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

2020-11-11 琵琶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具有浓郁抒情性特色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这首诗在音乐描写、景物衬托、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充分显示了诗人诗歌创作的高超艺术技巧。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琵琶女,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多才多艺及“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羞愧、哀怨都是与众不同的。对于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参考书认为:她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我认为,作者同情的不是琵琶女艺伎的身份,而是琵琶女由艺伎而沦落为商人妇的遭遇,借此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一、艺伎在当时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唐代的音乐文化是非常繁荣的,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自帝王贵戚、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幼,莫不会舞。据记载,当时长安的'乐舞盛极一时,教坊、梨园比比皆是。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荣;诗人也以自己的诗能够入乐广为流传而为幸。唐代的女艺人依色、艺两条标准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乐伎、艺妓、歌妓、舞伎四个等级,其中,乐伎是最高等的,在宫中宜春院服务。这些乐伎代表着当时最高的专业水准,在宫廷舞队中多是领舞者。她们享受着相当高的待遇,“四季给米”、“赐第宅”。要成为女艺人仅有容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天资聪慧、才艺杰出、知书达礼、善解人意,还要经过很长时间严格的专业训练。“教坊”就是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教习音乐舞蹈的专门机构。

  二、歌女自己也并不觉得自己地位低琵琶女自叙年轻时的欢乐生活,“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一曲红绡不知数”。从她的诉说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年轻、貌美、艺高、曾名声显赫、红极一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她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生活豪华奢靡。这火一般的、如花似玉的青春,曾是她人生最灿烂、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她最得意的时刻,自然也成了她永恒的记忆。从琵琶女自述的口气中感到:她对自己的歌伎生涯并不感到羞愧,也并不认为自己做乐伎不光彩;对自己青春时代的恣意欢谑,红极一时,欢歌笑语并不后悔,反而有一种得意洋洋之感。琵琶女感到痛苦的是今天的寂寞与孤独、飘零与憔悴。因为春花秋月已逝,容颜已衰,年长色衰的她,遭到社会的冷遇,“老大”只能“嫁作商人妇”了,“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只能独守空闺,只能在地处偏远的浔阳江上,坐在空空的画船里,向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自己的凄苦、惆怅、孤寂。所以,“夜深忽梦少年事”,只能是“梦啼妆泪红阑干。”回想自己昔日的锦绣年华,她怎能不伤痛欲绝呢!她感叹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感叹往日的欢乐、辉煌早已逝去。留下的,只有孤独寂寞、痛苦感伤。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白居易也并不觉得琵琶女社会地位低下,他同情感慨的是她的“沦落”,是她从红极一时的音乐家、艺术家沦落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的商人妇的境遇,是她的地位由高到低、昔盛今衰的遭遇。宋人洪迈说:“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姿,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为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耳。”琵琶女由“教坊第一部”到“老大嫁做商人妇”而独守空船,诗人则“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但现实的人生结局却是相似的——沦落天涯,感受也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同情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同时也是在感伤自己,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和政治沦落之情。但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是同情她的昔盛今衰,门前冷落,而不是同情她是一个歌伎。在对待琵琶女的态度上,作者是相敬又相怜。而且,作者在诗歌中称琵琶女为“君”,这敬辞亦足见作者对其的尊敬。

【浅谈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相关文章:

《琵琶行》的说课稿12-06

琵琶行唐诗12-04

琵琶行古诗08-31

《 琵琶行》古诗12-20

琵琶行的说课稿范文10-13

《琵琶行》的特殊句式07-03

琵琶行 / 琵琶引原文及赏析07-16

陶渊明典型意义11-21

改写白居易《琵琶行》12-14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03-15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要点 《琵琶行》古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