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诗人陶渊明简介

2024-10-10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人物生平

  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4]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文学成就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6]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思远”(《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 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卷之三 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作品类型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 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桃花源记》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故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艺术特色

  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远人村,依依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人物评价

  颜延之《陶》: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孑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缠流,冥漠报施。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祀非恤。幽告终,怀和长毕。

  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钟《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皇人。

  王维 《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与魏居士书》: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曰“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受其后之累也。

  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韩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宋代

  林《省心录》: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何耶?盖颜子以退为进,宁武子愚不可及之徒。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苏轼: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黄庭坚《宿旧彭泽怀陶令》: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彭泽当此时,沉冥一世豪。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凄其望诸葛,肮脏犹汉相。时无益州牧,指挥用诸将。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空余时语工,落笔九天上。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属予刚制酒,无用酌杯盎。欲招千载魂,斯文或宜当。

  陈师道《后山诗话》:陶渊明之诗,切于事情,但不文耳。……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右丞、苏州,皆学于陶,正得其自在。

  王安石(陈正敏《斋闲览》载):(王安石)言其(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杨时《龟山先生语录》: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

  晁说之《晁氏客语》:渊明如:“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深得固穷节”,不与物竞,不强所不能,自然守节。

  启《宽夫诗话》:观其(渊明)《贫士》、《责子》与其他所作,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

  曾(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载):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

  绦《西清诗话》: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之视伯夷也。 许《彦周诗话》: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附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

  《诚斋诗话》: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朱熹《朱子语类》:渊明所说者庄、老,然辞却简古。……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辛弃疾《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姜《白石道人诗说》: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诗》: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饮酒》末章有曰:“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渊明之智及此,是岂玄虚之士所可望耶?虽其遗宠辱,一得丧,其有旷达之风,细玩其词,时亦悲凉感慨,非无意世事者,或者徒知义熙以后不著年号,为耻事二姓之验,而不知其眷眷王室,盖有乃祖长沙公之心,独以力不得为,故肥以自绝,食薇饮水之言,衔木填海之喻,至深痛切,顾读者弗之察耳。渊明之志若是,又岂毁伦、外名教者可同日语乎!

  严羽《沧浪诗话》: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刘克庄《后村诗话》:陶公如天地间之有泉庆云,是惟无出,出则为祥瑞,且饶坡公一人和陶可也。

  《水龙吟》:平生酷爱渊明,偶然一出归来早。题诗信意,也书甲子,也书年号。陶侃孙儿,孟嘉甥子,疑狂疑傲。与柴桑牧,斜川鱼鸟,同盟后、归于好。除了登临吟啸。事如天、莫相咨报。田园闲静,市朝覆,回头堪笑。节序催人,东篱把菊,西风吹帽。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

  汤汉《陶靖节诗集注自序》:陶公诗精深高妙,测之愈远,不可漫观也。不事异代之节,与子房五世相韩之义同。

  黄震《张史院诗跋》:陶渊明无志于世,其寄于世也,悠然而

  陈模《怀古录》:陶渊明穷而至于乞食,其视乐天富贵声色之乐,岂可同年而语?然渊明陶然自得,未尝数数留意于外物,盖真实有得于心者,与徒事虚言者不同。

  文天祥《海上》:王济非痴叔,陶潜岂醉人。得官须报国,可隐即逃秦。

  金元

  赵秉文《东篱采菊图》:渊明初亦仕,迹留心已远。雅志怀林渊,高情云汉。妖狐同昼昏,独鹤警夜半。平生忠义心,回作松菊伴。东篱把一枝,意岂在酒盏。不见白衣来,目送南山雁。淡然忘言说,聊付一笑

  元好问《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刘因《归去来图》:渊明豪气昔未除,翱翔八表凌天衢。归来荒径手自锄,草中恐生刘寄奴。中年欲与夷皓俱,晚节乐地归唐虞。平生磊磊一物无,《停云》怀人早所图。有酒今与庞通沽,眼中之人不可呼,哀歌抚卷声呜呜。

  吴澄《詹若渊明集补序》:予尝谓楚之屈大夫,韩之张司徒,汉之诸葛丞相,晋之陶征士,是四君子者,其制行也不同,其遭时也不同,而其心一也。一者何?明君臣之义而已。……陶子之诗,悟者尤鲜。其泊然冲淡而甘无为者,安命分也;其慨然感发而欲有为者,表志愿也。呜呼!陶子无昭烈之可辅以图存,无高皇之可倚以复仇,无可以伸其志愿,而寓于诗,使后之观者,又昧昧焉,岂不重可悲也哉!屈子不忍见楚之亡而先死,陶子不幸见晋之亡而后死,死之先后异尔,异地则皆然,其亦重可哀已夫!

  赵梦《题归去来图》: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惑蚩妍。终然不能去,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五柳先生传论》: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青怀金,与荷锄亩者殊途;抗志青云,与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名教之乐,加乎轩冕,违己之痛,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虞集《跋子昂所画渊明像》:田园归来,凉风吹衣。窈窕崎岖,遐踪远微。帝乡莫期,乘化以归。哲人之思,千载不违。

  明代

  宋濂《题张和陶诗》:陶靖节诗,如展禽仕鲁,三仕三止,处之冲然,出言制行,不求甚异于俗,而动合于道,盖和而节,质而文,风雅之亚也。

  李东阳《怀堂诗话》:陶诗质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 李梦阳《刻陶渊明集序》:渊明,高才豪逸人也,而复善知几,时,潜龙勿用。然予读其诗,有俯仰悲慨、玩世肆志之心焉,呜呼惜哉!

  朱奠培《松石轩诗评》:陶潜之作,如清澜白鸟,长林鹿,虽弗婴笼络,可与其洁,而隐显未齐,厌欣犹滞,直视乎此而不能忘隘乎彼者耶!

  谢《四溟诗话》:渊明最有性情,使加藻饰,无异鲍、谢,何以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淡然?

  归有光《悠然亭记》: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焦《陶靖节先生集序》:靖节先生人品最高,平生任真推发其而似易,譬之岭玉渊珠,光彩自露,先生不知也。

  王世贞《艺苑言》: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后人苦一切深沉,取其形似,谓为自然,谬以千里。

  何孟春《陶靖节集跋》:陶公自三代而下为第一风流人物,其诗文自两汉以还为第一等作家。惟其胸次高,故其言语妙,而后世慕彼风流。

  王文禄《文脉》:魏、晋以来,诗多矣,独称陶诗。陶辞过淡,不及曹、刘之雄,谢、江之丽,然多寓怀之作,故诵者慨然有尘外之思。

  安磐《颐山诗话》:予谓汉、魏以来,知遵孔子而有志圣贤之学者,渊明也,故表而出之。

  黄文焕《陶诗义自序》: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以平淡陶,陶不得见也。之以炼字炼章,字字奇奥,分合隐现,险峭多端,斯陶之手眼出矣。钟品陶,徒曰隐逸之宗;以隐逸蔽陶,陶又不得见也。之以忧时念乱,思扶晋衰,思抗晋禅,经济热肠,语藏本末,涌若海立,屹若剑飞,斯陶之心胆出矣。

  许学夷《诗源辩体》:惟靖节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而真率自然,则自为一源也……靖节诗真率自然,自为一源,虽若小偏,而文体完纯,实有可取。……靖节诗,初读之觉其平易,及其下笔,不得一语仿佛,乃是其才高趣远使然,初非琢磨所至也。……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靖节诗不为冗语,惟意尽便了,故集中长篇甚少;此韦、柳所不及也。

  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

  胡应《诗》:……陶之五言,开千古平淡之宗;……陶之意调虽新,源流匪远;……

  《方山纪述》:陶靖节之乞食而咏,邵康节之微而吟,非有所自得者,能若是乎?过此以往,孔、颜之乐其乐矣。

  江盈科《雪涛诗评》:陶渊明超然尘外,独辟一家,盖人非六朝之人,故诗亦非六朝之诗。

  何湛之《陶韦合集序》: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王史》: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人;晋惟渊明,唐惟少陵。……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固见其淡之妙,不见绳削之迹。

  钟惺《古诗归》:陶诗闲远,自其本色,一段渊永淹润之气,其妙全在不枯。

  陆时雍《诗镜总论》:素而绚、卑而未始不高者,渊明也。

  刘朝箴《论陶》:靖节非儒非俗,非狂非狷,非风流非抗执,平淡自得,无事修饰,皆有天然自得之趣;而饥寒困穷,不以累心,但足其酒,百虑皆空矣。及感遇而为文词,则牵意任真,略无斧凿痕、烟火气。[18]

  清代

  顾炎武《日知录》:栗里之士,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其汲汲于自表暴而为言者,伪也。

  《中随笔》:陶征士、韦苏州,非直狷介,实有志天下者。 王夫之《古诗评选》:钟以陶诗“出于应”,“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论者为以为然。然自非沉酣六义,岂不知此语之确也。平淡之于诗,自为一体。平者取势不杂,淡者遣意不烦之谓也。陶诗于此,固多得之,然亦岂独陶诗为尔哉?若以近俚为平,无味为淡,唐之元、白,宋之欧、梅,据此以为胜场。而一行欲了,引之使长;精意欲来,去之若鹜,乃以取适于老妪,见称蛮夷,自相张大,则亦不知曝背之非暖而欲献之也。且如《关》一篇,实为风始,自其不杂不烦者言之,题以平淡,夫岂不可?乃夫子称其“不淫不伤”,“为王化之基”。今试思其不淫不伤者何在?正自古人莫喻其际。彼所称平淡者,淫而不返,伤而无节者也。陶诗恒有率意一往,或篇多数句,句多数字,正唯恐愚蒙者不知其意,故以乐以哀,如闻其哭笑,斯惟隐者弗获。已而与田舍翁妪相酬答,故习与性成;因之放不知归尔。夫乃知钟之品陶为得陶真也。

  冯班《沧浪诗话纠谬》:诗人言饮酒,不以为讳,陶公始之也。

  陈明《采堂诗选》:千秋之诗,谓惟陶与杜可也。……陶靖节诗,如巫峡高秋,白云舒卷,木落水清,日寒山皎之中,长空曳练,萦郁回。

  汪《陶渊明像赞》:金行既衰,寄奴嗣起。蚁斗蝇营,公实憎耻。欲群鸟兽,无所栖止。桃华之源,特寓言尔。风生北窗,菊抽东篱。何以悦志,琴赋诗。遗诗百篇,漠冲夸。二苏之后,其孰能知之?

  朱尊《题亡儿书陶靖节文》:少陵野老,讥陶公未必能达道,非笃论也。

  叶《原诗》: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诗家之方外,别有三昧也。

  张谦宜《斋诗谈》:陶诗句句近人,却字字高妙,不是工夫,亦不是悟性。只缘胸襟浩荡,所以矢口超绝。

  吴《论陶》:渊明非隐逸也,其忠君爱国,忧愁感愤,不能自已,间发于诗,而词句温厚和平,不激不随,深得《三百篇》遗意。

  贺贻孙《诗筏》:陶元亮诗,淡而不厌。何以不厌?厚为之也。诗固有浓而薄、淡而厚者矣。……晋人诗,能以朴自立门户者,惟陶元亮一人。

  吴泰《陶诗汇注序》:古诗自汉而下,定以靖节为宗,其词旨冲,弥朴弥巧,真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者也。

  乔亿《剑溪说诗》:陶诗混然元古,在六朝中自为一格。

  沈德潜《说诗语》:陶公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托,不独《咏荆轲》一章也,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诗自能旷世独立,钟记室谓其源出于应,目为中品,一言不智,难辞咎已。

  纪《云林诗抄序》:夫陶渊明诗,时有壮论,然不至如明人道学诗之迂拙也。

  赵文哲《雅堂诗话》:陶公之诗,元气淋漓,天机潇洒,纯任自然。然细玩其体物抒情,傅色结响,并非率易出之者,世人以白话为陶诗,真堪一哂。学者须从此着神,然亦不宜多学。

  李调元《雨村诗话》:渊明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而其中有一段深古朴茂不可及处。

  宋大樽《茗香诗论》:渊明田园诗之佳,佳于其人之有高趣也。使渊明游山赋诗,不知又当何如?至宋之诗人,无逾康乐者,遂与陶并称,幸矣。

  方东树《昭昧詹言》:惟陶公则全是胸自流出,不学人而自成,无意为诗而已至。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陶公诗虽天机和,静气流溢,而其中曲折激荡处,实有忧愤陈郁不可一世之慨,不独于易代之际,奋欲图报。

  龚自珍《杂诗》: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

  现代

  鲁迅《题未定草(七)》: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轶事典故

  葛巾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酒,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23]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5史书记载

  陶公生于晋宋易代之际,故《晋书》《宋书》《南史》对其均有记载,三版皆存不同;又昭明太子《陶渊明集》,系传一篇,这四者都是现代学者研究渊明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故而一并收录。

  昭明太子《陶渊明传》

  《晋书·陶潜传》

  《南史·陶渊明传》

  《宋书·陶潜传》

  6家庭成员

  曾祖父或为陶侃,东晋开国元勋。

  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某任妻子翟氏。

  五子陶、陶、陶份、陶佚、陶佟。

  7后世纪念

  墓地

  陶渊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纪念馆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庐山西的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占地1600平方米,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 立。1985年7月30日开馆。馆址原是陶靖节祠。祠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砖木结构,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侧配有厢房。正堂塑立了2米多高陶渊明身像,头部扎酒巾,手握着一卷《山海经》。 两壁镌刻陶渊明四十一代孙、明邑生陶享所《陶靖节祠祀文》,又清翰林刘延琛所题书的匾额:“皇上人”、“望古遥集”。大门首有明嘉靖年间进士应旗为题书的“陶靖节祠”石匾,两耳门分别通向菊圃和柳巷。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生平简介

诗人陶渊明简介

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诗歌赏

  • 相关推荐

【东晋诗人陶渊明简介】相关文章: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03-29

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原文、注释及赏析04-15

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04-15

陶渊明生平简介10-30

陶渊明简介朝代06-14

陶渊明简介及作品06-23

简介-陶渊明生平03-22

关于陶渊明简介05-21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