去,但因为我年龄太小而幸免。出了这件事后,我就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坏学生。他们认为我思想反动、道德败坏,属于不可救药之列,学校里一旦发生了什么坏事,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我。为了挽回影响,我努力做好事,冬天帮老师生炉子,夏天帮老师喂兔子,放了学自家的活儿不干,帮着老贫农家挑水。但我的努力收效甚微,学校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在伪装进步。

  ④一个夏天的中午——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在午饭后必须到教室午睡,个儿大的睡在桌子上,个儿小的睡在凳子上,枕着书包或者鞋子。那年村子里流行一种木板拖鞋,走起来很响,我爹也给我做了一双,我穿着木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们已经睡着了。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这情景被王召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时为什么要把拖鞋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吵醒。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事后,我听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个品质很好的学生。当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内心深处的良善,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为我说话。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感动不已。

  ⑤后来,我辍学回家成了一个牧童,当我赶着牛羊在学校前的大街上碰到王老师时,心中总是百感交集,红着脸打个招呼,然后低下头匆匆而过。后来王老师调到县里去了,我也走后门到棉花加工厂里去做临时工。

  ⑥有一次,在从县城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骑车回家的王老师,他的自行车后胎已经很瘪,驮他自己都很吃力,但他还是让我坐到后座上,载我行进了十几里路。当时,自行车是十分珍贵的财产,人们爱护车子就像爱护眼睛一样,王老师是那样有地位的人,竟然冒着轧坏车胎的危险,载着我这样一个卑贱的人前进了十几里路。这样的事,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出来的。

  ⑦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过王老师,但他那张笑眯眯的脸和他那副一跃就翻过了一米七横杆的矫健身影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作者莫言,选自《读者》20xx年第1期)

  小题1:请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件主要事情。

  小题2:请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

  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

  小题3:第⑦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小题4: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5: 文章作者是20xx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本文即属于他讲的故事,他讲的这个故事有_____________ 的特点。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件事:当所有老师都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内心的良善,并在学校的会议上为我说话。第二件事:辍学后,路上碰见王老师,他用自己状况不好的自行车载“我”走了十几里路。

  小题2:(1)“臭”字形象地写出“我”当时不好的形象,也突出了下文王老师为“我”说话的勇气。(2)“本能”指自然而然、不是出于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行为,突出地表现了“我”的善良。

  小题3: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我”对王老师的怀念、感激和赞扬之情。

  小题4: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个正直善良、爱护学生、实事求是的人。

  小题5:示例:情节真实,人物形象丰满,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有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1: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分析情节结构。注意表示情节转换的时间、地点的词语,比如本文中“一个夏天的中午”“有一次”,以人物的行为活动为中心加以概括,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小题2:找到句子所在文中的位置,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人表现人物行生或心理特点表达人物感情这个方面来理解。

  小题3:结尾段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上总结全文的作用和内容上表达文意主题突出作者某种情感的作用两方面来概括。

  小题4:分析人物形象,要了解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抓住其言行表现,从性格、精神品质方面用短语概括。

  小题5:从语言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方面概括即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0

  ①婺源的乡村是安静的,婺源的乡村是恬淡的。散落在婺源各处的乡村,在群山之中,做着一个个久远又安详的梦。它们成长,它们呼吸,它们衰落。农耕时代的村庄,在阳光沐浴与风雨洗礼下,遗世独立,顽强地向人们传递着独特的遗传密码。

  ②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哲学家朱熹、、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一辈辈人,跨过村口的小桥,从这里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对房子牌坊听歌桥梁的精心雕琢,让这些村庄散发着农耕生活的芬芳。月明之夜,游子思念起故乡,乡愁里,氤氲的是曼妙的温馨。典雅的廊桥,高高的马头墙,鹅卵石铺就的弄堂,雕着花鸟的木窗,寄着寓意的砖雕,精雕细镂的贴墙牌楼,让每一个思乡的梦,都能找到自己的梦,都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③与别的乡村一样,耕读传家是婺源人祖辈的传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怀揣远大的抱负,肩背简单的行囊,一代又一代农家子弟,翻过山,越过岭,涉过溪,走出群山,在山外成就一番大事业后,衣锦还乡,盖起让人羡慕的高楼。自元代以后,文风鼎盛的理坑村,地处偏僻却官宦辈出。几百年来,七品以上官员就有36人。自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552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被收入《四库全书》。日月更替,四季轮回,村口的树早已参天。从树下走哦过的读书人,回望一眼翘角飞檐的人家,踏上了赶考的路,心中涌起的,是自己默默的渴望。

  ④那些朴素的村庄,像寻常的草一样长在田间地头,吸风餐露,洞悉天地间的奥秘。在季节的风中摇曳生姿,在乡土上存活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与风霜雪雨,与日月星辰,达成了完美的默契。即使是一处水 、一座廊桥,也恪守着与自然的契约。建于南宋的.彩虹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在最宽的河面上建桥,桥墩设计成半船形,根据洪水设定桥墩的距离,木质部分易于维修,这座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廊桥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完美结合,连接了两岸的村庄,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像牧童嘴边的一支笛,吹响在古典主义的乡村写意画里。只是,牧童的笛声成了历史的回响,而廊桥,仍在继续着美丽的功能。

  ⑤古朴典雅的,明清家住,曲折幽静的街巷,碧野清风的环境,让一个村庄充满了画意,洋溢着诗情。“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在婺源的乡村里,很轻易地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大夫第、司马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那一座座大山深处的房子,雕梁画栋,曾吸引多少羡慕?收获多少赞叹?光阴递嬗,四季更替。在人去楼空之后,寂寞地面对流淌的岁月。青春年少的欢声笑语,金榜题名的志得意满,独守空房的哀愁,挑灯夜读的刻苦,都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只剩下陋室空堂,衰草枯杨,静静地听着岁月流淌的声音。

  ⑦走在婺源的乡村中,仿佛穿行在梦里的江南。房屋是黑白两色的,古树是葱茏高大的,小桥是婉约玲珑的。矮墙竹篱,菜园鱼塘,茂林修竹,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古朴,典雅,和谐。

  ⑧婺源的乡村,在岁月的长河中,做着不卑不亢的精神守候,超然物外。

  14、联系全文,说说婺源乡村有着怎样独特的“遗传密码”?(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走在婺源的乡村里,很轻易地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答:

  (2)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

  答:

  16、第②段开头“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7、第⑥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答:

  马云霖《乡土婺源》阅读训练答案

  14、①恬淡悠适的生活(2分) ②耕读传家的传统(2分) ③朴素和谐的环境(诗情画意的环境)(2分)

  15、(1)这句话旨在赞美婺源的乡…对历史上婺源人才荟萃的介绍,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深化了主旨。(3分)

  17、既有对昔日婺源辉煌的赞叹(2分),也有对当今乡土文化衰落的伤感和无奈(2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5小题。

  让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

  张丽钧

  ①很好的阳光,空气中弥漫着迟开的芬芳。

  ②我站在一个儿童摄影棚前等人。突然,一个小女孩儿把车骑到了我跟前,险些撞到我。我赶忙躲她,不想她竟追过来。我只好无奈地冲她笑了。她也冲我笑,一个仙子般的小姑娘。“阿姨,”她指着摄影棚外墙上足有两米高的巨幅照片对我说,“这是我,”我这才注意到,原来,这骑童车的女孩儿竞是那巨幅广告上的小模特!我看看照片,再看看身边的女孩儿,不住地夸说“漂亮”。女孩儿得意得不得了,头脑摇晃得像条欢快的小狗。此时,我不由想起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

  ③有一回,南怀瑾乘火车,身边坐了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入神地看。南怀瑾瞟了他手里的书,随口问了一句:“有那么好看吗?”年轻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说自己一直十分喜欢读这位作家的作品,南怀瑾说:“哦。那我回头也买一本来看看。”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南怀瑾。

  ④我喜欢小女孩不依不饶追着我这个陌生的阿姨,邀宠般地告诉我说那墙上的照片就是她,她说破,是因为她透明;我也喜欢南怀瑾不曾道出自己就是那本“好书”的作者,他缄口,是因为他蕴藉。

  ⑤我不能接受女孩儿抛却一派天真,扮演大师的深沉;也不能接受大师抛却沉静内敛,扮演女孩儿的单纯。

  ⑥我愿意拟想,大师也曾拥有无饰无邪的童年,愿意将自己的美事、乐事、幸事张扬天下,不惧人讥,不怕人妒。就像花不会藏掖自己的芬芳,透明的心也不会藏掖自己的景致。那么没道理,那么没章法,反正就是让童车冲到你脚下,纠缠着你,迫着你唱赞美诗。这让你很便捷地就怀了一回旧,你生了锈的感觉在一颗开花的童心面前一下子生动起来,摇曳起来。

  ⑦我更愿意拟想,女孩儿将一步一步修行,直到学会对着岁月深处那个急煎煎向路人跋扈地炫耀自我的女童发出不屑的哂笑。南怀瑾大师特别看重生命的“庄严感”,庄严的生命必是摈弃浮华、拂去尘屑的。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然不会热衷于 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人,才会那么黏,总是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⑧行走人世间,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双善于撷取的手,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而在这两个故事的连接处,我愿意试着绣上自己细密的心思告诉自己,或许,这一边,正是我渐去渐远的昨日,那一边,恰是我愈行愈远的明朝。

  ⑨揽万物以为镜,窥见自我一息一变的心颜。不是所有的“可爱”都适宜窖藏,此时的`口无遮拦,彼时可能变成了庸俗轻浅。风度,往往与一个人的自知度呈“正相关”。对一个个体生命而言,没有恒久不变的“一派天真”,也没有与生俱来的“沉静内敛”。

  ⑩自觉修行的生命,会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语言,不造作,不夸饰,不张扬,在熨帖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选自《美文阅读》20xx年5月,选文有删改。)

  20.第②段画线句子“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示例:画线句子是个过渡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1.第④段中加点词“透明”、“蕴藉”可分别用文中“ ”、“ ”两个词语来替换。(2分)

  【答案】天真(一派天真) 深沉(沉静内敛)

  22.分别写出第⑧段两个加点词“这一刻”指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1)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

  (2)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

  【答案】示例:(1)“这一刻”是指小姑娘追“我”邀宠的过程。

  (2)“这一刻”是指南怀谨不肯说出“好书”的作者是自己的过程。

  23 .结合语境,对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然不会热衷 于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人,才会那么黏,总是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赏析:

  答题示例:画线句子采 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1分)把拥有美好“精神目标”的人与虚妄的人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作者不热衷于廉价的恭维与褒扬、不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目光的那种摈弃浮华、拂去尘屑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的看重。(2分)

  24.结合文意,选出信息提取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通过讲故事、谈看法,以小见 大,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选文以“说”为载体,“得体”为主旨,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C.选文用词准确,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人物形象鲜明。

  D.选文结构上水到渠成,由事入理,析理透彻,卒章显志。

  【答案】C。

  25.结合生活实际,分男U就文中小姑娘、南怀瑾两人的做法,谈谈你的见解或看法。(4分)

  【答案】示例:(2分)(1)赞同小姑娘的做法,她天真、透明,无饰无邪。作为当代中学生,展示优点、美丽、自信,张扬为何不可。或不赞同小姑娘的做法,她太张扬,尤其是邀宠的行为强人所难。

  (2分)(2)赞同南怀瑾的做法,他特别看重生命的“庄严感”,沉静内敛,不张扬、不夸 饰。或不赞同南怀瑾的做法,做人应坦诚,不能过于谦虚,说出实情,也许更能激发年轻人读书求知的欲望。

  (开放性试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作简要评述即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3

  食虫的瓶子草

  ①你知道吗?有一种植物得天独厚,它不仅样貌美丽,而且还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瓶子草。瓶子草属于瓶子草科、瓶子草属植物,无茎,叶常绿,呈莲座状,叶中具有倒向毛,花葶直立,花单生,呈紫或绿紫色,喜欢在温暖、湿度较大和半阴、避风的环境中生长。

  ②你千万不要被它美丽的外表所蒙惑了,它以虫子为食,是个貌似温柔的“杀手”呢。嘿,有趣吧,咱们这就来看看它是如何捕食的。

  ③瓶子草的内壁非常光滑,并生有蜜腺,能分泌出香甜的含有果糖的蜜汁。你可千万别认为这些汁液是琼浆玉液,它并不是美食,而是危险的毒酒!原来这些蜜汁是专门用来引诱昆虫的。除了果糖之外,还含有名为Conline的有毒物质,昆虫食用了这种毒液,便会神志不清,或是麻痹、死亡。她的瓶壁上还生有一排排尖刺般的倒毛,可以帮助捕捉昆虫。瓶子的底部盛有液体,这是瓶子草捕捉昆虫的“水牢”,用以达到进一步“杀害”昆虫的目的。当昆虫受到香甜味的引诱前来吃蜜时,便爬到了滑溜的瓶口边缘,它要想钻进瓶里吃到更多的蜜,就会滑落到瓶底,掉进液体之中。如果掉进瓶底的昆虫企图爬出来,内壁四周的倒毛就会像卫士手中的长矛那样挡住它的去路,使其无法逃生;如果昆虫试图飞出去,它的翅膀会碰到倒毛或内壁,而又重新掉进液体之中。就这样,昆虫被活活地淹死在“水牢”里。

  ④瓶子草生活的环境潮湿多雨,土壤中的养分随雨水侵蚀而流失,为了在贫瘠的环境中获取足够的养分,这类植物只有借助捕食昆虫来生存。凡是被瓶子草的'蜜汁所引诱了的昆虫一般都“难逃虎口”,那么,这些昆虫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呢?

  ⑤昆虫被“水牢”淹死后,瓶子草就会分泌酵素消化酶来进行消化分解。有的瓶子草科类植物不能分泌酵素分解小虫,它们就利用共生微生物来协助品尝此份佳肴。分解的最终产物,尤其是氮的化合物及盐类会由薄壁细胞吸收,整个消化过程类似动物的消化过程。

  ⑥瓶子草的捕虫“武器”虽然巧妙有效,但也有公然上门的挑衅者。比如有一种蛾子的幼虫,居然毫无顾忌地进入瓶中吸食,消化酶丝毫不能伤害它;还有一种蚊子,能够垂直降落和起飞,它将卵产在瓶子草的瓶底液体里,卵在液体中孵化成幼虫,幼虫又安然无恙地长成成虫,然后再展翅飞出去,而消化酶对它也毫无损害。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科学家去探索。

  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它并不是美食,而是危险的毒酒

  ②就这样,昆虫被活活地淹死在“水牢”里。

  题2:貌似温柔的瓶子草,有哪些捕捉昆虫的“武器”呢?

  题3:本是植物类的“瓶子草”却以“食虫”为生,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题4: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一旦昆虫被水牢淹死,瓶子草都能分泌出酵素消化酶来进行消化分解。

  ②凡是被瓶子草的蜜汁所引诱了的昆虫都“难逃虎口”。

  参考答案:

  题1:①指瓶子草蜜腺分泌的含有果糖和Conline的有毒物质的毒液。 ②指瓶子草瓶底的液体。

  题2:蜜腺 倒毛 液体

  题3:因为瓶子草生活的环境潮湿多雨,土壤中的养分多被雨水冲走了,为了获取养分,瓶子草只有借助捕捉昆虫来生存。

  题4:①错误。因为有的瓶子草不能分泌消化酶,是利用共生微生物来消化分解的。

②错误。并不是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会被蜜汁引诱,被捕食,有些昆虫并不会被瓶子草伤害。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炉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 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

  3、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4、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答案:

  1、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3、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4、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5、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 艺术地揭示了“炉火” 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5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xx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传统教育的弊端与大数据教育的产生并没有因果关系,由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技术的出现不可逆转地发展着大数据教育;B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一段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与原文第二段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对比可知,选项说的是大数据的特点而非大数据教育的特点;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而非第二门,用排除法,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B、D选项在文中第三段第一句、第一段倒数第二句、第一段第二句皆有提及,而C选项凭空捏造,与原文无关,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四段倒数第二句可知,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故D项错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6-09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4-03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7-15

[集合]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7-15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06-09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10篇)03-18

[集合]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4篇07-20

黎晗《阿弟》 的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5-21

金色的草地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