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鉴赏

2024-10-20 诗歌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维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维诗歌鉴赏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王维诗歌鉴赏2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王维诗歌鉴赏3

  【年代】:唐

  【作者】:王维——《山中》

  【内容】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王维诗歌鉴赏4

  北阙献书寝不报,

  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

  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

  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

  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

  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

  肯作徒尔一男儿!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被贬济州到开元二十二年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和人生追求。诗共十二句。

  开头四句,紧扣不遇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的情形。北阙,指朝廷。首句是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次句化用汉代杨恽《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句子,意思是说自己退隐躬耕,因为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 《世说新语·宠礼》),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书·元后传》),此处泛指权贵。第四句意思是: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

  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主人公落魄以后,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

  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

  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乡怀人,却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主人公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悲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

  这首诗每四句一转韵,诗意亦随之而转换,是七古体裁中典型的初唐体,说明了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初唐的影响很深。但诗中所表现的虽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则是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王维诗歌鉴赏5

  (20xx·江西省定南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4分)

  (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分)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体分析2分)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2)(4分)王勃的《山中》抒发的 是诗人的旅愁归思。(1分)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1分)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1分)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分)

  (叙说部分点到为止即可。)

  王维诗歌鉴赏6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解】

  晚年的王维在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山居,山中居住的地方。暝,日落天黑。这首诗描写秋日黄昏山景。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和枯竭、衰败联系在一起,所谓“悲秋”。而王维的这首诗,挣脱了悲秋的传统视野,营造出了一种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别开生面。

  【句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雨后的空山分外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或许是受佛家“一切皆空”观念的影响,王维的诗中常常用“空”字:“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空翠湿人衣”……这些“空”,并非指虚,而是清、静之义。这里的“空山”也如此,不是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幽静,是诗人对山的一种感觉。

  初秋的傍晚,空旷的山谷,一阵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去,一股清凉的秋风扑面而来。置身于这静谧的山中,俗世的喧嚣听不到了,官场的倾轧不相干了,连自身的种种欲望也都平息了。诗人因此感到轻松惬意,感到山雨过后,万物都为之一新。

  在首联为全诗奠定下清新的基调后,诗人开始具体描绘山中的景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初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雨后的松林显得格外苍翠,月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林间投下淡淡的影子;山泉也因一场秋雨变得更加清冽,白练似的流泻于山石之上——这一切,多么的清幽、明净!这两句写景如画,有声有色,却是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月光如水,似乎将诗人的心灵也一并洗净了;山泉淙淙,似乎带走了诗人的一切烦恼。此时此刻,诗人已经完全沉浸于这静谧、幽远的山景之中。突然,不远处传来的喧闹声打断了他。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姑娘们洗罢衣服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突然在水面晃动起来,原来是渔民的小船捕鱼归来扰动了它们。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中人的生活总是保持着和大自然节奏的协调一致。朦胧的月色下,洗衣归来的姑娘三三两两,从竹林里袅袅而出;早出捕鱼的渔民划着小船,顺水而归。这景致本来寻常,但在诗人笔下,却因先有了“竹喧”、“莲动”,顿时变得灵动起来。这样的写法,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在人还没出现前,就已经让读的人有了无限遐想。而这两句诗的“动”,又与上两联的“空”、“静”相依相衬,于极静之中突然置入动态,使画面充满生机,读来更让人寻味。

  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人们的心情是那么轻松愉快:姑娘们说说笑笑,渔夫任小舟轻快地划过湖面。面对这些勤劳淳朴、无忧无虑的人,诗人不由心生欣羡。归隐山水,在自然的怀抱中平静、安然地生活,正是暮年诗人的追求。因此,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芬芳虽已消尽,但山中秋景亦佳,还是值得留下来细细品味的呀!

  《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恰好相反。尽管春天的美景不再,但山中的秋景也别有味道,对此完全可以随意处之。自己还是留下来,静静体会这里平静的生活吧。“山中”可以远离官场尘俗,所以诗人决定要留在山林水间,在这“世外桃源”中保持内心的悠然、宁静。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诗歌鉴赏7

  (2013·江西省定南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4分)

  (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分)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体分析2分)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2)(4分)王勃的《山中》抒发的 是诗人的旅愁归思。(1分)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1分)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1分)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分)

  (叙说部分点到为止即可。)

【王维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王维:《山中》诗歌鉴赏05-18

王维《息夫人》诗歌鉴赏01-18

王维《终南山》诗歌鉴赏10-12

王维《杂诗(其二)》诗歌鉴赏09-27

王维《送别》鉴赏11-16

王维《相思》鉴赏03-05

王维的诗歌11-10

杂诗王维鉴赏07-05

王维鸟鸣涧鉴赏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