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读后感

2023-02-13 题西林壁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西林壁》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当读起这首诗,就会使我想起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一直指导着我在生活和学习上做一个个乐观向上的人。那个小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两个老婆婆,她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都是卖伞的,小儿子都卖冷饮。每当晴天,第一个老婆婆总为大儿子担心,今天的伞卖不出去了,日子可怎么过呢?而第二个老婆婆则为小儿子高兴,今天可以多卖几个钱了!而每当阴天,第一个老婆婆又为小儿子发愁,今天卖不了冷饮,回家又要给媳妇骂了。而第二个老婆婆又为大儿子快乐了,因为今天可多卖几把伞。就是这样,第一个老婆婆老生活在悲伤忧愁之中,因为无论天气好坏,总有一个儿子让她心中挂念;第二个老婆婆则无论天气好坏,心情总是好的。

  这个小故事给了我许多启示,其中一个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乐观的人会在困难中看到希望,悲观的人即使在希望中也只能得到悲伤。这正如在平常学习考试中得到一个低分数,我们怕家长、老师的`批评而不敢面对他们;但这也反映了我们掌握这部分知识不扎实,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扎实学习的机会,何尝又不是一件好事呢?再说,一次失败不等于永久的失败,不应该因一次失败而沉沦,要敢于在失败的地方爬起来,把它当作自己第二起跑线。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2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寥寥二十八字,大处着笔,发人深省,远远高出那些具体描写庐山风貌的诗篇。诗的后面两句更是千古名句,写出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也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苏东坡被贬之后,在陌生的`环境下当官,行业中的潜规使他不得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可是,像苏东坡这么聪明的人,怎么能不知道呀!怪只怪“只缘身在此山中”,委曲求全,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现今的法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所表达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意境已远远超出那个时代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是如此。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只在片面上,并未做到点面结合;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跳出狭小的旧思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3

  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首古诗《题西林壁》,作者苏轼。他借景说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形容住在庐山的人却不知道庐山的雄伟壮观,而第一次见到庐山的人却从心底称赞庐山的美,这就是因为住在庐山里的人,天天见到这样的景物,不以为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有一个贫困山村的小孩子,因为家里很穷而读不起书,结果他在教室外面站了整整一年多,望着他那光着的脚,存在破破烂烂的衣服,专注地望着黑板,渴望读书的'神情,我感动了……。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却不珍惜,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却心不在学习上,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学习完这首古诗,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的分析。所以我一定要刻苦努力的学习,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机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4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题西林壁》。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遮挡、受到限制,作者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不是庐山的全貌。视线所见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常这样。"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可以把事情看的全面,做得比较圆满。

  作者借助游览庐山的景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一种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5

  你是一个大气的诗人,充满睿智,假象不能迷惑你的眼睛,不能阻挡你的思维。

  山脚下,你放眼望去,眼前的庐山横看是长满了绿葱的松树和柏树,树上的鸟儿唱着美妙的歌儿,地上的动物们真实演绎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纯朴。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不禁心生感慨。不知不觉中,你又走到了庐山的另一边,本想再感受一次这怡然的景色,眼前的一切却让你大失所望:山的这一面竟然是悬崖,“一毛不拔”的崖壁上岩石突兀不平,不时还有石头滚落下来,天上的飞鸟似乎不敢靠近一步。这里的荒凉比戈壁还有过之而不及。眼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你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每个事物都有不同的两面吗?难道我心中的正义也有反面吗?那么我所追求的一切也是错误的.吗?

  万思不得其解的你已没有了游览的闲情,只能叹息着离开了庐山。在返回的路上,一轮斜阳正在你前行的路上向你含笑,你不经意间回头,却发现身后的庐山却已从两面变成了一个整体,你猛然间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两面性,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它,并且要放大我们智慧的目光,穿透一切假象,看到它最原始最真实的本质。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6

  读过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之后,再经过郑老师的认真讲解后,我终于体会到了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题的一首诗,当年苏轼去了庐山,却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在细细品味之后,才懂得诗中说得很有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们觉得自己做得的事很好,但在他人眼里可能就不一定是那么好,应了那句俗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自己做得更加完美,我们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就拿我们平时考试来说吧,做完考卷,检查了一遍又遍,都检查不出错的`地方,总以为自己做得全对,能考个满分,就交了考卷,到了老师手上总有那么几题错了,而且还是特别简单的题目,后悔的肠子都青了,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打牌的人也是这样,不知道对手将要出什么牌?而旁边看的人却能一清两楚,而且头头是道,打牌者一经提示才恍然大悟。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很多,也许有人会说,那我们就当旁观者吧,我想这样也是不对的,因为只有“身在其中”地通过实践,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突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局,才能做到当局者清。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7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景象。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缘故。

  我游览乐山大佛时,首先坐船顺江而下,从侧面看到的是一座普通的山,当船行至山的正面时,大山变成了一座卧佛。

  1、任何事情都具有多样性,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8

  庐山风景秀美,尤以山峰为胜,当踏上庐山时,山水毓秀的空气扑面而来,心中的疲惫感顿时无影无踪。山峰高耸,奇嶂重叠掩映,高高低低各不相同,树木丛生,山峰在云雾中更显得神秘。潺潺的流水犹如乐章,夹杂着山间鸟鸣兽吼,宛若人间仙境。

  拾级而上,景随路转,来到了庐山一处山峰,没有接近时感觉山峰虚无缥缈,仿佛有仙人居住;雾气妖娆,又似美女的一层薄薄的面纱。叮咚的山泉水,好像那清冽的泉水近在眼前一般。

  站在山峰下,停住脚步。一处古老的石碑上面,书写着“西林壁”三个古朴的`大字,沧桑的气息,令人顿时充满敬畏之情。西林壁是经过人工开凿的一片石壁,上面留有历代文人的书法文章,古韵十足。

  近在眼前的是山,远在天边的也是山,同是一座山,我却看不懂。远处山的悠远,不可琢磨,近处的人文气,古老的沧桑孕育。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浑融,无迹可寻。呵,希望我在山中啊!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9

  读了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后,我才体会出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诗,既然李白去到了庐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细细品味,才懂得诗中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事很对,但在别人眼里却是错的,应了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让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

  就拿我们平时考试来说,做完考卷,检查一遍又一遍,错题一道也检查不出来,自己还以为全部会做,满以为能考个好成绩,交了考卷,到了老师手上却改出好几道错题,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再比如,下棋时,下棋的人手里举着棋子不知道往哪里下合适,可是旁观者却一清二楚,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旁观者稍一提示,下棋者就恍然大悟。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可能有些人会说那我们就当一个旁观者好了,我想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破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到当局者清。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0

  老旧的课桌,泛黄的书灯,干涸的钢笔,堆积如山的课本遮住了后面形色枯槁的我,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课程难度高,考试压力大,相貌平平、成绩平平的我心情不佳不愿梳妆,食欲不振不恋美食,甚至错误地认为“幸福在渐行渐远”。偶阅苏轼的《题西林壁》,本想与贬谪诗人共抒心中苦闷,却对幸福有所感悟,读罢备受鼓舞。

  幸福是什么?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百态,横看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绵延不绝,侧看峰峦起伏鳞次栉比高耸入云,远眺或近观,俯仰之间所见之景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幸福属于人的主观感受,亦羌定律,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幸福是乞丐碗里温热的馒头,是患者减轻的病痛,是金榜题名时的喜悦,是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即便是某一事物你不接受,它却可能是别人的幸福;即便是某一事物他不理解,而你却乐在其中。百态皆庐山,就像人们喜欢庐山一样,幸福虽有别,但它的温度、感动和激情却是人们共同的追求。

  幸福在哪里?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庐山而不识庐山,处于幸福而少见幸福,多有世俗者将幸福束之高阁,追名逐利大半生也一无所获,老来一把辛酸泪苦诉不幸福,殊不知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林语堂先生说:“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幸福如此简单,生活中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和珍惜幸福的态度。庐山之大,识全貌要看全面;幸福之多,感真情要用真心。

  我感悟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那是父母的陪伴支持、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他们给予我鼓励,让我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而我也懂得了要通过自身努力为他们带去幸福。雄关漫道真如铁!我有幸福相伴,而今迈步从头越,换一身阳光的衣装,把课桌扶正,书灯调亮,钢笔的墨汁灌满,再出发!

【《题西林壁》读后感】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10-28

《题西林壁》09-07

题西林壁题的诗意11-13

《题西林壁》教案11-12

题西林壁的鉴赏10-28

题西林壁翻译12-21

题西林壁的鉴赏10-28

题西林壁鉴赏10-28

题西林壁鉴赏10-28

题西林壁的赏析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