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故事

2024-06-03 徐志摩

  徐志摩是近代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推动近代文学的发展,而他的故事也引发人们强烈的好奇心。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的故事,欢迎阅读!

  徐志摩的故事 篇1

  当前世风日下,人们道德败坏。犹以淫欲为甚。且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以为荣。“笑贫不笑娼”,邪淫昌行。我辈当恪守道德,为世风清明而努力!谨引述几则事例,与世人共鉴:

  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徐志摩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又非常高兴有了孙子。所以父母在经济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婚后,徐志摩出国留学。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然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里,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我要离婚!”。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做饭伺候丈夫。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张说:“打胎很危险啊,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却冷漠地说:“做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更有甚者,几天之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杀,但是后来想起了《孝经》上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她重新思考人生。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劝她千万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愿收养。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后来徐志摩又来逼她离婚。他们在一个朋友家里见面,张幼仪说:“你要离婚,等禀告父母批准才办。”徐志摩用狠硬的态度说“不行!我没时间等!你一定要现在签字!” 张幼仪见他如此无情,对第二个儿子的出生也毫不理会,知道无法挽回,被迫签字离婚。

  因为徐志摩的喜新厌旧和见异思迁,1922年,一个美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裂了。 徐志摩离婚后,心花怒放,马上去找林徽音。可是林徽音却悄然回国了,不久与他人正式结婚了。徐志摩的追求变成了泡沫。有人评述,时值芳年的林徽音为什么没有嫁给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呢?因为林徽音凭直观的感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不足以信赖。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是一个漂亮的才女,爱好艺术,擅长诗、书、琴、画。不久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陆小曼留恋北京,没有与丈夫同去。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徐志摩开始追求陆小曼了。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对这两位才子才女原本是有很多赞誉的,但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交往已超越了礼度的范围,徐志摩是在迷恋一个有丈夫的女子,所以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就多起来了。本来这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但是色迷心窍,徐志摩没有回头,最后的结局就是陆小曼离婚了,另一个家庭破裂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这件事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新闻。陆小曼的.父母不高兴,徐志摩的父母更生气,他们中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给,并且根本不见这个新媳妇。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德有伤,贻亲羞”。老师梁启超在他与陆小曼结婚时,训斥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住在上海,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压力,经济拮据。陆小曼生活散漫奢侈,不做事情,家中顾佣人。公公婆婆坚持不见她,她的自尊心受压抑,生了病,而徐志摩呢,要东奔西跑去兼课赚钱,来往于上海北京之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上课,希望陆小曼从上海搬到北京来。可是陆小曼迷恋上海的生活,不肯去,喜欢打牌、跳舞、看戏特别是吃上鸦片膏和戏子们打的火热。徐志摩对此非常不满,夫妻经常吵架。1931年11月,徐志摩听说他过去追求过的林徽音将于19日在北京举行演讲会。他兴奋地搭机赶往北京去捧场,结果这次飞机失事,这位才子结束了五年的新婚生活,死时才35岁。

  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糟粕部分,随着自己的感觉走,不顾道德。虽然他做到了“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但是他并没有幸福。后人著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作者张邦梅)曾评论:“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抛诸脑后,对待共同生活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也没有;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竟然与友人之妻陆小曼谈恋爱,一手摧毁自己的家庭,又造成另一个家庭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

  徐志摩的故事 篇2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徐志摩和好几个女人有婚恋关系,爱他的女人还有好几个,可以说,不管他对她们怎么样,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恨他的。看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人们恐怕最同情张幼仪了。多好的一个女人,徐志摩怎么就和人家离了婚呢!错了,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一个他辜负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徐志摩的故事 篇3

  1926年1月,为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陈毅写了一篇《纪念列宁》寄给徐志摩,“为的使列宁纪念能在善于反宣传的《晨报》上吐露一点消息”,结果却引起编辑徐志摩的反感。徐志摩回应了一篇《谈革命》,说列宁是“一个造警句编口号的圣手”,又说陈毅是“弄弄火,捣些小乱子”,是“盲从一种根据不完全靠得住的学理,在幻想中假设一个革命的背景”。

  对徐志摩的文章,陈毅称其“词旨渊懿,极尽讽刺挑拨之能事”。于是,他又写了一篇《答徐志摩先生》发表在《京报副刊》。文章中,陈毅认为徐志摩已经不是单纯的“诗人”或“诗哲”了,而是“完全研究系化了”,这只要从他“推论孙文先生是俄国籍人,我们便可领教诗人笔下的锋芒与阴隐”。最后,陈毅还说:“徐先生不要责备共产党人铁的心,铁的手,你且看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宝刀,与学士文人们的刻薄的刀笔罢。”“像徐先生这样的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真值得我来教训一番了!”

  彼时,陈毅以“我认识我自己,我更认识我的国家、我的世界”来“教训”已经成为“研究系”吹鼓手、“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先生们”的徐志摩,同时也捎带批评了“研究系”大腕梁启超等,认为他们“得了研究系的睁眼不顾事实一派家传,否认由经验而得来的革命教训”,这“经验”就是由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事实,所谓“全世界人类中以工农为最多最受压迫,尤其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工农更堕在十八层地狱的.最底一层。试问工农问题不解决,所谓问题能够解决么?”“我们再问,翻开一部人类的历史,所有的革命运动,谁不是仗着贫苦的工农为主力军?列宁知道这个,运用他独特的天才,根据马克思主义,创为工人与农人联合的革命,以决然断然的态度去求实现——果然奴隶们翻了身。”

  陈毅还现身说法,讲述了一段自己的认识过程,也是他心路历程的剖析,这难能可贵。他说:“我从农村跳入当铺里当学徒,由当铺出来进学校,小学、中学、专门工业学校,而后到欧洲成为一个产业工人,勉强又在洋学校里见识了一下。回国仍然受债主、土豪、劣绅、军阀、洋奴等人物压迫。一个人当然可以沉默了事,或者抱着女人老于山林。但是为了一般民众,就完全不能沉默,尤其要完成革命工作,自己就不能不起来奋斗。尽管有了这样的决心,中间还经过几次周折。第一是在与军阀周旋的时候,第二是沉湎于文学生活的时候。前者当然是积极堕落,后者何尝不是消极堕落,想以眼泪或笔墨不取悦权贵,至多替弱者表同情罢了。幸而我觉悟了,知道一个人不能完成社会的改造,决不能完成自己。要完成自己只有从抛弃个人主义做起。所以这时我才将一切抛弃,营我的党的生活。”

  多年后,徐志摩早已化成青烟,陈毅则成为上海市的市长。此时,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生活在上海。徐志摩罹难之后,陆小曼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只能不时卖画聊作生活补贴。上海解放之后,在著名画家钱瘦铁等举办的一次画展上,陆小曼也展出了她的画作。然而,她没想到,这几张画竟改变了自己后来的生活境遇。原来,画展当天,陈毅也来到了现场,来到了陆小曼的画作展示区。他凝视着陆小曼的画,觉得十分清新。这时,有人告诉陈毅,陆小曼就是徐志摩的夫人,陈毅马上说:“我曾有幸听过徐志摩先生的讲课,我是他的学生,陆小曼应是我的师母了。”当陈毅得知陆小曼生活艰难的情况后,感慨不已。后来在陈毅的关心下,陆小曼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一名画师,从而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也就此摆脱了生活的困难。

  徐志摩的故事 篇4

  坊间传闻赛珍珠徐志摩曾经有一段暧昧关系。两人的相识还跟泰戈尔有关系。1924年,泰戈尔接受孙中山的邀请来到中国。徐志摩不仅精通英文法文,也非常尊敬泰戈尔。因此,徐志摩充当泰戈尔中国之旅的翻译,同时照顾他的起居。

  泰戈尔到达南京后前往东南大学演讲。徐志摩的翻译让大家赞叹不已。而赛珍珠也早就来到了现场,此次她是专门为徐志摩而来。赛珍珠早就通过徐志摩的诗集了解他。在晚上的欢迎宴会上,赛珍珠主动到徐志摩的跟前,与他交谈。有人向徐志摩介绍赛珍珠。在徐志摩的眼中,赛珍珠身材高大,虽然说不上漂亮,但具备一种神秘的魅力。徐志摩在与赛珍珠的谈话中知道她在两年前因为想要补贴家用才开始写作,他衷心地劝诫只有热爱写作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当时二十八岁的'徐志摩比赛珍珠小了三岁,却已经出版诗集,翻译外国诗歌,这大大鼓励了赛珍珠。

  赛珍珠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老实木讷,与她的性情并不匹配。而两人在婚后更生下了一个残障女儿,这让赛珍珠经受了巨大的压力。与徐志摩的交谈让赛珍珠的痛苦得到缓解。赛珍珠的父母笃信宗教,尽管她已经动心,但不敢抛弃家庭。不久,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街知巷闻,赛珍珠只好将自己的女儿心思藏匿了起来。赛珍珠着手翻译水浒传时还曾经给徐志摩写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赛珍珠和徐志摩之间保持着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

  徐志摩的故事 篇5

  陆小曼与胡适暧昧

  胡适与徐志摩是很好的朋友,据说徐志摩会把他的日记拿给胡适看,然后胡适在上面做批注。徐志摩也很了解胡适,他说,凡是胡适文章中有按语的地方都要好好考究,因为这些按语往往都是导引你往错误方向理解的,所以胡适说“知我者志摩”。

  后来徐志摩到欧洲去,还托胡适照顾陆小曼,曾经想让胡适带着陆小曼到欧洲去找他,没想到胡适和陆小曼之间也擦出了一些火花,欧洲没去,倒是留下了几封陆小曼写给胡适的情书,用英文写的。

  那时的“感情形势”是,陆小曼还是王赓的太太,却与徐志摩大谈恋爱,胡适又插一只脚进来。

  被胡适誉为“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1925年6月14日在日记中写道:“立三约往开明观剧,见须生孟小冬,其拉胡琴人为盖叫天之拉胡琴者,叫座力颇佳。胡适之、卢小妹在楼上作软语,卢即新月社演《春香闹学》扮春香者,唱极佳。”卢小妹即陆小曼。值得注意的是“软语”二字,胡陆“软语”,师生关系的胡陆,“软”什么“语”?而陆小曼对于胡适这位老师,当然知他有妻,更知他和另一情人曹诚英的关系,但仍和他过从极密,写信给他,说什么“别太认真,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吧”。两人关系之暧昧,昭然若揭。

  当年有传言,说最初是胡适看上陆小曼,无法跟太太离婚(胡适很惧内),小曼才转而许身志摩的。待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风流事传遍九城,而胡适又参与其事,尽力撮合,胡太太怒不可遏,一天到晚骂胡适。

  有一天叶公超等人在胡家,胡太太又当着这些人的面骂胡适,骂新月的这些人:“你们都会写文章,我不会写文章,有一天我要把你们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写出来,你们都是两个面目的人。”刚说到这儿,胡适从楼上走下来,对太太说:“你又在乱说了。”胡太太说:“有人听我乱说我就说。你还不是一天到晚乱说。大家看胡适之怎么样,我是看你一文不值……”(叶公超《新月怀旧》)若仅仅是为徐陆的结合帮忙,胡太太再颟顸,也不至于这样骂胡适,总是此中有悖于常理的地方,才让胡太太这样大动肝火。

  这场“四角纠纷”没有爆发胡适那一桩,极有可能是胡适掩饰得好。

  陆小曼在胡适的生命中,是其中一颗星星而已。胡适曾赞赏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所指的正是她的精彩。有文献记载:“北京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欢。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而她的举措得体,发言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

  据现存的史料,胡适是太阳,当有三个月亮,一为发妻江冬秀,二为美国女子韦莲司,三为曹诚英。学者江勇振著《星星、月亮、太阳》考证说,除了“三个月亮”之外,还有不少的星星伴在胡适的生命之中。只是,胡适善于严守和隐藏他的隐私,可是,他的月亮、星星所留下的文字和信件却逐渐出土,成为史学家所据,将这位一向“感情贫瘠”、“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的.胡适变成了一位情圣!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里收有陆小曼给胡适的六封信,均为徐志摩去世(1931)后所写。且看这样的句子:

  “我们虽然近两年来意见有些相左,可是你我之情岂能因细小的误会而有两样吗?你知道我的朋友也很少,知己更不必说,我生活上若不得安逸,我又何能静心地工作呢?这是最要紧的事。你岂能不管我?我怕你心肠不能如此之忍吧!”“我同你两年来未曾有机会谈话,我这两年的环境可说坏到极点,不知者还许说我的不是,我当初本想让你永久地不明了,我还有时恨你虽爱我而不能原谅我的苦衷,与外人一样的来责罚我,可是我现在不能再让你误会我下去了,等你来了可否让我细细地表一表?因为我以后在最寂寞的岁月愿有一二人,能稍微给我些精神上的安慰。”

  徐志摩的故事 篇6

  徐志摩的爱情,最先提到的就是张幼仪了,虽说他们在徐志摩中学毕业之后就结婚了,那时的张幼仪才15岁,他们在结婚之前素未谋面,可以说得上是靠人介绍而结婚的,当时大多都是听命于父母,而他们的结婚时两家人都是十分满意的,因为两个人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也可谓是门当户对。

  张幼仪18岁时给徐志摩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没过多久徐志摩就留学在外,张幼仪也就随着爱人到了英国,去那边陪伴着他。但是好景不长,徐志摩遇见了他的第二段爱情,也就是林徽因,他们一见倾心,想要尽快的结婚,组成一个家庭,于是徐志摩向怀孕两个月的张幼仪提出了离婚,于是,他们的婚姻也因此走到了尽头。当徐志摩转身回来找林徽因的时候,林徽因也回了中国,也就不了了之了。就在他心灰意冷感到孤寂的时候,他遇到了他的最后一段爱情。他最后遇到了陆小曼,没有过多久他们便结婚了,可谓好景不长,陆小曼用钱十分的阔绰,挥霍无度,不仅在家里面与徐志摩大吵大闹不知悔改,还在外面与别人整天厮混在一起不务正业,徐志摩只好在外努力工作补贴家里的'用钱,直到徐志摩因一场意外逝世,陆小曼才顿然醒悟,改过自新,这便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波折,直到他飞机失事而死,他的爱情都是不圆满的。

  徐志摩的故事 篇7

  徐志摩出生在商业家庭,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出国游历。在英国他遇见了对他一生都影响巨大的康桥。徐志摩有很多关于康桥的诗,包括《再别康桥》、《康桥再会吧》,还有《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本书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也反应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和他的家庭、婚姻和游学经历有关。他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商人,在他年少的时候就安排了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所以说他们的婚姻是包办的。在国内徐志摩受到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虽然他内心有所想法但是没有付诸实施,但是在他到达英国之后,西方开放的教育让他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抛却最开始的包办婚姻。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林徽因,成就了他对爱情的幻想,林徽因是不知道徐志摩结婚的,所以接受了他,康桥就这样成就了他的爱情。

  从传统的教育到西方新式的教学让徐志摩一直躲藏在心中的浪漫因子开始释放,是康桥让徐志摩睁开了自己的双眼来看这个美好的世界,是康桥拨动了他的求知欲望,也是康桥告诉他你应该有自己的意识,不应该固步自封,这样的康桥怎么能让徐志摩不为之动容?康桥是徐志摩的新生地,无论是爱情,还是世界观。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并且对他影响巨大。

  徐志摩的故事 篇8

  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同时又是徐志摩的父亲、徐氏家族大家长徐申如疼爱的儿媳兼养女。古往今来,婚姻状况差得过张幼仪的女子恐怕也没几个。

  梁实秋曾描写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但是,随和潇洒的诗人对待自己不爱的结发妻子,冷漠残酷极了。

  嫁给一个满身恶习、拳脚相加的无赖,算不算坏婚姻?充其量是遇人不淑吧,坏在明处的人伤得了皮肉伤不了心。

  但他不同,对别人是谦谦君子,唯独对她,那种冷酷到骨子里的残忍不仅让人心碎,更是对自身价值的极度怀疑与全盘否定:自己果真如此不堪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吗?自己没有别的出路吗?

  1)小脚与西服不搭调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早晨,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张幼仪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鄙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1917年,经过张君劢、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1000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这个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恩师梁启超的建议下,他于1918年8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

  从结婚到出国留学,他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却只有4个月左右。用张幼仪的话说,“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9月,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于同年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的徐志摩,随后却陷入对16岁少女林徽因如痴如醉的追求中。

  1921年春天,张幼仪来看徐志摩。当她乘着船满怀希望地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从人群中认出穿着黑色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白丝巾的徐志摩。“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张幼仪的心立刻凉了一大截。

  张幼仪初到欧洲,和徐志摩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徐志摩由于荒废学业和兴趣转移,在英国朋友狄更生的帮助下,从伦敦大学转到康桥(近建桥)大学,夫妻二人因此搬到离大学6英里的小镇沙士顿。

  张幼仪本以为自己出国后可以重拾因结婚生子而中断的学业,没想到却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准备一日三餐。挥霍无度的徐志摩,只从徐申如寄来的支票中拿出很少一部分,交给她维持家用。

  1921年9月的一天早晨,徐志摩告诉张幼仪,他的一位女朋友当天来访。张幼仪误以为是徐志摩喜欢上的人,事实上那个女孩是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毕业、即将回国的27岁的袁昌英。

  在张幼仪的记忆里,袁昌英头发剪得短短的,擦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在穿着丝袜的两条腿下,竟是一双穿着绣花鞋的小脚。徐志摩把袁昌英送走后,张幼仪评价说:“呃,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身子一转,失态地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一周后,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留下怀孕的妻子独守空房。两人的婚姻生活至此走到尽头,张幼仪觉得自己像是一把被遗弃的“秋天的扇子”。

  看着他避之唯恐不及地逃离,你会以为她是多么不堪的女子,可是,恰恰相反,在这段婚姻中,他才是真正高攀的那个。

  她家世显赫,兄弟姐妹十二人。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在夫家获得足够的地位与重视,她的娘家人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是她神通广大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送到海宁硖石。

  至于他,不过是硖石首富徐申如的儿子,想拜梁启超为师,还要通过显贵的大舅子牵线搭桥。

  可惜,所有的努力都无法让他爱她,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

  一天早晨,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说是带来徐志摩的口信。黄子美问道:“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黄子美离开后,张幼仪向正在巴黎访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张君劢在回信中劈头第一句却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然后告诉妹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张幼仪到法国后,被学业繁忙的张君劢安排到乡下朋友家里。那一段时间,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怀孕8个月的时候,张幼仪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1922年2月24日,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

  在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期间,张幼仪给徐家二老写信,告知自己已怀孕并想读书,徐申如从此按月给她300块大洋。在德国,张幼仪用这笔钱支付学费连同生活费。她雇了一名40多岁的维也纳女子当保姆,并在保姆的帮助下,申请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就在张幼仪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同时,徐志摩于1922年8月追随不辞而别的林长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国。11月8日,他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1925年3月19日,3岁生日刚过完不到1个月,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而此时的徐志摩,却因和有夫之妇陆小曼的爱恋而闹得满城皆知,为躲避舆论,奔赴欧洲。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说:“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

  徐志摩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掉下眼泪。3月26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徐志摩的故事 篇9

  话说陆小曼、徐志摩,二人一见钟情,双双神魂颠倒,坠入爱河不能自拔,了却各自姻缘,告别无声等待,在众人反对声中喜结连理,民国上将军王占元闻之,特致电徐志摩,言陶山毓秀,卫水钟灵的冀南馆陶有人间天河,天河上架着一座鹊桥,情绵绵,意幽幽,惟愿相守到白头;天河东南有康庄,宽阔的康庄大道写满神话,那里有一座桥,叫康桥。康桥架在卫水上,山青青,雨蒙蒙,只盼一梦醉千秋!更何况花园连连,四季飘香;桃园仙境,柳绿花红。何不到这诗情画意的馆陶来举行婚礼,以成千古佳话。

  徐志摩闻之欣喜万分,一路欢喜,来到馆陶。王将军布置好精美的婚房,准备好精美的礼物,笑迎这对千古少有的才子佳人!他们把吉日良辰选择在农历八月初八。

  早上八点八分,八十八辆军车组成的`迎亲车队准时到达陆小曼居住的天河旁。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新郎徐志摩翩翩下车,在万众瞩目中来到陆小曼的门前。

  “官人,请献上结婚礼物!”伴娘嬉闹着,不让新郎进屋。

  送什么,山珍海味,太俗;玉石翡翠,太轻。徐志摩随口说道:

  “春风吹送,送柔情,柔情长留一世梦,一世柔情送佳人,烟雨红尘载不动,掬一弯月送给你,孤单的夜里编织有爱的梦;掬一弯月送给你,繁忙的白天描绘心的花瓣;掬一弯新月送给你,让它挽住你的容颜;掬一弯新月送给你,让它化作你的衣衫;掬一弯新月送给你,让它打亮你的双眼,你的明眸,是我的顾盼;掬一弯新月送给你,让它滋润你的心田,你的芬芳,是我的蓝天!若问新月在哪里,新月在心中,我以心相送!”

  意美情深,余音绕梁!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鼓掌欢呼,大赞其才,迎亲车队过天桥,出天河,绕桃园,穿花园,驶向康庄大道,一路上虫飞鸟鸣,杨柳风吹,花自飘香,人成双对。车队缓缓地行驶到康桥,伴娘再次拦住婚车,逼着徐志摩再次作诗。说徐志摩在国外写了《再别康桥》,如今在国内康桥上,值此普天同庆之际,请写一首《再来康桥》。时间五分钟,写不好掉头就走!不准结婚。倒计时随即开始。

  徐志摩的故事 篇10

  陆小曼,1903年农历9月19日出生在上海南市孔家弄,比张幼仪小3岁,比林徽因大1岁。是一个肌肤白皙、眉清目秀、机灵聪明的女孩。小曼的母亲曾生育9个孩子,不幸先后都在幼年和青年时死去,只剩下排行第五的小曼。小曼是陆家惟一的孩子,体弱多病,从小娇生惯养。比起一般女孩更骄慢、任性。小曼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是大城市的姑娘。幼时在上海的幼稚园度过,因为机灵漂亮,非常招人喜欢。6岁那年随母亲从上海到北京,与父亲一起生活,得到父母双亲的宠爱,是父母的心头肉,命根子。

  陆小曼出生于既富又贵的家庭,她的家庭虽然比不了林徽因那样的显赫,父亲和公公都曾出任过北洋政府的部长,是真正的社会名流。但陆小曼的父亲曾任财政部司长和赋税司长多年,还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虽然社会地位不及林徽因的父亲和公公,但比经济实力却有过之无不及。陆定是真正的实力派,而梁启超与林宗孟却只不过是文人、秀才。由于陆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来往都是军政界的要员,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结交的都是国家级的大人物。小曼从小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交往的也都是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

  陆定虽然是官僚加金融家,但他并不是一个庸碌之辈,他是经济领域的一个知识型的官僚。他不仅是晚清举人,而且还是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高才生,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与曹汝霖、袁观澜、穆湘瑶等民国名流是同班同学。陆小曼的许多同学和小姐妹都是当时社会名流的千金,她们有一个小圈子,经常在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因此陆小曼是一个深感家庭优越感的女子。小曼的父亲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也是有一定政治抱负,活跃于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中的活跃分子。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下令逮捕很多同盟会员,陆定就是其中之一。不久袁世凯杀害了其中的13名同盟会会员,陆定由于曹汝霖、张一鏖等人的营救,才免遭杀害,不久获释,因此他有许多政界同仁。陆小曼就出身于这样有钱、有势、有社会地位的家庭,是一个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历来骄慢、任性、我行我素、自我中心、感觉良好。

  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对小曼却十分严厉,完全按照上流社会要求于淑女的标准教育小曼。既要她严守礼教,又让她学习上流社会一个女子具备的一切礼仪和知识。小曼从小的教育和后来的发展都是朝着做贵妇和名媛的标准按部就班进行的。而不像林徽因那样,被教育要做一个改造社会的职业女性。她们俩最初教育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她们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女性。前者是消极、享乐、玩世不恭。后者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职业者,是女界的推动者,具有独立的人格。虽然小曼在行为上比林徽因更激进,更果敢,但那只限于爱情。她不关心社会,更关注自己。

  16岁的小曼在圣心学堂成绩优异,招人喜欢,活泼快乐,如鱼得水。她精通英文、法文。英文论文、英文书信、法文书写熟极能流。她还能弹纲琴,长于画油画。一个外国人看了她的油画习作后,非常喜欢,以200法郎的高价买走。在圣心学堂,她是非常出色精彩的学生。她既有上海女孩儿的聪明机灵,又有北京女孩儿的端庄娴静,是学堂最受欢迎的女学生,一个未来的名媛。那些外国人非常喜欢她,称她为“东方美人”。

  小曼的英文、法文十分流利,好像英文、法文更适合她的表达,懂得一两门外语是当时名媛的资本。小曼会钢琴,善绘画,还能写漂亮的蝇头小楷,具备名媛淑女的艺术修养。小曼能朗诵,会演戏,走到那里都引人注目。小曼更美丽动人、活泼可爱、温柔娇憨。这样的女孩儿就是圣心学堂中国女孩儿中最出色的女孩,一个完全合格的未来名媛。因此当外交部长顾维钧,要求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法文又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参加外交部接待外国时节的工作时,小曼成了学校的'首选人物。她是当之无愧的,机会是给那些有资格的人准备的。对于塑造一个淑女,外经部的接待工作也许是锻炼小曼的好机会,要想让小曼嫁给最有前途的一流男人,要想让小曼成为真正的名媛淑女,不能不经过这种锻炼,这是天赐良机。陆定夫妇看到了这种机遇,敏捷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带有荣誉性质的工作,让女儿参与外交部的工作。

  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塑造和改变了小曼,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女中学生,也不再是传统的大家闺秀,她成了一个时时处处有意识表现自我的名媛淑女。她不再安于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她喜欢上了社交场合被人追捧、簇拥、高高在上的感觉,社交生活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的家庭生活一旦与她的社交生活发生冲突,她就要起而捍卫她的社交生活。因为她是名媛,社交场合之于她,就像水之于鱼,鱼离不开水,名媛离不开社交界,这是她给自己的定位,这是她对自己价值的肯定。名媛,一个即使没有成就,也可以感觉良好的女人头上的光环。

  小曼一生中所做的事情,最成功的,或许要算这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对于这项外交工作她十分胜任,完成的相当出色。她的顶头上司顾维钧部长也看到她出色精彩的一面。有一次,他当着小曼父亲陆定的面对一个朋友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陆定听后即尴尬,又得意。假如小曼以后不是嫁人,而是做一名专职的外交人员,或许她会和章含之一样出色。如果她成为一名外交官夫人,也是极好的选择。因为她喜欢社交生活,当工作和生活方向一致时,就不会有以后与两任丈夫的矛盾。如果那样,说不定她的人生要成功得多,她的生活也会幸福得多。

  名媛淑女也爱国,喜欢国家富强,官场清廉。因此在翻译工作中她屡屡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感,表现出自己机智幽默和风趣自然的一面。也许因为她是一个女学生,仅仅17岁,还是一个孩子,她说什么话别人都不在意。有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仪仗队时,看到仪仗队的动作很不整齐,对于一个将军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因此他奚落道: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小曼虽然看在眼中,但却机智地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她的回答既挽回了中国人的面子,也让将军愉快之余对中国人有了好感。这样令人赞叹的表现,只有小曼这样聪明、伶俐、大胆的女孩可以做到。有这样令人满意的经历,小曼当然对自己十分自信。

  外交部的工作,小曼不仅要陪同使节检阅仪仗队,还要陪同外宾观看属于国粹的文艺表演。可外国人往往不太喜欢我们的节目,而我们的节目有时也不够精彩,有些外宾就会毫不客气地说:这么糟糕的东西,怎么可以搬上舞台!小曼虽然也知道节目水准不高,不能让外宾满意,但她还是要回敬几句,杀杀外国人的威风。她说: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有特色的节目,只是你们看不懂而已。外国人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耸耸肩了事。他们见识了这个小女孩儿的厉害,不仅没有对她反感,反而对她多了几分尊敬,以后的关系倒融洽了许多。

  她的许多看似稚气,实则聪明的举动和言语,既是小曼机智天性的表现,也是她独具个性的特质。有一次在节日的宴会上,人很多,大概是联谊会一类的活动,不仅有外宾和上流社会的许多重要人物,还有他们的孩子们。孩子们兴冲冲地拿着气球玩,可是有些骄蛮的外国人,为了取乐,用烟头把中国儿童的气球点爆,然后捧腹大笑。小曼看了气愤不过,也仿效外国人的做法,把外国儿童的气球点爆。外国人看得目瞪口呆,而中国人却不免有几分担心和恐惧,小曼像无事人一样继续玩她的,这就是她的个性,这就是名媛的气势,名媛是有个性、尊严的,她们是骄傲的,名媛不是奴隶,绝不忍气吞声。

  对于活泼、好动、不甘寂寞的小曼来说,外交翻译工作既有挑战性,也有娱乐性。在一些豪华、热闹的场合,与一些精彩、文质彬彬的人共舞,是年轻的小曼热衷的事情。"北京的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快,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而她的举措得体,发言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

  天生具有艺术气质的小曼,有一副柔曼多姿的身材,听着美妙的音乐,摇动着轻盈的身体,一晚上转下来,确实有几分忘我,有几分陶醉。小曼在肢体的流动里感到飞扬的喜悦。也许喜欢于肢体的流动里感到喜悦的人,也喜欢飞扬的人生。小曼就是喜欢这样飞扬的人生,这是她一生的追求,"撒手",是多么的过瘾。名媛蔑视平淡,要的就是精彩。

  徐志摩的故事 篇11

  让我们先看一则1931年11月20日《北平晨报》的报道吧:“19日午后2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见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认......”

  这则报道中的乘客就是徐志摩。再看一看当时有四个女人在闻知讯息时的反应吧:当噩耗传到妻子陆小曼耳中时,她感到“天垮了,地陷了,世界进入一片黑暗。”林徽因在得知消息后,两眼发黑,双腿一下软了下来。她和丈夫梁思成流着泪,编了个小花圈,中间嵌着志摩的照片,敬悼于徐志摩的灵前。前妻张幼仪在听到噩耗时,她对儿子徐积锴说:“你爸爸上天了,快随你舅舅去接灵吧!”

  而凌叔华呢,这位与徐志摩的感情似乎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才女当然也是没能忘怀徐志摩。她在《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文中说道:“志摩,你真的死了吗?谁会相信像你这样一个有生气的人会死了的?得到这消息时,我就不信,可是问了几处,都答说是真的,回电已证明了。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我骗自己说:‘也许这孩子觉得日子太平凡了,存心弄点玄虚来吓一吓他的朋友吧!再说,他哪里像会死的人呢?’”“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杈,这在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我在骗不过自己时,也曾这样胡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吧,志摩?”

  在同一时间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这四个女人,一个是始为道义终被抛弃的原配,一个是追求经年苦恋未果的爱人,一个是爱炽生怨悲胜于欢的妻子,一个是朦胧暧昧抑或隐秘的红颜,都在为徐志摩“唱悲伤的歌”,为何如此?只为徐志摩曾经有过的深情,他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四月天”!

  值得一说的是,这四个女人都非等闲之辈。她们不是名门千金,就是大家闺秀,都更是才女级美女,可谓才色艺倶全。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发奋图强,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还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林徽因后来成为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陆小曼当时被誉为“风华绝代的北京名媛”,名满北京城社交界,擅长绘画和表演,写得一手好诗文;凌叔华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和画家,在小说方面颇有成就。

  徐志摩,这位不幸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毕生都在不懈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只活了34岁,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后人吟诵的优美华丽的不朽诗章,还有那些为后人乐道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的故事 篇12

  徐志摩爱上陆小曼的时候,是离异了的“单身贵族”,而陆小曼却是正宗的“有夫之妇”。20出头的陆小曼,当时已经是北京交际界的名流,喜欢音乐、书法,舞也跳得好。因为婚姻的不幸吧,自叹独守空房、空度岁月,所以把精力发泄在牌桌上、戏园里、还有交际场合中。这里我说一句,所谓“婚姻不幸”,许多情况是男一女对“常态幸福”的一种误读,生在福中不知福,对婚姻有一种总也满足不了的“变一态”期望,所以幽怨不已。

  徐志摩绝对是洋道德、西文化的急先锋。他在欧洲跟张幼仪离婚的时候,写了份离婚声明,张幼仪还听不明白,以为徐志摩要纳妾,她当时还是倾向于让徐纳妾的,可徐说,这不是纳妾,这是离婚。徐志摩即便不是中华民国离婚最早的,肯定也是比较早的。接着,就狂一热的追求起陆小曼了,方法也很简明,投其所好、写诗吟句,《翡冷翠的一一夜》就是写给小曼的.诗文集子。陆小曼这堆干柴很容易被徐火给点燃了,终于下决心跟徐志摩一起粉身。通过一番磨难,这个比登天还难离的婚姻离掉了,要知道,当时陆小曼的丈夫,正是东南五省联军的司令王庚。1926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他们选择在北京北海公园结婚。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是证婚人。梁启超先生说,徐志摩啊徐志摩,你用情不专,结婚又离婚,你们两个都是“过来人”,希望你们不要再做一次“过来人”。

  事实上,知人莫过恩师,他们不幸被梁启超言中,又做了一回“过来人里的过来人”。离婚的原因也很简单,陆小曼过去是哪样的人,她将来仍然是哪样的人,如果她过去会感觉到婚姻的孤独,那么将来,她肯定还要品尝这种滋味,并不因为她跟“不孤独”的人结婚了,她就感受不出来这个情绪了。我就说过,瘾君子,不因戒除了烟瘾,就一定能戒除得了心瘾。

  如果徐志摩和陆小曼40岁再相遇,再谈爱情,那么有可能是另一种情状。可惜,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我们只能感叹他们相爱的还是太早了些,有些盲目和幼稚。可如果真晚了,又会有什么情调呢?哪里会有《翡冷翠的一一夜》里的种种柔情!

【徐志摩的故事】相关文章: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故事08-06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故事05-23

关于徐志摩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06-27

徐志摩一生的情感故事09-27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的故事07-01

陆小曼三难徐志摩的故事10-26

徐志摩的诗06-22

徐志摩的诗10-22

徐志摩经典诗歌02-21

徐志摩的诗句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