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的诗歌赏析

2020-12-26 诗歌

  原文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鉴赏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全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袁枚的这首《马嵬》很有意思,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然而又都是大家熟知的`典故,所以读起来觉得很通俗,但诗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很值得回味。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当时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亡四川,途经马嵬驿,部队不肯西行,最后迫使唐玄宗处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袁枚的诗就是对这件事有感而发。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其中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令人同情。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被银河阻隔,也是很悲惨的。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第一句是因史事有感,第二句讲人间离散多,第三句举一个例子,第四句将它与第一句的史事相比。这真是往复回旋,如环无端,句句引人遐想,句句发人深思。

  【原文】

  沁园春 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

  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

  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赏析】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叛乱,张巡、许远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死拒叛兵。使江淮得一屏障,支援平叛战争。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遭贬,赴潮州任刺史,在潮州作出很多好事。韩愈曾撰写《张中丞传后叙》,表彰张许功烈事 。后来潮州人感念韩愈,建书院、庙 祀,并为张许建立祠庙,选址县东郊东山山麓。南宋时,文天祥驻兵潮阳,拜谒张许庙,因感而发,作此词。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起笔突兀,如两个擎天大柱。子死于孝,臣死于忠,此二句蕴含儒家思想本原。《易·序卦》中讲:“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儒家认为孝之意义在于不忘生命之本源,是道德之根本。忠是孝的延伸,是大孝。德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天祥出使元营被扣留,次日谢太后派宰相贾余庆等赴元营奉降表,天祥即抗节不屈 ,其《指南录·使北》有诗曰:“初修降表我无名,不是随班拜舞人。谁遣附庸祈请使?要教索虏识忠臣。”可见天祥之为臣死忠,并非忠于一家一姓 ,而是忠于民族祖国。这和儒家讲忠孝,但不主张愚忠、愚孝的思想很契合。人能死孝死忠,大本已立,“死又何妨,”视死如归。以一段震古铄今之绝大议论起笔,下边遂转入盛赞张许。“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四句扇对,笔力精锐。光有三光 ,月为五岳 。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 ”,与此文旨意相通。安史乱起,降叛者众,其情痛极。然有张许,堂堂正气,令人振奋。“ 骂贼张巡 ,爱君许远 ,留取声名万古香”。

  张许二公 ,血战睢阳 ,至死不降 ,“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张巡每次与叛军交手大呼骂贼,眦裂血面,嚼齿皆碎,奈独木难撑,被攻陷城池,当面痛骂叛军,叛军用刀抉其口。许远是位宽厚长者,貌如其心 。最终两人从容就义。张许性格不同而同一节义,仅此两句 ,该画简练有力。“留取声名万古香”,张许肉躯虽死,但精神长存。语意高迈积极,突出张许取义成仁精神。“香”字下得亦好,表达出天祥对二公无限钦仰之情。“后来者,无二公之操,”后来者三字 ,遂将词情从唐代一笔带至今日,用笔颇为裕如。当宋亡之际,叛国投降者不胜枚举,上自“臣妾佥名谢太清”之谢后,下至贾余庆之流。故天祥感慨深沉如此。“二公之操,百炼之钢”,对仗歇拍,笔力精健。

  “人生翕炎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紧承上意,更以绝大议论,衬出儒家人生哲学,和起笔相辉映。翕炎欠意为短促。人生匆匆,转眼即逝,更应当轰轰烈烈做一场为国为民之事业 !《易·乾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重生命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生生无已。文氏在其文中也多有此意,如《御试策一道》云:“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乃归之自强不息 ,《中庸 》之道 ,乃归之不息则久 。”在《题戴行可进学篇》云:“君子所以进者无他,法天行而已矣。”抒发自强不息之精神。“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假使当时张许二公贪生怕死,卖国降虏,将受人唾骂,遗臭万年,焉能流芳百世?《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天祥在此段中对张许二公之赞许正如此意。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 ”。双庙庙貌幽邃深沉 ,二公塑像仪容庄严典雅,栩栩如生。又当夕阳西下,寒鸦在枯木间哀婉啼哭。枯木寒鸦夕阳,意味着无限流逝之时间。让世人油然而生人生易老之哀感。天祥却以之写出精神生命之不朽。枯木虽枯,夕阳将夕,自然物象之易衰易变,却可反衬出古庙之依然不改,仪容之栩栩如生,可见世事自有公道,忠臣孝子虽死犹荣。文氏此词重在议论但情寓于景,反衬主题,词情便觉神致超逸 ,真神来之笔也。“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而对浩然之二公,如有奸雄路过双庙,当愧然自省。结笔寓意深刻,盼横流巨恶,良知应未完全泯灭,有可悟之时。但亦可见其对当时滔滔者天下皆是卖国贼痛愤之巨。这首词是文天祥的一首不朽杰作。天祥尚有古人之气节和忠义精神,他被执大都之后,从容就义。他曾留笔:成仁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全词深蕴儒学思想,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实践者。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达到很高境界。全词以议论立意 ,同抒情结体,既有具体形象之美,又有抽象之美。在抒情中蕴含从容娴雅和刚健之美。文中多用对句,句句整齐,笔笔精锐。情景交融,融景入情,极为优美。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评价得那样:“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复、公谨诸公之上。”其论甚为公允。

《雨霖铃》译文及诗歌赏析 为你写诗优秀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