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2-09-26 陶渊明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点击阅读。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课本第212页)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 “人境” :(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八、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有关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的知识;

  (二)体会“陶诗两首”的意境和思想意义;

  (三)领会“陶诗两首”的风格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字词释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少,从小。适,适应。俗,世俗。韵,气质、性格、情趣。性,本性,性格。本,本来。丘山,这里指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大自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这里作动词,遮蔽。罗,排列。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户庭,门庭,家里。尘杂,灰尘杂物,这里比喻做官时乱糟糟的繁杂之审。虚室,空室,静室。余闲,空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建房子。人境,人居住的地方。车马,这里泛指人世间的繁杂之事。喧,喧闹,干扰。

  (二)难句注译。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于笼中的鸟。池鱼,被养于池中的鱼。这里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在。旧林、故渊,比喻诗人向往的田园,即下文的“自然”。全句可译为;被(从树林里抓回来)关在笼子里的鸟想回到原来的林子里去,被(从大河里捕回来)养在池塘里的鱼想回到原来的大河里去。

  (三)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分析:从这两首诗看,陶渊明的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四)《归园田居》和《饮酒》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首先,在选取角度上,《归园田居》着重描绘客观环境,借客观来表现主观;而《饮酒》则着重写诗人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归园田居》主要用反衬、对比的方法,显得质朴而坦露;而《饮酒》多用比兴之法,显得婉曲含蓄。

  (五)《陶渊明诗两首》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1)《归园田居》全诗20句,可分三层。

  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形象地表达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归农的急迫心境。

  7~18句: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表现了作者鄙视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19~20句:写诗人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明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只有冲破它,回归自然,才会乐趣无穷。

  (2)《饮酒》全诗10句,共分两层。

  1~4句:第一层,.写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

  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诗歌古体诗中最优秀的几篇代表作。古体诗指唐朝以前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作品,其体裁主要包括四言、五言、杂言、乐府、民歌、楚辞、七言诗等。其发展的轨迹主要是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其中又包括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作→陶诗等田园诗一类的明显足迹。

  我国的古体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就辉煌,群芳斗艳,绚丽灿烂。如果按题材分类,它有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如果按情节分类,它有叙事诗和抒情诗;如果按创作分类,它有文人创作和非文人创作(民间收集)等等。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悠然洒脱的心境,读出诗歌的情感。

  2.将诵读与传统吟诵相结合,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悟陶渊明摆脱世俗名利的羁绊,回归自然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品带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

  难点:理解陶渊明远离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吟诵法、品析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以酒引入本诗。

  2.初读感知,“酒”意微醺。

  (1)学生自由诵读。

  (2)全班齐读。

  3.品析感悟,“酒”后心声。

  (1)小组合作交流品析诗意,思考如何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朗读技巧:语气、语调、重音、语速。)

  预设:悠然_____南山(换字品析)。

  描绘写景句的画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请结合理解,为本诗再拟一个题目。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拟标题的方法。教师简单讲解“饮酒”为题目的妙处,落脚朗读要读出酒后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语速舒缓,语气轻松愉悦。)

  4.吟诵品味,“酒”韵悠长。

  小组合作读设计一个诵读或吟诵展示。(个人及小组形式均可)

  (几位同学展示其他诗歌的吟诵。)

  教师指导吟诵本诗方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

  (小组合作展示诵读或吟诵。)

  全班一起吟诵。

  五、板书设计:

  唐令西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设想:

  1、朗读作为基础;

  2、品析欣赏作为难点;

  3、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一、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讨论思考:

  1、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3、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二、悟(讨论)

  过渡: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 其实我们学过《陋室铭》,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对称整齐,。我们能不能用对称的句式将本文的意境再写一写。

  三、写

  下面是一同学习作: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过渡:我们知道学诗不仅要学会读、悟,其实背诵默写也不可忽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篇课文背诵默写?(单独背,一人上台默写。其余的用本子默写。)

  四、说

  过渡:《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其实酒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观贵人,下至贫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那么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故事?

  (请同学说故事)

  酒虽然闻起来香,喝起来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吞噬灵魂,危机生命那么你可不可说一句有以“酒”为话题的或格言,或俗语或听到的歌词来让我们一起或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或从中吸取教训。

  请争先恐后继续按以上的句式说话。

  小结:不管是写,还是说,我感觉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有刻意从书本中学来的,有无意从茶余饭后听来的。总之,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语言就会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是否从《饮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兴了不要失态,忧愁了不要乱饮。因为生活给予每个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幸福的含义却相同,谁接受了生活的给予,谁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

  什么是歌剧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准备:

  钢琴、CD机、录像机、投影仪、道具;课前学生查阅歌剧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先欣赏一段古典音乐(复习旧知识),然后再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①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②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

  ③代表人物图像运用投影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歌剧及相关内容

  师:在了解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之后,我们来共同观赏一段音乐片段。(播放一段歌剧片段,然后请学生们判断音乐种类并回答录像中所包含的几种音乐形式)

  生:畅所欲言。

  师:播放的是——歌剧,并概括学生所回答出现的音乐形式,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出歌剧的概念。

  (一)出示出以下内容:

  什么是歌剧(0pera)——由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以歌唱为主。

  师:歌剧起源于l6世纪末的意大利。

  出示:(采用连线的形式)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咏叹调和宣叙调(各描放一段歌剧片段举例说明并总结什么是咏叹调和宣叙调。)

  (二)学习歌剧——《茶花女》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师生讨论《茶花女》作品名字的由来。

  3.欣赏《茶花女》片段,作品介绍:

  出示:故事梗概,主人公

  (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4.第一幕《饮酒歌》分析:

  ①欣赏《饮酒歌》全曲。

  生:根据所欣赏的音乐旋律回答这一部分应描述的场景。

  师:评价并补充。

  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

  ②分段欣赏和练习(采用学生竞答的形式)

  出示:(根据所欣赏的各段落,分析所用乐器、几拍子舞曲、刻画的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师: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男、女二重唱)逐段播放录像,启发学生把音乐、演唱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掌握三拍子舞曲的特点(采取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用多种方式表现出节拍特点),理解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感受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③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a.小声跟唱。

  b.师:钢琴教唱。

  生:学唱。(主要让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难点——歌唱技巧;

  注童大六度跳进;

  节奏——轻快而活泼;

  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c.全体齐唱。

  d.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充分调动学生歌唱的情绪,让学生在歌唱中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及音乐旋律的风格特点。)

  d、实践表演练习

  三、巩固与提高

  (一)表演剧情:

  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师:发道具,学生的妆扮及表演的配合。生:演员展现个性,提高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

  根据学生表演剧情的进展,再次出示剧情梗概和人物特点。 (让学生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二)检测与评价:

  欣赏《饮酒歌》全曲

  生:分三大组——大部分学生参与合唱;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将这三部分合为一体。

  发挥学生特长爱好,发展学生个性,把《饮酒歌》整体表现完整,用录像机录制下来,供学生随时观看他们自己表演的《饮酒歌》,人人参与,激发兴趣学习效果。

  四、小结与作业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什么是歌剧?歌剧音乐的特点?歌剧在渲染人物时所起的作用等,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喜欢歌剧这种音乐表现形式,领悟歌剧的精粹。

  作业:

  (二)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7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本诗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应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3.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浅层次的诗歌理解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诗句的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在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目标

  1.通过诵读,能够体会本诗的韵律;

  2.通过批注赏析,能够品味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

  3.通过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能够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通过和不同诗歌的比较,体会不同诗体不同的韵律特点,以此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给学生一个例子,体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感受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同时,在活动中检测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检测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一起谈一谈与酒有关的诗句,由此引出陶渊明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

  环节二:初读诗歌,体会韵律。

  活 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律。

  朗读指导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 学生自读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课七言律诗《雁门太守行》和词《渔家傲》中的句子,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

  3. 学生听读并展示,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

  (评价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语气、语调、语速恰当的能力)

  环节三:批注赏析,品味诗句。

  活 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觉得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赏析指导

  1.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批注赏析示例,使学生了解批注赏析的角度、内容和形式;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小组共享、展示、点评;

  3. 老师及时反馈点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优化批注。

  (评价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活 动: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探究指导

  1. 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和组员分享;

  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通过结合陶渊明的身世遭际和本诗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他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节操。归隐田园,追求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2)阅读诗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必须从诗歌的本身出发,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意”。

  3. 带着对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价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拓展延伸

  活 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距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千年之久,你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运用本课所学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饮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一),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自学《饮酒》(其一),出一份手抄报,系统地整合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3、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三、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本诗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诗人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2、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读全诗,然后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录音

  (四)诗文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改写为现代文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那么请找出句子中的两个重要的动词,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见南山”改成“望”,你认为怎样好?为什么?

  (六)课堂背诵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09-21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12-17

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11-27

陶渊明饮酒教学目标11-13

陶渊明饮酒板书设计11-11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10-13

饮酒陶渊明的板书设计10-29

陶渊明的饮酒11-14

陶渊明饮酒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