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注释:
2、渥(沃wò):丰润。
3、君:指秦襄公。
4、纪:借为“杞”。堂:借为“棠”。
5、黻(扶fú)衣:黑白花纹的衣服。
6、将将(锵qiāng):即锵锵。
7、寿考:长寿。忘:亡,结束。
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山楸又有楠。君王受封来此山,锦衣狐裘身上穿。脸色红润像涂丹,君王气度真不凡。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枸杞又有棠。君王受封来山上,锦衣狐裘身上穿。身上佩玉声锵锵,祝君大寿万年长。
诗经故事:
传说中的终南山里有神仙,可那里的山民们却一个也没瞧见。
只是每隔上几十年,有山外来的求仙祈福的人,带来一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和山外的消息,让山民们听了惊奇,也带来一些奇巧闪亮求仙的物件,让山民们开一开眼。
神仙是很难见的了,可山上有酸甜梅子、金黄的山楸条、滋补的红红的枸杞子、高大的山棠树和众多的山产,养育着一代代的山民,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当然,那些神奇的传说故事,也一代代的流传。
十四岁的山露儿的家就在终南山中,她自小就被爷爷说的那些故事迷住了,总想着自已有一天能遇上神仙,也想着那神仙发发慈心送她到山外的世界去看一看。
家中虽然殷实富裕,可露儿也是自小干着活长大的,也和伙伴们成群结队的爬遍了终南山的坡坡沟沟,可神仙是没有遇上过的。有的只是那些进入耳中,植于心中的神话,经常让她浮想联翩。
当一同玩耍劳作的伙伴中有人出嫁以后,当山梁梁那边的姬伯踏进她家来说媒以后,山露儿急了,从心底里生出了一种厌恶感,厌恶着周边的一切,厌恶那山梁上的斑鸠叫,厌恶着斑鸠叫中那随风传来的山歌子声,曾经她是很喜欢那个唱山歌的、经常帮她伐条采梅的少年呢,可现在她有说不出的厌恶来,那山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个啥?嫁与了那个唱歌子的人后,恐怕这一生也难以看见了。
一群山喜鹊一大早就飞到了山露儿的房前屋后,一个劲的叫着,爷爷听见后,吩咐露儿妈:“去把腊肉洗两条煮上。”又对露儿爹说:“领上两个伙计,去山上看看能弄点什么回来,早一点回家来,可能有贵客来。”山露儿听了很好奇,忙放下自已的心事,跑出来问爷爷:“会有谁来啊?你怎么知道有客来?”爷爷笑了笑说:“那山喜雀子围家里叫的事,我最少也遇上三次了,每一次都会有贵客到;加上我昨晚梦到了神仙来对我说……”“爷爷你梦见神仙啦?神仙都对你说了什么?”爷爷突然停住了口,笑了笑:“现在还不能对你说。”山露儿白了白眼,噘了下嘴,但还是按爷爷说的,把院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堂屋的桌椅板凳抹的油油亮亮。
太阳出来时,没有客人来;腊肉飘香时,没有客人到;爹爹和几人提着几只黄脑壳鸡,抬着一只青麂子回来了,还是没有客人来。
山露儿几次去看爷爷,他却老是眯着眼,似是在偷偷的笑。
马蹄声踏碎了山里的宁静,鸾铃声把一串清脆送入到了山露儿的耳旁,当斜阳把院中那棵山棠树的影子投到了院门前时,树影里停下了三辆油光闪亮的马车二三十穿戴整齐的汉子去了四周,马车上下来几位穿锦着绣的人来,山露儿刚想出房门,却被娘一把拽住,拉到了房中的花格窗下,悄悄的看着院中的一切。
爷爷迎上了前去,行了礼后,被一位穿着狐裘的汉子一把扶起,那汉子意气风发,面如朗玉,红光闪闪,他笑着问着,爷爷在一旁说笑着答话;那马车雕花饰玉,那红马佩金挂银,随行的人从马车上取下一些椅凳,在院中安放好,父亲把整好的杯盘碗盏端去了院中;这时,那着狐裘的汉子却和爷爷一道进了堂屋,在神案前恭恭敬敬的敬了三柱香,才又返回了院中,把案几上盘中的物品,每样尝了一尝,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洗了脸,饮了马,一行人向院门口走去,准备上车离开了,当那个着狐裘的人刚要走出院门时,山露儿跑出了房来,站在了堂屋前的台阶上,大声的喊着: “你!也带我去!”院中的人都吃了一惊,那人回过头来,看清了山露儿急得发红的小脸,挥了挥手示意,仰头又大笑起来,笑声中,他上了车,娘也跑出了房中,拉住了欲跑的山露儿,站在了院门口的大青石上,看着那三辆马车朝山里越走越远,铃声渐悄。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wo)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fu)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鉴赏: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哉’者,疑而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 “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主要是颂美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势。那君子的脸容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色斑烂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史记· 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大约就作于那时期。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而另一解,诗只是对主君的赞扬。纵观秦风各部与其他各师不同不是大多言色,如果按本诗前文到最后的意思承接来看只是对秦君的赞扬,参照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可以解释为第二种。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相关文章: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原文鉴赏03-30
诗经·国风·秦风·黄鸟04-19
诗经·国风·秦风·车邻04-19
诗经·国风·秦风·驷驖04-19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12-29
《诗经》国风·周南03-23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赏析03-30
诗经《国风·秦风·驷驖》原文赏析12-26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原文赏析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