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的经典诗词歌赋和小说文学等数不胜数,读后都给人心灵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艺术手法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能千载传诵,远播域外,和它艺术上的造诣有极其重要的关系。本诗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有:
1、笔墨含情。
这首叙事诗实际上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叙事,借事明情,因而感人至深。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诗有情自能感人,“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诗人在《琵琶行》中融情于景,附情于事,例如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均因情异而景变,各呈意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江面茫茫,月色溶溶,静影沉璧,反映了“惨别”时茫然无主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繁弦急奏之后戛然而止,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以江心冷月烘托,更觉情满天地,无声可容,表现了听曲后茫然若失的心情;“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月明江水寒”,秋江寒夜,冷月无声,反映了琵琶女冷落愁苦的心境。可见,诗人叙事不是纯客观地叙写,而是以情引发事件,事中寓有深情,事后触动感情。因别情浓而思管弦,闻琵琶而心动,听演奏则别有幽情暗恨生,知身世更感叹嘘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是靠了情使两心相通。诗人采用借事抒情的办法,就使抽象的情,使人可睹、可闻、可触、可感,也就使人觉得情实、情真、情深。
2、结构缜密。
这首诗四个部分,所写场面不同,内容迥别,可是各个部分却过渡自然,关系紧密。首先是因事而延伸,前事是后事发生的前提,后事是前事发生的必然趋势,这就使前后各个部分胶粘无罅了。因送客而闻琵琶声,缘声而访琵琶女,先听琵琶曲,再听妇人言,最后叙自己,如白云出岫,流水注坡,轻捷顺畅。其次是意脉贯通,各段所写都围绕沦落之情,因而使所写内容虽多而不乱,虽杂而不散。开始写送别,心事抑郁,就“未成曲调先有情”;次写演奏,情绪悲戚,确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再叙写身世,感情哀婉,颇令人愁肠欲断;最后抒不得志之情,与前面情调一致。第三是以关联语句予以勾连,“举酒欲饮无管弦”,接“忽闻水上琵琶声”;“寻声暗问弹者谁”,领“千呼万唤始出来”;“自言本是京城女”,开身世叙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关拢上两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开启下文。诗的几个部分又互为作用,写琵琶女的技艺,预示了她天涯飘零的身世;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又比照了诗人的迁谪漂泊。这样,把艺人的潦倒和诗人的失意糅合起来,浑然一体。
3、风格坦易。
白居易的诗向来以通俗平易见称。诗人自己说过,他写诗“不务文字奇”(《寄唐生诗》),“其辞质而径”(《新乐府序》)。清人赵翼说他“尚坦易”,“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瓯北诗话》)像这首诗写得坦坦荡荡,不促不迫,不雕琢,无粉饰,使人明白易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等都脱口而出。当然,通俗朴素并不等于庸俗,诗人在语言上还是很下工夫的。清人袁枚说:“白香山似平易,观其间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无留一字者。”(《随园诗话》)他自己也说“旧句时时改”(《诗解》),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此精策的诗句,不经认真推敲是写不出来的。诗中那些新颖的比喻,流转的韵律,对于形象的刻画、意境的形成、主题的表达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详略得当。
长诗容量很大,写了景、事、人,而人物又并非仅有琵琶女和江州司马,事件更是千头万绪,光自叙身世大约就有几十年的跨度,如此庞杂的材料,诗人能详略有序地安排在一起,显示出了诗人组织材料的高超技巧。
景物描写一律一笔带过,这是因为,景物描写只能勾勒出悲凉的氛围,对人物的悲剧命运和抒发悲愤的情感起到渲染作用即可,无需多用笔墨。
诗中六件小事,诗人重点写了三件:演奏琵琶、琵琶女身世和诗人的谪居生活。诗人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分别采用不同的剪裁手法,琵琶女是明线,诗人的形象则带有暗线的色彩,且写琵琶女重在经历,写诗人重在感受。
写人物,重点放在琵琶女身上,诗人的形象也随着琵琶女形象的完成而逐步丰满起来。开头“送客”是文章的引子,与中心事件关系不大,故而写得很简单;而商人、善才、秋娘、五陵年少对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少作用,故而只是借琵琶女之口简单介绍一下而已。
琵琶女的身世是她悲惨遭遇的集中写照,诗人为了突出其命运的悲剧性,紧紧围绕“一宠”、“一弃”大做文章。写她得宠之时,年龄小,技艺高,色艺俱全,赢得纨绔子弟的追逐,“一曲红绡不知数”,她也以此挥霍生活,放浪形骸,“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诗人通过她的“才”,她的“色”,她的“放浪”,写出了琵琶女豪华放纵的生活,其余生活情节一概不提。接着诗人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作过渡,结束了琵琶女恣情纵欲的生活。写琵琶女被弃之后,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浓墨重彩地写出了琵琶女面对残酷现实悲凉无奈的痛苦,她只有借助梦境寻找当年的欢乐,梦醒之后倍感伤心,潸然泪下。由此可见,诗人在写琵琶女的遭遇时,既有泼墨如云之论,集中写她的“宠”,写她的“弃”,写她的“悲”,写她的“怨”;也有惜墨如金之处,精选几个生活小片段画龙点睛地写她得宠之时的狂态和被弃之后的哀情。经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一个哀愁、怨恨而又倔强的妇女形象就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
琵琶行赏析
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细致,安排周密,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第一部分是关于在河上为客人送行的。突然,我听到了琵琶的声音,并向琵琶女子解释。从“晚上在旬阳河头送客”到“仍然拿着琵琶半掩着脸”,我们描述告别宴会上没有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演奏琵琶,详细描述琵琶的音调,努力塑造琵琶女性形象。第一句话;“晚上在旬阳江头送客”;仅仅是七个字,就把人(主人和客人)、地点(旬阳河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然后用“枫叶和草花在秋天沙沙作响”这句话来触动环境。秋夜送客的凄凉和孤独的感觉已经被听到。然而,它是凄凉和孤独的,所以“无条件地酿酒和饮酒”这个词就掉了出来。“无弦”一词不仅呼应了“一年四季不闻丝竹声”这句话,也为琵琶女子作为垫子的外观和表演提供了参考。因为“没有弦”和“没有欢乐,没有悲伤,没有告别”,这一铺垫非常有力。然后以“告别时大河浸月”为一层环境,形成强烈的压抑感,使“忽闻琵琶声”有强烈的空谷注脚感,为下面的突然转向做好准备。从“萧秋”和“夜送客”时的“无弦”,到“忽闻”和“寻声”,再到“暗问”来“移船”,再到“约见”,可以说琵琶女子的出现是“千呼万唤”。但“邀请对方见面”并不容易。在她愿意“出来”之前,她必须经历一个“一直打电话”的过程。她并不在乎身份。正如我渴望聆听如仙女般的琵琶声和想写关于对地极衰落的仇恨的文章;,
她千呼万唤而出也是因为她有一个“胃”;对地极衰落的仇恨,所以说清楚是不方便的,也不想见到任何人。诗人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不想迟说”和“仍抱着琵琶半掩着脸”的肖像描写表达了她难以言喻的痛苦。这个琵琶女孩的出现过程的描述是令人感动的。她以前从未听过自己的琵琶声,内心的痛苦在她的语言面前微微暴露出来,这给后来故事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描述了琵琶女孩和她的琵琶音乐,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孩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孩“哭了很久才出来”,因为她“一生都没有成功”。在描述了琵琶的音色之后,她展示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用手指轻拍(收集)绳子,用手指摩擦(扭转)绳子,平稳地向下移动(擦拭),然后用反手向后移动(拾取),动作熟练自然。粗弦沉重而雄伟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细细的琴弦像“耳语,脆圆如珠落玉盘,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述弦乐隐藏声音和思考下面的六句话总是这样写的一开始,是霓裳之后的第六天在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用“低眉继续玩”和“轻轻地合上,慢慢地拧,再擦,再挑”来形容玩的表情,也可以用“像告诉你你在生活中没有成功”和“说出你心中的一切”来概括琵琶女子通过音乐表达的思想和感受。在下面的14个句子中,当借助语言的音韵来复制音乐时,使用了各种生动的隐喻来增强其生动性——“大弦如急雨般嘈杂”。我们不仅用重叠的词“嘈杂”来描述声音,还用“如急雨”来形象化它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细细的琴弦就像耳语”。这还不够。";嘈杂、波涛汹涌、杂乱无章的子弹再现了两种旋律交错的外观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以及;像耳语一样然后是大珠子和小珠子落在玉盘上相比之下,视觉图像和听觉图像会同时显现,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听到。旋律不断变化,先有“滑”的意境,后有“涩”的意境,“剑关”的声音轻快流畅,这声音就像“映鱼花地”。视觉形象的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美
呜咽的声音充满了悲伤,这声音就像“在春天的冰下”。视觉图像的冷淡增强了听觉图像的冷淡。从“冷”到“冻”是一个“声音逐渐停止”的过程。诗人用“没有对生命的隐忧和仇恨,此时沉默胜于声音”这句好话,描绘了声音缠绵、意义无限的艺术境界。到目前为止,我还以为一切都结束了。谁知道呢;平静的悲伤和黑暗的仇恨在声音逐渐静止不能压制。最后,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泥浆冲出,如;铁马突兀rdquo,刀枪不入的轰鸣声突然将的暗流推了出来;凝结达到高潮。到了高潮,收集并拨一幅画,然后突然停下来。虽然这首歌结束了,但音乐的惊心动魄的魅力并没有消失。诗人还用“东舟西舟无声,只有河中央的秋月是白的”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侧面,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来回味韩咏。
第三部分描述了琵琶女子的生活经历。从唱歌、弹拨和插弦到梦中哭泣,化妆,眼泪又红又干:这位诗人代表一位商业女性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从一个年轻女孩到一个商业女性的经历就像琵琶声中的兴奋与沉默。正如《约见》之后省略了要求弹奏琵琶的细节,歌曲结束后也省略了对她生活经历的询问,而描述肖像的两句话被用来过渡到“自言自语”:“冥想”的表达显然与探究有关,这反映了她“拨表盘”和“插线”的内在矛盾,以及一系列的动作和表达,如“整理衣服”、“举起”和“退缩”,表现出她的心理状态。
- 《琵琶行》艺术手法分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琵琶行艺术手法分析】相关文章:
《琵琶行》艺术手法分析06-05
《琵琶行》的艺术手法05-20
《琵琶行》创作背景及艺术手法07-07
《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08-11
琵琶行内容鉴赏及艺术手法08-10
陋室铭艺术手法分析07-15
《长恨歌》艺术手法分析10-05
兰亭集序艺术手法分析08-30
琵琶行语言艺术特色分析11-01
桃花源记的艺术手法分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