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艺术手法分析

2023-03-27 兰亭集序

  导语:中国优秀的经典诗词歌赋和小说文学等数不胜数,读后都给人心灵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艺术手法分析,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会稽内史王羲之余谢安等42人,在山阴兰亭为“祓禊”之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结成诗稿为《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乘兴作序。王羲之执鼠须笔于蚕茧纸上写就《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由于王羲之当时酒后微醺且兴致甚高,是在一种极其愉悦的状态下写就的这篇《兰亭序》,故全文书写自如,用笔精妙,达到王书书法用笔之极致,据说后来屡次书写也不能及。后世有“天下行书第一”之称。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爱,死时殉葬昭陵。唐太宗曾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赵模等人双钩廓填,分赐诸王近臣。现今留传下来的这个摹本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元郭天锡跋云:“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以讹传讹,遂被后人误称“冯承素”摹本。该本很忠实,连原帖中的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涂改钩描之处也一并摹出,最能体现大王侧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特点,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兰亭序》还有所谓“定武兰亭”,实乃欧阳询拓临,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辽时耶律德光破晋后携石北去,其死,石弃杀虎林,宋庆历间发现后置定州,唐在此州置义武军,乃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成定武,故此石拓本称“定武兰亭”,宋以后士大夫几乎家置一石,多学大王多以此为正宗,元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了十三段跋语,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最善,评右军之书多以禊帖为最善,而真迹已亡,其刻石当以“定武本”为最善。清汪中竟称“不见定武真本,终不与论右军之书也”,将此本的地位抬得很高。但我们将其与“神龙本”相较,就会发现其中差别不啻天壤,此当是今人托印刷进步之福也。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兰亭序》乃“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用笔的遒媚劲健,流贯于每一细部。如:

  横画,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竖画,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各尽其妙;

  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

  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

  挑,或短或长;

  折,有横折、竖折、斜折。

  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

  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姿态万千。其变化之丰富,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相同的字上,二十馀“之”字,无一雷同,且各具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寸、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据说藏有《兰亭序》共四本,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人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雄: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具体分析:

  (1) 用笔

  ①变化莫测的用笔姿态。“神龙本”摹本几与真迹相埒,尤其是用笔,真切地表现大王用笔之精妙、繁复又恰到好处,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变化过于繁复,学习者只能临习,但只要离开原帖就很难再写出原帖中诸多的变化,帖中二十馀个不同的“之”字,并非是哲学意义上的不同,而是指其在用笔体势、写法上的不同,这其实是很难的,帖中重复的字如“盛”、“畅”等,在体势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一点我们可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后世大家的临本中得悉,即使他们的临本也简化了《兰亭》的用笔,如赵孟頫的临本。王羲之在一个字的多中写法上有变化,即使在一个字中,相同方向的笔画他也是力求有所变化,如“世”、“此”、“带”等字的竖画起笔,很难说是王羲之有意为之,但却极其自然。

  ②出神入化的用笔技巧和遒媚劲健的笔画。王羲之会通古今、增损古法、创新出新在本篇中表现得极为典型。用笔方圆兼具、藏露并施,使笔道既具沉着含蓄之态,又不乏灵动俊美之意。在技巧上,行书最强调使转,我们来看“茂”字,毛笔的锋颖在字中绕了九次以上的圆圈,但提按是如此的妥帖,而学者很难跟上,只好简化,如赵孟頫所临。而且大王在字中笔尖可以从任何角度方向入笔,也可向任何方向出锋,令人叹为观止。故有人称,临习《兰亭》上百遍了,但离开原帖仍然难以上手,也就是说在自己书写时很难用上《兰亭》的笔法。因此,我们建议,学《兰亭》主要是体会大王用笔的精妙和变化多端,这对学者深刻认识、体会毛笔的使转、提按有莫大的好处,若能得到大王的几分意思,再理解、学习其他书家的字就容易多了。

  (2) 结体

  《兰亭序》的结体宽绰通达,点画之间虽轻重、粗细各异,但疏密和谐,四面停匀,如“兰”、“禊”、“觞”等字,笔画虽多,却不嫌拥挤。偏旁的组合,也宽松得宜,笔画也多极意舒展,毫不拘谨,显得字形疏朗雅静,如“峻”、“游”、“怀”、“仰”等字,观其字形犹能感受到作者的宽博旷达,让人想起东晋士人的萧洒风度。另外,王书的结体有“似欹反正”之妙,即将各结构分的外形因素、位置因素、比例因素,综合变化,表面力求翻侧变化——“似欹”,最终归于平衡——“反正”。这种方法为《兰亭序》的字注入了生机,是飘逸和雅静的完美结合。

  (3) 章法

  《兰亭序》的笔姿遒练存真,温柔敦厚,体态悠闲停匀、润畅俊美,笔势潇洒而又含蓄。行款布局上采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化映带,气脉贯通,自然畅达中显现了超逸和儒雅,也也显示出大王书写此书时心境之愉悦、放松。

  •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艺术手法分析】相关文章:

离骚艺术手法分析10-27

琵琶行艺术手法分析09-01

陋室铭艺术手法分析05-18

《长恨歌》艺术手法分析11-30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09-27

《离骚》的艺术手法08-05

赤壁的艺术手法01-04

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06-06

散文表现手法分析07-19

《兰亭集序》结构分析05-10