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里面的中心细想告诉着我们要舍生取义的道理,原文中还有很多的知识带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知识点梳理汇总,供各位同学学习。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汇总: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二、重点字词: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不单,不仅。
9、丧:丧失。
10、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2、蹴cù:用脚踢。
13、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8、与:同“欤”,语气词。
19、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原来,从前。
20、已:放弃,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
23、能:保持
24、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25、患:灾祸
三、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重点字词:①欲:想要,喜爱。②得兼:同时得到。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重点字词:①义:指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行为规范。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义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重点字词:①故:所以 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
③恶(wù):讨厌,不喜欢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重点字词: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可以不干呢?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重点字词:①是故:由此,因此。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重点字词:①非独:不仅 ②丧:丧失、失掉。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重点字词: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③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状、糊状食品。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①呼尔:轻蔑或者粗暴的吆喝。尔:语气词。 ②蹴(cù):用脚践踏。
③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重点字词:①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一种量器。 ②辩:通“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重点字词:①为(wèi):介词,为了。 ②奉:侍奉。
③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
④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⑤与(yú):通“欤”,语气词。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点字词:①乡(xiàng):通“向”,从前。 ②已:停止,放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重点字词:①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所固有的羞耻廉耻之心。
四、结构及内容分析:(为了方便讲解,我们按照句号来讲,全文共14句)
(一)整体感知:
文章运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述乐面对“生”与“义”的不同取舍,点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接着通过生与死的对比,强调乐义的重要性,然后又论述乐为利而舍义的忍,见利忘义,失去乐本心,深化了中心。(二)内容结构:
全文共两节,两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节):提出中心论点并用道理论据来进行分析论证。
这一节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2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
1句:用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即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2句:由上一句的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3~7句):对论点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对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孟子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1方面(3句):这是作者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这一句里作者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第2方面(4~5句):这是作者从反面申述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作者认为若心中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心中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为了保全生命,为了躲避死亡祸患,又有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的呢?言外之意为: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第3方面(6~7句):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这2句论证说:有人不去做(第2方面论证的反面行为)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
第三层(8句):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本来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并非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这种重义之心不单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第(二)部分(2句):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
这一节也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层(9~10句):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就连“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是对“义”的坚持。
第二层:(11~13句):又举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
优厚俸禄是指“华丽的住宅、大小老婆的侍奉、熟识穷朋友的感激,然而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先前宁肯死也不接受决定生死的“一箪食”、“一豆羹”,而现在却不顾廉耻地接受了所谓的“万钟”,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而无论哪个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是从正反两方面再次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第三层(14句):归纳本节,照应开头。本心是指“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是“义”,是“善”的本性。
(三)疑难探究:
《鱼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本文的论点是舍生取义。稳重举鱼、熊掌面前取舍,行人,乞丐在生与义面前取舍,贪图享受者舍义取生等都是围绕这一观点论证的。在鱼和熊掌面前,舍鱼记即取生;而熊掌即取义,用比喻来论证观点。
得出论点以后,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不苟且偷生,位取义而死,从正面论述。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义而苟且偷生,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发人深省。贤者舍生取义,发于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接着作者列举了行人,乞丐在一箪食,一豆羹与生死面前的取舍,舍生而取义,用普通人。乞丐论证了观点,然后作者又列举贪图享受者在万钟、妻妾面前舍义的表现,从反面论证舍生取义之人的羞恶无耻。
总之,作者从自身舍生取义议论开来,列举社会上种种人面对生与义的抉择,表明了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舍生取义。
五、中心思想:
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同时也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六、写作特点:
1.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
2.排比的使用(13句)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之意。
3.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说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4.大量对比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二)
七、知识点归类:
(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辩:“辨”,辨别
3.得:“德”,感激
4.与:“欤”,吗
5.乡:“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钟、是(是亦不可以已乎)、发(发于畎亩之间)、举、征、发(发于声)、喻
(三)一词多义:
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接受)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 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 ①修饰: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笑而应曰
杂然而前陈者
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 故不为苟得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原因)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
得之则生(就)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代词,这)
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词,这种做法)
而: 呼尔而与之(表顺承,不翻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然而)
发: 舜发于畎亩之间(发迹,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出)
士: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四)词类活用:
蹴尔而与之(蹴:动词作名词,用脚踢,表示不尊重)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次用作动词,犯错误)
行拂乱其所为(行:名次用作状语,用行动)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五)文言句式:
鱼我所欲也(判断句)
舜发于畎亩之间 状语后置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倒装
八、课后练习题提示: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
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九、中考体验:
阅读一
2008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
3.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阅读二
2008山东青岛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阅读三
2008益阳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5题。(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 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答案:1. D 2. C 3. B 4.(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04-23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11-15
鱼我所欲也03-21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04-10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汇总12-15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类04-10
鱼我所欲也朗诵04-18
鱼我所欲也的原文04-20
鱼我所欲也出处?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