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现代诗的鼻祖。《露西》是华兹华斯比较重要 的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英国华兹华斯《露西》中对自然的崇拜,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露西》
【英国】华兹华斯
1
我终于领会到往昔,那阵阵情感的侵袭。
却只敢向恋人耳里.
人诉我那一次织历
那是我爱的她,每日里
娇艳得赛六月的玫瑰,我随意去她住的茅屋,乘着黄昏月色的柔媚。
我的目光凝视着明月,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朝向我最亲切的小路,我的马蹄儿愈行愈疾。
我们走到那边的果园,我们又爬上那座小山。
月亮斜坠在露西屋椽,愈来愈靠近我们跟前。
我曾作过一个甜美的梦一一
这仁慈自然温情的赐赏。
我的眼睛竟在那个梦乡,直盯着那斜坠的月亮。
马向前赶路,一步又一步,它腾跃而前,且不肯停驻。
她那茅屋屋顶的最后面,是皎月突然间的坠落处。
一些多情而任性的想法,忽然在恋人的脑中闪现。
啊!恕我!我内心在呼喊:
“露西该不会,离开了人间!”
2
幽居在人迹稀少的地方,她家就住在鸽泉的边上。
她是个极少有人去赞美,更少有人去疼爱的姑娘。
开在藓石旁的紫罗兰,她躲避着世人的眼;
美好得如同一颗孤星,独自个在天空忽闪。
露西活着,很少人认识,她何时死去,更少人知道。
但她已埋葬入土,啊,只有我的心儿,独自哀悼。
3
陌生人中,我独自旅行,越过大海,去他乡飘零。
英格兰啊,此时我才知,对你怀有多么深的爱情。
过去的,是个忧愁的梦,我不愿再一次离开国境。
因为我对你的爱情似乎,随年华逝去而更加深沉。
祖国那边的层峦叠嶂,我心中最欢欣的地方。
手摇着纺车,亲爱的姑娘
正端坐在英国的火炉旁。
清晨它显现,黑夜它隐藏。
露西嬉戏在那几座凉亭旁。
祖国啊,你那碧绿的田野,露西的眼睛最后去眺望。
4
三年,阳光雨露使她生长;
然后,大自然昭告我说:
比她更加美丽的花朵,以前还未曾在世间培养。
我将把这孩子认领,她将是我的,而我将要
造就她成理想的女性。
既合乎法律,又近人情,她是我至爱的女性。
在山岩,在平原,在天上,在人间,在丛林,在凉亭。
她有权力凌驾这一切,或去照亮,或去压制。
她将玩耍嬉戏如小鹿,在草原欢乐地奔驰,将在山泉上面跳跃。
她又如一缕微微的香气,具有默默无言的静物的,深沉和宁静的美。
浮云借与风韵,碧柳纤腰低垂,甚至风暴的来临,也呈现出别种妩媚,静悄悄的赞许中,添加姑娘体态苗条的韵味。
深夜的星辰与她相亲,在静寂处她仔细聆听,那小溪流水回旋奔腾,美音来自潺潺的水声,水光在她的面颊辉映。
朝气蓬勃,更喜气盈盈,养育她的身体玉立亭亭。
处女的胸脯日渐见圆匀。
和露西同住在快乐山谷,我将给与她以这种欢欣。
自然如是说,杰作已完毕一一
我的露西啊,竟早早逝去。
她已死去,留给我是
她的出生地,这静寂的景象
往日里的回忆,只剩下一片空虚。
5
我陷入沉睡,无忧亦无惧。
她也无感于,岁月的流去。
她已不移动,亦复无气力。
不复听或视,却只与山岩,树木与众石,伴着地球每日的行程,已经永远消失了自己。
(茅于美 译)
【诗歌鉴赏】
这五首诗是系列组诗,应该放在一起,而不应该分开来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华兹华斯对于爱情,对于大自然,对于祖国,对于理想女性,以及他的生死观念的看法。《露西》是华兹华斯比较重要的诗。
第一首诗是组诗的楔子。这诗体现了作者对于朴素、深沉、真挚的爱情的赞许。关于爱情的诗盈篇累牍,可谓多矣,这首却颇具特色。首先要领会原文第一行第二个字“fit”的意思。这是很难译成中文的一个字,我姑且译之为“侵袭”。字典里查,它有“犯病”、“痉挛”、“癫痫发作”、“激发”等解释。总之,就是控制不住的“情感爆发”。从这个“爆发”起头,诗人有如骨硬在喉,急于倾吐内心的痛苦。可他又不能逢人便讲,而是要找。一个有恋爱经验的人来倾诉,这样容易引起同情。
在回忆中,诗人描写的经历是寓情于景的,有朦胧幽静之美。情感的跌宕曲折,写来细腻如见。自然界的瞬息变化使青年忽喜忽悲。天上的明月富有象征意义,它在诗中出现了五次,每次都与青年的心密切相连。第一次正值黄昏,月色朦朦胧胧。青年想念那位“每日里,娇艳得赛六月的玫瑰”的姑娘,于是策马前进。他精神振奋,心情愉快。第二次出现是当青年穿过广阔的草原的时候,野旷无人,灿烂的月光照耀着广袤的土地,使青年视野开阔,春风得意马蹄疾,行走分外快捷。第三次,青年骑马走人果园,越过小山。这时月亮渐渐偏西,眼看露西的茅屋愈走愈近了。青年此时庆幸结识这样美好的姑娘,感谢上帝的恩赐。另一方面,他凝望着那逐渐下沉的月亮。月亮最后一次出现是快近露西的家的时候。马儿很领会青年的意思,飞快地疾驰而行。正在这时,茅屋屋顶后面的月亮跌落下去了。这月亮的突然陨落使青年心上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露西该不会离开了人间。这种心理状态与中国唐诗中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相近的。行人将要到家,只怕亲人出了什么事,见不了面,写来相当真实。读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这位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组诗的第二节三首给我们以答复。
热爱自然,华兹华斯一直提倡人应该顺从自然的法则生活。这位理想的女性是“幽居在深谷”的平民。她是大自然的女儿,没有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她动若小鹿,静若幽兰,浮云给风韵,垂柳斗轻盈,星辰与相亲,溪水她聆听。她是开在藓石旁的紫罗兰,又似黑夜闪烁的孤星。她又是古老黄金时代的英国的象征。她坐在炉火旁,手摇着纺车的形象,使旅居异国的人,加倍地思念祖国和家乡。
然而,在19世纪工业文明的英国,这样的女性只存在于诗人的理想之中。露西在世有如昙花一现,她生不为人知,逝去时只有青年独自为她哀悼。第二、第三和第四首的末尾都写出了露西早夭带给青年的悲哀。这样的重复的结尾使全诗前后呼应,产生融合完整的效果。华兹华斯的生死观表现在第五首短诗里。尽管露西已不再活动,不再能听能看,但她并没有死,她离开了短暂寄居的人世,却投向了与山岩、丛石、树木同在的永恒。物质永不灭,死亡又何足惧?这个观念与他那首《我们是七个》是一贯的。露西的眼睛最后看到的是祖国绿色的田野,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伴随着她走向永恒。最后,她悄然化去,与天地融合为一了。所以读者又从哀悼惋惜姑娘的早逝的心情,转向对永生的信念,精神上得到一丝慰安。
作者介绍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诗人生平
华兹华斯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了大革命的风暴。1783年其父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创作的条件。后来她也成为了诗人。一直与他作伴,终身未嫁。
艺术成就
他不仅创立理论,而且本人也实践理论。他与柯尔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这本小书所开始的,不止是他们两人的文学生涯,而是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
对于中国读者,华兹华斯却不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能读英文的人当然都看过他的若干小诗,如《孤独的割麦女》(The Solitary Reaper),但不懂英文的人却对他的诗没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不好译——哲理诗比叙事诗难译,而华兹华斯写得朴素、清新,也就更不好译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国内评为“反动的浪漫主义”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读他的作品,就已对他有了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他那类写大自然的诗在中国并不罕见,他的思想也类似老庄,因此人们对他无新奇感。但华兹华斯是值得一读的。除了历史上的重要性之外,他有许多优点,例如写得明白如话,但是内容并不平淡,而是常有神来之笔,看似普通的道理,却是同高度的激情结合的。
华兹华斯的山水诗极其灵秀,名句如: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他的爱情诗,如与一位名叫露西的姑娘有关的几首,也是极其真挚动人,无一行俗笔,用清新的文字写出了高远的意境。他能将复杂深奥的思想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民歌体的小诗写得精妙,白体无韵诗的运用更在他的手里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婉转说理的长长诗段。用这样的诗段他写出了长诗《丁登寺旁》,表达了大自然给他的安慰和灵感;接着他经营多年,写出了一整本诗体自传,题名《序曲——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开创了自传诗的新形式。在十四行诗方面,他将弥尔顿(Milton)的豪放诗风发扬光大,用雄健的笔调写出了高昂的激情,例如这样的呼唤:
啊,回来吧,快把我们扶挽,给我们良风,美德,力量,自由!你的灵魂是独立的明星,你的声音如大海的波涛,你纯洁如天空,奔放,崇高……
这是过去以写爱情为主的十四行诗中罕见之笔。总之,华兹华斯诗路广,意境高,精辟,深刻,令人沉思,令人向上,而又一切出之于清新的文字,确是英文诗里三或四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只是后期他诗才逐渐枯竭,所作变得冗长沉闷,令人无限惋惜。
拓展: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其对自然的深情描绘和深刻感悟而著称。《露西》这首诗及其所属的“露西组诗”系列,是华兹华斯自然崇拜理念的典型体现。以下是对《露西》中对自然的崇拜这一主题的鉴赏:
1.自然作为情感寄托与精神家园
华兹华斯在《露西》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营造出一个纯净、和谐的环境,作为诗人对所爱之人——露西——的回忆与情感寄托的背景。诗人通过诸如“白鸽泉水旁”、“无人来往的路径”等鲜明的自然意象,构建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田园画卷。这种自然景观不仅是对露西生活环境的描绘,更象征着一种未受世俗污染的美好世界,成为诗人缅怀与理想化露西形象的载体。
2.自然与生命的关联
在华兹华斯的诗中,自然与生命的关联紧密而深刻。诗人将露西比作“娇艳得赛六月的玫瑰”,将她的美丽与自然界的花季相提并论,暗示了生命之美的短暂与自然循环的永恒。这种比喻揭示了华兹华斯对自然与人类生命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人的美、纯洁与自然界的生机、魅力是相通的,都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礼物。
3.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华兹华斯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倾听,他将自然视为可以与之交流、从中汲取慰藉的对象。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情感侵袭,以及愿意向恋人耳语的心声,都反映出自然对于诗人来说不仅是外在的景观,更是内心情感的映射和对话伙伴。这种对自然的深度感知和内在化处理,体现了华兹华斯自然崇拜中的心灵层面,即认为自然是人类灵魂得以净化、启示和疗愈的场所。
4.自然与人生价值的反思
华兹华斯的诗歌往往超越单纯的景物描写,上升到对人生价值与宇宙秩序的哲学思考。在《露西》及整个“露西组诗”中,诗人通过对露西短暂生命的哀悼,探讨了生死、美与哀愁、永恒与瞬间等主题。自然在这里不仅是背景,也是诗人反思人生意义、表达对生命无常感慨的哲学舞台。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赞美与沉思,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
5.自然语言与诗意表达
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质朴而富有音乐性,他在《露西》中运用简洁明快的诗句,如“白鸽泉水旁”、“娇艳得赛六月的玫瑰”等,直接唤起读者对自然景象的生动联想。这种以自然为灵感的语言风格,既是华兹华斯自然崇拜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其倡导的“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livingandhighthinking)诗歌理想的实践。通过这样的语言,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他的自然崇拜世界,共享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综上所述,《露西》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华兹华斯对自然的深厚崇拜,诗人借助自然意象寄托情感、探讨生命意义,并通过自然语言传达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这些都深化了我们对华兹华斯自然观的理解,也揭示了其诗歌中蕴含的深刻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
- 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英国华兹华斯《露西》中对自然的崇拜】相关文章:
华兹华斯诗歌12-02
客中初夏诗歌鉴赏及答案04-15
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10-24
余光中诗歌《等你,在雨中》鉴赏11-09
诗歌的鉴赏02-18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03-12
《饮中八仙歌》杜甫诗歌鉴赏06-08
王维诗歌鉴赏12-07
陶渊明诗歌鉴赏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