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理解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阅读答案 1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 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种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
(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论文选》,有改动)
7.下列关于“悬棺”或“崖葬”习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散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得出的结论。
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地方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的地方,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
C.人们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且大都在溪流的悬崖上。
D.研究一种风俗,不去研究该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不科学的。早期渔民的生活环境,就是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越是早期,人类就越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人类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条件”。
B.早期在山溪中生活的渔民,由于山溪两边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他们只能把灵柩放在溪中或者山崖上。
C.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这“地”指的是葬身之地。
D.山体崩塌,形成悬崖,塌下的泥石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过世后只要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这些棺木就自然会成为后人所见的悬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悬棺”的形成有着难解之谜,作者从民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局部地质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特殊葬制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B.要弄清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就应该弄清闽越人的生活习俗与“悬棺”这种崖葬方式的必然联系。
C.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需求对棺材作了特殊处理外,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很平淡,与山间小溪早期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符。
D.我们不能以农耕文明时的状况去设想早期山溪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先民的这种葬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无需奇思妙想。
参考答案:
7.D (A.以偏概全。“都是古越人所为”错,原文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信息见第3段。B.曲解原文。“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错误,原文说“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信息见第4段。C.原文的信息是“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信息见第4段。D.符合本文的立意,相关表述见第3段。)
8.D (A、B、C三项理解的依据分别见4、6段,D项分析不够准确。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悬棺的形成还有“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的地质变化条件。)
9.C (A、B、D三项根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概括和推论都正确。C项有的说法无中生有,“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原因将棺材作特殊处理外”,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语文阅读答案 2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干地而不足干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乙】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乌之故杀人,罡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间命③矣。”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好( hào):喜欢。弋(yì):用绳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乌。②烛邹:人名。亡:逃。③闻命:接受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吾义同不杀人 ( )
(2)公输盘不说 ( )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
(4)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 )
2.根据上下文,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宋何罪之有?
译文: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译文:
3.墨于是怎样折服公输盘的?从中发现墨子的.什么进步思想?
答:
4.晏子是如何谏杀烛邹的?从中可见晏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5.请你总结阅读【甲】【乙】两文获得的“劝说”方面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1)坚守道义(2)高兴(3)掌管(4)列举
2.(1)宋国有什么罪呢?
(2)让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3.答案:墨子以“借子杀之“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之语。再以事实论说了公输盘的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而说服了公输楹。从中可见墨子爱好和平、爱护人民的进步思想。
4.答案:晏子以烛邹陷国君于不义为借口,委婉指出了国君的错误。从中可见晏子具有正直、机智的性格特点。
5.答案:①坚持正义。②劝说要切中要害。③讲求方法。④要善于表达。
语文阅读答案 3
美丽乌龟
我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翠绿色的壳上有着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不眨。
是在一位朋友的画室里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
“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来历。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他没想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从原主人处购得。
但是,这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出口的种种检验,才从海运将它用货箱托运了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它死掉了,就留着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作纪念。”
航行超过万里、在木箱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乌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
1.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10字以内)
2. 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20字以内)
3.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____________的感悟。
4.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中的“对比”。
5. 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悟。
参考答案:
1.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
2.一只乌龟,经远洋来而无羌,后来却吃香蕉撑死了。或购得乌龟,运回乌龟,乌龟撑死。也可以这样概括:买乌龟,运乌龟,喂乌龟,乌龟撑死。
3.人生或生命
4.先写乌龟经三个月的远洋而来,以为它死了,没想到它居然好端端的,写了它不畏恶劣环境的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写它出人意料地被香蕉撑死了。这样,强烈地对比,突出了“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这一主题。
5.生命在困苦中坚韧,在安逸中委靡。
语文阅读答案 4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17.文段描述的衍太太令人印象深刻,你认为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简要阐述。(4分)
18.《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或事例。(4分)
参考答案:
17.(学生能够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琐记》里写“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而这所谓好,却是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在有的孩子旋得跌倒,被自家大人看见时,衍太太却说:“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而且,她还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这些就表现出衍太太的坏品德了。
示例二:对衍太太要辨证地看待。她虽然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甚至背后散布流言,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毕竟还是喜欢孩子,如孩子头上碰肿了,衍太太立刻给他搽药止痛。因而只能说衍太太是一个有不少毛病的小市民,还不能说她就是一个坏人。
18.示例:喜欢多事、粗俗愚昧,却又真诚地关爱儿童的长妈妈;热心教诲弱国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三味书屋摇头晃脑读书、“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寿镜吾;去看迎神赛会即将出门时还要“我”背书的严厉的父亲;要原配蟋蟀做药引的名医陈莲河……(写出其中两个人物的特点或事例即可)。
语文阅读答案 5
生命,每个人因一生下来就自然拥有它而习以为常;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我是在经历了磨难和风险之后,才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的。
沙子粘在身上,像虫子在爬。燥热蒸着汗榨去我体内的水分。极度劳累使我直不起腰,终于躺倒在戈壁上。
蓝天和大地一样空旷,孤独的苦涩烧灼着心。如果有另外一双手,推上一把,也许我和这车早就冲出这片荒漠中的凹地了!随手去抓水壶,心在发抖:水没了!环顾四方,地气袅袅,戈壁是死寂的海。
心怦怦地跳,头发根竖了起来,恐怖袭上心头。蛮干使我耗去了许多水分,后悔来不及了那是我边陲万里行出发后的第二年夏天,我沿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驾着挎斗摩托车向额济纳旗进发。从早上4点启程,没见一个人影,下午4点左右,车轮陷住了。
戈壁只是一层硬壳,下面是软软的沙。拿起锹我拼命地挖轮子底下的沙,让车轮重新高于沙面,再发动车向外冲。冲出几步,车轮又碾碎那硬壳陷在沙中,于是我再挖。脱光了所有的衣服,我拼死拼活地挖、挖、挖途中见过的白骨又幻映在眼前,我会困死在这里吗?忽然我想起了梭梭。
梭梭,梭梭,梭梭!光着身子,我发狂地在戈壁上奔跑,高喊。
记得刚进大漠时,一位蒙古族老人告诉我,能在沙漠中找到梭梭你就不会死。
终于找到了,只有一小丛。蒙古人叫它扎格,学名梭梭。我知道它是大漠中极耐旱的木本植物。
你能给我水吗?它默默地立在那里。它的躯干被风沙打磨得光光溜溜,使人想起古玩店里的根雕。水在哪里?枝干没有皮,叶子又小又苦,根?莫非根有水?我开始挖,指甲挖出了血,仍未找到根的尽头,也没找到一丝湿润。我傻了,嗓子眼儿冒火。
黄昏很长,我昏沉沉地睡去。人啊,只有在这时候,心灵才会平静下来。我不懂得宁静,不安分的灵魂又在做梦了。梦中挖到了梭梭的主根,我用力拔,根断了,水喷了出来。梦被水惊破,睁开眼,哪有水?只有梭梭的小叶,像绿眼睛一样注视着我。
我想问它:你为什么能活下来?这里已有8年没下过一场透雨了,你是怎样活下来的?我急忙把沙培回它的`根部。我还挖什么呢?一株草木能活下来,我为什么想到死?心不再发抖,我也不再去躁动,午夜时分,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将衣服垫在车轮底下,冲出了那片陷阱。
那以后,我不再蛮干,不再动辄就去拼命。困难的时候我常想起它,大漠中孤单弱小的梭梭。它太穷困了,连件衣服都穿不上,可它却有惊人的生命力。它可以把叶子变成枝,以不损失一丁点水分和养分。严酷的条件下,它可以脱落枝叶,压缩生存的消耗而不死。
其实,人类为生存而做出的选择,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做出的顽强探索,应该比植物更高级更动人。
1.阅读文章,理清情节,将下列方框中的内容补上,每格不超过5个字。(3分)
陷入沙地
冲出沙地。
2.赏析下面句子。(4分)
环顾四方,地气袅袅,戈壁是死寂的海。
3.结合本文的阅读感悟,并联系下面的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生命有了怎样全新的思考。(4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古之变法者多因流血而成,而今之变法未见流血者,有之从我嗣同始。谭嗣同
答案:
1.拼命挖沙、寻找梭梭、受到启发(每空1分,共3分)
2.运用叠词袅袅,使语言充满韵律;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表现了戈壁寂静茫远的特征,渲染了神秘恐怖的气氛,烘托了作者紧张恐惧的心情。(4分)
3.一方面,我们应懂得珍惜生命,用顽强来面对生命中的磨难;另一方面,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应挺身而出,演绎舍生取义之真理。(4分)
语文阅读答案 6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1.(2分)C
2.(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语文阅读答案 7
所长老孟终于忍不住闯进了局长办公室:“马局,我代表研究所全体业务人员强烈要求,给我们配备一台电脑。”
局长正翻着一张报纸,抬头看见老孟风风火火的样子,微微一笑:“慢慢说,坐,坐。”
老孟一副凛然不恭的做派,两条麻杆细腿纹丝不动:“今天你不给个爽快话,我就站在这儿不走了!”老孟是局里的元老,在老天爷跟前说话照样底气十足。老孟研究音乐考古,尤其在宗教音乐方面颇有造诣。
局长站起身,拎了个一次性纸杯:“我这儿有好茶叶,老孟你尝尝。”
茶香入鼻,撩得老孟想晕。老孟细细地呷了一口,品得五脏六腑一派清爽。局长又问:“味道怎样?不错吧?”
“嗯,不错。”老孟有些沉醉,旋即回过味来,“茶是茶,电脑是电脑,别打岔!”
局长嘿嘿笑出声,说:“我说老孟啊,研究所财务独立,你又是研究所的头,配不配不都在你嘛!”
老孟一听就来火:“钱呢?研究所十来个业务尖子,挤两间办公室,平时连个采风考察的经费都没有。每年的工作总结,局里都要我们的成果给自己贴金,可光让毛驴拉磨,卸了套还不给草料吃,这合理吗?我们就要一台电脑,这要求不算过分吧?”
局长只是笑,一点也不恼:“不过分,一点也不过分。不过局里这么多二级机构,给谁不给谁呢?这个家不好当啊!你们这些独立单位,要想办法造血嘛,不能还是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对不对?”
老孟把茶杯敦在茶几上,呼一下站起来:“你让我们拿什么造血?再说,配备一台电脑是工作需要,哪像你们,每个科室都有电脑,装备精良,不干正事,没事瞎玩,看着都让人来气!”
局长这下不笑了,脸一下拉了尺把长,说:“老孟你说话可得负责任,机关管理这么大一个系统,不实现办公自动化怎么行?谁有空瞎玩?”
老孟看局长唬起了脸,就越发较起真来:“别的不说,老干部科的小袁科长,天天在网上打游戏,你整天猫在局长室里,能知道吗?”
局长给说得有点心虚,面部肌肉又松弛下来,说:“一旦查实,严肃批评!老孟,你是局里的老人,欢迎你多监督。下一步,全局要搞一次大活动,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
老孟顺水推舟:“好,太好了!马局,那就先把我们的电脑落实了吧?”
局长想了想,认真地说:“这样,你先打个报告,党组研究一下,按程序办事。”
老孟兴奋得涨红了脸,一阵风刮下了楼梯。
就在老孟把报告打上之后,老孟惊奇地发现那些科室的中层干部都不怎么理他了,要么绕个道避开,要么看见他就关门,实在躲不过去就不阴不阳地笑一下,尤其那个小袁,见了他干脆就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了。
好在老孟操心的是电脑,也没把周围的反应当回事。只是报告打了许久还是没动静。老孟催了一次又一次,要么是党组意见不一致,还需研究,要么是正在配合市里的工作,顾不上,缓缓再说……到了后来,局里“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文件一个挨一个,发动、宣传、学习、讨论、自查、自纠……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局里成了市里的典型,局长也风风光光地到处作报告,仕途上再上层楼是指日可待了……
这天,老孟突然听说了一个消息,局里又换电脑了,最新品牌。老孟二话没说跑到局长室,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马局,把你们换下的电脑,给我们一台吧。”
局长手一摊,说:“哎呀,你咋不早说呢?刚处理给了二手电脑商,每台300元。”
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老孟的形象特点。(5分)
2.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4分)
3.马局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作探究。(6分)
答案:
1.(5分)是一个研究音乐考古的专家;工作积极主动,尽心尽力;有正义感,敢于大胆批评;不谙官场;性格率真、较真。(1点1分)
2..(4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1分)。马局没有解决老孟的问题,进一步揭示了他的官僚作风(1分),在“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活动进行后,出现这样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2分),深化了文章主题,增强了讽刺的效果(2分)。
3.(6分)因为本文意在讽刺社会上的官僚作风,而有着严重官僚作风的马局正能凸显这一主题(2分)。面对老孟工作的正当要求,一味敷衍推诿;对上级号召的“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的活动,只做表面文章,空谈而不落到实处。(2分)
语文阅读答案 8
感 恩
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概念,“恩人”者,乃于已有大恩大德者。而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味。
那是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我在大堂的餐厅就餐时,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就餐的地方,这三个孩子却没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难以按捺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了过去。在这些孩子的应允下,我坐在了他们旁边。看到我这样一个肤色不同的外国人的到来,他们没有一丝扭捏,而是落落大方地和我谈了起来。这三个孩子中的一个约摸十二三岁、戴眼镜的'男孩是老大,女孩八九岁是老二,另外一个小男孩五六岁是老三。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和母亲是暂时住在这家酒店里的,因为他们正在搬家,新房还未安顿好。
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正在写感谢信。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满脸疑惑。这三个小孩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们回答道。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真是不可思议!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纸。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的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大恩大德,只知道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妈妈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忙,感谢兄弟姐妹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许多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像这些孩子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选自《读者》2003年第20期)
1.给下面字注音。
囿( ) 惴( )
2.文章没有动人曲折的情节,但却写得平中见奇。文章的“平”体现在 ,文章的“奇”体现在 。
3.文章中的“感恩”有两层意味,分别是(1) ,(2) 。
4.从孩子们的言行,可以看出这三个孩子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习惯?并请举例说明。
5.下面这个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改正过来。
他们对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许多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6.最后一段议论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
7.“记录下他们的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这两句话对改善人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yu zhuì
2、(平)写的都是一件简单的事,感谢信上写的也都是简单的语句 (奇)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3、(1)感谢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 (2)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
4、(1)做事专注(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 (2)能坚持不懈(每天都写) (3)对美好事物心存感激 (4)落落大方,见生人不扭捏
5、将“许多”移至“我们”前面
6、正反对比
7、略
语文阅读答案 9
月球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千米,虽然很大,但不及亚洲的面积大。
月球的轨道运动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公转周期27.32日。 表面的最低温度是-183摄氏度。
1.短文共( )自然段。
A.三
B.四
C.五
正确答案:B
2.判断对错。
月亮和太阳一样大。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3.判断对错。
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判断对错。
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语文阅读答案 10
妈妈买回来两个石榴。我发现石榴并不好看。一层粗糙的黄皮,土里土气的,在它的上面还有一个裂口,像咧着嘴在傻笑。我不明白这儿怎么会有这么一个裂口。妈妈告诉我,那是石榴开花的地方。
我打开石榴的黄皮,啊!里面全是水晶珠子似的非常美丽的籽儿。它们挤得紧紧的,长得满满的,真是好看极了。那一粒粒籽儿吃在嘴里,甜甜的,酸酸的,味道好极了!妹妹和我都说石榴好吃。
妈妈对我们说:“石榴不仅籽儿好吃,它的皮还有用呢!它是一种专门治拉肚子的中药。”
吃着石榴,想一想妈妈的话,我懂了,看事物可不能只看外表。
1.选择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A 】
糊涂
A.明白
B.好看
C.外表
D.美丽
E.粗糙
2.选择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E 】
光滑
A.明白
B.好看
C.外表
D.美丽
E.粗糙
3.下面哪一句是比喻句?【 B 】
A.它的上面还有一个裂口,像咧着嘴在傻笑。
B.里面全是水晶珠子似的非常美丽的籽儿。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 C 】
A.石榴很好吃。
B.石榴虽然不好看,可是很好吃。
C.看事物可不能只看外表,关键是内在。
D.石榴很有用。
5.说石榴有用是因为什么?
答:它是一种专门治拉肚子的`中药。
6.说石榴好看是因为什么?
答:里面全是水晶珠子似的非常美丽的籽儿。它们挤得紧紧的,长得满满的。
7.说石榴不好看是因为什么?
答:一层粗糙的黄皮,土里土气的,在它的上面还有一个裂口,像咧着嘴在傻笑。
语文阅读答案 11
精神
①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②即使再穷,也得有点志气。低三下四,即便讨得一点,也全受人轻慢。午餐幸运地吃到一点“嗟来之食”,晚餐再去乞求,可能就要吃“闭门羹”了。人们敬重的,永远是那些自强不息、知道别人的脸色和自己的血色,知道别人的语调和自己的格调的人。
③即使再难,也得有点骨气。否则,这一次被人抬起,下一次瘫倒之后,就可能连同情的目光也得不到。今天的`呻吟哀号,得到别人的抚慰,明天再呻吟哀号,就可能让人鄙夷和厌烦了。能够感动人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全力抵抗挫折,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奋力站起来的人。
④唉声叹气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乞求他人同情的可怜相。有时唤起的恰是一种冷漠:自己糟踏自己,别人又怎么抬举你?
⑤如果你想依靠别人让你保持站姿,别人就只好拴个绳子把你吊起来,但要知道,那种方式与让你上绞刑架的方式最接近;如果你想依靠别人使你往前走,别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前面牵着或从后面推着,但要知道,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把人不当人的味道。
⑥即使再累,也得有点毅力。把自己的耐力发挥到极限,咬住牙,沉住气,才能走过一段艰难的路。坚持,最能使生命美丽,最能使人感动。为了清闲而宁愿忍受屈辱的人,绝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清闲。
⑦人有精神,别人就不会以蔑视的目光注视你,就不会以一种飘忽的眼神对待你。即使你穿着一般,即使你干着粗重的体力活,即使你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⑧小人物也需要一种浩然之气。“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自己放弃了自己,自己对自己失望了,任何外来的关心,任何外来的照顾,都只是别人的一种态度,一种姿势,对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形象都无济于事。
⑨别人可以给你一点钱,可以给你几句安慰的话,但没法给你一种力量,没法给你一种精神。缺乏脊梁骨的人,谁也没法让他抬起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概括出“精神”所包含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②③⑥段从结构形式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从内容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4.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精神”的意思应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把人不当人的味道”中的“那”指代什么?
参考答案:
1.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2.志气骨气毅力(加上“浩然之气”也可以)
3.并列;递进(逐层深入)
4.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5.人的意识、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
6.从前面牵着功从后面推着。
语文阅读答案 12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刺刺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完了,影子都没了!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豸虎 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扁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吧,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春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土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到海,从海再看到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象,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
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4分)
答案: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段落的作用,首段描写的内容和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作用应该不会有错,只要套进文本,4分到手。
16.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6分)
答案: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中的“大鹏”形象。
解析:本题考关键句的理解。注意“大鹏”的象征意义和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定要用原文,分点答。
17.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结合现实,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
答案: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②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问不难,据第三段第3、4句话加以整合即可。第二问关键是要联系实际,谈“想飞”的积极意义,实际就是谈“理想”的激励作用。
语文阅读答案 13
读下面语段回答题9—13题:(14分)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9.揣摩文中红色的词,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10.文中“晚秋的景色”中的“晚秋”指的是什么?(2分)
11.作者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想说明什么观点?(4分)
12.为什么“世上有许多美人”“晚年”“愧悔”?(3分)
13.美怎样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3分)
参考答案:
9. 如果删去“有些”,那就等于说是“全部”,以偏概全。“尽管”与“却”相对应,说明推断的前提,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
10.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人的老年。
11. 说明形体美是难以永久保持的。
12. 在多数情况下,青年人不懂得追求德行美,所以到了老年会愧悔。
13. 美只有落在懂得德行美的人身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语文阅读答案 14
礼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话,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心.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的玫瑰,插在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
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Bl“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7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C]
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东西。
2.第①自然段交代了_____________。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
应归位于________处。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文中a,b,c三处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___________;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
2.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
3.C 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4.(1)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老人意 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为能给别人送礼物而高兴
(2)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
5.当你献出一份爱心时,你也可以拥有一份快乐和幸福。你帮了别人,或是成全了别人,会让他人感到高兴,自己也会因做了好事而高兴,你也同样得到一种甜蜜、一份芳香。
语文阅读答案 15
母亲的高凳
①渐长渐大的女儿已经能够自己动手吃饭了,椅子上放一张小矮凳,稳稳地坐在上面。我的母亲也辞别了她那张高高的凳子,爱上了椅子,搬来坐在我女儿的身边。母亲总是喜欢把她小孙女的碗优先盛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很多时候女儿吃不下,剩下来的饭菜就被母亲倒进自己的碗里,慢慢地吃,倒也其乐融融。
②母亲日益苍老,花白的头发,深深的皱纹,但她的爱似乎永远年轻,无声无息又铺天盖地。我常和母亲谈起我儿时的事情,谈的最多的就是吃饭,那时候母亲总是喜欢那张高凳,我则坐那张刚好够到桌子的矮凳。说到这些,母亲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微笑着而不作答。
③我七岁的时候死去了娘,十岁时母亲走进了我的家门,成了我的后妈。俗语说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失去娘的生活够困难的了,但乡亲们说,晚娘的心是六月的太阳毒透了,他们的眼睛似乎告诉我,更悲惨的生活还在后面。其实,即使乡亲们不说,书籍、电影中关于继母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在母亲走进我家门的一刹那,我就把敌意的目光送给了她。
④父亲在乡村小学做代课老师,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母亲来了以后又种了两亩地,生活渐渐好转,但依然会为吃穿的事儿发愁。一间茅草屋,两张破床,家里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传了几代的大方桌。每天,我们一家人就围在上面吃饭。青菜饭,萝卜饭是那时常见又有点奢侈的生活,父亲通常会问我些学习上的事情,而母亲的话不多,坐在一张高高的`大凳上,手中的碗也举得高高的,吃得有滋有味。我则被安排在一个矮凳上,刚好够着大方桌。我常常拨弄着碗中的饭粒而无从下咽,心中无比的委屈要是妈妈在世,那大高凳可是属于我的。可现在更气恼的我连她吃的什么都看不见!
⑤我终于寻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让母亲知道我也不是好欺负的机会。我找到了一把旧的小钢锯。趁母亲下地劳动的时候,我搬来那张原本属于我的高凳,选择一条腿,从内侧往外锯,直锯到剩下一层表皮。在外面看凳子完好无损,但我知道,稍微有些重量的人坐上去准会摔跟头。那天中午,母亲烧的是青菜饭,先端上的是我和父亲的饭碗,我坐好自己的位置,埋头吃饭,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却又希望发生些什么。母亲端着她的大碗,坐在大高凳上,手中的碗照样举得高高,依然吃得有声有色。我的计划落空了,她并没有从高凳上摔下来。
⑥我一边回答父亲的提问,一边偷偷把脚伸到母亲的高凳旁,希望把那条断腿给弄下来,偏偏够不着,未能如愿。天生不愚笨的我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趁拾筷子之际,脚用力一蹬,喀嚓一下,全神吃饭的母亲根本不会想到凳腿会断,哎哟一声被重重摔在地上。碗没碎,母亲摔下来的时候尽力保护着它,但碗里的青菜撒了一地,母亲的衣服、脖子里都沾上了,母亲的碗里全是枯黄的青菜,仅是菜叶上沾些米粒。平时被我认为是难以下咽的米粒,在那一时刻,在枯黄的菜叶上,却显得那么的生动,又是那么的珍贵!
⑦我终于明白,母亲坐得那么高,碗端得那么高,是害怕我看见她碗里枯黄的青菜,她把大米饭留给了我和父亲!也就在那天,就在母亲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就在父亲举起手来准备打我的时候,无比羞愧的我扑在了母亲的怀里,喊出了我的第一声、出自内心最深处的妈妈
1.文中所写的母亲是后妈,我对后妈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4分)
2.仔细揣摩品味下列句子,请按照句后括号中的要求解答问题。(4分)
①我常常拨弄着碗中的饭粒而无从下咽,心中无比的委屈(联系具体语境,揣摩拨弄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②平时被我认为是难以下咽的米粒,在那一时刻,在青青的菜叶上,却显得那么的生动,又是那么的珍贵!(赏析该句的妙处)(2分)
3.简要说说文章以母亲的高凳为题的好处。(6分)
4.文末,我喊出了我的第一声、出自内心最深处的妈妈,请说说这一声动情的呼喊里,包含了我的哪些复杂的感情? (6分)
参考答案
1.文章写在那个特殊的缺乏温饱的时代背景下,我从对后妈的揣测怀疑到恼怒愤恨再到愧疚感动的情感变化历程。
2.①拨弄这一动词,生动地写出我因碗中的饭粒少而无心吃饭,以及因为没有坐到高凳而对后妈产生的怨恨心理,为下文写我寻找机会,设计恶作剧做铺垫。
②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我前后对米粒截然不同的感觉的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无私母爱的感动之情。
3.母亲的高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对母亲态度的转变,爱的开始,都仅仅是因为那张极为普通却意义非凡的高凳;以母亲的高凳为题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母亲的高凳还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我由揣测怀疑到锯高凳揭开后妈碗里的谜底;母亲的高凳制造了悬念,表现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与内疚;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借母亲的高凳突出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母亲的高凳凝聚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与内疚之情。
4.这一声呼喊里,有我对母亲无端猜测并致使她摔倒的无比羞愧与自责之情;有我看到母亲碗里满是青菜的感动之情;有我对母亲发自肺腑疼爱我的理解与爱戴之情;有感受到母爱之后对父亲来打我向母亲求救时对母亲的信赖之情。
语文阅读答案 16
①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锲而不舍的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的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而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直抵高山之巅;一条大道,尽管平坦而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缘于态度。
②端正学习态度,可以使一个学子在学业上柳暗花明;调整工作态度,可以让一个劳动者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它可以使一个人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面前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背后淡定自如。
③人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而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心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义无反顾。他们的人生态度常常明朗、坚定、睿智、乐观,像洒向草地的阳光,像掠过江面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劲中透露着力量,充满无限活力。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倦怠,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一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一般枯败、沉郁,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④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⑤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色彩各异的花朵。这些花朵,在绚烂地绽放之后,最终为你结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⑥如果你在生活中活得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了,或许,你会因此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分哪几层来阐述中心论点的?(3分)
16.作者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17.仔细阅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其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
18.读完本文,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态度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5.正确的态度成就人生。(1分)两层:正确的态度使人生的目标更坚定;不同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2分)
16.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面前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背后淡定自如。(3分)
17.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用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和抱有消极态度的人对比,使论证更有力量,说理更加透彻;比喻则使论证更加生动。(3分)
18.答案不唯一,但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示例略。(3分)
语文阅读答案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虽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虽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起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 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2.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B.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C.常人对诗人的观察只限于日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D.人们购买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B.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势。
答案:
1.A
1.B
1.A 答案解析: 1.曲愈高,和愈寡在原文第三段,此段的意思是说诗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表现事物时看到了事物之间精微的差别,而常人只能够在粗浅的境界沟通。
1.诗人要不断创新只是诗人孤寂的原因,不是表现,因为创新不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1.在这一段中作者意思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十分重要,而对常人对事物的感知只停留在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的水平持不赞成态度。
语文阅读答案 18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 不 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2、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2、(1)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3、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4、.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
语文阅读答案 19
《光明的心曲》
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到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它们,像什么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林阴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呵,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阴深处。我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衫裙在晚风中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荫翳——呵,竟是一个盲姑娘!……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然无光的。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健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事。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地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我慢慢地走了,盲姑娘的歌声却久久地跟随着我,环绕着我:“在遥远的地方……”周围那一片悄然飘落的夜色,仿佛被她的歌声照亮了。我的眼前,只有丁东作响的清泉,只有新鲜灿烂的阳光,还有一对向光明的天空奋力扑腾的柔嫩的翅膀,还有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墙上的夕辉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1.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说说文题“光明的心曲”的含义:
2.这篇文章的`线索是“眼睛”还是“歌声”?为什么?
3.在作者的笔下,盲姑娘的形象美在哪里?
4.文中写母亲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试举例说明。
6.文中的景物描写都是 色调。试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7.你觉得这篇写盲姑娘文章好在哪?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光明的心曲》阅读参考答案:
1.指的是盲姑娘用歌声来表达她对光明与希望的热恋、向往和追求。(注意以从实与虚的角度进行揣摩)
2.是歌声,因为作者是在用歌声来表现小姑娘的心灵,表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从文题及全文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来)
3、盲姑娘的美,美在歌声,美在姿态,美在服饰,美在她心灵的向往,美在她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也要注意以从实与虚的角度进行揣摩)
4、写母亲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出母亲的爱是小姑娘“光明的心曲”的基础。 5、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是赞美的、祝颂的情感,如“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等语句就充分地表达出这种情感。(只要言之成理,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与此相近的答案)
6、文中的景物描写都用的是暖色调,都是写亮色,如“傍晚,最后一抹斜阳……”,“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等,这样写是为表现人物的心灵服务的。
7、提示:如流、洒、震颤、燃烧、弥漫等,又如文中的几个“闪”字、几个“飘”字。要结合语境品析。提示:可从层次、情感、虚实、修辞、字词运用、句子含义、段的表达作用等角度中任选其一进行评析。
语文阅读答案 20
①古今中外,人们的思想、文化、历史通过书籍代代传承,形成的书籍浩如烟海,这其中有很多是开卷有益的,但也有一些书不仅没有多少营养,甚至还有副作用。读得越多受害越深。因此,我们读书时,要择善而读。
②要多读经典。所谓经典,那是经过许多人验证、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精华的著作,其智慧光芒穿越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读经典,可以大大节省甄别时间,方便快捷地登堂入室,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对经典,我们可以静心拜读,日积月累,打开多彩人生的一扇扇窗户。
③要多读业务书籍,也就是干什么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选择工作需要的书籍。人的价值,体现在他的事业上。为此,阅读的`价值取向,也需要服务、服从于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比如说,你是一个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打好基础,读书的重点也就是围绕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来展开。你是一个工人,你的工作就是做好你所经手的每一个产品,时间最短、用料最少、质量最好,你的重点就应该着眼于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你是一个农民,你的工作是种好你的“一亩三分地”,合理施肥、科学用药、促进增产、提高品质,你学习的重点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技能……总之,我们应该利用好时间,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工作能力。
④要结合志趣来选择书籍。这不仅可以远离喧嚣,提高修养,让生活丰富多彩,同样也是事业和工作的有益补充。在工作之余,选几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或历史,或文学……一杯清茶,一把椅子,徜徉在书海中,既增长知识,又愉悦身心,岂不“乐”哉?选一本好书,其实也是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⑤当今已是信息时代,人们阅读的载体和方式正在悄然改变,日趋多元和多样,这的确给大众带来了快捷方便,但伴随而生的是,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时刻被无孔不入、五花八门的信息弄得眼花缭乱。更有甚者,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出版了一些没有多少实际内容的书,我们如果也去阅读,实在是浪费时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时代的垃圾信息和泡沫书籍偏偏很盛行,导致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快餐文化和浅阅读,长此以往,并不利于人们精神的成长。宋朝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熟读而精思”。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深阅读。深阅读是伴随思考的阅读,能训练人们分析、概括、判断和联想的能力,使人的各种素养在阅读中得到全面提升。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择善而读”这一中心?(3分)
2.细读选文第⑤段,简要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深阅读?(3分)
3.请结合选文和所列链接材料: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以作为选文第④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一: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从公学毕业后,他对法学、医学、力学、数学、光学、气象学、天文学都有研究的兴趣,阅读了大量书籍,接触到一些新思想,从而成为17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和哲学家。
链接材料二:现代著名学者林纾用8年时间“吃”《汉书》,又花8年时间“啃”《史记》,对韩愈的文章更是“品”了40年,他“吃书”时常把书铺在桌上,每天打开读一遍,读了有盖上,探求精蕴达数月,直至装入脑海才另换一篇。
参考答案:
1.从要多读经典(1分)、要多读业务书籍(1分)、要结合志趣来选择书籍(1分)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2.重视理由有三(言近即可):①被无孔不入、五花八门的信息弄得眼花缭乱(1分)。②阅读没有多少实际内容的书,浪费时间(1分)。③阅读快餐文化和浅阅读,不利于人们精神的成长(1分)。
3.第①则材料(1分)。材料笛卡尔根据兴趣阅读大量书籍,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与哲学家这一事实揭示的是“结合志趣来选择书籍”的主题(1分),与本段的论点相符,很好地论证了“结合志趣来选择书籍”的这一论点(1分)。
第②则材料与第④段不符,内容更接近于“深阅读”。
【语文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4-14
阅读理解及答案05-24
李广田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2-01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04-07
《抬头看云》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16
爹爹的鸽子的语文阅读理解答案06-21
蒲公英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2-21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的专项训练及答案06-29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